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of Pi》——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严重剧透,啰嗦长文,慎入)
作者:方兴未艾
电影刚出来时,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奇幻片,我说的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奇幻片。充满各种不可思议的生物,天马行空的想象、传奇瑰丽的奇遇,但看过电影,我却丝毫没感觉到它的不真实感,尽管那些借助3D效果营造的画面是如此摄人心魄,如梦如幻,尽管那个与老虎共同漂流的故事充满了离奇与难以置信。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李安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回忆与现实交替上演,真实与梦幻重叠激荡,迸发出更多的惊奇与回味。
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必须有一种直达人心的魅力,当然除却纯粹的商业电影另当别论。想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必须具备让人意犹未尽的素质,一部好的电影是导演在借助影像表达自我对一些问题的思索与探讨,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形地被卷入这个问题当中。而最好的电影,是在最后导演都并未对这个潜在的问题给予正面回答,留下观者继续揣摩。
而要做到既能表达自我又还能满足商业需要,符合大部分观众口味,这样的导演便可以称之为不凡了。姜文曾经拍摄《太阳照样升起》,淋漓尽致的表达自我,却挽回不了票房的亏损,直到《让子弹飞》的问世。李安也曾遭遇这样的困境,当初的《绿巨人2》他试图将商业与自己一贯关注的人性探索结合,可是流水产线下操作的商业影片还不足以承担他缓慢深邃的思想。如今在《少年PI》中,他玩起了最新的高科技,采用了最先进的拍摄技术,但电影的制作依然遵循着最质朴的方式,他用四年的时间精心的、耐心的、诚心的为观众献上了一部伟大作品,不仅奉上了一场视觉上的华美盛宴,更带来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
对于每一个像李安这样的导演而言,如何在现实与梦想中寻求平衡,如何在取悦观众和充分表达自我中完美衔接,如何适应环境的同时又遵从内心,这不仅是对于拍摄电影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李安将这种思考从电影外移植到了电影中,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直在尝试着进行这样的探索。《喜宴》中探讨移民生活的适应,《卧虎藏龙》中思考狭隘与广义狭义的关系,《断臂山》中探索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绿巨人2》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李安太想借助一个被科学催化的怪物来表达对人性善恶的博弈了。
这一次,在《少年PI》中,我个人认为李安的各种思考都得到了一次升华与释放,他似乎悟出对这些人生问题思考的真谛,而达到了一种整合。大部分人在观看影片后都感慨这部影片的好,也许好在特技制作,好在梦幻画面,好在紧张情节,但我想一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动人,一定是因为它触动到了我们的内心,但到底触动了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李安会笑而不语,而对于我们观者,我们从电影中看到某些共鸣,然后对这部电影进行解读。而好的电影必然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的。因为好的电影是思想的表达,而思想总是无穷尽的。
怎样的经历并不重要,重要是我们选择如何看待
在电影的结尾,PI讲述了另外一个漂流故事,这个更具现实意义的故事,将我们一下带入了残酷的真实人类世界。我们否认这个故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内心其实清楚,这个故事也许才是最真实的写照。只是真实如此残酷,以至于我们更愿意相信原本听来虚幻的故事。PI问记者,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记者答,我更愿意相信第一个。PI笑着说,那你选择了上帝。
