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 --- 面对世界你如何选择?
Life of Pi(下简称LOP)讲的其实是人性与神性的对峙。是一个相对严肃的话题。
而影片自始至终的松弛,梦幻直至最后关头谜底揭晓,话题急转直下变得沉重。
这轻描淡写的反差李安最擅长,也处理得尤为恰切。
原著小说中关于海上漂流的段落实则篇幅亦短。李安则有意大幅延长。
这种强化的欲扬先抑,轻松2小时,最终给观众心中一锤的作法,效果显然很好。
观影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有观众笑场,或为画面的奇幻华美而惊呼。
然则直到片尾字幕开始fade in的时候,大部分人实际上还没回过神来。
这就是李安的精妙:看完之后仔细回味,才能发现它要说什么,而且越嚼味越浓郁。
当然,我个人不主张把这部电影理解成悬疑电影。
因此也没有一直纠结在探讨Pi讲述的哪个版本的故事是实际发生的。
甚至细碎到一些细节,譬如食人岛是否影射主人公吃掉了自己的母亲。
这对于母题而言,真的重要吗?亦或说,真相重要吗?
这其实真真是全篇的核心,在对白中也有所透射:
Pi问加拿大小伙:你选择相信哪个故事?小伙答曰:动物的那个。
Pi会心的说:你是追随上帝的人。(亦即你是有信仰之人)
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这部电影要探讨的,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选择相信什么”。(关乎信仰)
“选择”就是本片的母题。(选择对象介乎人的本性和神性之间)。
套用这个母题重新解读一次故事,就会发现处处都是铺垫,处处都是真谛。
而且其实全片的大部分情节,都是紧密围绕母题并为之服务的。
开篇李安用了很长时间来讲述Pi的成长环境。
新派的家庭,前前后后找到三种信仰的因由。
这绝不是浪费时间或者仅仅为了忠实于原著。
(原著本身也明显在为后面的冲突做出这样的铺垫)。
儿时的Pi已经面临过几次现实世界和信仰世界的选择。这才是实质。
第一次选择关乎那个让他烦恼的名字。
他长期坚持的告诉别人,自己的名字代表π。
甚至在数学课上背诵圆周率,以给人π的直接印象。
其结果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变化恰好是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基础。
即:一开始许多人执着于过往的真相(知道实情的老同学)。
因此选择不相信pi的名字是π的说法。
在数学课背诵数百位圆周率时,全校耸动的情形恰好说明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奇迹”。
既然是奇迹,即正常来说不可能的事,很多人反而选择了相信。
其实这个小故事已经成功的为全片定下了基调:面对奇迹,人们作何选择。
(须知海上漂流200多天就是最大的奇迹了。)
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Pi前前后后找到了三种信仰。
这也恰好证明了他天生的个性:
能验证奇迹的,我就选择相信。并不介怀具体上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
在这里也有一个细节就是新派的父亲告诉Pi拥有三种信仰是不正确的。
Pi的回答也让很多观众笑场:我想接受洗礼(皈依天主教)。
这证明Pi的心中此时依然是一个纯真的孩童。执拗的相信,奇迹是不同的神祗所创造。
这时期的他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笃信者。
(某种意义来看,盲目而不假思索的相信者,这也呼应了最后主人公在讲述故事时说:
通过怀疑验证的才是信仰。)
相信“冥冥自由安排”而不是形式上膜拜任何一个具体的神灵。
可以说,Pi的儿时代表了人类孩童般的纯真。
小孩生来就具有“神性”。
Pi恰好代表了这部分人,按照佛家的说法,这叫有缘之人。
只是在后天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这样的神性在逐渐被磨灭。
接着,磨灭Pi的纯真信仰的故事发生了:
父亲逼着他目睹Charlie Parker吃掉一只无辜的山羊。
不得不说李安即使在配角的塑造上也很丰满。
父亲代表的就是那群被磨灭的群体之一(当然不是最极端的)
从他选择相信科学(母亲其实也是),对信仰嗤之以鼻,并以新派家庭自居可以看出。
关于让Pi目睹惨烈的自然界弱肉强食,父亲笃信的是让他早日明白世界的真相。
