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存)園藝達人 功夫在土裡
從事園藝活動越久的人,越了解世界上絕對沒有十全十美的土壤,他擁有的那一片地,不是太乾就是太溼,或者養分太缺,要不就是排水不良:砂質土壤要為澆水施肥傷腦筋,黏質土壤要為植物可能爛根而擔心。他還會發覺,改善土壤不可能一蹴即就,是日久天長的事,永遠不會畫下結束的句點。
土質大致可以分為砂土、黏土和沃土(loam)三類,前兩類土質都不太適合蔬菜生長,而改善土壤的目標都在設法把砂土或黏土轉為沃土。最標準的沃土應包含50%原有的泥土微粒,25%的微生物、蚯蚓和其他有機物,剩下的25%則是孔隙,可供空氣和水分流通,也使植物根系有伸展的空隙。據估計,一般庭園的土壤大約需要經營至少四年,才能接近這個沃土的標準比例。正因為沃土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長期經營,所以必須規畫出一個固定的菜圃,日久天長地去培養這塊土地。
鬆軟的砂土排水良好,初春土溫上升迅速,植物根部伸展容易,有足夠的空氣可以提供給蚯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但缺點是不容易保持水分和養分。與砂土相反的是緊密的黏土,雖然可以積存水分和養分,卻有澇水之患,使土壤中的生物無法獲得足夠的空氣,植物根部難以伸展,挖掘和整土都很困難,初春土溫回升緩慢。砂土和黏土極易辨別,當你把土放在手掌中捏擠時,如果很容易散開,那多半是砂質土壤,黏質土壤則會形成結實的土團。
黏土如何改善?
改善黏土通常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用木板或磚石築高出地面的花台(raised bed),填進表土(topsoil)和堆肥(compost)的混合土就行了。這種方法比較省力,主要的工夫是放在修築花台上。
第二個辦法是徹底換土,把花圃或菜圃挖到至少一呎深,挖得越深當然越好。然後把挖出的黏土運走,填入表土和堆肥的混合土。如此改善過的圃地,隨後每年還應該再覆蓋約一吋厚的堆肥。
一般園藝用材供應公司都可以運送現成的表土和堆肥的混合土,以立方碼(簡稱yard)的單位計算,每立方碼價格在20元到30元之間。一個四呎寬八呎長的圃地大約填2立方碼的混合土就夠了。
徹底換土聽來非常費力,卻是一勞永逸的唯一辦法,否則年年都會為植物生長不良而傷神,因為黏土不僅排水性差,而且會粘黏養分,使植物無法獲得足夠滋養。
介於砂土和黏土之間的是沃土(loam),理想的沃土結構需要有很大比例的微生物,包括各類有益的細菌和真菌,其中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尤其能與植物產生共生的關係,增加植物根部吸收養分的能力,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 沃土(loam)是不鬆不緊,不旱不澇,充滿與植物共存共榮的蚯蚓和微生物,是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質;所有改善土壤的努力,目標都是要把砂土或黏土轉為沃土。
改善土質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往下挖掘,一個是向上覆蓋,前者稱為「整土」,而後者則不妨稱為「養土」。整土非常辛苦,養土卻極為輕鬆愉快,但兩者都有長期功效。無論是整土或養土,都是為了在土壤中形成蚯蚓和微生物的社區,讓牠們默默地把那片你稱之為家園的土地轉為沃土。
整土非常辛苦,因為一方面要把土壤挖深掘鬆,更重要的是,還要把有機物摻混到土裡,例如堆肥、腐爛的糞土、以及泥炭苔(peat moss)等,以培養蚯蚓和微生物。很多人以為整土只是挖土和鬆土,但如果不摻和有機物,土質改變不大,很快又恢復原樣。
泥炭苔(peat moss) Sweet Peet
