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宇宙》
寂寞宇宙
赵松
2072年的2月,作为一个资深的天文爱好者,我最大的成就,并不是发现借助一颗超新星的爆发所产生的能量足以让我们的光帆飞船轻松完成一千次半人马座旅行的理论,而是找到了能够让某类人通过自我能量细胞无损耗再生,实现永不衰老的方式。这意味着什么呢?具体地说吧,哪怕我只是实现百之十,就足以活到两百年,要是百分之百的实现呢?
在那个过于寒冷的冬天末尾,出于本能的谨慎,我没有把这个信息透露给任何人,包括我的女友d。她是个坚定的反浪漫主义者,一个从不相信存在任何永恒事物的科幻小说作家,最近正忙于完成一部关于太阳系崩溃前夕发生的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终极大撤离的作品。假如我把那篇论文给她看的话,她一定会认为,这种过于直截了当的科幻笔法实在是幼稚得让人无语,而那些精密而又富有想象力的计算呢?她或许会表示自己已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核实它们的有效性了,尽管她从五岁开始就是个数学天才。不管怎么说,我可不想跟她辩论,因为谁都不可能拿一个秘密用来作为争论的材料。
我始终都认为,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总体上就是个错觉。我们的那些先辈们老老实实地把各种各样的事件串到同一个笔直的时间轴上的方式,除了说起来比较方便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宇宙,不过是千万个宇宙中的一个,我们怎么可能把所有的宇宙归入同一个时间系统中呢?即使只是在这个包容着人类的相对还算年轻的宇宙里,我们都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对于平均寿命已能活到九十几或者一百多岁的现代人来说,尽管已拥有光帆飞行器这样先进的宇航工具,但也只能说在太阳系里还是方便的,从地球飞抵火星只需要三个月,但是它一旦脱离了太阳系,也就会因为无法解决动力能源问题而失去实际意义。
对于我来说,要是我们能把借助一颗超新星的爆发所产生的能量驱动一只光帆飞船变成现实,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d已经把我的这个理论用在了她的科幻小说里,并做出了精彩而准确的描述。她甚至详细地解释了制造这种光帆飞船的整个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点和解决办法。那些天里,我们长时间地呆在一起。有天深夜,她笑着告诉我,“说实话,我觉得你的这个理论是难以成立的,有很多计算上的自相矛盾,但它对我有很多启发,在我的小说里恰恰是成立的,因为我的计算公式显然更经得起推敲,这是数学问题。”我是用那种欣赏的表情听她讲这些的,但实际上当时我在想象的,却是另外的事情,比如光帆直径达十公里的飞行器,在离开太阳系之后缓慢而充分地展开的场景,在我看来,这里面有种很明显的悲剧意味,虽说它在利用超新星爆发转化出来的能量转以及强功率激光束的导航下,只要三十年就能到达半人马座的比邻星。
半年前,d就已经向我问完了所有想问的东西,因此这半年就没再跟我提过任何问题。偶尔碰面,我们也只是在我的屋顶观测室里默默地呆着。就像望远镜里的那些星辰一样,我们两个从确定了各自的轨道开始就保持了足够多的沉默。我的多年好友杜森拍的那些太空照片重新装饰了墙壁,它们的壮观与不可思议的美丽,还有难以言传的诡异,经常让我有种很复杂的感觉,在它们面前,会觉得自身的渺小得近乎虚无,没有任何意义。当然,d认为一个像我这样热爱天文科学的人,仍然会这样想问题的根本原因,只能是那种无可救药的神经质间歇性失控。我知道这并非她有意不屑,也不是轻蔑,她只是觉得沉湎于人人都知道的虚无情绪里而又不能自拔的人,多多少少都免不了有些热衷于以夸张的方式纵容自己的情绪。
她的小说结尾,据说写的是最后一批乘飞船离开地球以及太阳系的人类,因为超强粒子辐射的影响而发生基因裂变,而这些基因变异的人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们的身体可以随时随柔软变形,还可以实现自性繁殖,另外就是他们的智慧已远远超出了人类所能想象的程度。后来,他们改变了飞船的方向,出于强烈的好奇和自负,向宇宙深处的一团能量巨大的星云飞去,之前那团星云刚刚经过一个太阳系,差不多吸尽了那里的全部能量,早已让一切都变得黯淡沉寂了。她说在改好之前不会给我看半个字。刚好,我一点这个想法都没有,我在考虑的是,要不要在下个月的月球旅行结束前告诉她,我的那个发现。我真正关心的是,假如我那样直截了当地说了,会不会被她理解为一种提前的道别?因为她这类型的人,从基因上进是无法实现这种转变的。她会在意么?虽然她只有二十八岁,但我知道,对于生死,她早就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了。
