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语Sechs
絮语(Sechs)
摘自吾志日记7.1—9.30
努力有其固有的精神价值,而不是说唯有“对未来的承诺”而已。
努力可以令自卑者获得优越感,因为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处于努力中的人会觉得自己是高贵的。
努力可以令怯懦者获得赞赏,因为努力是一个为人人所称赞的事情。
努力可以令敏感者得一安全之所,敏感者对来自他人和世界的伤害总是敏锐的感触到,而努力可以令其屏蔽一切伤害而沉浸于努力之中。
努力可以令痛苦的思索着得到宁静,因为闲时此人便思天想地,不免陷入痛苦之中,而努力可以令其无暇顾及其他思索,而一心专注于努力之上。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努力可以令其提高自己,实现梦想,这大概也算努力最基本的用处了。
但当然应当看到,努力并不仅仅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东西,并不仅仅因为努力可以让明天更好,所以今天才努力。而是努力本身就可以令现在变得更好,努力本身就有其价值,而不是因为它能够实现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有思考
但思考不应当成为自鸣得意的理由
将思想当作一种功利的事物去乞求他人的关注、赞美甚至是利益
这样不纯粹的思考往往也因为兼顾太多而变得个性不足、对己无利,对人无用。
思考和做爱是一样的,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
你……
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
甚至未来也不大可能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
你可以追求成长,却不能渴求伟大。
你可以向往丰富,却不能希冀不凡。
人生如此,你需要考虑的并不很多。
你只需要全力以赴便是。
只有在对方一无是处时爱上对方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但人们谈论爱情总爱带着理性去谈,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爱情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自己寻得的庇护所。所以,即使对方现在无甚成就,却依然相信他未来必将发达,这样的爱情不过是风险投资罢了。
倘若明晓未来的他也绝无出头的可能,而现在的他亦是不值一文。此时两者的相爱,才是为了纯粹的爱情。
不是为了他的才
不是为了他的财
不是为了他的任何事物。
我对真爱有着非常极端的看法,然而我也认为唯有极端之境,方有纯洁的真爱,否则,这爱情中总是掺杂了什么。
站在世界的角度
你的确不值一文。
可是为什么“你”
却要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到你自己呢?
也许正如书上所言
我之所以不努力
是因为我怕努力后发现一个事实:我确实不是一个天才。
明白或不明白
都只在一念之间而已,你是想让自己明白呢?还是不想让自己明白?
你的内心世界永远只属于你自己
无论它们多么卑劣、肤浅、令人作呕;抑或多么高尚、深刻、发人深省
别人无法理解
更无需理解。
莫说他人的理解
就是理解自己也是不能的
就像情绪来时,你甚至不能理解情绪去时自己为什么豁然;
又像情绪去时,你竟然不能理解情绪来时自己凭什么痛苦。
来去之间,仿佛判若两人
你自己的同一性,又究竟在何处呢?
大约穷富之间
乃是最大的鸿沟
你以为深刻、博学就不是贪婪了吗?
不,对智慧和知识的贪婪更加可怕。
霎那间我突然明白,孤独是一种命运。
你能客观冷静的看待一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没触及你的利益。
但我想要了解一件事:等到有一天我已老去,品尽了只属于我的此生中的所有酸甜苦辣,我是否依然会觉得,期望一个来生?或者会如智者般达观而超脱的说一句:重活一次没有意义,更无必要。
我常想,你有多么的憎恶这个世界,你就同时有多么的热爱它。
无病者如何呻吟?
