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从业者状况速写(上)
中国动画从业者状况速写
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史,犹如中华民族从清末开始的救亡图存史。最初视自己为中央之国,视西洋人的东西不过是奇淫巧计,日本有《多啦A梦》,美国有《变形金刚》,我们中国有《葫芦娃》,一种类似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第二阶段,发现人家的动画片在满世界赚钱,而我们的老古董除了砸纳税人的钱,毫无经济效益可言,于是就大力扶持本土动漫企业,很快产量上来了,拉到市场上去一遛,立马被舶来品打得屁滚尿流;第三阶段,明白了闭门造车不行后,转而“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梦工厂、迪士尼等国外动漫巨头,试图打造中国动漫的国际化,又始终念念不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两种动画公司的生存之道
一家原创动画公司
一家动画代加工企业
所谓的温室,即是指政府的优惠政策。理论上,各级政府扶持的是搞原创的动画公司,就项目而言只有那些进行原创研发,有作品在广电总局备案并制作的公司才能享受得到一系列的资助、奖励、贷款优惠等。那些只做代加工的公司,则无法从项目即某部片子上获得任何扶持。但如果能够安排本土动漫人才就业的,则同样能享受就业和税收上的优惠。
80后小伙子J毕业于杭州某高校后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公司的主营业务并非广告营销和广告制作,而是做动漫代加工。作为公司的老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揽各类动画片中期制作,也就是整个动画创作流程中最费时费力的调动作部分。
“《MJZT》、《HZSJ》样片,还有中南的很多片子都是我们做的。”初次见面的时候,作为公司总经理的J用满怀骄傲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他的公司,“二维、三维都能做,我们的电脑都是四核的,还有渲染农场,我们只接一手的,二手的不接。” J的公司一般维持在二十人左右,业务繁忙之时会扩增到四五十人,清闲时,则就会开人。
笔者不敢说对中国各类的动画公司的生存状况了如指掌,在这里也只是将所接触到的情况作一些反映。作为动画代加工企业,J公司的硬件配备在杭州算是中等偏上,一些更小的则不过“三四个人五六条枪”。
“现在中期的利润越来越低,太累了。”
接触一段时间后,已经可以听到J类似的抱怨。
前段时间他们给一家动画公司做样片,甲方一直在对前期的人设和场景进行修改,导致他们中期经常要推翻重来,这让他颇为恼火。但身为乙方,只能咬牙坚持下来。这让人联想到网上流传甚广的段子——“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我们做中期的最害怕的就是前期没做好,然后要不停地改不停地改,甚至是推翻重来,这并不是我们的错。”
前期和中期的关系,简单地讲就是,前期负责决定一个角色长什么样,中期再将这个决定下来了的角色做一系列动作和神态。如果中期把动作和神态都做好了,结果前期对角色形象不满意要修改,中期就等于白做了。试想,如果投资方突然决定要将《功夫熊猫》的主角换成长颈鹿,那么所有跟熊猫有关的工作都将打水漂。
当我跟他聊到政府对动漫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时,J摆出惊讶的表情,说他从来不知道有这些东西,也没去跑过。当然,我不能确定他是真不知道,还是只是精明商人的故意装傻。类似于这样的小公司,投身于动漫行业更多的是基于理想和热情。东北小伙C有稳定的工作,但依然凭借理想和爱好开办了一家动画公司从事代加工业务。但条件实在是简陋,三四个人,五六台电脑,蜗居在C家的毛坯房里,他的办公桌是二手的,摇摇晃晃。当地也有动漫节,但在C眼里就是一个“卖茶树菇”的交流会。
对于动漫原创企业,杭州市,以及各个区在项目、人员、房租、贷款、税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但你想享受到这些政策,首先得是家动漫公司,其次得是做原创的。J的广告公司显然不符合要求,他尚是温室之外的一棵小苗。