选择了上帝的意思是意味着选择了善与爱,对于听故事的人,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艰难。但对于亲身经历故事的人而言,怎样才能抹去记忆中的伤害与怀疑,绝望与痛苦,却绝非易事。即使在遭遇残酷现实对自己信仰的一切最直接的挑战与否定后,依然坚定地相信爱、希望、善良与光明。
可以想象,如果少年PI没有经历那场奇幻之旅,没有顺服自己内心的那头猛兽,他保留着第二个现实故事的鲜活记忆存活下来,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目睹和亲历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后,怀疑、否定、仇恨足以摧毁一切,迎接他的原本该是最彻底的绝望与最深的痛苦。
人心有两面,善恶一念间。选择如何对待过去决定了我们将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PI可以将过去描述成一场黑暗绝望的拼杀决斗,充满了最险恶与最丑陋的人性,也可以选择放下对这一切的执着,将这一切经历转换成一次奇幻历险,一场内心的惊险探索。
过去的经历累积成了今天的我们,而对过去经历的解读,才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于是在PI的回忆中,残酷的人类搏杀被演绎成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PI接纳了人性中有善恶美丑,正如动物世界中有弱肉强食一样。
同一条船上,有凶猛的老虎、贪婪的豺狼、同样也有温顺的斑马、善良的猩猩。这是动物世界,也是人心世界。PI选择接纳了这一切的共存,没有因为见证了豺狼的贪婪与残暴,释放了自己内心的狂暴与凶猛就放弃了对善良与希望的信仰。相比动物世界天性使然所导致的残酷厮杀,第二个故事中人类世界的冷酷无情、自相残杀更显残忍。最后的调查报告选择了第一个故事的版本,与其说那两个日本人不相信PI讲诉的第二个故事,不如说他们不愿相信。
对于PI而言,作为亲身经历者,他无法将自己抽离出来,简单地做一个选择题,这一切真实的发生了,他无法不相信,因而对于过去而言,他只能做的选择,是如何看待。
他将这场人性的残酷战争转换为一场大自然的生存之战,大自然用它最宽广的胸襟包容了世间万物,让他们得以遵从各自本性。而PI也选择接纳了人性存在最黑暗丑陋的一面,与光明希望并存。
在影片结尾,记者问PI:“那你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吧?”PI回答说:“那取决你怎么看。”一句简单的话却已经概括所有。
外在形式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内心何在
信仰之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由于学习的心理学,我常常认为宗教作为防御的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所见的大部分执着于某种宗教信仰的人也确实是因为现实功能的部分丧失逃到了宗教的庇护之中,于是这便更加强了我对此的观念。
看完这部电影,才明了自己这种思想是多么狭隘。在很大程度上混淆宗教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习惯将二者混为一谈。宗教不过是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就如同影片中,PI同时信仰三种宗教,从这个角度上讲,PI并不是一个有神论者,而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有神论者,会坚定地相信世界的存在始于自己信奉的神,因此他们不可能做到多重信仰。有神论者的宗教信仰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因为宗教信仰而发生的流血冲突事件至今都还在世界各地上演。
那如果PI是无神论者,他不信神,他信什么呢?以我的能力实在还无法参透,但却让我想到了爱因斯坦晚年曾经说的一段话。他说:“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就是神!”这个一辈子都在用科学解释宇宙诞生、万物定律的天才却突然成了神的皈依者。可是这里的上帝并非人格化的上帝,耶稣、佛陀、阿拉等等,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不同人类为这个“神”安置的一个名称,一个人格化的代词。爱因斯坦解释到“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这个终极信仰的神,是信仰者相信在这个世上存在人类不可超越的力量,不能逾越的界限,是对某种信念无止境的敬仰与追求。
