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花开》:山间独居
![]() |
我住的地方,冬天的气温常会降到零下二十度。这里地势很高,又邻近小溪,所以特别寒冷。如果天气预报说大观岭的气温会降到零下几度,这里通常还会再低个四五度。冬天,溪水都结成厚冰了,必须把冰层敲破才能取水,但是就算把厚冰敲破了,很快又会结冰。
虽然常住此地不会觉得特别寒冷,但呼吸时,鼻子还是偶尔会感到些许不适。此地天气寒冷,其实还算堪忍,比这儿更冷的地方不是也有人生活吗?季节嬗递本就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
山中的冬天其实比夏天好。因为地势较高,夏天少有蚊蝇,过得还算舒适,但是相比之下,冬天似乎还是比夏天来得清幽。
冬天的山林里,虫鸣沉寂,偶尔能听到枭獐的呼啸,或是吹过树林的风声。
每当夜晚点燃灯火,靠在墙边注视着火光时,我都不禁想到:能拥有这样一方陋室,实在应该心存感激啊!因为我那么享受山里雅静的生活,同时也会觉得对不起那些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们。
偶尔有人会问我,一个人住在山里是否会感到害怕?须知,一切的恐惧源自于心,白天与黑夜其实无异,自然界的峡谷、山川、草木、岩石等,总是伫立在那儿,不会因为白天、黑夜而有所改变。如有差别,只是阳光照射的明暗不同而已。
所以惧由心生,害怕与否,皆归因于我们内心瞬间生起的动念。
小时候我非常胆小。那时住在乡下,如果想要上厕所,都会央求奶奶在前面领着带去,如厕后再飞奔回来。
后来因为某次特殊因缘,从此再也不怕黑了。记得那一年,我在智异山双溪寺挂单(挂单,亦名挂褡,是佛教里的一种术语。意思是在寺主的许可之下,行脚僧的衣钵即可挂在僧堂内的衣钩上,依止在那儿食宿),除夕时有事外出,在火葬场下车。我得从火葬场再走十五里的夜路,当时下着小雨,视线模糊,我一边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边跑步行进,抵达目的地时,已是汗流浃背。
自那以后,我再也不会感到畏惧。因为,我已有体悟:一切恐惧皆由心生。
其实不只独居的人会感到寂寞,世上大多数人都是背负着自己的影子而活。回首望见自己的影子时,谁不感到孤寂?若无法领受寂寞的感觉,此人必定是麻木不仁的。
也许,过于沉醉寂寞的世界也会产生问题,但通 过这份孤独,亦能达到自我净化、心灵提升的境界。所以偶尔,我们也应该如感觉到饥饿那般,本能地去体会孤寂。
我早已习惯了独居生活,所以并不感到孤单。对我而言,独居已经成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与别人同住,可能会逐渐忘却对生活应有的感激之情,忘记生活的意义,丧失个性与光彩。因此,独居者总会有些怪癖;简言之,就是个性倔强,所以注定要一个人独自生活。
习惯独居后就不会给人添麻烦,还能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我而言,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真是莫大的欢喜,如果不是有幸漫步于山谷之中,怎么会有机会听到冰层下潺潺的流水声呢?这就是山居生活的妙处。
因为长期独处,每次坐车经过山脚下的房舍时,我都有种莫名的欣喜与好奇,想去一探究竟。
之所以有这种念头,并非这些房舍看起来很漂亮,而是因为看到那些小小的帐棚,内心会涌现出一种亲切感,想要看看里面住着的是什么样的人。
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很难找到天然的环境,连大寺院周围也都沦陷了。不只我们的环境被污染,就连寺院本身也成了高级消费的场所。寺院不像寺院,我们这种习惯食用斋饭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变得很碍眼。
独自生活,就能随心所欲,心中毫无挂碍。虽然如此,像我这样的修道者,究竟该如何立身处世,竟像参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一样,成为了我的课题。
人类、大自然及整个世界,都是自心的显现;唯有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澄明,世界才能纯净与澄明。世界上的一切不幸,以及所有不合理的事物,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不够纯净、清澈所致。
我们过分在乎外在的事物,才会让心灵荒芜。就算拥有更多物质,内心仍会感到无比空虚,完全没有头绪。
因此,即使不是佛教徒,也要经常扪心自问:我是谁?我真正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如此不断地自问,生活质量就会渐渐获得改善。
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
人类最后能依赖的,只有大自然。大自然不是与世隔绝的个体;宇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生命体,生命体的本质就是大自然。
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若能明白自己就是巨大宇宙生命体的一部分,人们就不会随意破坏自然了。
在传统的东方思想中,人们认为巍峨的高山也是一个生命体,所以人们从不使用“登山”这样的词,而是用“入山”或“进入山林”,来取代具有征服意味的字眼。
自然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生命的根基。如果我们崇敬自然,就不会有今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了。
当今的许多环境问题,都归咎于人们视大自然为人类的工具,是被征服的对象。山居生活让我领悟到,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比大自然更伟大的导师。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只是表面的认知;唯有从大自然学到的智慧,方能让我们彻底觉醒。
