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我的博物馆
![]() |
![]() |
![]() |
![]() |
应允的书稿,滴水般缓慢成形。生活忙碌,唯有的专注,还得交给空洞无物的学术。海德格尔的愿景是让生活充满诗意,但是现实是诗人要么在边塞卧轨、要么在终南修行。
诗意地栖居,似乎成了彼岸最大的人生挑战。当一个人横下心来,说服自己去做诗人,那他必定抱着必死的决心。
或者他得学会寻找罅隙,在密不漏风的势利世界中,摸着扎人的墙壁,用十指探寻能塞下纯真与审美的缝隙。小时候经常拿着细竹签,把土墙中栖居的蜜蜂掏出来,但是这种乐趣与掏出蜜蜂的惊喜永远地消失了,城市里砌的都是水泥墙,每一座跟人的心一样硬。
我不是在抱怨什么,我只是尽可能想找寻某种失去的状态,在那些时候,仅仅盯着远山的轮廓,流动的思绪能填充整个夜晚的寂寞。因为我发现自己正在失去某种感悟力,在没有鸡鸣晓月、暮时烟火、耕种割刈的城市里,街道如同路人精心装扮的脸庞般精致,但就是看不到真实。一切只是形式的假象,有些时候眼前的景致经常美丽得过于虚妄,瞬间让自己惊吓出汗来。
因为我一直怀疑,世界不过是电脑程序控制下的幻影。吃喝拉撒、偶遇邂逅、生命行径,都早已事先注定。比如我将按部就班地写上一本商业读物,为此必须舟车劳顿地行走于各家博物馆。很多时候,不断重复的动作——对焦、按下快门,已经将我卷入生如木偶的幻想。
于是我得证明,而某种正在找寻与恢复中的感悟力,能打破数字虚拟技术的定律,因为你一旦开始询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该去何处”,那么很显然,你已成为即将被程序清除的生命自足体。
如果可能,我想拿下边这段文字作为那本商业读物的序言,尽管因为矫情而显得实在不合时宜。
还记得某个炎热的午后,与友人游毕灵隐寺,沿着天竺路一直往茶园更密集处行走。刚经过一道寺院的门墙,发现拐角处的石头上刻着“三生石景点”几字,不禁吟诵:“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与园泽的故事早有听闻,却在此处巧遇三生石,甚是欣喜,便招呼友人寻迹觅去。走过一道石桥,小径尽头是绿荫覆盖下的一堆石头,苏东坡听闻此传说而作的《僧园泽传》,刻于其中一块巨石上。友人看似对此典故不太熟悉,于是逐句为其解释。一番口舌之后,汗流浃背,朋友也经不住山林蚊虫叮咬,便提议离开。
现在想来,李源与投胎转世的园泽三生石旁相会的那个夜晚,定是高悬明月、徐徐清风。李源奔波多日赶来,在此恐怕也都等待良久、满心焦灼。也正在这时,少年拍击牛角唱出的歌声,从远处林间传来。看着眼前面容稚嫩生疏的园泽,那时的李源定是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了吧。只是,这些遥想与感慨,当时浮光掠影般的游览,实在难以生发。亦如山涧流水,若不是鸟雀收声的寒夜,或者驻足屏息聆听,岂可听闻其静默而长久流淌的旋律?
此段时间参观了诸多博物馆,每每出门都约上朋友,生怕路途遥远,少了能聊的伴儿。只是游览到最后,要么过于疲乏,要么心生怠意,朋友总是早早儿走出博物馆,留我一人观赏拍照。生怕友人等待长久,只得加快脚步匆匆浏览。
某日重拾席慕容的《历史博物馆》,其中一段文字,凄美决绝而令人醍醐灌顶:
“今生重来与你重逢
你在柜外
我已在柜中
隔着一片冰冷的玻璃
我热切地等待着你的来临……
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纹啊
都是我给你的爱
都是我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在暮色里你默然转身
渐行渐远
长廊寂寂
诸神静默
我终于成木成石
亦如前世……”
幡然醒悟。
历史博物馆,还是应该一人成行,两人的相伴相牵与亲密谈聊,反而会隔绝静寂中的暗语——那泛着青光的瓷器边沿、纹路渐消的雕刻肌理、笔力运济所致的横竖撇捺,何尝不在跟你悄声细述千百年前,或悲或喜、或聚或离的他,刹那间的情爱离愁。若是风声谈笑,则极有可能错过穿越时光的千古回眸,那是存于古迹上旧精魂残余的生命气息。
龙应台的那句源自真切生命体尝的话是对的,她说,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其实风景也一样,很多时候,只适合一个人去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