呻吟必是病痛着对外界的呼救。外人却自以为是,便觉呻吟者不过无病,竟蔑其为无事,任由呻吟者囿于其中无法自拔了。
“无病呻吟”,这是何等悲哀的一个词汇!它将人因无法互相理解而产生的悲剧阐释的淋漓尽致。
书上说:“为失去什么而痛苦,或者有时候感到悲哀和空虚,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正常的痛苦不会带有对自己的憎恨或者对世界和将来的悲观,自我憎恨和悲观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在求生意志与求死意志的对比中,若求生大于求死,此人甚至不会产生自杀的想法;若求死大于求生,此人早已将自杀付诸实施。倘若求死与求生旗鼓相当,他的身体与意识成为了此两者搏斗的战场,求死越强而求生越勇、求生越壮而求死越猖,此人意识宛如水火不容的矛盾,而必然陷入到一种欲求绝望而不能的痛苦之中。
每当我痛苦的时候,我都会忘记一件事——
人生是很漫长的罢。
你最隐私的事是什么?是你对于个人人生的所有看法。
我以为,对于没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年轻人而言,自信往往意味着不宽容。
这世上有许多人,把幸运当作了努力。
他们其实只是比不幸者早一步遇见自己的兴趣、遇见了自我的渴求,却竟心高气傲的以为,那颓唐者、失败者的不幸必为怠惰是导致。
却又几个人料想,倘使其中某些早些遇到命里之物,他又当成长到何种地步!
我并非以一种态度去否认所有的努力,只是我们若是对自己的幸运多一份感激,对他人的不幸多一份宽容,总比指着阳光说那是努力,指着黑夜说那是怠惰要好得多了。
之所以在专业的环境里你反而学不好,没有学习的热情,那是因为专业的环境里,你周围的人和你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无论你之前以为什么样的知识或能力能给你带来优越感,当周围的人都学这事物时,你便无法感觉到这优越感的存在了。所以,你也同时没有学习的热情了。毕竟你真正的兴趣并不在这个事物本身,而是它所能够给你带来的优越感。
这大概就是业余的大师,专业的混子最好的写照了吧。
爱情与亲情最大的区别是:当你变得不好时(无论是物质上的不好,甚至精神上、性格上),爱情可以选择分手甚至离婚(它的理由也许是不适合、你变了等等),而亲戚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都不离不弃。
你将痛苦视为面对却将幸福看作逃避。这对美好的事物太不公平。
你决定奋斗或是决定自怨自艾,其实并没有一个画外音与观看者指着你说:那让我感动,这使我不幸。
圣徒的苦修,可是为了到达一个一劳永逸的乐土?人生之荒芜,是否一定要有一个雨过天晴的终途?孩子,你当知晓,只要还活着,无论欢欣抑或痛苦,都不会作为一个定论而结束。
时光最终会教会一个孩子,那些无需付出的岁月并不是真正的生活。
撒娇……对婴儿来讲是存活的关键,但对成人而言,当失去了撒娇的对象,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去活着的时候,对世界的撒娇就以抱怨、自怨自艾的乃至自杀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我想,“忽略”应当是一种智慧。
未必所有的“面对”都一定是积极的,事实上,我们有时候把“纠缠”当作了面对。比如当我们面对一种负面情绪时,你以为沉浸于这种负面情绪之中算是一种面对吗?
它也许能提供某些深刻的东西,但同时也会消磨着你的生理的心理的一些东西。
所以当你选择一个事物时,你必然是放弃了其他,当你以所谓的面对去朝向一些东西时,你必然丢弃了某些东西。而当你忽略它们,或许反而能得到更多。“纠缠”想必并不是有趣的,只会让人更加痛苦。
又不妨说,这种以“面对”的假面出现的“纠缠”,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它通过你沉浸在一个无法解决的(或你自以为一定有解决方法)的事物之中,从而逃开了你此时的责任、义务,甚至是避开了现实中其它的更深、你更不愿意面对的痛苦。
所以,下一次当你说“你应当面对”时,你不妨想想,你究竟面对的是什么,当你面对时你会避开什么,你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而假若你忽略他,以逃避的方式面对它时,指不定会是更好的选择,会有更好的结果呢?
你通过嫉妒来反对自己究竟有何用处呢?
是期望通过一种悲情的自怨自艾来逃避所有的困苦与应付的责任吗?
摘自豆瓣说9月
有两种关于学习的快乐:一种是对学习本身产生快乐,这是求知欲的满足;一种是在学习时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嫉妒除去那朝向自身的憎恶,所剩下的便是欣赏。
每当你因为任何原因而想要退缩时,仔细想想吧——你究竟在逃避什么?