整土改良土壤不花錢的捷徑,一般而言,新開闢的菜園頭兩年都需要用深耕的方法整土,每年都需要把土壤挖鬆至少一呎,深耕目的是以增加土壤孔隙的比例,並招引蚯蚓和微生物。在深耕的兩年期間,除了不斷潻加腐植土之外,還應在菜圃鋪上一層覆地物(mulch),不僅是為了防止雜草,更大的好處是滋生蚯蚓和醞釀微生物,形成一個生機網絡。
深耕雖然能增加土壤的孔隙,但在翻掘的過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會受損。這些真菌和細菌形成的網絡,需要在穩定的環境中維繫,深耕翻掘往往會破壞這個網絡。
因此,在頭兩年的深耕整土期間,要選擇適當的時間,避免在雨後土壤潮溼的時候翻土,免得喪失土壤中的孔隙,破壞土質結構。而且掘地要選在早春,不要在秋天翻土,免得微生物數量來不及復原就要面臨嚴寒的冬天。秋天不僅要避免翻土,而且最好用稻草或塑料布把菜圃蓋上,讓微生物繼續生長。
由於深耕有擾亂微生物的缺點,經過兩年之後,就應改用淺耕的辦法,儘量避免干擾地下的微生物,只挖掘種植菜苗和種子的植坑或植溝,不要翻挖其他地方。除了淺耕之外,還要繼續用腐植土和覆地物來養土,維繫和增進沃土的土質。
兩年之後,就應改用淺耕的辦法,儘量避免干擾地下的微生物,只挖掘種植菜苗和種子的植坑或植溝,不要翻挖其他地方。除了淺耕之外,還要繼續用腐植土和覆地物來養土,維繫和增進沃土的土質。 每年春秋兩季要淺耕翻土各一次,翻土深度在二至三吋左右,把堆肥、腐爛的糞土、以及泥炭苔(peat moss)等加入土中,可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生長,四季比較不明顯的南加州地區,可選在2月到3月間及10月到11月間著手翻土。針對已酸化的土壤,可趁翻土時添加少許石膏、硫磺,使土壤的酸鹼度恢復到6.5左右。
園藝中心出售一種稱為「humus」的腐植土,是整土最理想的添加物。這種腐植土是凋敗死亡的動植物,經過自然腐熟的過程而形成的,充滿有益植物生長的真菌和細菌,土壤的微粒也較大,有利於空氣和水分的流通。土地大都會自然形成一層腐植土,這也是為什麼表土(topsoil)的顏色較黑較暗,而內土(subsoil)則較黃較淡。改善土質另一個較輕鬆的辦法是「養土」,這是一種向大自然學習的方法,讓有機物覆蓋堆積在土面,使土質逐漸轉為沃土。養土的方法非常簡單,當你種下植物之後,只要用覆地物(mulch)把裸露的圃地覆蓋起來就可以了,往後營造微生物社區的事就交給天公地母了。
許多人以為覆地物只是為了防止雜草,其實它是多功能的庭園恩物,能夠保持水分和溫度,從而醞釀成蚯蚓和微生物的樂園。一個人在剛開始培養園藝興趣時,大都會用整土法,但久而久之多半會轉用養土法,不僅省時省力,長遠功效甚至超過整土法。
養土法的成敗關鍵是在善於選擇覆蓋物,如果喜歡用木質覆蓋物,最好避免採用人工染色的貨品,這些覆蓋物雖然美觀,但養土的功效較差。在木質覆蓋物中,松樹皮(pine nugget)最為理想,透氣和保溫的能力都比較強。
就養土的長期功效而言,堆肥和腐植土都優於木質覆地物,因為它本身就充滿微生物,而且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土壤結構的一部分。在這類覆地物中,一種稱為「Sweet Peet」的產品功效最佳,這是馬糞、木屑、稻草等有機物腐化分解而成的覆地物,起初可以用來覆蓋地面,秋天生長季節結束後,則可翻到土壤裡。
用覆蓋物養土時,覆蓋的厚度不要超過兩吋,以免阻礙空氣,而且不可踐踏,否則會形成板結,妨礙微生物社區的形成。許多覆地物,即使是腐植土或Sweet Peet,都可能沒有完全腐熟,最好在頭一季不要翻到土裡,以免腐熟的過程會侵奪土壤中的養分,妨礙植物生長。
初次嚐試園藝活動的人,都會興致勃勃地種東西,把關愛的眼神集中在植物上,往往看不到土壤中的生物群才是植物的生命之母,一分養土才能有一分收穫。而且,當你把沃土捧在手裡聞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正是「家」和「家鄉」的氣息,讓你和你的植物都能就地扎根。
因地制宜事半功倍
所有的土壤都可以設法改善,使它趨近於沃土,但也要順應原有的土質,種植性情相符的植物,並且要注意保護土壤,儘量避免外來病蟲害的侵入。
