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以出岫,人多执而思游
——说云
昨晚与河马兄畅谈拉斯金和透纳之后,我继续看拉斯金论透纳的天空过子时。睡去时,脑子里仍然念叨着云——云,梦中依稀回到蓝田的秋山中.......
拉斯金论透纳的天空文字如下:
让我们就从简单的天空开阔的蓝开始。当然这是纯净的大气而不是水汽的颜色,是纯粹的氮和氧,而且它是在我们和空间的虚空之间那整块空气的全部颜色。它随悬浮其中的水汽数量的变化而变,它的颜色,在溶解最不彻底因而也是最可见的状态时,是纯白(就像溪流);它像任何其他白色吸收太阳光线温暖的色调,然后,根据它的数量和不彻底的溶解度,让天空变得淡白,同时,因为暖色调与蓝混合,多少有些发灰,这灰色的水汽,要随性变幻,就成了雾,要就地凝聚,就是云。因此,天空应当被看作是一种透明的蓝色液体,在其中,在不同的高度,云悬浮,那些云它们自身仅仅是或多或少充满这整个这液体中的物质组成的特殊可见的一些空间。如今,我们对此都非常了解,可是在实践中却把它忘到九霄云外,我们很少注意到自然在她的蓝和她的云之间保持的恒久联系;而我们也没为过去的大师一贯的习惯烦恼,他们认为蓝天是卓然而独在,与漂浮其中的水汽远远相隔。对他们来说,云是云,蓝是蓝,两者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被提到过。天空被认为是清晰、高远、物质的穹顶,云作为悬浮其下的单独的物体;因而,不管他们的天空色调多么巧妙精细地被去除,你总是在看着它们,而不是透过它们看。如果一个天空的特点比另一个更有价值或有必要被阐释,那是华兹华斯在《漫游记》第二本中写到的:
天空的裂谷在我头顶
是天堂最深奥的蔚蓝;无一处疆域
是给易变,短暂的云朵来占据,
或穿越;而只是一个深渊
在其中永存的星星居住,
它们柔和的幽光,和无限的深度,会诱惑
好奇的眼睛在白日寻找它们。
我还记得,狄更森在他的《美国笔记》中注意到同样的事实,描述他懒洋洋地躺在游艇甲板上,不是看着,而是看穿天空。如果你非常凝神看着一个晴朗的天空纯粹的蓝,你会看见在它的宁静中的变化与丰富。它不是平白死板的颜色,而是可穿透的空气深深的、颤动的、透明的一体,在其中你追寻或想象短促落下的欺骗性的光点、模糊的阴影、暗的水汽淡淡笼罩的遗迹;而我们当代的大师正是专注于并创造这颤动的透明。他的蓝从来不是平滑地敷盖,而是打破、混合、融合的色调,其中的四分之一英寸,与画面其它部分隔离,仍然是广阔的、无限的并有不可测量的深度。那是空气的画,你可以看进到里面,穿过你靠近的那些部分,进入空间的深奥;与此相反,在所有过去的风景画家那里,除了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你要有一段漫长的道路才能到达天空,可你最终还是会直击到它。
【文中所提克劳德•洛的云】
【看看透纳的云】
让我心神澎湃,一念纠缠入梦的是,是拉斯金对透纳的云、光、气的剖析,精确了然。然而一觉醒来,我几乎跳着自己喊道:”不对!透纳的云的真实是一种微观的、鼻子尖和眼睛一起凑前的真实。他认准了一种理念,基于科学的认识,回到秩序世界前的原子的无序的世界。这是一种执念。“ 我难道不也是一个看云的人吗?不是自小走路、骑车都仰着脖子,最早的几个日记本上不都是累牍成篇的云与天空的记录吗?我难道不知道,透纳的云并非日常可见,只有夏日暴雨后或三千米以上的高山上,才可以看到那样的云气相搏、共奔涌、逐轻逸吗?