李安借PI之口诠释了一下自己对于信仰的理解。“信仰就是一栋大厦,里面有很多个房间,因为怀疑信仰才永远保持新鲜。”信仰是人内心中的一栋大厦,构筑这座大厦的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大厦的地基便是我们内心最坚定的信念与准则。康德说,这个世界最让人敬畏的有两样事物,一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戒律。清楚这个所在,我们用何种方式来表达信仰,就不会拘泥于形式了。
在我的理解中,信仰奠定了一道基线,无论以何种方式存在,它构建了人心中的一道标尺。正因有了这样的信仰,人类才会怀有敬畏之意,不至狂妄自大。将自己的行为设定在一定的准则范围内,不逾越,不出格。
电影中,PI和老虎在海上遭遇了暴风雨,电闪雷鸣、天地崩裂,老虎被吓得无处藏身,而PI却对着这自然奇观高呼见证神的奇迹与伟大,越是了解这个世界,就越明白人类自身是多么的苍白与渺小。
而只有将一个人置于一种对准则有所挑战,对内心大厦有动摇的处境之下,才能真正判断出他的信仰是否真实坚定。满口仁义道德之人未必都行道德之事,行为不堪之人也未必都是道德丧尽。正如电影中,PI在失去所有补给后,抛弃自己一直吃素的原则,在释放内心之虎杀死豺狼后,还依然坚定自己所信。这充分说明信仰并不是一种固化的存在,刻板的戒律,相比形式上的严苛遵从,内心的清晰以及对这座大厦的坚定维护才是最虔诚的信仰。
内心有猛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之相处
李安在拍摄《断背山》时有一句经典名言“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断背山”。相比这句话的深意我想我们更能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老虎。”而且这头老虎还叫做“饥渴”。
这头老虎是我们原罪的化身,野性、恐惧、怀疑、懦弱、仇恨、贪婪、妒忌、凶暴等等等等,以及各种欲望的交织,都是我们内心蠢蠢欲动的猛兽,时刻虎视眈眈,伺机将我们吞噬。
我们无法回避这头猛兽的存在,在生命之舟中,它始终与我们共存。也许平日里,它处于沉睡状态,但一旦被坏境唤醒,我们便会强烈感觉到它的威力。也许是面对伤害时的仇恨、面对诱惑时的欲望、面对背叛时的报复、面对未知时的恐惧、面对他人时的嫉妒、面对自我时的怀疑……,每个人心中都潜伏着这样一头猛兽。
在丧母之痛后,PI内心的猛兽被唤醒,一开始,他对这头突然跳出来的猛兽充满了无比地恐惧和害怕。他清晰的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经给他上的深刻一课,他见证过老虎的残忍与凶暴,足以吞噬一切美好事物。因此与之相处的最好方式,是将其用牢笼关起来,定上重重链锁,并永远避免与其产生接触。
然而,与内心之虎的接触始终是无可避免的,对于PI而言,无法永远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动物园内,注定了要离开故土去海上漂流。这隐喻了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规避成长,离开安稳的家庭、告别美好的童年,去社会的大海上独自生存、去人性的汪洋中独自求索。
于是得以有充分的机会让人领悟这头猛兽必将与我们如影随形。正如PI一样,面对突然跳跃而出的猛兽时,我们都会被吓到。这似乎是处于决然对立的两面,正如超我与本我冲突对立一样。
PI一开始远远地和老虎帕克保持着距离,在受到威胁后,尝试对老虎进行压制与顺服;然后在与老虎共处后,放弃夺取老虎性命;最后,当意识到他们注定要被绑在一条船上后,他开始尝试尊重共处,却因此而完成了对老虎的驯服。
这场人虎之斗对应着人对待内心猛兽的几个阶段,恐惧—隔离—压制—扼杀—承认—接纳—共处—顺服。而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不在猛兽面前退缩胆怯,于是这便有了PI与帕克争鱼的一幕场景。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正在凝视你。如果不能驾驭内心的欲望,就会反过来被欲望吞噬。面对内心的猛兽,首先要承认它的存在,接纳它是生活的一部分,然后学会如何与它相处,如何对其进行控制,强烈的压制必然带来更强烈的反抗之力,直到被其吞噬。