任何沃土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鬆軟的土層底部都會逐漸板結,因此每年春天最好用掘地叉(digging fork) 來疏通底部的板結。當掘地叉插入土壤時,尖端深入底層,刺穿板結,土質結構受干擾的程度較低,微生物數量恢復得比較迅速。
經過兩年深耕整土和兩年淺耕養土的過程,貧瘠的庭園土壤都會逐漸形成沃土,土質鬆軟,有益微生物和蚯蚓寄生其中,從此不僅可以寄望年年豐收,而且病蟲害發生的頻率也會大幅降低。
園藝原本就是一種順天應人的活動,一方面要改善土壤,一方面也要了解現有土壤的特性,選擇適合的植物種植。砂土和黏土基本上都不如沃土,但有些植物偏偏喜歡這兩類不完美的土壤,如果懂得選擇,再加上養土,就更能事半功倍。
有不少植物適合種在砂質土壤,例如薰衣草(lavender)、石竹(pinks)、景天(sedum)、西瓜、以及多數美國草原植物(prairie plants)和多肉植物(succulents)。如果是易於積水的黏土,則應選擇耐澇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例如西伯利亞鳶尾花(Siberian iris)和紅花半邊蓮(cardinal flower)等,空心菜則是喜澇的蔬菜。
養土固然重要,保土也不可疏忽。園藝人除了喜歡買植物之外,還喜歡彼此交換,病蟲害往往隨著外來植物乘虛而入,尤其是像Home Depot等所謂大量運送的「大貨櫃植物」(big-box plants),更容易傳染病害。
無論是買來的、或在朋友家挖來的植物,在下種之前,最好能隔區觀察一段時間,看看是否有枯萎病、鏽斑病等病害的症候出現,同時要檢查是否夾帶雜草。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確定植物健康無恙之後,再種進你辛苦養土的庭園。
正因為沃土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長期經營,所以必須規畫出一個固定的菜圃,日久天長地去培養這塊土地。這個菜圃最好有明顯的界線,最理想的是用木板或磚石圍出一個高出地面的圃床(raised bed)。這種界線分明的菜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土壤遭受踐蹅,不使土壤中的孔隙阻塞板結。
潮溼的土壤最容易板結,當你在溼土踩上一腳時,大約有75%的土壤孔隙會被踩實,如果在同一塊地連踩四腳,有90%的孔隙會被毀掉。因此養土的第一個戒律就是必須腳下留情,絕不踩進菜園。在這個條件之下,當你在開闢菜圃時,也應該同時規劃出菜圃四周的通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23/09/2016686_128861659.shtml
土質大致可以分為砂土、黏土和沃土(loam)三類,前兩類土質都不太適合蔬菜生長,而改善土壤的目標都在設法把砂土或黏土轉為沃土。最標準的沃土應包含50%原有的泥土微粒,25%的微生物、蚯蚓和其他有機物,剩下的25%則是孔隙,可供空氣和水分流通,也使植物根系有伸展的空隙。據估計,一般庭園的土壤大約需要經營至少四年,才能接近這個沃土的標準比例。正因為沃土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長期經營,所以必須規畫出一個固定的菜圃,日久天長地去培養這塊土地。
鬆軟的砂土排水良好,初春土溫上升迅速,植物根部伸展容易,有足夠的空氣可以提供給蚯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但缺點是不容易保持水分和養分。與砂土相反的是緊密的黏土,雖然可以積存水分和養分,卻有澇水之患,使土壤中的生物無法獲得足夠的空氣,植物根部難以伸展,挖掘和整土都很困難,初春土溫回升緩慢。砂土和黏土極易辨別,當你把土放在手掌中捏擠時,如果很容易散開,那多半是砂質土壤,黏質土壤則會形成結實的土團。
黏土如何改善?