即:世间没有奇迹,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自然规律和游戏规则。
父亲这次极端的震撼教育显然短期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白中Pi说:那之后整个世界都灰暗了,好像再没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他甚至相信,人和动物一样,本性就是弱肉强食的。
情窦初开而后因为居家生计困难决定搬迁,导致两小无猜的情人分离也间接加重了这种信仰的崩溃。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赘述了。
实际上前面诸多铺垫,到了漂流结束,故事讲完,母题就已经不温不火循序渐进袒露出来。只有到了它的全貌被窥视的一刻,真正严肃的主题才跃然而出。
前面说到,pi对采访者说:因为疑问而确定的才是信仰。
那么这次漂流的幸存,显然是上天对pi的信仰最残忍,亦最深重的考验。以供pi拷问内心,思索自己的选择。
一面是人性求存的本能。
一面是神性的相信这是神的安排,充满了宗教寓言般的天真烂漫。
显然第一个选择无匹残忍,亦是pi的父亲口中现实世界的真相。
第二个则是小说作者借由这个故事表达的对宗教信仰的理解:神的安排充满恩慈,哪怕表象上残忍和无情。难道能因为这些,便不相信神了?如果因为这些事情而怀疑自己的信仰,那这还算作信仰?
当第二次海上风暴大作时,老虎(即映射人自身的本性)畏惧的躲起来。
而pi自己则已经毫无畏惧的说:神啊,你对我施以这么多残忍,到底想要我做什么?
读到这里,是否觉得对于一些经典的宗教启示录中的情节有共鸣感?
其实这次指天发问,是故事的转折点:之后pi醒来,便发现了食人岛。
显而易见,在这次残酷的考验里,pi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是不易而令人心碎的。
毕竟,因为残忍的打击,拜服在神面前触摸神的脚背,转而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是着实不易的。
因此最后pi不无遗憾的说,我甚至来不及跟它告别。
(和这次考验之独特,之残忍,之突然不无关系)
我觉得男主角的中年时期演技实在传神。
自始至终都给人一种小孩般的顽皮和松弛感。
这是找到信仰的人所独有的天真和信任。
在父亲让pi目睹自然界的残忍,因而对信仰产生怀疑多年之后,
他终于在一次最极端的机缘下,选择了信仰。
这种信仰帮他解释了奇迹的存在,用神的慈爱抹平了人生最难以磨灭的创伤。
信仰就是这般神奇,众人生来皆苦,然有信仰者永远平静。
对,pi的中年时期所表演出的那种平静,实在叫人难以忘怀。
不只是对于找到信仰的人而言,许多活得通达的老年人,也会越来越像孩子。
这其实是一种循环。童心 --- 怀疑世界 ---- 现实 ---- 体会 ---- 沉淀 --- 童心。
因此我猜测作者给主角起名叫圆周率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是一个生活的圆。找到信仰的人,总能在终点找到起点。
就我个人体会,宗教实则相通。主张的亦多是因果。
人,穷其一生,苦难实多。
不要因为昨天的果而痛苦,因为你无法改变果。
但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你即将种下的因,那才是信仰倡导的方向。
但凡明白了这点,那迎来的就是永恒的平静。
因此,我更乐意把这个故事理解成主人公Pi由渐悟到顿悟的宗教寓言。
即便在我们没有脱离苦海的人看来,是如此悲怆,让人不知如何言语。
但在找到信仰的人看来,这都是神的安排。
尽管世界残酷无情,人亦时常做出违背神性的事。
但选择相信奇迹,相信信仰去对抗无法解释的世界
则是人性最软弱,但最美好的部分。
这点在最终日本调查员和加拿大小伙的回答里,作者的答案显然是乐观的。
而影片自始至终的松弛,梦幻直至最后关头谜底揭晓,话题急转直下变得沉重。
这轻描淡写的反差李安最擅长,也处理得尤为恰切。
原著小说中关于海上漂流的段落实则篇幅亦短。李安则有意大幅延长。
这种强化的欲扬先抑,轻松2小时,最终给观众心中一锤的作法,效果显然很好。
观影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有观众笑场,或为画面的奇幻华美而惊呼。
然则直到片尾字幕开始fade in的时候,大部分人实际上还没回过神来。
这就是李安的精妙:看完之后仔细回味,才能发现它要说什么,而且越嚼味越浓郁。
当然,我个人不主张把这部电影理解成悬疑电影。
因此也没有一直纠结在探讨Pi讲述的哪个版本的故事是实际发生的。
甚至细碎到一些细节,譬如食人岛是否影射主人公吃掉了自己的母亲。
这对于母题而言,真的重要吗?亦或说,真相重要吗?
