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美术史年会
美术史:拓展与深入
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
日 程
主办: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组委会、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时间:2012年11月24—25日
11月24日
开幕式(上午9:00——9:45)
主持:郑岩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讲话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讲话
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讲话
合影
第一场 主题:理论研究与学术史(上午10:00——11:45)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早期艺术史写作特点
郭伟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统计学的得失——艺术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
史晓明(新疆艺术学院):写实绘画为何能够持久地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以新疆新发现的木版佛画为契机
屈 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长安画派”研究综述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我与20世纪中国画史
主持与评议:郑 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系)
第二场 主题:美术与考古(下午1:30——3:30)
杨 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墓葬美术”之我见
葛承雍(文物出版社):文物图像与历史艺术
张 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传播模式试探
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汉画像石中的“三鱼争头”
李 林(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辽东汉魏墓室壁画与墓内祭奠空间关系研究
范淑英(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图本”与“样”——兼论唐代美术制作中对古样的利用
主持与评议:黄厚明(浙江大学艺术学系)、汪小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第三场 主题:中国绘画研究(下午3:45——5:45)
倪志云(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唐画家周昉“节制之后”考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传递家国理想的丝线:《纺车图》研究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再论“金陵八家”与画派
韦 宾(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明清散佚画学文献述略——以四库系列书别集为例
贺万里(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康熙十四年:恽南田在扬州
陈瑞林(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岭南画派在上海”个案研究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去中心化”问题
主持与评议:杨振国(鲁迅美术学院《美苑》编辑部)、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11月25日
第四场主题:中国近现代美术(上午8:30——10:15)
袁宝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刘奎龄与“津门画派”
李维琨(上海博物馆):论海上画派的结社活动
张长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发扬国光”行动:从私人收藏家到公共美术馆——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研究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的1949
谭 天(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现状
主持与评议:赵 农(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第五场 主题:跨学科跨文化(上午10:30——11:50)
郭 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科学、舆图与文人印象——万历二十八年后的耶稣会士图像及其影响
滕宇宁(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祛除政治的遮蔽——从慈禧形象研究看中国女性形象表达中的权威建构与解构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能指的隐藏与流变——从一张“雷锋照片”的阅读谈“知识生成”
周 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字体与国家——汉文正楷与现代中文字体设计的民族国家意识
主持与评议:郭雅希(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耿幼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第六场 主题:放眼世界(下午1:30——3:30)
宋玉成(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中日吸收西方油画比较研究
张 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文化的同情,政治的理性——对兰克与布克哈特思想的几点认识
于润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列季亚科夫肖像画廊中的历史图景
吴映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朝鲜时代的宫中胎室文化研究
河 清(首都师范大学):杜尚——一位被神化的法国混混
吴 蕾(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的故事》中文译本的研究
主持与评议:周益民(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张 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
闭幕式:(3:45——4:45)
主持:李建群教授
学术总结: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讲话
大会组委会主任尹吉男教授讲话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
美术史学教育年会筹备委员会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2012年11月22日
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
日 程
主办: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组委会、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时间:2012年11月24—25日
11月24日
开幕式(上午9:00——9:45)
主持:郑岩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讲话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讲话
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讲话
合影
第一场 主题:理论研究与学术史(上午10:00——11:45)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早期艺术史写作特点
郭伟其(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统计学的得失——艺术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
史晓明(新疆艺术学院):写实绘画为何能够持久地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以新疆新发现的木版佛画为契机
屈 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长安画派”研究综述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我与20世纪中国画史
主持与评议:郑 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系)
第二场 主题:美术与考古(下午1:30——3:30)
杨 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墓葬美术”之我见
葛承雍(文物出版社):文物图像与历史艺术
张 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艺术传播模式试探
杨爱国(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汉画像石中的“三鱼争头”
李 林(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辽东汉魏墓室壁画与墓内祭奠空间关系研究
范淑英(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图本”与“样”——兼论唐代美术制作中对古样的利用
主持与评议:黄厚明(浙江大学艺术学系)、汪小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第三场 主题:中国绘画研究(下午3:45——5:45)
倪志云(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唐画家周昉“节制之后”考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传递家国理想的丝线:《纺车图》研究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再论“金陵八家”与画派
韦 宾(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明清散佚画学文献述略——以四库系列书别集为例
贺万里(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康熙十四年:恽南田在扬州
陈瑞林(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岭南画派在上海”个案研究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去中心化”问题
主持与评议:杨振国(鲁迅美术学院《美苑》编辑部)、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11月25日
第四场主题:中国近现代美术(上午8:30——10:15)
袁宝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刘奎龄与“津门画派”
李维琨(上海博物馆):论海上画派的结社活动
张长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发扬国光”行动:从私人收藏家到公共美术馆——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研究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的1949
谭 天(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现状
主持与评议:赵 农(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第五场 主题:跨学科跨文化(上午10:30——11:50)
郭 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科学、舆图与文人印象——万历二十八年后的耶稣会士图像及其影响
滕宇宁(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祛除政治的遮蔽——从慈禧形象研究看中国女性形象表达中的权威建构与解构
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能指的隐藏与流变——从一张“雷锋照片”的阅读谈“知识生成”
周 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字体与国家——汉文正楷与现代中文字体设计的民族国家意识
主持与评议:郭雅希(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耿幼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第六场 主题:放眼世界(下午1:30——3:30)
宋玉成(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中日吸收西方油画比较研究
张 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文化的同情,政治的理性——对兰克与布克哈特思想的几点认识
于润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列季亚科夫肖像画廊中的历史图景
吴映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朝鲜时代的宫中胎室文化研究
河 清(首都师范大学):杜尚——一位被神化的法国混混
吴 蕾(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的故事》中文译本的研究
主持与评议:周益民(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张 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
闭幕式:(3:45——4:45)
主持:李建群教授
学术总结: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讲话
大会组委会主任尹吉男教授讲话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
美术史学教育年会筹备委员会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2012年11月22日
-
朴真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24 2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