想到此,我不由得有了此其然此然也的洋洋自得,透纳的艺术是眼与心”入“境的艺术,而非出入画境之间的艺术。无论透纳的所执根源于心与理的何处,他的画是要吸着人的眼与神进入的,进去后是什么呢?或许:
我看云,它原是水汽,我看到了尘埃与分子与光粒,看到光明与阴暗不息的忧伤的转换,“我”或可进入、消融到这永变永无定形的消散与凝聚的运动中,从而进入虚空的深渊,对,一个深渊,并非黑暗的,而是无限透明进去、光与色恍若永消的、天堂也被化去的、消失距离的、时间静止的深度。
然而“执”并非僵死或有限,它有自己遵循的想象的路途。说起执,我这个不可救药的联想病患者,立马想到了鲁迅的千古绝文: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而已集》小雜感
中国人的热情和精神似乎总是在食色两方面的表层压抑和对压抑反制的狂乱想象中折腾不休。譬如愈老愈独,越能把满满生命的郁火炙烧成贞洁的想象。而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倒可以是精神与肉体共同拯救的好去处,当然要伏尔泰、薄伽丘的上帝与二汉联手造福解救的欧洲,而非西班牙这类宗教审判的地界。
当然,这极端的例子的另一端,中国人的心念本来也有不系而有寄托的一面。“视角!视角!”艺术史学院控们总会热情地如此喊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背得烂熟的苏东坡,最能说明中国人的无执。人站在外面入世时可以最平衡最包容。我们可以上下高低看:
可以纵横千里,消弭古今看:
然而有情有气的此在,总还是蜜蜂蛰刺一般,需要一个凝聚点。而云聚散无常,它能告诉我们什么?透纳的凝视拆解了云的物质的构成,却为眼睛创造了神秘和想象不可穷尽的天空。
现代的美术教育早已发展的远离了执念视角的观看。这周在安大略美术馆讨论幼儿园的孩子们教育,我们以一副Paterson Ewen的“水上的云”为例,设计让孩子体会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讨论的组织者设计了整个活动计划,大体如下:
1:孩子们先看画
(美术馆的藏画图片没有公开,另找了一幅。)
2:和孩子们交谈,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有人说看到了海豚,有人看到了羊群,有人看到了超人正准备挑战恶狼(黑云)。
3:问孩子们,他们有什么感受
有人说激动,有人害怕,有人想飞,有人想夏天。。。
4:做云与雨的游戏。所有人围成一圈,从第一个人开始,依次搓手,制造风的声音,风渐强。待一圈人都开始搓手,风声不绝时,圈子的第一个人开始打响指,依次下去,制造雨点渐落的声音。然后第一个人开始拍腿,雨密集了,连成一片。然后是跺脚,暴雨。再依次拍腿、打响指、搓手,终至雨停。
5:孩子们遍览一个展厅,将和云有关系的画找出来,进行描述。
整个活动观察、想象、已有的认识和记忆、感官、新认识多层次交互。看一件作品,不再仅仅是美的欣赏,而是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渗透。这或许是西方认知发展集大成的一个表现。
而我此时回想,最初的云的观念,不过如同下面这幅画,孩子不自觉的看见或不见:
而恋人之间怎么说:
“你看云,觉得是什么?”
“是我在想你时的心思,而你正好看着它。”
这时,云是有形而具体的。
行文拉杂至此,让我再感慨一番收尾。我所见写云最朴实无华,也是最动人的文字,是谣传的上古第一恋事——西王母与周穆王: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人事有尽,仙迹荒渺。如今山川也易变,而我们看云,到底还能看到什么?
昨晚与河马兄畅谈拉斯金和透纳之后,我继续看拉斯金论透纳的天空过子时。睡去时,脑子里仍然念叨着云——云,梦中依稀回到蓝田的秋山中.......
拉斯金论透纳的天空文字如下:
让我们就从简单的天空开阔的蓝开始。当然这是纯净的大气而不是水汽的颜色,是纯粹的氮和氧,而且它是在我们和空间的虚空之间那整块空气的全部颜色。它随悬浮其中的水汽数量的变化而变,它的颜色,在溶解最不彻底因而也是最可见的状态时,是纯白(就像溪流);它像任何其他白色吸收太阳光线温暖的色调,然后,根据它的数量和不彻底的溶解度,让天空变得淡白,同时,因为暖色调与蓝混合,多少有些发灰,这灰色的水汽,要随性变幻,就成了雾,要就地凝聚,就是云。因此,天空应当被看作是一种透明的蓝色液体,在其中,在不同的高度,云悬浮,那些云它们自身仅仅是或多或少充满这整个这液体中的物质组成的特殊可见的一些空间。如今,我们对此都非常了解,可是在实践中却把它忘到九霄云外,我们很少注意到自然在她的蓝和她的云之间保持的恒久联系;而我们也没为过去的大师一贯的习惯烦恼,他们认为蓝天是卓然而独在,与漂浮其中的水汽远远相隔。对他们来说,云是云,蓝是蓝,两者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被提到过。天空被认为是清晰、高远、物质的穹顶,云作为悬浮其下的单独的物体;因而,不管他们的天空色调多么巧妙精细地被去除,你总是在看着它们,而不是透过它们看。如果一个天空的特点比另一个更有价值或有必要被阐释,那是华兹华斯在《漫游记》第二本中写到的:
天空的裂谷在我头顶
是天堂最深奥的蔚蓝;无一处疆域
是给易变,短暂的云朵来占据,
或穿越;而只是一个深渊
在其中永存的星星居住,
它们柔和的幽光,和无限的深度,会诱惑
好奇的眼睛在白日寻找它们。
我还记得,狄更森在他的《美国笔记》中注意到同样的事实,描述他懒洋洋地躺在游艇甲板上,不是看着,而是看穿天空。如果你非常凝神看着一个晴朗的天空纯粹的蓝,你会看见在它的宁静中的变化与丰富。它不是平白死板的颜色,而是可穿透的空气深深的、颤动的、透明的一体,在其中你追寻或想象短促落下的欺骗性的光点、模糊的阴影、暗的水汽淡淡笼罩的遗迹;而我们当代的大师正是专注于并创造这颤动的透明。他的蓝从来不是平滑地敷盖,而是打破、混合、融合的色调,其中的四分之一英寸,与画面其它部分隔离,仍然是广阔的、无限的并有不可测量的深度。那是空气的画,你可以看进到里面,穿过你靠近的那些部分,进入空间的深奥;与此相反,在所有过去的风景画家那里,除了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你要有一段漫长的道路才能到达天空,可你最终还是会直击到它。
【文中所提克劳德•洛的云】
![]() |
![]() |
![]() |
【看看透纳的云】
![]() |
![]() |
![]() |
![]() |
![]() |
![]() |
让我心神澎湃,一念纠缠入梦的是,是拉斯金对透纳的云、光、气的剖析,精确了然。然而一觉醒来,我几乎跳着自己喊道:”不对!透纳的云的真实是一种微观的、鼻子尖和眼睛一起凑前的真实。他认准了一种理念,基于科学的认识,回到秩序世界前的原子的无序的世界。这是一种执念。“ 我难道不也是一个看云的人吗?不是自小走路、骑车都仰着脖子,最早的几个日记本上不都是累牍成篇的云与天空的记录吗?我难道不知道,透纳的云并非日常可见,只有夏日暴雨后或三千米以上的高山上,才可以看到那样的云气相搏、共奔涌、逐轻逸吗?