当PI离开食人岛时,轻吹口哨,帕克从远处奔跑而至,这一刻,PI彻底完成了对帕克的顺服,达到了内心的整合。当他们在墨西哥湾登陆,帕克头也不回的走进茂密丛林,PI怅然若失,帕克曾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正如同人也可以从欲望中吸取能量一样。然后为了更好的生活,帕克回去了该去的地方,欲望也该消失在该消失的时候。
未来会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追寻什么
在漂流的绝境之中,PI来到了一座丰饶的小岛,食物充足、生活宜人。如果不是到了夜晚,小岛展示出它最真实的一面,会是什么样结局。在一朵层层包裹的花苞中,PI惊奇的发现了一颗牙齿的存在,而小岛撕开了它白天滋润美好的面目,露出另一番面容。这个面容并不狰狞,但却足以骇人。
在PI的回忆中,他说那颗牙齿的主人一定在岛上度过了漫长的美好时光,直到死后被小岛消化。他同样也可以选择这样的存在方式,毕竟前面漫漫汪洋,还不知道未来何处,何不享受当下。
可是PI说,你能想象吗,你死后什么都没留下。那颗藏在包裹之中的牙齿打破了突然而至的安逸与惬意,PI意识到自己百年之后的宿命,他可以在这个岛上安逸的生活直到死神夺去自己的生命,然后被小岛彻底的吸收、消化,不留下任何痕迹。这样的结局让他从刚刚获得的舒适中猛然惊醒,果断地选择了离开,因为不甘心自己的生命就此化为虚无。
每个人的内心除了住着一头猛虎,还有一座这样的食人岛。它迷人惬意、舒适安稳、足以诱惑人流连于此,忘却前行,尤其是当未来还扑朔迷离的时候。安逸的生活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享受了白日小岛天堂般的生活后,就要忍受夜晚可能被吞没的恐惧。
所以尽管未来方向尚不知在何处,但PI幡然醒悟,这座小岛只是暂时逗留之处,而非自己要寻找的目的之地。但更多人迷失在了小岛上,迷失在了追寻目的地的航线上,化作了虚无。
PS:一不小心就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引发我这么强烈的表达欲望了。即使如此,我还是感到意犹未尽,总觉得这部电影中还有太多宝藏可以挖掘,正是如
此才激发着人更多的探索与好奇,如果真被一文以概之,这电影大致也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了。
谨以此文向李安致敬,向我们内心所相信所怀疑的一切致敬。
电影刚出来时,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奇幻片,我说的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奇幻片。充满各种不可思议的生物,天马行空的想象、传奇瑰丽的奇遇,但看过电影,我却丝毫没感觉到它的不真实感,尽管那些借助3D效果营造的画面是如此摄人心魄,如梦如幻,尽管那个与老虎共同漂流的故事充满了离奇与难以置信。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李安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回忆与现实交替上演,真实与梦幻重叠激荡,迸发出更多的惊奇与回味。
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必须有一种直达人心的魅力,当然除却纯粹的商业电影另当别论。想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必须具备让人意犹未尽的素质,一部好的电影是导演在借助影像表达自我对一些问题的思索与探讨,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形地被卷入这个问题当中。而最好的电影,是在最后导演都并未对这个潜在的问题给予正面回答,留下观者继续揣摩。
而要做到既能表达自我又还能满足商业需要,符合大部分观众口味,这样的导演便可以称之为不凡了。姜文曾经拍摄《太阳照样升起》,淋漓尽致的表达自我,却挽回不了票房的亏损,直到《让子弹飞》的问世。李安也曾遭遇这样的困境,当初的《绿巨人2》他试图将商业与自己一贯关注的人性探索结合,可是流水产线下操作的商业影片还不足以承担他缓慢深邃的思想。如今在《少年PI》中,他玩起了最新的高科技,采用了最先进的拍摄技术,但电影的制作依然遵循着最质朴的方式,他用四年的时间精心的、耐心的、诚心的为观众献上了一部伟大作品,不仅奉上了一场视觉上的华美盛宴,更带来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