这其实真真是全篇的核心,在对白中也有所透射:
Pi问加拿大小伙:你选择相信哪个故事?小伙答曰:动物的那个。
Pi会心的说:你是追随上帝的人。(亦即你是有信仰之人)
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这部电影要探讨的,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选择相信什么”。(关乎信仰)
“选择”就是本片的母题。(选择对象介乎人的本性和神性之间)。
套用这个母题重新解读一次故事,就会发现处处都是铺垫,处处都是真谛。
而且其实全片的大部分情节,都是紧密围绕母题并为之服务的。
开篇李安用了很长时间来讲述Pi的成长环境。
新派的家庭,前前后后找到三种信仰的因由。
这绝不是浪费时间或者仅仅为了忠实于原著。
(原著本身也明显在为后面的冲突做出这样的铺垫)。
儿时的Pi已经面临过几次现实世界和信仰世界的选择。这才是实质。
第一次选择关乎那个让他烦恼的名字。
他长期坚持的告诉别人,自己的名字代表π。
甚至在数学课上背诵圆周率,以给人π的直接印象。
其结果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变化恰好是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基础。
即:一开始许多人执着于过往的真相(知道实情的老同学)。
因此选择不相信pi的名字是π的说法。
在数学课背诵数百位圆周率时,全校耸动的情形恰好说明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奇迹”。
既然是奇迹,即正常来说不可能的事,很多人反而选择了相信。
其实这个小故事已经成功的为全片定下了基调:面对奇迹,人们作何选择。
(须知海上漂流200多天就是最大的奇迹了。)
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Pi前前后后找到了三种信仰。
这也恰好证明了他天生的个性:
能验证奇迹的,我就选择相信。并不介怀具体上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
在这里也有一个细节就是新派的父亲告诉Pi拥有三种信仰是不正确的。
Pi的回答也让很多观众笑场:我想接受洗礼(皈依天主教)。
这证明Pi的心中此时依然是一个纯真的孩童。执拗的相信,奇迹是不同的神祗所创造。
这时期的他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笃信者。
(某种意义来看,盲目而不假思索的相信者,这也呼应了最后主人公在讲述故事时说:
通过怀疑验证的才是信仰。)
相信“冥冥自由安排”而不是形式上膜拜任何一个具体的神灵。
可以说,Pi的儿时代表了人类孩童般的纯真。
小孩生来就具有“神性”。
Pi恰好代表了这部分人,按照佛家的说法,这叫有缘之人。
只是在后天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这样的神性在逐渐被磨灭。
接着,磨灭Pi的纯真信仰的故事发生了:
父亲逼着他目睹Charlie Parker吃掉一只无辜的山羊。
不得不说李安即使在配角的塑造上也很丰满。
父亲代表的就是那群被磨灭的群体之一(当然不是最极端的)
从他选择相信科学(母亲其实也是),对信仰嗤之以鼻,并以新派家庭自居可以看出。
关于让Pi目睹惨烈的自然界弱肉强食,父亲笃信的是让他早日明白世界的真相。
即:世间没有奇迹,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自然规律和游戏规则。