想到此,我不由得有了此其然此然也的洋洋自得,透纳的艺术是眼与心”入“境的艺术,而非出入画境之间的艺术。无论透纳的所执根源于心与理的何处,他的画是要吸着人的眼与神进入的,进去后是什么呢?或许:
我看云,它原是水汽,我看到了尘埃与分子与光粒,看到光明与阴暗不息的忧伤的转换,“我”或可进入、消融到这永变永无定形的消散与凝聚的运动中,从而进入虚空的深渊,对,一个深渊,并非黑暗的,而是无限透明进去、光与色恍若永消的、天堂也被化去的、消失距离的、时间静止的深度。
然而“执”并非僵死或有限,它有自己遵循的想象的路途。说起执,我这个不可救药的联想病患者,立马想到了鲁迅的千古绝文: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而已集》小雜感
中国人的热情和精神似乎总是在食色两方面的表层压抑和对压抑反制的狂乱想象中折腾不休。譬如愈老愈独,越能把满满生命的郁火炙烧成贞洁的想象。而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倒可以是精神与肉体共同拯救的好去处,当然要伏尔泰、薄伽丘的上帝与二汉联手造福解救的欧洲,而非西班牙这类宗教审判的地界。
当然,这极端的例子的另一端,中国人的心念本来也有不系而有寄托的一面。“视角!视角!”艺术史学院控们总会热情地如此喊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背得烂熟的苏东坡,最能说明中国人的无执。人站在外面入世时可以最平衡最包容。我们可以上下高低看:
![]() |
可以纵横千里,消弭古今看:
![]() |
![]() |
![]() |
![]() |
![]() |
然而有情有气的此在,总还是蜜蜂蛰刺一般,需要一个凝聚点。而云聚散无常,它能告诉我们什么?透纳的凝视拆解了云的物质的构成,却为眼睛创造了神秘和想象不可穷尽的天空。
现代的美术教育早已发展的远离了执念视角的观看。这周在安大略美术馆讨论幼儿园的孩子们教育,我们以一副Paterson Ewen的“水上的云”为例,设计让孩子体会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讨论的组织者设计了整个活动计划,大体如下:
1:孩子们先看画
![]() |
(美术馆的藏画图片没有公开,另找了一幅。)
2:和孩子们交谈,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有人说看到了海豚,有人看到了羊群,有人看到了超人正准备挑战恶狼(黑云)。
3:问孩子们,他们有什么感受
有人说激动,有人害怕,有人想飞,有人想夏天。。。
4:做云与雨的游戏。所有人围成一圈,从第一个人开始,依次搓手,制造风的声音,风渐强。待一圈人都开始搓手,风声不绝时,圈子的第一个人开始打响指,依次下去,制造雨点渐落的声音。然后第一个人开始拍腿,雨密集了,连成一片。然后是跺脚,暴雨。再依次拍腿、打响指、搓手,终至雨停。
5:孩子们遍览一个展厅,将和云有关系的画找出来,进行描述。
整个活动观察、想象、已有的认识和记忆、感官、新认识多层次交互。看一件作品,不再仅仅是美的欣赏,而是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渗透。这或许是西方认知发展集大成的一个表现。
而我此时回想,最初的云的观念,不过如同下面这幅画,孩子不自觉的看见或不见:
![]() |
而恋人之间怎么说:
“你看云,觉得是什么?”
“是我在想你时的心思,而你正好看着它。”
这时,云是有形而具体的。
行文拉杂至此,让我再感慨一番收尾。我所见写云最朴实无华,也是最动人的文字,是谣传的上古第一恋事——西王母与周穆王: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人事有尽,仙迹荒渺。如今山川也易变,而我们看云,到底还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