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为了不想再次沉溺于如此浓烈的嫉妒之中。
抱怨和撒娇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向父母撒娇可能得到回应,而成人对世界抱怨却是绝无回应。我想,这大概只是进化中的一个悲剧罢了。
摘自吾志日记7.1—9.30
努力有其固有的精神价值,而不是说唯有“对未来的承诺”而已。
努力可以令自卑者获得优越感,因为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处于努力中的人会觉得自己是高贵的。
努力可以令怯懦者获得赞赏,因为努力是一个为人人所称赞的事情。
努力可以令敏感者得一安全之所,敏感者对来自他人和世界的伤害总是敏锐的感触到,而努力可以令其屏蔽一切伤害而沉浸于努力之中。
努力可以令痛苦的思索着得到宁静,因为闲时此人便思天想地,不免陷入痛苦之中,而努力可以令其无暇顾及其他思索,而一心专注于努力之上。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努力可以令其提高自己,实现梦想,这大概也算努力最基本的用处了。
但当然应当看到,努力并不仅仅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东西,并不仅仅因为努力可以让明天更好,所以今天才努力。而是努力本身就可以令现在变得更好,努力本身就有其价值,而不是因为它能够实现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有思考
但思考不应当成为自鸣得意的理由
将思想当作一种功利的事物去乞求他人的关注、赞美甚至是利益
这样不纯粹的思考往往也因为兼顾太多而变得个性不足、对己无利,对人无用。
思考和做爱是一样的,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
你……
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
甚至未来也不大可能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
你可以追求成长,却不能渴求伟大。
你可以向往丰富,却不能希冀不凡。
人生如此,你需要考虑的并不很多。
你只需要全力以赴便是。
只有在对方一无是处时爱上对方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但人们谈论爱情总爱带着理性去谈,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爱情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自己寻得的庇护所。所以,即使对方现在无甚成就,却依然相信他未来必将发达,这样的爱情不过是风险投资罢了。
倘若明晓未来的他也绝无出头的可能,而现在的他亦是不值一文。此时两者的相爱,才是为了纯粹的爱情。
不是为了他的才
不是为了他的财
不是为了他的任何事物。
我对真爱有着非常极端的看法,然而我也认为唯有极端之境,方有纯洁的真爱,否则,这爱情中总是掺杂了什么。
站在世界的角度
你的确不值一文。
可是为什么“你”
却要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到你自己呢?
也许正如书上所言
我之所以不努力
是因为我怕努力后发现一个事实:我确实不是一个天才。
明白或不明白
都只在一念之间而已,你是想让自己明白呢?还是不想让自己明白?
你的内心世界永远只属于你自己
无论它们多么卑劣、肤浅、令人作呕;抑或多么高尚、深刻、发人深省
别人无法理解
更无需理解。
莫说他人的理解
就是理解自己也是不能的
就像情绪来时,你甚至不能理解情绪去时自己为什么豁然;
又像情绪去时,你竟然不能理解情绪来时自己凭什么痛苦。
来去之间,仿佛判若两人
你自己的同一性,又究竟在何处呢?
大约穷富之间
乃是最大的鸿沟
你以为深刻、博学就不是贪婪了吗?
不,对智慧和知识的贪婪更加可怕。
霎那间我突然明白,孤独是一种命运。
你能客观冷静的看待一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没触及你的利益。
但我想要了解一件事:等到有一天我已老去,品尽了只属于我的此生中的所有酸甜苦辣,我是否依然会觉得,期望一个来生?或者会如智者般达观而超脱的说一句:重活一次没有意义,更无必要。
我常想,你有多么的憎恶这个世界,你就同时有多么的热爱它。
无病者如何呻吟?
呻吟必是病痛着对外界的呼救。外人却自以为是,便觉呻吟者不过无病,竟蔑其为无事,任由呻吟者囿于其中无法自拔了。
“无病呻吟”,这是何等悲哀的一个词汇!它将人因无法互相理解而产生的悲剧阐释的淋漓尽致。
书上说:“为失去什么而痛苦,或者有时候感到悲哀和空虚,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正常的痛苦不会带有对自己的憎恨或者对世界和将来的悲观,自我憎恨和悲观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在求生意志与求死意志的对比中,若求生大于求死,此人甚至不会产生自杀的想法;若求死大于求生,此人早已将自杀付诸实施。倘若求死与求生旗鼓相当,他的身体与意识成为了此两者搏斗的战场,求死越强而求生越勇、求生越壮而求死越猖,此人意识宛如水火不容的矛盾,而必然陷入到一种欲求绝望而不能的痛苦之中。
每当我痛苦的时候,我都会忘记一件事——
人生是很漫长的罢。
你最隐私的事是什么?是你对于个人人生的所有看法。
我以为,对于没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年轻人而言,自信往往意味着不宽容。
这世上有许多人,把幸运当作了努力。
他们其实只是比不幸者早一步遇见自己的兴趣、遇见了自我的渴求,却竟心高气傲的以为,那颓唐者、失败者的不幸必为怠惰是导致。
却又几个人料想,倘使其中某些早些遇到命里之物,他又当成长到何种地步!
