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Diana Vreeland 廿一世紀回朝 - 鄧小宇
![]() |
在1971年,Diana Vreeland被《Vogue》時裝雜誌總公司CONDÈ NAST辭退她總編輯的職位距今已超過40年;1989年,在出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飾部顧問期間心臟病逝世,距今也已超過20多年。當時裝雜誌編輯如潮漲潮退,一代復一代交替,一旦不在其位就風光不再,被人遺忘,惟獨Diana Vreeland的光環一直都沒有褪色,始終是時尚界和Fashionista心目中的皇太后。2011年,她的孫媳Lisa Immordino Vreeland編了一本集文字和圖像於一身的大型書冊《The Eye Has To Travel》,今年9月更推出同名的紀錄片,在歐美很多大城市的影院上映,Diana Vreeland本人寫的小書《D.V.》和《Allure》則再版發行趁熱鬧,一時之間好像她的王朝在廿一世紀復辟了。
![]() |
■《The Eye Has To Travel》紀錄片
出生於1903年的Vreeland,娘家和夫家都有名望,從小就穿梭新舊大陸,與歐美兩地的上流社會、名門望族交往,見識到何謂「奢華」的事物和生活。她從1937年開始至1962年,受聘於時裝雜誌《Harper's Bazaar》任時裝編輯,在那20多年漫長歲月建立了她崇高的個人聲望,她下筆那個很成功的專欄〈Why Don't You〉,往往帶給讀者出人意表的生活和時裝貼士(例如建議用飲剩的香檳給孩子洗頭),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1961年,競爭對手《Vogue》成功把她挖角過檔,翌年升任雜誌的最高舵手總編輯,接着在不到10年,她把《Vogue》翻天覆地,從一本時裝雜誌轉型成一本時尚刊物、潮流指標、社交圈的寒暑表,她亦將《Vogue》變成自己的舞台,聘請最頂尖的攝影師,最當紅的模特兒去打造,最璀璨和很多時令人咋舌的時裝照,體現她的時裝和美藝哲學。她在任期間為求達到她的要求,從來不計較成本。不知是否這個原因,在1971年底,她被總公司革除了職位,這消息當年震驚了全球的時裝社交界,也許除了開支太大之外,隨着七十年代較「理性」、「節制」的設計師,如Calvin Klein、Ralph Lauren等相繼登場,Vreeland那種極端、奢華、異色的視覺風格或許是時候謝幕了。
![]() |
■Diana Vreeland自傳《D.V.》
在今日看這本《The Eye Has To Travel》,其中最精采仍是她在《Vogue》期間的圖片,每一幅的意念都是那麼大膽,好像寸步不讓,完全沒有妥協餘地。適逢六十年代是一個風起雲湧,百家爭鳴的時代,Vreeland也將《Vogue》投入這個大熔爐。除了時裝之外,雜誌也會報道最新最潮的文化藝術動向,音樂界的Marie Callas、披頭四、抽象畫大師Jackson Pollock、舞蹈家Nureyev、作家Truman Capote等人都曾佔過《Vogue》不少的篇幅,創時裝雜誌結合文化藝術的先河。
至於作為核心的時裝,Vreeland更不惜工本,單看那堆數之不盡的名字,攝影師Richard Avedon、Cecil Beaton、Irving Penn等;模特兒Veruschka、Twiggy、Lauren Hutton……簡直像進入了神殿,為求達到為人所不能的效果,她會毫不猶豫帶整個團隊,飛到世界各地最令人嚮往的景點拍時裝專輯、從冰天雪地的北海道到神秘的中東到荒蠻的非洲內陸,一頁又一頁的異國風情確是成全了《The Eye Has To Travel》。
《The Eye Has To Travel》是Diana Vreeland在《Allure》一書中講過的話,五個字簡單直接,但當中可包括了幾多種闡釋的可能性和幾多哲理!她脾氣古怪,不少奇言怪行至今仍被粉絲傳頌,但確是有誰敢把《Vogue》珍貴的雙連頁去刊登Irving Penn拍攝與時裝無關的幾個地中海老人或新幾內亞土人的照片?作用可能是純粹是營造一種她覺得是襯托到那期內容的氣氛,是十分任性和不商業的行為,現時《Vogue》的總編輯Anna Wintour肯定不會這般浪費。從反角度看,以Vreeland如此異常的性格(有說她的鈔票和紙巾都熨到挺直才用),假如她見到電影中穿Prada的惡魔拿着杯星巴克咖啡,肯定會嗤之以鼻,怪不得Anna Wintour拒絕亮相在《The Eye Has To Travel》的紀錄片,在Vreeland跟前,一切都會belittled。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