破坏和污染只会造成恶性循环,这种行为就是在破坏生命的源泉。阳光、风、水与树木都不求回报地奉献自己,因此我们在享用时,更应心存感激。
虽然我无法召唤每个人都走进大自然,保持心灵纯净,并时常与众人分享当中的喜悦,但我确实用如是的态度生活着,并为这种生活而不断努力。
人不要作茧自缚,而应像花朵一样,有不断绽放的勇气。
有生命力的花,今天开放的姿态与昨天是不一样的,因为花儿每天都散发出不同的香气与光彩。
放下,并不是要你离家出走,而是要你跳脱旧有的思想与生活习惯。如果不这么做,只是一味地追随他人,便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只能跟随他人的节奏,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光彩。
走出来,是要让自己能够自主地重新展开新生活。只有彻底摆脱陈旧的思想樊篱,才能开始全新的人生。
生命常新。生命应当和奔流的河水一样,不断向前。如果我们的生命被框限在沼泽里,生命之流必定会受阻。所以我们应当随时把阻拦生命之流前进的堤坝推倒,使之奔流不息。
独居者比一般人更容易重新开展新生活。我常自问,究竟怎样才能活出自我?目前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吗?经常这样反思,就不会每天都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会企盼一个全新的开始。
去首尔时,我偶尔会到大型书店买书。有时我会买一些与个人修行无关的书,阅读这类作品让我获益良多。
比如说国内备受推崇的日本作家盐野七生,就曾在作品中写道:“不对世俗妥协,正直生活的人,就是有魅力的人。”
阅读这些书籍后,我不禁会想:在他人眼中,我的生活是否也很有魅力?因此,我常常会涉猎毫不熟悉的书籍与思想,希望令人生常葆新鲜。
最近我住在江原道,但每隔三四个月,还是会回一趟之前住过的佛日庵。就居住条件而言,虽然现在住的地方没有电,也没有电话,我却感到很自由。若是依照出家以前的习性,我肯定会想方设法接通电源,但那样就失去了离群索居的意义。现在这个世界,哪儿会没有电呢?
况且,一旦接通电源,就会陆续购买电冰箱、电视机、录音机、放映机、烤面包机、洗衣机等电器;那么,这不就失去了在山中生活的意义?
总之,最近不知是否因为年纪大了,比较能够接受事物本有的样貌,安于当下的境况。
觉得不方便很好。我们过得太便利了,因此每遇到断电、通信中断就会坐立不安,不知所措;但我住的地方根本没有这些条件,也不需要这些物品。
我所生活的这个地方不需要缴纳电费和水费,由此激发出我潜在的生存能力与原始野性。
去年我盖了一间厕所,在那之前这里是没有厕所的。过去想要上厕所,如果遇上下雨天,就得打着伞,到田里挖个小坑,像动物一样排泄之后,再把排泄物埋起来。
遇到下大雨或是下雪,没有厕所真的很不方便,所以我到小溪旁捡了些碎石块,用树枝和树皮搭盖了屋顶,建造了一间厕所。
因为完全要自己动手,所以我花了一个月,才把厕所建好。虽然设施简陋,但至少这是我徒手努力的成果,所以我对这间厕所感到非常满意。我深觉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生活,真的非常有意义。
我们过于依赖现代文明的工具,从而磨灭了自身无限的可能与潜能。我们犹如工具的奴隶,只要这些东西稍微出现故障,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我住的地方虽然没有电,有时不太方便,但我的内心感到很舒坦。
以前我使用蜡烛,但冬天风大,火苗飘忽不定;现在则改用油灯,晚上礼佛后,点着油灯倚墙而坐,注视着火花,仿佛能够听到岁月飘然流逝的声音。如果有了电,有了各种便利的设施,就再也享受不到如此简朴的生活点滴了。
幸福是什么?我们能因外在的事物感到幸福,但是发自内心、散发着花香般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不会从显而易见的事物中感受到幸福,因为幸福藏在细微处;对生活心怀感激,细致入微地关注周遭的一事一物,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不要过度依赖现代文明的工具。找个晚上把电视关掉,不用电灯;点燃一支蜡烛,即使不在山中,我们也能间接体会到山中的幽静。
与三两亲友一起啜饮清雅的绿茶,畅谈恬淡的话题,感受生活的香气;偶尔放下电话,不看报纸,用十或三十分钟,挺直腰杆面对墙壁,问问自己:“我是谁?”
如此就能从生活的源头认知它的本真面貌,由此从现代文明工具的束缚中解脱。每天哪怕只拥有一刻清静、自由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品质也能大大改善。
分享彼此的生活,并不是指互相共享财物这类物质的东西,而是分享温暖的话语,分享你的所见所闻。与人共事或共处,若缺少了分享的喜悦,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无论身在何处,若没有与人分享的喜悦,就称不上“生活”了。
即使生活很贫困,只要怀有分享之心,就能与他人共享幸福。我们在与他人分享内心的同时,自然也能与大家共享自己的财富。这么做,能让我们的内心更充实。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与人分享似乎会让我们所拥有的减少,但从精神的层面来看,分享会让我们拥有更多。
每次冬天下雪后,动物们就会前来我的住处觅食,因为我常常会放一些豆子和面包在外面,后来四十雀也来了。四十雀需要小米,我便到市集买了点小米。
吃地瓜的时候,我也与动物们一起享用,我吃一口,它们吃一口。入眠时分,动物们为了寻找水源,会在我的屋外徘徊,因此,雪地上常可看到兔子、獐,还有野猪的脚印。
每当太阳快下山时,我会用斧头在冰面上敲出一个个的小洞,让小动物们都能够喝到水。如果只敲开一个洞,洞口很快就会结冰,所以我会多敲几个洞,空气流通了以后,洞里的水就不会结冰了。
对我而言,这便是分享的喜悦;分享就是随时随地关怀他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