所有的时间,其实都只能发生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交集点上。没有交集,任何事物都不会拥有共同的时间。那么空间呢?我们都存在于一个上帝的体内。我是说整个的宇宙群落,而不仅限于我们人类所能探测到的世界。人是上帝的一个投影,而上帝即是一切能量与空间的总和。人的身体则可以理解为一个宇宙的缩影,或者说是一个理想的暗示。这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观察之后,我得出的结论。人类世界的全部现实,都是对宇宙现实的微观对应。生生灭灭,周流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去探求宇宙的奥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妄想,是完完全全的迷途。如果一定要说这种探求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的话,那只能是审美方面的,它们是那么的美妙而又神秘得不可思议,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浩瀚无限的宇宙,无论我们的宇宙光帆飞行器能达到什么的速度,都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观看者,而所有的那些抵达哪里的企图,都是非常危险而又可笑的天真念头,因为显然,任何对那些未知星体的探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令人沮丧的,绝望的。但如果从一种艺术行为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发现过程又是异常刺激的,当然也注定是寂寞的,个人化的。去发现不可能抵达的世界,或许最终只是会让人完全折服于上帝的永不可知的伟力,让我们在敬畏中成为真正虔诚的人。
“……你总是喜欢把一切放在确定无疑的状态里来谈论,”d有些漫不经心地说道。“我比较奇怪的也在这里,难道你就从没有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么?这是唯一的答案。你还想要什么答案呢?我们的极为有限的感受、思考,在那些无限的变化中的事物面前,假如说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也就是对有限性的那种清醒,或者说是那种卑微的自知之明吧……就算我们都能活上一千年,这些都还是这么回事儿,不会是别的。你说是不是呢?”
我们坐在光帆飞行器底舱的后面位置上。从悬在我们前面的显示器上,能看到外面的宇宙图景。所有的显示器都是连接着舱顶部的那组大型的可以探测两个太阳系范围的射电望远镜,所以我们只要在座位侧面的遥控器上输入想看的位置或者天体,就能在几秒钟里获得它的最新图像,并且可以随意调整距离。“……就像一个展览,”我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太阳系的行星,都太完美了,甚至让人以为是人工制造出来的,至少在表面上被打磨得那么的无可挑剔。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看太阳系以外的那些天体,星辰或者星云……”
她在出神地想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又低下头去继续在电脑里写着她的那部逃离太阳系的小说。说实话,我有点忍受不了她的沉默。离我们抵达月球,至少还有一周,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如果总是这么沉默相对,我怕我会在某一天穿上太空服到外面的真空里去行走,随时都有可能解开安全带,这跟在地球上面对沉默是不一样的。“……说说看,逃离太阳系的人们最终会落脚在哪里呢?半人马座的某个星体上,或者它的邻星,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你最近有没有注意到,半人马座的邻星的轨道有了一些偏移?说明什么?说明那里正在或者即将发生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可能是一颗超级小行星碰巧撞上它,然后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变了,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星体了,从处境上来说,我们其实可以为它重新命名。所以我们的逃离者们不可能奔向那里,准确地说吧,是一颗表面的冰层有五公里左右的类地星球,它的大气层厚度跟地球也比较接近,人们会把定居点建在冰层下面,那里的温度应该适合那些从火星上提炼的金属材料构建空间。按照当时飞行器的规模和速度,全部人类到达那里,需要二十年,每一批到达那里需要两年……”
“这样……那他们的变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很意外么?”她诡异地笑了笑。“就是那么发生的吧。那个巨大星云形成的能量场,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这样说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呢?听起来是不是更有戏剧性?”说完这些,她就再也没有要说什么的意思了,只是嘴角上还留着一丝笑意,仿佛凝固了似的。