对于每一个像李安这样的导演而言,如何在现实与梦想中寻求平衡,如何在取悦观众和充分表达自我中完美衔接,如何适应环境的同时又遵从内心,这不仅是对于拍摄电影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李安将这种思考从电影外移植到了电影中,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直在尝试着进行这样的探索。《喜宴》中探讨移民生活的适应,《卧虎藏龙》中思考狭隘与广义狭义的关系,《断臂山》中探索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绿巨人2》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李安太想借助一个被科学催化的怪物来表达对人性善恶的博弈了。
这一次,在《少年PI》中,我个人认为李安的各种思考都得到了一次升华与释放,他似乎悟出对这些人生问题思考的真谛,而达到了一种整合。大部分人在观看影片后都感慨这部影片的好,也许好在特技制作,好在梦幻画面,好在紧张情节,但我想一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动人,一定是因为它触动到了我们的内心,但到底触动了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许李安会笑而不语,而对于我们观者,我们从电影中看到某些共鸣,然后对这部电影进行解读。而好的电影必然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的。因为好的电影是思想的表达,而思想总是无穷尽的。
怎样的经历并不重要,重要是我们选择如何看待
在电影的结尾,PI讲述了另外一个漂流故事,这个更具现实意义的故事,将我们一下带入了残酷的真实人类世界。我们否认这个故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内心其实清楚,这个故事也许才是最真实的写照。只是真实如此残酷,以至于我们更愿意相信原本听来虚幻的故事。PI问记者,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记者答,我更愿意相信第一个。PI笑着说,那你选择了上帝。
选择了上帝的意思是意味着选择了善与爱,对于听故事的人,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艰难。但对于亲身经历故事的人而言,怎样才能抹去记忆中的伤害与怀疑,绝望与痛苦,却绝非易事。即使在遭遇残酷现实对自己信仰的一切最直接的挑战与否定后,依然坚定地相信爱、希望、善良与光明。
可以想象,如果少年PI没有经历那场奇幻之旅,没有顺服自己内心的那头猛兽,他保留着第二个现实故事的鲜活记忆存活下来,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目睹和亲历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后,怀疑、否定、仇恨足以摧毁一切,迎接他的原本该是最彻底的绝望与最深的痛苦。
人心有两面,善恶一念间。选择如何对待过去决定了我们将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PI可以将过去描述成一场黑暗绝望的拼杀决斗,充满了最险恶与最丑陋的人性,也可以选择放下对这一切的执着,将这一切经历转换成一次奇幻历险,一场内心的惊险探索。
过去的经历累积成了今天的我们,而对过去经历的解读,才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于是在PI的回忆中,残酷的人类搏杀被演绎成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PI接纳了人性中有善恶美丑,正如动物世界中有弱肉强食一样。
同一条船上,有凶猛的老虎、贪婪的豺狼、同样也有温顺的斑马、善良的猩猩。这是动物世界,也是人心世界。PI选择接纳了这一切的共存,没有因为见证了豺狼的贪婪与残暴,释放了自己内心的狂暴与凶猛就放弃了对善良与希望的信仰。相比动物世界天性使然所导致的残酷厮杀,第二个故事中人类世界的冷酷无情、自相残杀更显残忍。最后的调查报告选择了第一个故事的版本,与其说那两个日本人不相信PI讲诉的第二个故事,不如说他们不愿相信。
对于PI而言,作为亲身经历者,他无法将自己抽离出来,简单地做一个选择题,这一切真实的发生了,他无法不相信,因而对于过去而言,他只能做的选择,是如何看待。
他将这场人性的残酷战争转换为一场大自然的生存之战,大自然用它最宽广的胸襟包容了世间万物,让他们得以遵从各自本性。而PI也选择接纳了人性存在最黑暗丑陋的一面,与光明希望并存。