改善黏土通常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用木板或磚石築高出地面的花台(raised bed),填進表土(topsoil)和堆肥(compost)的混合土就行了。這種方法比較省力,主要的工夫是放在修築花台上。
第二個辦法是徹底換土,把花圃或菜圃挖到至少一呎深,挖得越深當然越好。然後把挖出的黏土運走,填入表土和堆肥的混合土。如此改善過的圃地,隨後每年還應該再覆蓋約一吋厚的堆肥。
一般園藝用材供應公司都可以運送現成的表土和堆肥的混合土,以立方碼(簡稱yard)的單位計算,每立方碼價格在20元到30元之間。一個四呎寬八呎長的圃地大約填2立方碼的混合土就夠了。
徹底換土聽來非常費力,卻是一勞永逸的唯一辦法,否則年年都會為植物生長不良而傷神,因為黏土不僅排水性差,而且會粘黏養分,使植物無法獲得足夠滋養。
介於砂土和黏土之間的是沃土(loam),理想的沃土結構需要有很大比例的微生物,包括各類有益的細菌和真菌,其中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尤其能與植物產生共生的關係,增加植物根部吸收養分的能力,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 沃土(loam)是不鬆不緊,不旱不澇,充滿與植物共存共榮的蚯蚓和微生物,是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質;所有改善土壤的努力,目標都是要把砂土或黏土轉為沃土。
改善土質通常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往下挖掘,一個是向上覆蓋,前者稱為「整土」,而後者則不妨稱為「養土」。整土非常辛苦,養土卻極為輕鬆愉快,但兩者都有長期功效。無論是整土或養土,都是為了在土壤中形成蚯蚓和微生物的社區,讓牠們默默地把那片你稱之為家園的土地轉為沃土。
整土非常辛苦,因為一方面要把土壤挖深掘鬆,更重要的是,還要把有機物摻混到土裡,例如堆肥、腐爛的糞土、以及泥炭苔(peat moss)等,以培養蚯蚓和微生物。很多人以為整土只是挖土和鬆土,但如果不摻和有機物,土質改變不大,很快又恢復原樣。
泥炭苔(peat moss) Sweet Peet
整土改良土壤不花錢的捷徑,一般而言,新開闢的菜園頭兩年都需要用深耕的方法整土,每年都需要把土壤挖鬆至少一呎,深耕目的是以增加土壤孔隙的比例,並招引蚯蚓和微生物。在深耕的兩年期間,除了不斷潻加腐植土之外,還應在菜圃鋪上一層覆地物(mulch),不僅是為了防止雜草,更大的好處是滋生蚯蚓和醞釀微生物,形成一個生機網絡。
深耕雖然能增加土壤的孔隙,但在翻掘的過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會受損。這些真菌和細菌形成的網絡,需要在穩定的環境中維繫,深耕翻掘往往會破壞這個網絡。
因此,在頭兩年的深耕整土期間,要選擇適當的時間,避免在雨後土壤潮溼的時候翻土,免得喪失土壤中的孔隙,破壞土質結構。而且掘地要選在早春,不要在秋天翻土,免得微生物數量來不及復原就要面臨嚴寒的冬天。秋天不僅要避免翻土,而且最好用稻草或塑料布把菜圃蓋上,讓微生物繼續生長。
由於深耕有擾亂微生物的缺點,經過兩年之後,就應改用淺耕的辦法,儘量避免干擾地下的微生物,只挖掘種植菜苗和種子的植坑或植溝,不要翻挖其他地方。除了淺耕之外,還要繼續用腐植土和覆地物來養土,維繫和增進沃土的土質。
兩年之後,就應改用淺耕的辦法,儘量避免干擾地下的微生物,只挖掘種植菜苗和種子的植坑或植溝,不要翻挖其他地方。除了淺耕之外,還要繼續用腐植土和覆地物來養土,維繫和增進沃土的土質。 每年春秋兩季要淺耕翻土各一次,翻土深度在二至三吋左右,把堆肥、腐爛的糞土、以及泥炭苔(peat moss)等加入土中,可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生長,四季比較不明顯的南加州地區,可選在2月到3月間及10月到11月間著手翻土。針對已酸化的土壤,可趁翻土時添加少許石膏、硫磺,使土壤的酸鹼度恢復到6.5左右。
園藝中心出售一種稱為「humus」的腐植土,是整土最理想的添加物。這種腐植土是凋敗死亡的動植物,經過自然腐熟的過程而形成的,充滿有益植物生長的真菌和細菌,土壤的微粒也較大,有利於空氣和水分的流通。土地大都會自然形成一層腐植土,這也是為什麼表土(topsoil)的顏色較黑較暗,而內土(subsoil)則較黃較淡。改善土質另一個較輕鬆的辦法是「養土」,這是一種向大自然學習的方法,讓有機物覆蓋堆積在土面,使土質逐漸轉為沃土。養土的方法非常簡單,當你種下植物之後,只要用覆地物(mulch)把裸露的圃地覆蓋起來就可以了,往後營造微生物社區的事就交給天公地母了。
許多人以為覆地物只是為了防止雜草,其實它是多功能的庭園恩物,能夠保持水分和溫度,從而醞釀成蚯蚓和微生物的樂園。一個人在剛開始培養園藝興趣時,大都會用整土法,但久而久之多半會轉用養土法,不僅省時省力,長遠功效甚至超過整土法。
養土法的成敗關鍵是在善於選擇覆蓋物,如果喜歡用木質覆蓋物,最好避免採用人工染色的貨品,這些覆蓋物雖然美觀,但養土的功效較差。在木質覆蓋物中,松樹皮(pine nugget)最為理想,透氣和保溫的能力都比較強。