相比J的半路出家,70后的T算是专业人士出生。他最初在杭州某老牌动画公司画原画,公司倒闭后去了外省闯荡,这几年回到杭州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动画公司,进行原创开发。公司规模跟J的差不多,但因为属于做原创的动画公司,再加上与政府不错的私人关系,T享受到了一系列的优惠利好。目前他正在筹备一个动画电影,据T本人透露,已经得到了政府现金方面很不错的前期投入。
“做动画真的不赚钱,都是往里面砸钱,我是本着一腔热血,拿其他地方转来的钱在投动画。”每每聊到动画,T总是万分激动。
“像ZN、XJ、HM那几家大的动画公司,还不都是有实业在支撑。”
ZN处于浙江动漫的龙头老大地位,所属集团涉及房地产、幕墙、钢构等赚钱的实业。XJ则拥有台资背景。
T介绍说,他的动画电影项目计划融资三千万,主要走海外市场,但国内市场也不放弃,正在跟不同的金主、院线、政府谈。
“我们这片子做出来,既要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也要有西方的魔幻主义,要有普世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满意,让专家满意。”
出于参加各类政府评奖的考虑,T将剧本交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某动漫专家撰写。但他对剧本初稿并不满意,认为还是停留在中国狭隘的复仇传统中不能自拔,这样没有宽容、没有救赎的普世价值观,怎么拿得出去?
每次与T见面或通话,他总是说跟某某单位碰了面,或正要跟某某单位去聊项目,并且要成立项目公司共同来经营此动画电影。直到有一次从他口中流露出截然相反的顾虑,他说:“现在有点担心,万一做出来的东西拿不出手,怎么办?”
就在2012年7月份,浙江慈溪一家动画公司推出动画电影《戚继光英雄传》,号称投资1200万元。其拙劣的人设和制作水平,被同行无情地踢爆12万都能完成。因为影片的联合出品方中有当地政府的名号,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政府对这个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
2011年底,一个还未到除夕却异常阴冷的冬天,J的公司刚刚完成一个项目的制作,他决定缩减杭州公司的人员和规模,调整以往代加工的模式,尝试做一些原创。但他的公司并没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无法对原创项目立项。
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史,犹如中华民族从清末开始的救亡图存史。最初视自己为中央之国,视西洋人的东西不过是奇淫巧计,日本有《多啦A梦》,美国有《变形金刚》,我们中国有《葫芦娃》,一种类似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第二阶段,发现人家的动画片在满世界赚钱,而我们的老古董除了砸纳税人的钱,毫无经济效益可言,于是就大力扶持本土动漫企业,很快产量上来了,拉到市场上去一遛,立马被舶来品打得屁滚尿流;第三阶段,明白了闭门造车不行后,转而“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梦工厂、迪士尼等国外动漫巨头,试图打造中国动漫的国际化,又始终念念不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两种动画公司的生存之道
一家原创动画公司
一家动画代加工企业
所谓的温室,即是指政府的优惠政策。理论上,各级政府扶持的是搞原创的动画公司,就项目而言只有那些进行原创研发,有作品在广电总局备案并制作的公司才能享受得到一系列的资助、奖励、贷款优惠等。那些只做代加工的公司,则无法从项目即某部片子上获得任何扶持。但如果能够安排本土动漫人才就业的,则同样能享受就业和税收上的优惠。
80后小伙子J毕业于杭州某高校后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但公司的主营业务并非广告营销和广告制作,而是做动漫代加工。作为公司的老板,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揽各类动画片中期制作,也就是整个动画创作流程中最费时费力的调动作部分。
“《MJZT》、《HZSJ》样片,还有中南的很多片子都是我们做的。”初次见面的时候,作为公司总经理的J用满怀骄傲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他的公司,“二维、三维都能做,我们的电脑都是四核的,还有渲染农场,我们只接一手的,二手的不接。” J的公司一般维持在二十人左右,业务繁忙之时会扩增到四五十人,清闲时,则就会开人。