在影片结尾,记者问PI:“那你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吧?”PI回答说:“那取决你怎么看。”一句简单的话却已经概括所有。
外在形式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内心何在
信仰之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由于学习的心理学,我常常认为宗教作为防御的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所见的大部分执着于某种宗教信仰的人也确实是因为现实功能的部分丧失逃到了宗教的庇护之中,于是这便更加强了我对此的观念。
看完这部电影,才明了自己这种思想是多么狭隘。在很大程度上混淆宗教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习惯将二者混为一谈。宗教不过是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就如同影片中,PI同时信仰三种宗教,从这个角度上讲,PI并不是一个有神论者,而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有神论者,会坚定地相信世界的存在始于自己信奉的神,因此他们不可能做到多重信仰。有神论者的宗教信仰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因为宗教信仰而发生的流血冲突事件至今都还在世界各地上演。
那如果PI是无神论者,他不信神,他信什么呢?以我的能力实在还无法参透,但却让我想到了爱因斯坦晚年曾经说的一段话。他说:“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运行的力量就是神!”这个一辈子都在用科学解释宇宙诞生、万物定律的天才却突然成了神的皈依者。可是这里的上帝并非人格化的上帝,耶稣、佛陀、阿拉等等,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不同人类为这个“神”安置的一个名称,一个人格化的代词。爱因斯坦解释到“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这个终极信仰的神,是信仰者相信在这个世上存在人类不可超越的力量,不能逾越的界限,是对某种信念无止境的敬仰与追求。
李安借PI之口诠释了一下自己对于信仰的理解。“信仰就是一栋大厦,里面有很多个房间,因为怀疑信仰才永远保持新鲜。”信仰是人内心中的一栋大厦,构筑这座大厦的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大厦的地基便是我们内心最坚定的信念与准则。康德说,这个世界最让人敬畏的有两样事物,一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戒律。清楚这个所在,我们用何种方式来表达信仰,就不会拘泥于形式了。
在我的理解中,信仰奠定了一道基线,无论以何种方式存在,它构建了人心中的一道标尺。正因有了这样的信仰,人类才会怀有敬畏之意,不至狂妄自大。将自己的行为设定在一定的准则范围内,不逾越,不出格。
电影中,PI和老虎在海上遭遇了暴风雨,电闪雷鸣、天地崩裂,老虎被吓得无处藏身,而PI却对着这自然奇观高呼见证神的奇迹与伟大,越是了解这个世界,就越明白人类自身是多么的苍白与渺小。
而只有将一个人置于一种对准则有所挑战,对内心大厦有动摇的处境之下,才能真正判断出他的信仰是否真实坚定。满口仁义道德之人未必都行道德之事,行为不堪之人也未必都是道德丧尽。正如电影中,PI在失去所有补给后,抛弃自己一直吃素的原则,在释放内心之虎杀死豺狼后,还依然坚定自己所信。这充分说明信仰并不是一种固化的存在,刻板的戒律,相比形式上的严苛遵从,内心的清晰以及对这座大厦的坚定维护才是最虔诚的信仰。
内心有猛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之相处
李安在拍摄《断背山》时有一句经典名言“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断背山”。相比这句话的深意我想我们更能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老虎。”而且这头老虎还叫做“饥渴”。
这头老虎是我们原罪的化身,野性、恐惧、怀疑、懦弱、仇恨、贪婪、妒忌、凶暴等等等等,以及各种欲望的交织,都是我们内心蠢蠢欲动的猛兽,时刻虎视眈眈,伺机将我们吞噬。
