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明老师的著作和文章
《立场》2006与柏桦、王岳川、曹顺庆、余虹合著
消费社会与社会正义(主持人:吴兴明)
“批判”的剖析:审美主义如何构成一种社会批判?
关于“理解社会”的讲演与对话
康德的正义理论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吴兴明 四川大学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所谓“总体性比较研究”,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如何展开现象学的知识学考察作总体描述。这一描述分为三个逻辑层面:
【分 类】【艺术】 > 绘画 > 绘画理论 > 绘画评论、欣赏【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关键词】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 99年 展开 总体性 描述 三联书店 现象学 知识学 逻辑
【出 处】《文艺研究》2000年 第6期 3 页 146-148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 被引文献(1篇)相关文章
[1] 莫迪利阿尼的绘画艺术
[2] 克里姆特作品构图的现实意义
[3] 与德加共舞
[4] 环球艺讯
[5] 莫兰迪:艺术与人生的自由之境
[6] 大国之君赏赐爱臣的小绿端砚
[7] 从传统艺术风格的背离看后现代美术的叛逆精神
比较的悖谬--谈汉语学术语境中的中西比较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本文以《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为例深入剖析了汉语学术语境中中西比较在学理上的层层悖谬:中西之间要构成“比较”须首先作现象学还原以确认二者的差异;但纯粹的差异尚构不成比较,因此须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还原以寻求中与西的“共属之域”;但“共属之域”的寻求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路数,唯一可克服的策略是引进福科的“知识谱系学”策略;而谱系学策略又陷入了绝对的历史主义并在学理上取消了比较的可能。那么,比较的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本文最后的理析凝为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4篇) | 被引文献(2篇) | 耦合文献(13篇)
[1] .《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封面勒口语.
[2]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9-172页.
[3] 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2、261页.
[4] 严铎译.《权力的眼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庄子与海德格尔在哪里交汇?——评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吴兴明 王俊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海德格尔与庄子思想的关系一直让中国学者深思。这两位诗哲都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独步中西思想史。海德格尔要反思苏格拉底以降的西方思想,要求剔除那种遗忘存在而以在者之思充当真理的非本真状态,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的诗性智慧之中,中国的庄子则以他汪洋恣肆的语言深度契合于海德格尔言说的指向。只是,庄子比海德格尔早了两千多年。
【分 类】【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德国哲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海德格尔(Heidegger,M.1889~1976年)【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道家 > 庄子(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
【关键词】海德格尔 庄子思想 思想比较 诗学 逍遥游 交汇 中国学者 苏格拉底
【出 处】《当代文坛》2008年 第4期 2 页 108-109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参考文献(7篇) | 耦合文献(2篇)
[1] 庄子著 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一)》[M].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41页.
[2] 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302页,第237页,第14页,第12页.
[3]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前言[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M].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8页.
[5]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题记[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6]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2005.第152页.
[7] 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下)》[M].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06页.
迂回作为示意——简论于连对中国文化"意义发展方向"的思索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于连对中西比较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中西思想的比较从观念中心论推进到意义论,即推进到对中西文化不同的意义意识和示意方式的研究.于连认为,与西方文化的直接面对不同,中国文化示意方式的特征是"迂回".这种方式从政治、军事、实用生活领域一直蔓延到诗歌,由此而决定了中国诗歌理论对含蓄、言外之意的看重,决定了中国文化意义发展的方向是智慧,而不是哲学,决定了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高度发达、观念已经"筋疲力尽"之际,有可能带给它以重返源头的启示.
【分 类】【文学】 > 中国文学
【关键词】观念中心论 意义论 迂回 哲学与智慧
【出 处】《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 第5期 9 页 10-18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参考文献(17篇) | 被引文献(2篇) | 耦合文献(9篇)
[1] 弗朗索瓦·于连 杜小真译.《迂回与进入》[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2] 余虹 第1章.《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 弗朗索瓦·于连 狄爱里·马尔塞斯 张放译.《(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第169-170页,第171页,第131页,第130页,第130页,第130页,第130页,第128页,第257页,第7页,第7页,第7页,第184页,第184页,第367页,第367页,第185页,第198页,第257页,第257页,第171页,第185页,第22页.
[4] 弗朗索瓦·于连 张晓明 方琳琳译.《建议,或关于弗洛伊德与鲁迅的假想对话》[A]..《跨文化对话》(7)[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第139-140页,第140页,第140页,第142页,第142页.
[5] .《迂回与进入》[M].,.第2页.
[6] .《孙子兵法·谋攻篇》[A].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C].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页.
[7] .《孙子兵法·势篇》[A]..《十一家注孙子》[C].,.第68页.
[8] .《孙子兵法·计篇》[A]..《十一家注孙子》[C].,.第12页.