我们最初的那次去月球的旅行,发生在一年前的夏天。离开大气层,回望地球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它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美,仍旧是整个太阳系里最完美的星球。那时候她刚刚开始创作第一部科幻小说,写的是一个遥远星座里的面临能源枯竭的小星球上的“人类”终于发现了地球,并准备全部移民到地球的故事,但因为计算的错误,最终他们迷失在茫茫宇宙里,不知所终,书的名字,就叫《寂寞宇宙》。书中最精彩的段落,就是那个通灵者与那个能够将宇宙中的任何信息捕获整理成为关于宇宙状态评估的报告的人。但她写的并不是什么爱情故事,完全不是,而是通灵者与这个学者之间的灵魂契合点,以及完全不可沟通的点。通灵者声称自己能看到宇宙的全景,但对于那个人来说,这只是一种幻觉,而不是事实。
那次旅行总体上是愉快的,我们通过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的帮助,仔细研究了太阳系里的所有行星和彗星,这些年来它们的轨道所发生的微妙变化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我们认为除了地球以外,最好看的行星,也就是木星了。从月球回来之后,我们经常会在我的那个观察室里呆着,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候累了,她会睡在那里。在没有睡着的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沉默。她认为除了文字层面的,语言总是多余的,它们会随时随地变成封闭层,让人陷入无知的空间和处境,就像墙一样,就是墙,看不到的,墙。对于已然能够通过智能化机器满足任何生理与幻想快感需求的人类来说,最大的问题就只有厌倦了。厌倦是我们所有人的敌人。
“我们不得不做些减法,”她说。“减少语言,减少愿望,让一切原本可能的东西恢复为不可能的状态,就像遥远的星座那样,遥不可及……比如说,像我们这样的两个人,呆在这里,在一起,什么都不说,就很好了。我们在一起,其实就像月球跟地球的关系,来自于一种原初的引力,巨大的撞击结束之后,就这样的,近乎完美,不需要再有任何改变,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更不用说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异常短暂的过程了……”
最后,我终于还是没有忍住,说出了那个秘密。出乎我的意料,是她那种毫无惊讶感的反应。她让我详细解释一下这样的可能性。还在本子上记录了我提到的一些数据和观点。然后出神地想了片刻之后,她有些怜悯地看了我一眼说,“我不得不给你说句实话了,希望你不要难过……你所描述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本质上来说更近似于以前人们提到的核反应,只不过它发生在你的体内,而不是核反应堆里,你使用的材料是那种异常基因细胞本身,而不是核材料。我们假定它是可以发生的,并且是可控的,你的身体,可能更接近于休眠状态,而不是你所希望的那种生命存活状态,你无法再对世界有任何意义上的感知与反应,而只是像那些行星一样,或者说像月球一样,在一个既定轨道上安稳地运行,仅此而已。退一步讲,就算你所说的一切都可以实现的,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生命的时间,并不是这样来计算的。永恒也并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实际上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你的轨道了,某一天,我会再也看不到你了,同样的,你也会再也看不到我了,这是注定会发生的结果。”
2012年11月12日
(发于《生活月刊》2012年12月号)
赵松
2072年的2月,作为一个资深的天文爱好者,我最大的成就,并不是发现借助一颗超新星的爆发所产生的能量足以让我们的光帆飞船轻松完成一千次半人马座旅行的理论,而是找到了能够让某类人通过自我能量细胞无损耗再生,实现永不衰老的方式。这意味着什么呢?具体地说吧,哪怕我只是实现百之十,就足以活到两百年,要是百分之百的实现呢?
在那个过于寒冷的冬天末尾,出于本能的谨慎,我没有把这个信息透露给任何人,包括我的女友d。她是个坚定的反浪漫主义者,一个从不相信存在任何永恒事物的科幻小说作家,最近正忙于完成一部关于太阳系崩溃前夕发生的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终极大撤离的作品。假如我把那篇论文给她看的话,她一定会认为,这种过于直截了当的科幻笔法实在是幼稚得让人无语,而那些精密而又富有想象力的计算呢?她或许会表示自己已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核实它们的有效性了,尽管她从五岁开始就是个数学天才。不管怎么说,我可不想跟她辩论,因为谁都不可能拿一个秘密用来作为争论的材料。
我始终都认为,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总体上就是个错觉。我们的那些先辈们老老实实地把各种各样的事件串到同一个笔直的时间轴上的方式,除了说起来比较方便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宇宙,不过是千万个宇宙中的一个,我们怎么可能把所有的宇宙归入同一个时间系统中呢?即使只是在这个包容着人类的相对还算年轻的宇宙里,我们都很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对于平均寿命已能活到九十几或者一百多岁的现代人来说,尽管已拥有光帆飞行器这样先进的宇航工具,但也只能说在太阳系里还是方便的,从地球飞抵火星只需要三个月,但是它一旦脱离了太阳系,也就会因为无法解决动力能源问题而失去实际意义。