我们无法回避这头猛兽的存在,在生命之舟中,它始终与我们共存。也许平日里,它处于沉睡状态,但一旦被坏境唤醒,我们便会强烈感觉到它的威力。也许是面对伤害时的仇恨、面对诱惑时的欲望、面对背叛时的报复、面对未知时的恐惧、面对他人时的嫉妒、面对自我时的怀疑……,每个人心中都潜伏着这样一头猛兽。
在丧母之痛后,PI内心的猛兽被唤醒,一开始,他对这头突然跳出来的猛兽充满了无比地恐惧和害怕。他清晰的记得小时候父亲曾经给他上的深刻一课,他见证过老虎的残忍与凶暴,足以吞噬一切美好事物。因此与之相处的最好方式,是将其用牢笼关起来,定上重重链锁,并永远避免与其产生接触。
然而,与内心之虎的接触始终是无可避免的,对于PI而言,无法永远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动物园内,注定了要离开故土去海上漂流。这隐喻了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规避成长,离开安稳的家庭、告别美好的童年,去社会的大海上独自生存、去人性的汪洋中独自求索。
于是得以有充分的机会让人领悟这头猛兽必将与我们如影随形。正如PI一样,面对突然跳跃而出的猛兽时,我们都会被吓到。这似乎是处于决然对立的两面,正如超我与本我冲突对立一样。
PI一开始远远地和老虎帕克保持着距离,在受到威胁后,尝试对老虎进行压制与顺服;然后在与老虎共处后,放弃夺取老虎性命;最后,当意识到他们注定要被绑在一条船上后,他开始尝试尊重共处,却因此而完成了对老虎的驯服。
这场人虎之斗对应着人对待内心猛兽的几个阶段,恐惧—隔离—压制—扼杀—承认—接纳—共处—顺服。而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不在猛兽面前退缩胆怯,于是这便有了PI与帕克争鱼的一幕场景。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正在凝视你。如果不能驾驭内心的欲望,就会反过来被欲望吞噬。面对内心的猛兽,首先要承认它的存在,接纳它是生活的一部分,然后学会如何与它相处,如何对其进行控制,强烈的压制必然带来更强烈的反抗之力,直到被其吞噬。
当PI离开食人岛时,轻吹口哨,帕克从远处奔跑而至,这一刻,PI彻底完成了对帕克的顺服,达到了内心的整合。当他们在墨西哥湾登陆,帕克头也不回的走进茂密丛林,PI怅然若失,帕克曾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正如同人也可以从欲望中吸取能量一样。然后为了更好的生活,帕克回去了该去的地方,欲望也该消失在该消失的时候。
未来会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追寻什么
在漂流的绝境之中,PI来到了一座丰饶的小岛,食物充足、生活宜人。如果不是到了夜晚,小岛展示出它最真实的一面,会是什么样结局。在一朵层层包裹的花苞中,PI惊奇的发现了一颗牙齿的存在,而小岛撕开了它白天滋润美好的面目,露出另一番面容。这个面容并不狰狞,但却足以骇人。
在PI的回忆中,他说那颗牙齿的主人一定在岛上度过了漫长的美好时光,直到死后被小岛消化。他同样也可以选择这样的存在方式,毕竟前面漫漫汪洋,还不知道未来何处,何不享受当下。
可是PI说,你能想象吗,你死后什么都没留下。那颗藏在包裹之中的牙齿打破了突然而至的安逸与惬意,PI意识到自己百年之后的宿命,他可以在这个岛上安逸的生活直到死神夺去自己的生命,然后被小岛彻底的吸收、消化,不留下任何痕迹。这样的结局让他从刚刚获得的舒适中猛然惊醒,果断地选择了离开,因为不甘心自己的生命就此化为虚无。
每个人的内心除了住着一头猛虎,还有一座这样的食人岛。它迷人惬意、舒适安稳、足以诱惑人流连于此,忘却前行,尤其是当未来还扑朔迷离的时候。安逸的生活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享受了白日小岛天堂般的生活后,就要忍受夜晚可能被吞没的恐惧。
所以尽管未来方向尚不知在何处,但PI幡然醒悟,这座小岛只是暂时逗留之处,而非自己要寻找的目的之地。但更多人迷失在了小岛上,迷失在了追寻目的地的航线上,化作了虚无。
PS:一不小心就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引发我这么强烈的表达欲望了。即使如此,我还是感到意犹未尽,总觉得这部电影中还有太多宝藏可以挖掘,正是如
此才激发着人更多的探索与好奇,如果真被一文以概之,这电影大致也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了。
谨以此文向李安致敬,向我们内心所相信所怀疑的一切致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