《路西法效应》摘句
生命是自欺欺人的骗术,要骗得天衣无缝,就必须习惯成自然。一路到底。
——威廉·黑兹利特《论迂腐》
每一个人在一天的24小时里都被锁着,没有过去,未来,目标——除了下一餐。他们害怕,那个过去从来没有了解的世界让他们混乱又困惑。他们觉得他们无法改变,所以他们作乱鼓噪,好让他们不再听到心中的颤音。他们只能自我解嘲,以确保自己不害怕那些周遭的人,就像迷信人经过墓园时,会吹口哨一样。
我相信,想打入某个核心的渴望及被排除在圈外的恐惧,会占据所有人一生中的某些时期,甚至许多人从婴儿时期到垂垂老矣,终其一生都被这些念头盘据……在所有热情之中,成为圈内人的热情最善于让本质还不坏的人做出罪大恶极的事。 ——刘易斯,《核心集团》(C.S.Lewis,ThelnnerRing,1944)
每个苹果都有可能变坏。玩过杀人游戏的都知道,如果自己是杀手,就尽情指认别人吧。这就是所谓的“苹果特质论”:当非法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发生时,实施者通常会被典型地认为是少见的“坏苹果”—即他们是少数的例外。“苹果特质论”能很好地隔离问题,转移焦点,而忽略腐烂的界线将是灾难。
通过引导、诱使或传授的方式,就可以让好人为非作歹。当好人沉浸在“整体情境”时,情境力量会挑战个人人格、个性和道德观的稳定性及一致性,从而影响人性的表现,引导人做出诸如非理性、愚蠢、自毁自弃,反社会,不计后果的行为。”
我们希望相信人有基本不变的善性,能够抵抗外在压力,并以理性方式评价并抗拒情境诱惑。我们赋予人性以神性人性具有道德及理性的能力,使人类公正而富有智慧。在善恶之间,我们竖立一道看似穿不透的藩篱,以简化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在善这一边的都叫“我们”、“自己人”、“同类”,而在恶那一边的通通归成“他们”、“别人”、“异类”。矛盾的是,在创造出不受情境力量影响的迷思时,我们却因此对情境力量失去警觉性,从而开启了堕落之门。
正如情境感染相同处境的其他人一样,只有当我们承认情境也有“感染我们”的潜在力量,才能最完地抗拒、避免、挑战及改变这类负面情境力量。罗马喜剧作家泰伦斯(Terence)说过:“凡出于人性的,必适用于我。”
心灵拥有其自我栖息之地,在其中可能创造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能创造出天堂中的地狱。
我们都是上帝实验室里的白鼠,人性不过是进行中的一项试验。
——田纳西·威廉姆斯《皇家大道》
善恶之间的界限原本被认为是牢不可破,但我们证明,这条线其实相当脆弱。
在使一个人的意志屈服时品尝到的权力滋味,远胜于赢得他的心。
——埃里克·霍弗《心灵的激情状态》
哪里违背意志,哪里就是人的监狱。 ——爱比克泰德《谈话录》
我回忆当时是如何走火入魔以致伤害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些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现在的我必须注意对待他人的态度。
当然了,我的衣装却是改变不了我的性格。 ——威廉·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邪恶的凯旋唯一需要的知识善良人的袖手旁观。 ——[英]埃德蒙·伯克
狱卒的权力变化在使一个人的意志屈服时品尝到的权力滋味,远胜于赢得他的心。——埃里克·霍弗
在制度性的环境中,人类被禁止表达情感,因为它们代表了冲动的个人反应和不可预期,然而制度性环境却只期待一致性的集体反应。狱卒们通过各种对待方式将囚犯们去人性化,贬低人格的制性程序也在去人性化中扮演了一个角色。然而囚犯们也马上将自己加入去人性化的过程里,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反应,直到“崩溃”为止。情感是人性的基本要素,但在监狱里,压抑情感却是基本的生存之道,因为情感是脆弱的象征,流露情感形同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系统权力是授权或是制度化许可,包括授权和许可从事规定下的行为、禁止及惩罚违背规定的行为。它可以提供“更高的威权”,这更高的威权批准新角色的扮演、新规定的服从,也批准从事在一般情形下受到既有法律、规范及伦理道德限制的行动。这些批准通常披着意识形态的外衣出现。而意识形态是种标语或主张,通常用来合理化为了达到某个至高目的所需采取的任何手段。因为意识形态对处于某个特定时空的大多数人来说“正确无误”,因此通常不会受到任何挑战甚至质疑。当权者将政治纲领包装成善良、正直的,使它看似珍贵的道德律令。