对于我来说,要是我们能把借助一颗超新星的爆发所产生的能量驱动一只光帆飞船变成现实,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d已经把我的这个理论用在了她的科幻小说里,并做出了精彩而准确的描述。她甚至详细地解释了制造这种光帆飞船的整个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点和解决办法。那些天里,我们长时间地呆在一起。有天深夜,她笑着告诉我,“说实话,我觉得你的这个理论是难以成立的,有很多计算上的自相矛盾,但它对我有很多启发,在我的小说里恰恰是成立的,因为我的计算公式显然更经得起推敲,这是数学问题。”我是用那种欣赏的表情听她讲这些的,但实际上当时我在想象的,却是另外的事情,比如光帆直径达十公里的飞行器,在离开太阳系之后缓慢而充分地展开的场景,在我看来,这里面有种很明显的悲剧意味,虽说它在利用超新星爆发转化出来的能量转以及强功率激光束的导航下,只要三十年就能到达半人马座的比邻星。
半年前,d就已经向我问完了所有想问的东西,因此这半年就没再跟我提过任何问题。偶尔碰面,我们也只是在我的屋顶观测室里默默地呆着。就像望远镜里的那些星辰一样,我们两个从确定了各自的轨道开始就保持了足够多的沉默。我的多年好友杜森拍的那些太空照片重新装饰了墙壁,它们的壮观与不可思议的美丽,还有难以言传的诡异,经常让我有种很复杂的感觉,在它们面前,会觉得自身的渺小得近乎虚无,没有任何意义。当然,d认为一个像我这样热爱天文科学的人,仍然会这样想问题的根本原因,只能是那种无可救药的神经质间歇性失控。我知道这并非她有意不屑,也不是轻蔑,她只是觉得沉湎于人人都知道的虚无情绪里而又不能自拔的人,多多少少都免不了有些热衷于以夸张的方式纵容自己的情绪。
她的小说结尾,据说写的是最后一批乘飞船离开地球以及太阳系的人类,因为超强粒子辐射的影响而发生基因裂变,而这些基因变异的人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们的身体可以随时随柔软变形,还可以实现自性繁殖,另外就是他们的智慧已远远超出了人类所能想象的程度。后来,他们改变了飞船的方向,出于强烈的好奇和自负,向宇宙深处的一团能量巨大的星云飞去,之前那团星云刚刚经过一个太阳系,差不多吸尽了那里的全部能量,早已让一切都变得黯淡沉寂了。她说在改好之前不会给我看半个字。刚好,我一点这个想法都没有,我在考虑的是,要不要在下个月的月球旅行结束前告诉她,我的那个发现。我真正关心的是,假如我那样直截了当地说了,会不会被她理解为一种提前的道别?因为她这类型的人,从基因上进是无法实现这种转变的。她会在意么?虽然她只有二十八岁,但我知道,对于生死,她早就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了。
所有的时间,其实都只能发生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交集点上。没有交集,任何事物都不会拥有共同的时间。那么空间呢?我们都存在于一个上帝的体内。我是说整个的宇宙群落,而不仅限于我们人类所能探测到的世界。人是上帝的一个投影,而上帝即是一切能量与空间的总和。人的身体则可以理解为一个宇宙的缩影,或者说是一个理想的暗示。这是经过二十多年的观察之后,我得出的结论。人类世界的全部现实,都是对宇宙现实的微观对应。生生灭灭,周流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去探求宇宙的奥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妄想,是完完全全的迷途。如果一定要说这种探求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的话,那只能是审美方面的,它们是那么的美妙而又神秘得不可思议,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面对浩瀚无限的宇宙,无论我们的宇宙光帆飞行器能达到什么的速度,都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观看者,而所有的那些抵达哪里的企图,都是非常危险而又可笑的天真念头,因为显然,任何对那些未知星体的探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令人沮丧的,绝望的。但如果从一种艺术行为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发现过程又是异常刺激的,当然也注定是寂寞的,个人化的。去发现不可能抵达的世界,或许最终只是会让人完全折服于上帝的永不可知的伟力,让我们在敬畏中成为真正虔诚的人。
“……你总是喜欢把一切放在确定无疑的状态里来谈论,”d有些漫不经心地说道。“我比较奇怪的也在这里,难道你就从没有意识到所有的东西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么?这是唯一的答案。你还想要什么答案呢?我们的极为有限的感受、思考,在那些无限的变化中的事物面前,假如说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也就是对有限性的那种清醒,或者说是那种卑微的自知之明吧……就算我们都能活上一千年,这些都还是这么回事儿,不会是别的。你说是不是呢?”
