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柏拉圖
(希臘語:Π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亞裡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
他出生於雅典,父母為名門望族之後,從小受到了完備的教育。
他早年喜愛文學,寫過詩歌和悲劇,並且對政治感興趣,20歲左右同蘇格拉底交往後,醉心於哲學研究。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使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離開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歷,時間長達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為紀念希臘英雄阿卡德穆而設的花園和運動場附近創立了自己的學校_--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
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
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
學園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
學園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
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再度出游,此時學園已經創立二十多年了。
他兩次赴西西里島企圖實現政治抱負,並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卻遭到強行放逐,於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繼續在學園講學、寫作。
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80高齡去世。
柏拉圖主要著作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
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
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
經過後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緻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
•《會飲篇》
•《斐多篇》
•《斐得若篇》
•《美諾篇》
•《蒂邁歐篇》
•《克裡底亞篇》
•《普羅泰哥拉篇》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
•《政治家篇》
•《斐利布斯篇》
•《法律篇》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緻,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柏拉圖思想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
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併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
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
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有這麼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
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
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
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
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
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
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
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
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
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
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
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
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
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
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
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闢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
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
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
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
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
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
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
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
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
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
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
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為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
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
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在中國大陸
他的理念論,被官方認為是唯心主義的。
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為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
(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
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
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
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
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
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
蘇格拉底最後因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蝕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飲毒堇汁而死。
他長期靠教育為業,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獨特,常常用啟發、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
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是由理性指導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
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與安排的,體現了神的智慧與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時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
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
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準。
傳說蘇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個潑婦。
=========================================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
(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約前384年—前322年)
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
簡介
當我們談到古希臘哲學時,有三個連貫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他們三人一起創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學思想。
儘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觀點與柏拉圖有很多不同之處。
柏拉圖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柏拉圖相信我們的物質世界其實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後有一個完美的「理念的世界」。
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我們的感官而來的。
因此,其實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開創了之後的科學方法。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們大多是教科書式的文獻,很多甚至是亞里士多德學生的筆記。
在中世紀的早期,由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盛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沒有被翻譯。
但到了12世紀,亞里士多德主義開始興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各種歐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
這種哲學後來成為了早期近代哲學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爾所批駁的對象。
生平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
公元前366年亞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後20年間亞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
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雅典。
但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雖然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學園新首腦的觀點,但依然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
離開學園後,亞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
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的統治者。
亞里士多德在那裡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
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3年後,亞里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會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亞里士多德的在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
但是,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併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
學園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
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
亞里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
因此有人將亞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個教科書的作者。
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
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係,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難。
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
一年之後,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種多年積累的疾病所造成的。
關於他被毒死,或者由於無法解釋潮汐現象而跳海自殺的傳言是完全沒有史實根據的。
哲學觀
雖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是第一個公開批評柏拉圖的人。
他特別反對的是柏拉圖哲學中有關數學的部分。
有人認為雖然亞里士多德熟知當時的數學,他卻從來沒有理解柏拉圖的數學。
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相論也有批評。
雖然他同意一個事物的「形式」是恆古不變的,但他認為這個「形式」本身並不存在,而是人們在感受到實物後形成的概念。
因此他認為,「形式」其實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徵。他指出,我們所擁有的任何一種想法、觀念都是透過我們的感官進入我們的意識。
但是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將不同的感官印象區分開來。
但是他同時指出,在人的感官經驗到任何東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有因果關係的存在。
他認為自然界有四種不同的原因,古希臘人的「原因」觀念不同於近代以來的「因果性」觀念,「原因」與「為什麼」相對應,並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質料因」、「動力因」和「形式因」。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方面則提出了所謂的三段論。
他的這個理論在後來的兩千年內,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認的論證形式。
倫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所謂「黃金比例」。
這或許和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和諧」概念類似。
他認為,人不應該偏向哪一個極端,惟有平衡,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不生存在社會中便不是真正的人。
他還提出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稱之為「Polity」)。
科學觀
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科學史上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因為他是最後提出一個整個世界體系的人,而且是第一個從事廣泛經驗考察的人。
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
在物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物體只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接觸下,才能夠保持運動。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為空間必須裝滿物質。這樣才能通過直接接觸來傳遞物理作用。
後世的物理學家牛頓指出了亞里士多德這一論斷的謬誤,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體運動的直接原因。
力只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說,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大廈沒有造起來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被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統治著。
藝術觀
在戲劇方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第一部探討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總結性著作。
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認為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淨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運的衝突」。
這是藝術史上第一次對戲劇的本質做出探討,更開創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傳統。他的觀點後來被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詩藝》中加以發揮,從而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藝術史。
(希臘語:Π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亞裡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
他出生於雅典,父母為名門望族之後,從小受到了完備的教育。