设计出来支持意识形态的政治纲领、政策及标准运作程序,是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由于意识形态被人们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系统程序因此被视为合理而正确。
正常人的疯狂你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吗?(福尔摩斯问弗洛伊德)你刚成功地学走了我的招数——观察和推理,然后把它们拿来对付病人脑袋瓜里的东西。
——尼古拉斯·迈耶,《双雄斗智》(NicolasMeyer,TheSevenPercentSolution)
思考漫长而晦暗的人类历史,你会发现,当人类打着服从的旗子时,犯下的骇人罪行远多于以叛乱之名。
——C.P.斯诺,《非此即彼》(C.P.Snow,Either-or,1961)
国家在发动战争或是镇压政治异议人士之前,都仰赖意识形态以正当化其暴行,“对国家安全
形成威胁”即是这类意识形态中的典型。当人们恐惧自己国家的安全陷入威胁时,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基本自由权交出给政府以换取安全。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在其名著《逃避自由》中的经
典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交易也曾被希特勒和其他独裁者用来攫取及维持权力:也就是说,独裁者宣称他们将提供安全以交换人民放弃自由,理由是这样他们才更好控制局面。
那些兜售、传播影响力的人借着提出一份浮士德式的契约而取得支配我们的权力,契约内容是:只要你交出部分自由给当局,不管是个人还是公民自由,我们就会保证你毫发无伤。扮演撒旦角色的诱惑者会跟你说,只有当所有人都牺牲一点小小的权利或自由时,他的力量才有办法拯救你。请拒绝这桩交易。绝对不要为了安全的许诺牺牲基本的个人自由,因为你的牺牲是真实而且立即生效,但他的许诺却是个遥远的幻觉。
——威廉·黑兹利特《论迂腐》
每一个人在一天的24小时里都被锁着,没有过去,未来,目标——除了下一餐。他们害怕,那个过去从来没有了解的世界让他们混乱又困惑。他们觉得他们无法改变,所以他们作乱鼓噪,好让他们不再听到心中的颤音。他们只能自我解嘲,以确保自己不害怕那些周遭的人,就像迷信人经过墓园时,会吹口哨一样。
我相信,想打入某个核心的渴望及被排除在圈外的恐惧,会占据所有人一生中的某些时期,甚至许多人从婴儿时期到垂垂老矣,终其一生都被这些念头盘据……在所有热情之中,成为圈内人的热情最善于让本质还不坏的人做出罪大恶极的事。 ——刘易斯,《核心集团》(C.S.Lewis,ThelnnerRing,1944)
每个苹果都有可能变坏。玩过杀人游戏的都知道,如果自己是杀手,就尽情指认别人吧。这就是所谓的“苹果特质论”:当非法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发生时,实施者通常会被典型地认为是少见的“坏苹果”—即他们是少数的例外。“苹果特质论”能很好地隔离问题,转移焦点,而忽略腐烂的界线将是灾难。
通过引导、诱使或传授的方式,就可以让好人为非作歹。当好人沉浸在“整体情境”时,情境力量会挑战个人人格、个性和道德观的稳定性及一致性,从而影响人性的表现,引导人做出诸如非理性、愚蠢、自毁自弃,反社会,不计后果的行为。”
我们希望相信人有基本不变的善性,能够抵抗外在压力,并以理性方式评价并抗拒情境诱惑。我们赋予人性以神性人性具有道德及理性的能力,使人类公正而富有智慧。在善恶之间,我们竖立一道看似穿不透的藩篱,以简化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在善这一边的都叫“我们”、“自己人”、“同类”,而在恶那一边的通通归成“他们”、“别人”、“异类”。矛盾的是,在创造出不受情境力量影响的迷思时,我们却因此对情境力量失去警觉性,从而开启了堕落之门。
正如情境感染相同处境的其他人一样,只有当我们承认情境也有“感染我们”的潜在力量,才能最完地抗拒、避免、挑战及改变这类负面情境力量。罗马喜剧作家泰伦斯(Terence)说过:“凡出于人性的,必适用于我。”
心灵拥有其自我栖息之地,在其中可能创造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能创造出天堂中的地狱。
我们都是上帝实验室里的白鼠,人性不过是进行中的一项试验。