就養土的長期功效而言,堆肥和腐植土都優於木質覆地物,因為它本身就充滿微生物,而且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土壤結構的一部分。在這類覆地物中,一種稱為「Sweet Peet」的產品功效最佳,這是馬糞、木屑、稻草等有機物腐化分解而成的覆地物,起初可以用來覆蓋地面,秋天生長季節結束後,則可翻到土壤裡。
用覆蓋物養土時,覆蓋的厚度不要超過兩吋,以免阻礙空氣,而且不可踐踏,否則會形成板結,妨礙微生物社區的形成。許多覆地物,即使是腐植土或Sweet Peet,都可能沒有完全腐熟,最好在頭一季不要翻到土裡,以免腐熟的過程會侵奪土壤中的養分,妨礙植物生長。
初次嚐試園藝活動的人,都會興致勃勃地種東西,把關愛的眼神集中在植物上,往往看不到土壤中的生物群才是植物的生命之母,一分養土才能有一分收穫。而且,當你把沃土捧在手裡聞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正是「家」和「家鄉」的氣息,讓你和你的植物都能就地扎根。
因地制宜事半功倍
所有的土壤都可以設法改善,使它趨近於沃土,但也要順應原有的土質,種植性情相符的植物,並且要注意保護土壤,儘量避免外來病蟲害的侵入。
任何沃土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鬆軟的土層底部都會逐漸板結,因此每年春天最好用掘地叉(digging fork) 來疏通底部的板結。當掘地叉插入土壤時,尖端深入底層,刺穿板結,土質結構受干擾的程度較低,微生物數量恢復得比較迅速。
經過兩年深耕整土和兩年淺耕養土的過程,貧瘠的庭園土壤都會逐漸形成沃土,土質鬆軟,有益微生物和蚯蚓寄生其中,從此不僅可以寄望年年豐收,而且病蟲害發生的頻率也會大幅降低。
園藝原本就是一種順天應人的活動,一方面要改善土壤,一方面也要了解現有土壤的特性,選擇適合的植物種植。砂土和黏土基本上都不如沃土,但有些植物偏偏喜歡這兩類不完美的土壤,如果懂得選擇,再加上養土,就更能事半功倍。
有不少植物適合種在砂質土壤,例如薰衣草(lavender)、石竹(pinks)、景天(sedum)、西瓜、以及多數美國草原植物(prairie plants)和多肉植物(succulents)。如果是易於積水的黏土,則應選擇耐澇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例如西伯利亞鳶尾花(Siberian iris)和紅花半邊蓮(cardinal flower)等,空心菜則是喜澇的蔬菜。
養土固然重要,保土也不可疏忽。園藝人除了喜歡買植物之外,還喜歡彼此交換,病蟲害往往隨著外來植物乘虛而入,尤其是像Home Depot等所謂大量運送的「大貨櫃植物」(big-box plants),更容易傳染病害。
無論是買來的、或在朋友家挖來的植物,在下種之前,最好能隔區觀察一段時間,看看是否有枯萎病、鏽斑病等病害的症候出現,同時要檢查是否夾帶雜草。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確定植物健康無恙之後,再種進你辛苦養土的庭園。
正因為沃土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長期經營,所以必須規畫出一個固定的菜圃,日久天長地去培養這塊土地。這個菜圃最好有明顯的界線,最理想的是用木板或磚石圍出一個高出地面的圃床(raised bed)。這種界線分明的菜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土壤遭受踐蹅,不使土壤中的孔隙阻塞板結。
潮溼的土壤最容易板結,當你在溼土踩上一腳時,大約有75%的土壤孔隙會被踩實,如果在同一塊地連踩四腳,有90%的孔隙會被毀掉。因此養土的第一個戒律就是必須腳下留情,絕不踩進菜園。在這個條件之下,當你在開闢菜圃時,也應該同時規劃出菜圃四周的通道。
![]() |
高出地面的圃床(raised bed)。 |
![]() |
![]() |
![]()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23/09/2016686_128861659.shtml
-
sukuangr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4-28 13:36:52
-
❄雪贝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27 03:06:13
-
evanic89l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26 23:28:49
-
林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26 09:46:00
-
石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26 08:54:50
-
狐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11-26 07: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