他早年喜愛文學,寫過詩歌和悲劇,並且對政治感興趣,20歲左右同蘇格拉底交往後,醉心於哲學研究。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使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離開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歷,時間長達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為紀念希臘英雄阿卡德穆而設的花園和運動場附近創立了自己的學校_--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
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
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
學園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
學園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
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再度出游,此時學園已經創立二十多年了。
他兩次赴西西里島企圖實現政治抱負,並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卻遭到強行放逐,於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繼續在學園講學、寫作。
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圖以80高齡去世。
柏拉圖主要著作
柏拉圖才思敏捷,研究廣泛,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
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
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
經過後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緻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主要有: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理想國》
•《巴曼尼得斯篇》
•《會飲篇》
•《斐多篇》
•《斐得若篇》
•《美諾篇》
•《蒂邁歐篇》
•《克裡底亞篇》
•《普羅泰哥拉篇》
•《高爾吉亞篇》
•《智者篇》
•《政治家篇》
•《斐利布斯篇》
•《法律篇》
柏拉圖的著作大多是用對話體裁寫成的,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優美華麗,論證嚴密細緻,內容豐富深刻,達到了哲學與文學、邏輯與修辭的高度統一,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文學上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柏拉圖思想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
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併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
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
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有這麼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
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
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
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
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
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
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
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
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
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
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
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
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
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
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
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闢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
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
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
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
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
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
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
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
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
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
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
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紀以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歐洲已經不再流傳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當時,柏拉圖的學說占統治地位,因為聖奧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圖的思想,以服務神學教義。
直到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解釋宗教教義,建立了煩瑣和龐大的經院哲學。
亞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視。
柏拉圖在中國大陸
他的理念論,被官方認為是唯心主義的。
但他對西方哲學的啟蒙作用被普遍認可,也因為他卓越的人格而備受尊重。
===============================================================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
(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
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
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
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
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
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
蘇格拉底最後因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蝕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飲毒堇汁而死。
他長期靠教育為業,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獨特,常常用啟發、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
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是由理性指導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
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與安排的,體現了神的智慧與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時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
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
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準。
傳說蘇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個潑婦。
=========================================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
(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約前384年—前322年)
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
簡介
當我們談到古希臘哲學時,有三個連貫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他們三人一起創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學思想。
儘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觀點與柏拉圖有很多不同之處。
柏拉圖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柏拉圖相信我們的物質世界其實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後有一個完美的「理念的世界」。
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我們的感官而來的。
因此,其實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開創了之後的科學方法。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們大多是教科書式的文獻,很多甚至是亞里士多德學生的筆記。
在中世紀的早期,由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盛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沒有被翻譯。
但到了12世紀,亞里士多德主義開始興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各種歐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
這種哲學後來成為了早期近代哲學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爾所批駁的對象。
生平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
公元前366年亞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後20年間亞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
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雅典。
但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雖然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學園新首腦的觀點,但依然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
離開學園後,亞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
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的統治者。
亞里士多德在那裡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
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3年後,亞里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會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亞里士多德的在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
但是,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併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
學園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
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
亞里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
因此有人將亞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個教科書的作者。
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
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係,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難。
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
一年之後,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種多年積累的疾病所造成的。
關於他被毒死,或者由於無法解釋潮汐現象而跳海自殺的傳言是完全沒有史實根據的。
哲學觀
雖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是第一個公開批評柏拉圖的人。
他特別反對的是柏拉圖哲學中有關數學的部分。
有人認為雖然亞里士多德熟知當時的數學,他卻從來沒有理解柏拉圖的數學。
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相論也有批評。
雖然他同意一個事物的「形式」是恆古不變的,但他認為這個「形式」本身並不存在,而是人們在感受到實物後形成的概念。
因此他認為,「形式」其實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徵。他指出,我們所擁有的任何一種想法、觀念都是透過我們的感官進入我們的意識。
但是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將不同的感官印象區分開來。
但是他同時指出,在人的感官經驗到任何東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有因果關係的存在。
他認為自然界有四種不同的原因,古希臘人的「原因」觀念不同於近代以來的「因果性」觀念,「原因」與「為什麼」相對應,並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質料因」、「動力因」和「形式因」。
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方面則提出了所謂的三段論。
他的這個理論在後來的兩千年內,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認的論證形式。
倫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所謂「黃金比例」。
這或許和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和諧」概念類似。
他認為,人不應該偏向哪一個極端,惟有平衡,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不生存在社會中便不是真正的人。
他還提出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稱之為「Polity」)。
科學觀
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科學史上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因為他是最後提出一個整個世界體系的人,而且是第一個從事廣泛經驗考察的人。
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
在物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物體只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接觸下,才能夠保持運動。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為空間必須裝滿物質。這樣才能通過直接接觸來傳遞物理作用。
後世的物理學家牛頓指出了亞里士多德這一論斷的謬誤,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體運動的直接原因。
力只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說,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大廈沒有造起來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被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統治著。
藝術觀
在戲劇方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第一部探討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總結性著作。
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認為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淨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運的衝突」。
這是藝術史上第一次對戲劇的本質做出探討,更開創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傳統。他的觀點後來被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詩藝》中加以發揮,從而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藝術史。
-
葡萄露珠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11 17: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