——田纳西·威廉姆斯《皇家大道》
善恶之间的界限原本被认为是牢不可破,但我们证明,这条线其实相当脆弱。
在使一个人的意志屈服时品尝到的权力滋味,远胜于赢得他的心。
——埃里克·霍弗《心灵的激情状态》
哪里违背意志,哪里就是人的监狱。 ——爱比克泰德《谈话录》
我回忆当时是如何走火入魔以致伤害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些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现在的我必须注意对待他人的态度。
当然了,我的衣装却是改变不了我的性格。 ——威廉·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邪恶的凯旋唯一需要的知识善良人的袖手旁观。 ——[英]埃德蒙·伯克
狱卒的权力变化在使一个人的意志屈服时品尝到的权力滋味,远胜于赢得他的心。——埃里克·霍弗
在制度性的环境中,人类被禁止表达情感,因为它们代表了冲动的个人反应和不可预期,然而制度性环境却只期待一致性的集体反应。狱卒们通过各种对待方式将囚犯们去人性化,贬低人格的制性程序也在去人性化中扮演了一个角色。然而囚犯们也马上将自己加入去人性化的过程里,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反应,直到“崩溃”为止。情感是人性的基本要素,但在监狱里,压抑情感却是基本的生存之道,因为情感是脆弱的象征,流露情感形同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系统权力是授权或是制度化许可,包括授权和许可从事规定下的行为、禁止及惩罚违背规定的行为。它可以提供“更高的威权”,这更高的威权批准新角色的扮演、新规定的服从,也批准从事在一般情形下受到既有法律、规范及伦理道德限制的行动。这些批准通常披着意识形态的外衣出现。而意识形态是种标语或主张,通常用来合理化为了达到某个至高目的所需采取的任何手段。因为意识形态对处于某个特定时空的大多数人来说“正确无误”,因此通常不会受到任何挑战甚至质疑。当权者将政治纲领包装成善良、正直的,使它看似珍贵的道德律令。
设计出来支持意识形态的政治纲领、政策及标准运作程序,是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由于意识形态被人们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系统程序因此被视为合理而正确。
正常人的疯狂你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吗?(福尔摩斯问弗洛伊德)你刚成功地学走了我的招数——观察和推理,然后把它们拿来对付病人脑袋瓜里的东西。
——尼古拉斯·迈耶,《双雄斗智》(NicolasMeyer,TheSevenPercentSolution)
思考漫长而晦暗的人类历史,你会发现,当人类打着服从的旗子时,犯下的骇人罪行远多于以叛乱之名。
——C.P.斯诺,《非此即彼》(C.P.Snow,Either-or,1961)
国家在发动战争或是镇压政治异议人士之前,都仰赖意识形态以正当化其暴行,“对国家安全
形成威胁”即是这类意识形态中的典型。当人们恐惧自己国家的安全陷入威胁时,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基本自由权交出给政府以换取安全。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在其名著《逃避自由》中的经
典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交易也曾被希特勒和其他独裁者用来攫取及维持权力:也就是说,独裁者宣称他们将提供安全以交换人民放弃自由,理由是这样他们才更好控制局面。
那些兜售、传播影响力的人借着提出一份浮士德式的契约而取得支配我们的权力,契约内容是:只要你交出部分自由给当局,不管是个人还是公民自由,我们就会保证你毫发无伤。扮演撒旦角色的诱惑者会跟你说,只有当所有人都牺牲一点小小的权利或自由时,他的力量才有办法拯救你。请拒绝这桩交易。绝对不要为了安全的许诺牺牲基本的个人自由,因为你的牺牲是真实而且立即生效,但他的许诺却是个遥远的幻觉。
-
zhs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9-11 18: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