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与文字的二三事
比起用大段的时间读一本书来了解一个故事,我更愿意花两个小时来看看讲述同样一个故事的电影。但每次遇上自己真正喜欢的电影,却总是会去找他的原著或改编小说。
觉得文字会给我更好的解释,更细腻的感动和更加完整的故事。或许自己是个看不懂电影的人,能力有限,每次也觉得看别人写的影评会给我“原来是这样”的理解。精心设计的镜头经常被我忽略,演员们眼神中所想表达的情感我也常常领会不到,有些时候觉得打动我的真的仅仅是个故事情节。
前段时间看了鲁豫有约谢晋导演的那一期,其中他就讲了《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女主角眼中流放出的满是爱情的镜头。他说当时审查片子时不准有爱情戏,就剪掉了所有爱情戏,但这样的眼神是剪不掉的。当时鲁豫就笑呵呵的说,我没看出来,坐在电脑前的我也没看出来,当时审片的人肯定也没看出来,要不然早就剪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
文艺片为什么没人看,大家的答案是看不懂。
不是想批判什么,相反地,有时我会强迫自己看一些文艺片,因为想多知道一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也不是强迫自己去看,只是大多数看完之后也就是觉得不过如此,应该是根本没有看到重点。
电影需要观众的想像力,好的电影是引导你去感受,想像,去思考一些东西。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却基本入不了这个境界。当用许多时间缅怀一个东西时,我们往往得到是痛苦或凛冽的感动。简单直白的影像容易让我们轻松的花两小时娱乐,过后忘了也无所谓,花钱买票就是为了短暂的快乐。
下面来说说文字。
文字中大量或华丽或精准或犀利的形容词,名词,动词,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不同于电影是需要想像力才能有感而发,文字是给你想像力。毕竟文字的出现早了影像的出现不是几十年几百年,人们会更加熟练的运用文字传输信息。特别是有关人物心理描写,文字中最简单只用”他心里在想“就能表达清楚的心境,导演和演员们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拍摄画面的角度,颜色等等等等,细细琢磨后才能表达一种相同的感受,最后获得的也只有少数那几个看到的人的赞扬。
周迅为了更像狐狸精一点,整部《画皮》都是在一只腿作为支点,而另一只腿处于一种很扭曲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不是偶然看到她讲自己的故事,我想也没有几个人注意。真是幸苦了敬业的演员们。
仍然在继续喜爱电影,真的很希望自己可以在接近电影一点点,能在理解的更加透彻些,很难定义整么才算看懂了一部电影,其实相当的,看懂一本书也是没有定义的。
我还是比较感性与故事情节,想变得不要这么肤浅,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锻炼吧。
觉得文字会给我更好的解释,更细腻的感动和更加完整的故事。或许自己是个看不懂电影的人,能力有限,每次也觉得看别人写的影评会给我“原来是这样”的理解。精心设计的镜头经常被我忽略,演员们眼神中所想表达的情感我也常常领会不到,有些时候觉得打动我的真的仅仅是个故事情节。
前段时间看了鲁豫有约谢晋导演的那一期,其中他就讲了《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女主角眼中流放出的满是爱情的镜头。他说当时审查片子时不准有爱情戏,就剪掉了所有爱情戏,但这样的眼神是剪不掉的。当时鲁豫就笑呵呵的说,我没看出来,坐在电脑前的我也没看出来,当时审片的人肯定也没看出来,要不然早就剪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
文艺片为什么没人看,大家的答案是看不懂。
不是想批判什么,相反地,有时我会强迫自己看一些文艺片,因为想多知道一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也不是强迫自己去看,只是大多数看完之后也就是觉得不过如此,应该是根本没有看到重点。
电影需要观众的想像力,好的电影是引导你去感受,想像,去思考一些东西。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却基本入不了这个境界。当用许多时间缅怀一个东西时,我们往往得到是痛苦或凛冽的感动。简单直白的影像容易让我们轻松的花两小时娱乐,过后忘了也无所谓,花钱买票就是为了短暂的快乐。
下面来说说文字。
文字中大量或华丽或精准或犀利的形容词,名词,动词,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不同于电影是需要想像力才能有感而发,文字是给你想像力。毕竟文字的出现早了影像的出现不是几十年几百年,人们会更加熟练的运用文字传输信息。特别是有关人物心理描写,文字中最简单只用”他心里在想“就能表达清楚的心境,导演和演员们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拍摄画面的角度,颜色等等等等,细细琢磨后才能表达一种相同的感受,最后获得的也只有少数那几个看到的人的赞扬。
周迅为了更像狐狸精一点,整部《画皮》都是在一只腿作为支点,而另一只腿处于一种很扭曲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不是偶然看到她讲自己的故事,我想也没有几个人注意。真是幸苦了敬业的演员们。
仍然在继续喜爱电影,真的很希望自己可以在接近电影一点点,能在理解的更加透彻些,很难定义整么才算看懂了一部电影,其实相当的,看懂一本书也是没有定义的。
我还是比较感性与故事情节,想变得不要这么肤浅,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锻炼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