美学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批判?——从哈贝马斯的省思看批判理论价值论设的失落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在批判理论中,审美主义是社会理论之价值论设的一部分,它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还原性分析一起,构成批判理论内部的批判性张力。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省思为引导,揭示这种批判作为价值论设的根本失落:一、它的社会学还原导致其与自然法的纽带发生断裂;二、在理论陈述和社会批判中缺失打量法理性的规范性视野;三、严重低估西方现代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基础;四、以审美主义的价值批判取代法理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从社会学还原的角度消解法理性,审美主义则从价值要求的角度将这种消解延伸到对权利、对社会规范的价值同化,由此造成批判理论对社会理论之规范性维度的持续性消解。因此,我们截取批判理论价值陈述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必须小心。
【分 类】【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 其他哲学流派 > 西方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审美主义 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意识形态批判 价值论设
【出 处】《文艺研究》2006年 第12期 11 页 18-28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参考文献(21篇) | 被引文献(2篇) | 耦合文献(224篇)
[1] 霍克海默.《传统的理论与批判的理论》[Z].,..
[2]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4] Jürgen Haberrmas,"Introduction: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Attempt to Link Theory and Praxis",in Theory and Practice,trans.John Viertel,Boston:Beacon Press,1974,pp.11-12.
[5] 哈贝马斯.《自然法与革命》[A]..Theorie und Praxis(1963)[C].,..
[6] 于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伦理》的引文[M].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页.
[7] Jürgen Haberrmas,"Natural Law and Revolution",in Theory and Practice,p.113,p.110.
[8]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3页.
实践哲学遮蔽了什么?——评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的思想视野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李泽厚是中国实践哲学的杰出代表。在诸种实践哲学的世界格局中,李泽厚以中国式表达和诗意性哲思的鲜明轮廓显示了自己的独创性。上世纪80年代,他开创的实践美学成为中国美学界的主流。与此相应,在反映论的认识论框架被抛却之后,实践论被普遍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支撑。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三联书店,2005年1月出版..
[2]于尔根·哈贝马斯 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99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第77页,第63-71页.
[5].《孔子再评价》(1980)[A]..《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6]特里·伊格尔顿 何颖译 冯文坤校 余虹 徐行言主编.《批评的道德之维》[A].余虹、徐行言主编.《立场》[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7]于尔根·哈贝马斯 曹卫东泽.《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第373页,第372页,第373页,第373页,第373页.
[8]康德 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9].《历史本体论》[M].,.第62页.
[10].《批判哲学的批判》第8章对康德的批判[M].,..
[11].《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译本)对韦伯的引述[M].,.第184页.
[12]约翰·罗尔斯 何怀宏等译.《正义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消费社会与社会正义(主持人:吴兴明)
“批判”的剖析:审美主义如何构成一种社会批判?
关于“理解社会”的讲演与对话
康德的正义理论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吴兴明 四川大学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所谓“总体性比较研究”,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如何展开现象学的知识学考察作总体描述。这一描述分为三个逻辑层面:
【分 类】【艺术】 > 绘画 > 绘画理论 > 绘画评论、欣赏【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关键词】西方诗学 中国文论 99年 展开 总体性 描述 三联书店 现象学 知识学 逻辑
【出 处】《文艺研究》2000年 第6期 3 页 146-148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 被引文献(1篇)相关文章
[1] 莫迪利阿尼的绘画艺术
[2] 克里姆特作品构图的现实意义
[3] 与德加共舞
[4] 环球艺讯
[5] 莫兰迪:艺术与人生的自由之境
[6] 大国之君赏赐爱臣的小绿端砚
[7] 从传统艺术风格的背离看后现代美术的叛逆精神
比较的悖谬--谈汉语学术语境中的中西比较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本文以《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为例深入剖析了汉语学术语境中中西比较在学理上的层层悖谬:中西之间要构成“比较”须首先作现象学还原以确认二者的差异;但纯粹的差异尚构不成比较,因此须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还原以寻求中与西的“共属之域”;但“共属之域”的寻求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路数,唯一可克服的策略是引进福科的“知识谱系学”策略;而谱系学策略又陷入了绝对的历史主义并在学理上取消了比较的可能。那么,比较的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本文最后的理析凝为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4篇) | 被引文献(2篇) | 耦合文献(13篇)
[1] .《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封面勒口语.
[2]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9-172页.
[3] 谢强 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2、261页.
[4] 严铎译.《权力的眼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庄子与海德格尔在哪里交汇?——评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吴兴明 王俊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海德格尔与庄子思想的关系一直让中国学者深思。这两位诗哲都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独步中西思想史。海德格尔要反思苏格拉底以降的西方思想,要求剔除那种遗忘存在而以在者之思充当真理的非本真状态,回到前苏格拉底时代的诗性智慧之中,中国的庄子则以他汪洋恣肆的语言深度契合于海德格尔言说的指向。只是,庄子比海德格尔早了两千多年。
【分 类】【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德国哲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海德格尔(Heidegger,M.1889~1976年)【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道家 > 庄子(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
【关键词】海德格尔 庄子思想 思想比较 诗学 逍遥游 交汇 中国学者 苏格拉底
【出 处】《当代文坛》2008年 第4期 2 页 108-109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参考文献(7篇) | 耦合文献(2篇)
[1] 庄子著 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一)》[M].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0-41页.