我并非以一种态度去否认所有的努力,只是我们若是对自己的幸运多一份感激,对他人的不幸多一份宽容,总比指着阳光说那是努力,指着黑夜说那是怠惰要好得多了。
之所以在专业的环境里你反而学不好,没有学习的热情,那是因为专业的环境里,你周围的人和你学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无论你之前以为什么样的知识或能力能给你带来优越感,当周围的人都学这事物时,你便无法感觉到这优越感的存在了。所以,你也同时没有学习的热情了。毕竟你真正的兴趣并不在这个事物本身,而是它所能够给你带来的优越感。
这大概就是业余的大师,专业的混子最好的写照了吧。
爱情与亲情最大的区别是:当你变得不好时(无论是物质上的不好,甚至精神上、性格上),爱情可以选择分手甚至离婚(它的理由也许是不适合、你变了等等),而亲戚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都不离不弃。
你将痛苦视为面对却将幸福看作逃避。这对美好的事物太不公平。
你决定奋斗或是决定自怨自艾,其实并没有一个画外音与观看者指着你说:那让我感动,这使我不幸。
圣徒的苦修,可是为了到达一个一劳永逸的乐土?人生之荒芜,是否一定要有一个雨过天晴的终途?孩子,你当知晓,只要还活着,无论欢欣抑或痛苦,都不会作为一个定论而结束。
时光最终会教会一个孩子,那些无需付出的岁月并不是真正的生活。
撒娇……对婴儿来讲是存活的关键,但对成人而言,当失去了撒娇的对象,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去活着的时候,对世界的撒娇就以抱怨、自怨自艾的乃至自杀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我想,“忽略”应当是一种智慧。
未必所有的“面对”都一定是积极的,事实上,我们有时候把“纠缠”当作了面对。比如当我们面对一种负面情绪时,你以为沉浸于这种负面情绪之中算是一种面对吗?
它也许能提供某些深刻的东西,但同时也会消磨着你的生理的心理的一些东西。
所以当你选择一个事物时,你必然是放弃了其他,当你以所谓的面对去朝向一些东西时,你必然丢弃了某些东西。而当你忽略它们,或许反而能得到更多。“纠缠”想必并不是有趣的,只会让人更加痛苦。
又不妨说,这种以“面对”的假面出现的“纠缠”,实际上是一种逃避,它通过你沉浸在一个无法解决的(或你自以为一定有解决方法)的事物之中,从而逃开了你此时的责任、义务,甚至是避开了现实中其它的更深、你更不愿意面对的痛苦。
所以,下一次当你说“你应当面对”时,你不妨想想,你究竟面对的是什么,当你面对时你会避开什么,你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而假若你忽略他,以逃避的方式面对它时,指不定会是更好的选择,会有更好的结果呢?
你通过嫉妒来反对自己究竟有何用处呢?
是期望通过一种悲情的自怨自艾来逃避所有的困苦与应付的责任吗?
摘自豆瓣说9月
有两种关于学习的快乐:一种是对学习本身产生快乐,这是求知欲的满足;一种是在学习时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嫉妒除去那朝向自身的憎恶,所剩下的便是欣赏。
每当你因为任何原因而想要退缩时,仔细想想吧——你究竟在逃避什么?
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为了不想再次沉溺于如此浓烈的嫉妒之中。
抱怨和撒娇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向父母撒娇可能得到回应,而成人对世界抱怨却是绝无回应。我想,这大概只是进化中的一个悲剧罢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