父亲这次极端的震撼教育显然短期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白中Pi说:那之后整个世界都灰暗了,好像再没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他甚至相信,人和动物一样,本性就是弱肉强食的。
情窦初开而后因为居家生计困难决定搬迁,导致两小无猜的情人分离也间接加重了这种信仰的崩溃。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赘述了。
实际上前面诸多铺垫,到了漂流结束,故事讲完,母题就已经不温不火循序渐进袒露出来。只有到了它的全貌被窥视的一刻,真正严肃的主题才跃然而出。
前面说到,pi对采访者说:因为疑问而确定的才是信仰。
那么这次漂流的幸存,显然是上天对pi的信仰最残忍,亦最深重的考验。以供pi拷问内心,思索自己的选择。
一面是人性求存的本能。
一面是神性的相信这是神的安排,充满了宗教寓言般的天真烂漫。
显然第一个选择无匹残忍,亦是pi的父亲口中现实世界的真相。
第二个则是小说作者借由这个故事表达的对宗教信仰的理解:神的安排充满恩慈,哪怕表象上残忍和无情。难道能因为这些,便不相信神了?如果因为这些事情而怀疑自己的信仰,那这还算作信仰?
当第二次海上风暴大作时,老虎(即映射人自身的本性)畏惧的躲起来。
而pi自己则已经毫无畏惧的说:神啊,你对我施以这么多残忍,到底想要我做什么?
读到这里,是否觉得对于一些经典的宗教启示录中的情节有共鸣感?
其实这次指天发问,是故事的转折点:之后pi醒来,便发现了食人岛。
显而易见,在这次残酷的考验里,pi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是不易而令人心碎的。
毕竟,因为残忍的打击,拜服在神面前触摸神的脚背,转而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是着实不易的。
因此最后pi不无遗憾的说,我甚至来不及跟它告别。
(和这次考验之独特,之残忍,之突然不无关系)
我觉得男主角的中年时期演技实在传神。
自始至终都给人一种小孩般的顽皮和松弛感。
这是找到信仰的人所独有的天真和信任。
在父亲让pi目睹自然界的残忍,因而对信仰产生怀疑多年之后,
他终于在一次最极端的机缘下,选择了信仰。
这种信仰帮他解释了奇迹的存在,用神的慈爱抹平了人生最难以磨灭的创伤。
信仰就是这般神奇,众人生来皆苦,然有信仰者永远平静。
对,pi的中年时期所表演出的那种平静,实在叫人难以忘怀。
不只是对于找到信仰的人而言,许多活得通达的老年人,也会越来越像孩子。
这其实是一种循环。童心 --- 怀疑世界 ---- 现实 ---- 体会 ---- 沉淀 --- 童心。
因此我猜测作者给主角起名叫圆周率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是一个生活的圆。找到信仰的人,总能在终点找到起点。
就我个人体会,宗教实则相通。主张的亦多是因果。
人,穷其一生,苦难实多。
不要因为昨天的果而痛苦,因为你无法改变果。
但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你即将种下的因,那才是信仰倡导的方向。
但凡明白了这点,那迎来的就是永恒的平静。
因此,我更乐意把这个故事理解成主人公Pi由渐悟到顿悟的宗教寓言。
即便在我们没有脱离苦海的人看来,是如此悲怆,让人不知如何言语。
但在找到信仰的人看来,这都是神的安排。
尽管世界残酷无情,人亦时常做出违背神性的事。
但选择相信奇迹,相信信仰去对抗无法解释的世界
则是人性最软弱,但最美好的部分。
这点在最终日本调查员和加拿大小伙的回答里,作者的答案显然是乐观的。
-
doru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27 08: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