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Holy Motors看卡拉克斯
好吧,我和DY观点不统一了。《神圣车行》我认为卡拉克斯完全没有以前的戾气了。可能是压抑太久了。毕竟十二年了。有那么个坏名声,找投资肯定痛苦死了,影片格格都是讽刺,没有《男孩遇见女孩》《坏血》《新桥恋人》《pola X》里面那些粗糙、大胆、自由而激情四溢的镜头了。卡拉克斯52岁了。
在我看来莱奥·卡拉克斯最擅长的是:
1、匪夷所思的移动镜头(这个秉承新浪潮运动);
2、粗糙的影像风格——高反差的摄影;
3、电影本性上的认识,让他的转场设计、调度设计和声音设计别具风格;
4、尽管他本人一再强调他的片子是从人物出发的,但我一直认为他是场景上的大师,你能在他的电影中找到许多绝妙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场景(这些场景在剧作上可能乏善可陈,但是灯光、移动镜头和声音配合巧妙)。他的人物往往是在场景中树立的,你能看到《新桥恋人》中德尼·拉旺疯狂的走位,比诺什的狂奔,在《男孩遇见女孩》中德尼·拉旺无所事事的游荡,就更别说《坏血》里面那些拉旺和比诺什相遇、初识、相处等一系列场景了。
莱奥·卡拉克斯肯定是为大部分的场景辛辛苦苦的去寻找心目中认为适合的演员,然后他和演员的那种特殊的关系激发他的灵感,才使他设计出的场景才如此独特、个人化,而且炽热。
如果人物是从场景中产生的,那么很少会有“人物单薄”的失手。这种方法和台词、事件的发展产生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感受型的(观众要体会场景才能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场景的叠加让人物丰满),而后者是被动接受型的(台词的目的、事件转折的目的,都是事先可以控制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
返回Holy Motors。许多东西,莱奥·卡拉克斯都变了。
![]() |
在我看来莱奥·卡拉克斯最擅长的是:
1、匪夷所思的移动镜头(这个秉承新浪潮运动);
2、粗糙的影像风格——高反差的摄影;
3、电影本性上的认识,让他的转场设计、调度设计和声音设计别具风格;
4、尽管他本人一再强调他的片子是从人物出发的,但我一直认为他是场景上的大师,你能在他的电影中找到许多绝妙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场景(这些场景在剧作上可能乏善可陈,但是灯光、移动镜头和声音配合巧妙)。他的人物往往是在场景中树立的,你能看到《新桥恋人》中德尼·拉旺疯狂的走位,比诺什的狂奔,在《男孩遇见女孩》中德尼·拉旺无所事事的游荡,就更别说《坏血》里面那些拉旺和比诺什相遇、初识、相处等一系列场景了。
莱奥·卡拉克斯肯定是为大部分的场景辛辛苦苦的去寻找心目中认为适合的演员,然后他和演员的那种特殊的关系激发他的灵感,才使他设计出的场景才如此独特、个人化,而且炽热。
如果人物是从场景中产生的,那么很少会有“人物单薄”的失手。这种方法和台词、事件的发展产生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感受型的(观众要体会场景才能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场景的叠加让人物丰满),而后者是被动接受型的(台词的目的、事件转折的目的,都是事先可以控制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
返回Holy Motors。许多东西,莱奥·卡拉克斯都变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