笔者不敢说对中国各类的动画公司的生存状况了如指掌,在这里也只是将所接触到的情况作一些反映。作为动画代加工企业,J公司的硬件配备在杭州算是中等偏上,一些更小的则不过“三四个人五六条枪”。
“现在中期的利润越来越低,太累了。”
接触一段时间后,已经可以听到J类似的抱怨。
前段时间他们给一家动画公司做样片,甲方一直在对前期的人设和场景进行修改,导致他们中期经常要推翻重来,这让他颇为恼火。但身为乙方,只能咬牙坚持下来。这让人联想到网上流传甚广的段子——“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我们做中期的最害怕的就是前期没做好,然后要不停地改不停地改,甚至是推翻重来,这并不是我们的错。”
前期和中期的关系,简单地讲就是,前期负责决定一个角色长什么样,中期再将这个决定下来了的角色做一系列动作和神态。如果中期把动作和神态都做好了,结果前期对角色形象不满意要修改,中期就等于白做了。试想,如果投资方突然决定要将《功夫熊猫》的主角换成长颈鹿,那么所有跟熊猫有关的工作都将打水漂。
当我跟他聊到政府对动漫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时,J摆出惊讶的表情,说他从来不知道有这些东西,也没去跑过。当然,我不能确定他是真不知道,还是只是精明商人的故意装傻。类似于这样的小公司,投身于动漫行业更多的是基于理想和热情。东北小伙C有稳定的工作,但依然凭借理想和爱好开办了一家动画公司从事代加工业务。但条件实在是简陋,三四个人,五六台电脑,蜗居在C家的毛坯房里,他的办公桌是二手的,摇摇晃晃。当地也有动漫节,但在C眼里就是一个“卖茶树菇”的交流会。
对于动漫原创企业,杭州市,以及各个区在项目、人员、房租、贷款、税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但你想享受到这些政策,首先得是家动漫公司,其次得是做原创的。J的广告公司显然不符合要求,他尚是温室之外的一棵小苗。
相比J的半路出家,70后的T算是专业人士出生。他最初在杭州某老牌动画公司画原画,公司倒闭后去了外省闯荡,这几年回到杭州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动画公司,进行原创开发。公司规模跟J的差不多,但因为属于做原创的动画公司,再加上与政府不错的私人关系,T享受到了一系列的优惠利好。目前他正在筹备一个动画电影,据T本人透露,已经得到了政府现金方面很不错的前期投入。
“做动画真的不赚钱,都是往里面砸钱,我是本着一腔热血,拿其他地方转来的钱在投动画。”每每聊到动画,T总是万分激动。
“像ZN、XJ、HM那几家大的动画公司,还不都是有实业在支撑。”
ZN处于浙江动漫的龙头老大地位,所属集团涉及房地产、幕墙、钢构等赚钱的实业。XJ则拥有台资背景。
T介绍说,他的动画电影项目计划融资三千万,主要走海外市场,但国内市场也不放弃,正在跟不同的金主、院线、政府谈。
“我们这片子做出来,既要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也要有西方的魔幻主义,要有普世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满意,让专家满意。”
出于参加各类政府评奖的考虑,T将剧本交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某动漫专家撰写。但他对剧本初稿并不满意,认为还是停留在中国狭隘的复仇传统中不能自拔,这样没有宽容、没有救赎的普世价值观,怎么拿得出去?
每次与T见面或通话,他总是说跟某某单位碰了面,或正要跟某某单位去聊项目,并且要成立项目公司共同来经营此动画电影。直到有一次从他口中流露出截然相反的顾虑,他说:“现在有点担心,万一做出来的东西拿不出手,怎么办?”
就在2012年7月份,浙江慈溪一家动画公司推出动画电影《戚继光英雄传》,号称投资1200万元。其拙劣的人设和制作水平,被同行无情地踢爆12万都能完成。因为影片的联合出品方中有当地政府的名号,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政府对这个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
2011年底,一个还未到除夕却异常阴冷的冬天,J的公司刚刚完成一个项目的制作,他决定缩减杭州公司的人员和规模,调整以往代加工的模式,尝试做一些原创。但他的公司并没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无法对原创项目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