我们坐在光帆飞行器底舱的后面位置上。从悬在我们前面的显示器上,能看到外面的宇宙图景。所有的显示器都是连接着舱顶部的那组大型的可以探测两个太阳系范围的射电望远镜,所以我们只要在座位侧面的遥控器上输入想看的位置或者天体,就能在几秒钟里获得它的最新图像,并且可以随意调整距离。“……就像一个展览,”我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太阳系的行星,都太完美了,甚至让人以为是人工制造出来的,至少在表面上被打磨得那么的无可挑剔。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看太阳系以外的那些天体,星辰或者星云……”
她在出神地想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又低下头去继续在电脑里写着她的那部逃离太阳系的小说。说实话,我有点忍受不了她的沉默。离我们抵达月球,至少还有一周,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如果总是这么沉默相对,我怕我会在某一天穿上太空服到外面的真空里去行走,随时都有可能解开安全带,这跟在地球上面对沉默是不一样的。“……说说看,逃离太阳系的人们最终会落脚在哪里呢?半人马座的某个星体上,或者它的邻星,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你最近有没有注意到,半人马座的邻星的轨道有了一些偏移?说明什么?说明那里正在或者即将发生些什么重大的变化……可能是一颗超级小行星碰巧撞上它,然后所有的一切都跟着变了,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星体了,从处境上来说,我们其实可以为它重新命名。所以我们的逃离者们不可能奔向那里,准确地说吧,是一颗表面的冰层有五公里左右的类地星球,它的大气层厚度跟地球也比较接近,人们会把定居点建在冰层下面,那里的温度应该适合那些从火星上提炼的金属材料构建空间。按照当时飞行器的规模和速度,全部人类到达那里,需要二十年,每一批到达那里需要两年……”
“这样……那他们的变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很意外么?”她诡异地笑了笑。“就是那么发生的吧。那个巨大星云形成的能量场,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这样说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呢?听起来是不是更有戏剧性?”说完这些,她就再也没有要说什么的意思了,只是嘴角上还留着一丝笑意,仿佛凝固了似的。
我们最初的那次去月球的旅行,发生在一年前的夏天。离开大气层,回望地球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它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美,仍旧是整个太阳系里最完美的星球。那时候她刚刚开始创作第一部科幻小说,写的是一个遥远星座里的面临能源枯竭的小星球上的“人类”终于发现了地球,并准备全部移民到地球的故事,但因为计算的错误,最终他们迷失在茫茫宇宙里,不知所终,书的名字,就叫《寂寞宇宙》。书中最精彩的段落,就是那个通灵者与那个能够将宇宙中的任何信息捕获整理成为关于宇宙状态评估的报告的人。但她写的并不是什么爱情故事,完全不是,而是通灵者与这个学者之间的灵魂契合点,以及完全不可沟通的点。通灵者声称自己能看到宇宙的全景,但对于那个人来说,这只是一种幻觉,而不是事实。
那次旅行总体上是愉快的,我们通过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的帮助,仔细研究了太阳系里的所有行星和彗星,这些年来它们的轨道所发生的微妙变化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我们认为除了地球以外,最好看的行星,也就是木星了。从月球回来之后,我们经常会在我的那个观察室里呆着,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候累了,她会睡在那里。在没有睡着的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沉默。她认为除了文字层面的,语言总是多余的,它们会随时随地变成封闭层,让人陷入无知的空间和处境,就像墙一样,就是墙,看不到的,墙。对于已然能够通过智能化机器满足任何生理与幻想快感需求的人类来说,最大的问题就只有厌倦了。厌倦是我们所有人的敌人。
“我们不得不做些减法,”她说。“减少语言,减少愿望,让一切原本可能的东西恢复为不可能的状态,就像遥远的星座那样,遥不可及……比如说,像我们这样的两个人,呆在这里,在一起,什么都不说,就很好了。我们在一起,其实就像月球跟地球的关系,来自于一种原初的引力,巨大的撞击结束之后,就这样的,近乎完美,不需要再有任何改变,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更不用说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异常短暂的过程了……”
最后,我终于还是没有忍住,说出了那个秘密。出乎我的意料,是她那种毫无惊讶感的反应。她让我详细解释一下这样的可能性。还在本子上记录了我提到的一些数据和观点。然后出神地想了片刻之后,她有些怜悯地看了我一眼说,“我不得不给你说句实话了,希望你不要难过……你所描述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本质上来说更近似于以前人们提到的核反应,只不过它发生在你的体内,而不是核反应堆里,你使用的材料是那种异常基因细胞本身,而不是核材料。我们假定它是可以发生的,并且是可控的,你的身体,可能更接近于休眠状态,而不是你所希望的那种生命存活状态,你无法再对世界有任何意义上的感知与反应,而只是像那些行星一样,或者说像月球一样,在一个既定轨道上安稳地运行,仅此而已。退一步讲,就算你所说的一切都可以实现的,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生命的时间,并不是这样来计算的。永恒也并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实际上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你的轨道了,某一天,我会再也看不到你了,同样的,你也会再也看不到我了,这是注定会发生的结果。”
2012年11月12日
(发于《生活月刊》2012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