[2] 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302页,第237页,第14页,第12页.
[3]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前言[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演讲与论文集》[M].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8页.
[5] [德]海德格尔著 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题记[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6]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2005.第152页.
[7] 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下)》[M].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06页.
迂回作为示意——简论于连对中国文化"意义发展方向"的思索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于连对中西比较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将中西思想的比较从观念中心论推进到意义论,即推进到对中西文化不同的意义意识和示意方式的研究.于连认为,与西方文化的直接面对不同,中国文化示意方式的特征是"迂回".这种方式从政治、军事、实用生活领域一直蔓延到诗歌,由此而决定了中国诗歌理论对含蓄、言外之意的看重,决定了中国文化意义发展的方向是智慧,而不是哲学,决定了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高度发达、观念已经"筋疲力尽"之际,有可能带给它以重返源头的启示.
【分 类】【文学】 > 中国文学
【关键词】观念中心论 意义论 迂回 哲学与智慧
【出 处】《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 第5期 9 页 10-18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参考文献(17篇) | 被引文献(2篇) | 耦合文献(9篇)
[1] 弗朗索瓦·于连 杜小真译.《迂回与进入》[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2] 余虹 第1章.《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 弗朗索瓦·于连 狄爱里·马尔塞斯 张放译.《(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第169-170页,第171页,第131页,第130页,第130页,第130页,第130页,第128页,第257页,第7页,第7页,第7页,第184页,第184页,第367页,第367页,第185页,第198页,第257页,第257页,第171页,第185页,第22页.
[4] 弗朗索瓦·于连 张晓明 方琳琳译.《建议,或关于弗洛伊德与鲁迅的假想对话》[A]..《跨文化对话》(7)[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9页,第139-140页,第140页,第140页,第142页,第142页.
[5] .《迂回与进入》[M].,.第2页.
[6] .《孙子兵法·谋攻篇》[A].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C].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页.
[7] .《孙子兵法·势篇》[A]..《十一家注孙子》[C].,.第68页.
[8] .《孙子兵法·计篇》[A]..《十一家注孙子》[C].,.第12页.
美学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批判?——从哈贝马斯的省思看批判理论价值论设的失落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在批判理论中,审美主义是社会理论之价值论设的一部分,它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还原性分析一起,构成批判理论内部的批判性张力。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省思为引导,揭示这种批判作为价值论设的根本失落:一、它的社会学还原导致其与自然法的纽带发生断裂;二、在理论陈述和社会批判中缺失打量法理性的规范性视野;三、严重低估西方现代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基础;四、以审美主义的价值批判取代法理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从社会学还原的角度消解法理性,审美主义则从价值要求的角度将这种消解延伸到对权利、对社会规范的价值同化,由此造成批判理论对社会理论之规范性维度的持续性消解。因此,我们截取批判理论价值陈述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必须小心。
【分 类】【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 其他哲学流派 > 西方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审美主义 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意识形态批判 价值论设
【出 处】《文艺研究》2006年 第12期 11 页 18-28页
【收 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参考文献(21篇) | 被引文献(2篇) | 耦合文献(224篇)
[1] 霍克海默.《传统的理论与批判的理论》[Z].,..
[2]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6页.
[4] Jürgen Haberrmas,"Introduction: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Attempt to Link Theory and Praxis",in Theory and Practice,trans.John Viertel,Boston:Beacon Press,1974,pp.11-12.
[5] 哈贝马斯.《自然法与革命》[A]..Theorie und Praxis(1963)[C].,..
[6] 于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伦理》的引文[M].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页.
[7] Jürgen Haberrmas,"Natural Law and Revolution",in Theory and Practice,p.113,p.110.
[8]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43页.
实践哲学遮蔽了什么?——评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的思想视野
吴兴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线阅读
放入购物车 | ★ 收藏 | 分享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点击进入) 期刊征稿(点击进入)
摘 要:李泽厚是中国实践哲学的杰出代表。在诸种实践哲学的世界格局中,李泽厚以中国式表达和诗意性哲思的鲜明轮廓显示了自己的独创性。上世纪80年代,他开创的实践美学成为中国美学界的主流。与此相应,在反映论的认识论框架被抛却之后,实践论被普遍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支撑。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三联书店,2005年1月出版..
[2]于尔根·哈贝马斯 曹卫东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99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第77页,第63-71页.
[5].《孔子再评价》(1980)[A]..《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6]特里·伊格尔顿 何颖译 冯文坤校 余虹 徐行言主编.《批评的道德之维》[A].余虹、徐行言主编.《立场》[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7]于尔根·哈贝马斯 曹卫东泽.《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第373页,第372页,第373页,第373页,第373页.
[8]康德 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9].《历史本体论》[M].,.第62页.
[10].《批判哲学的批判》第8章对康德的批判[M].,..
[11].《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译本)对韦伯的引述[M].,.第184页.
[12]约翰·罗尔斯 何怀宏等译.《正义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