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几个推荐版本
资料来源:http://dzh.mop.com/whbm/20060629/0/OlF8FI70f00c8a7F.shtml
【一】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录音
中文名称:巴赫 大提琴无伴奏六首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版本:三星带花版(2CD)
发行时间:1998年
专辑歌手:Casals
简介:
专辑介绍:
演奏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的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种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与的。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 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著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专辑曲目:
Disc: 1
1. Suite No.1 In G: I. Prelude (Moderato)
2. Suite No.1 In G: II. Allemande (Molto moderato)
3. Suite No.1 In G: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4. Suite No.1 In G: IV. Sarabande (Lento)
5. Suite No.1 In G: V. Menuetto I & II (Allegro moderato)
6. Suite No.1 In G: VI. Gigue (Vivace)
7. Suite No.2 In D Minor: I. Praeludium
8. Suite No.2 In D Minor: II. Allemande
9. Suite No.2 In D Minor: III. Courante
10. Suite No.2 In D Minor: IV. Sarabande
11. Suite No.2 In D Minor: V. Menuetto I & II
12. Suite No.2 In D Minor: VI. Gigue
13. Suite No.3 In C: I. Praeludium
14. Suite No.3 In C: II. Allemande
15. Suite No.3 In C: III. Courante
16. Suite No.3 In C: IV. Sarabande
17. Suite No.3 In C: V. Bourrie I & II
18. Suite No.3 In C: VI. Gigue
Disc: 2
1. Suite No.4 In E Flat: I. Prelude (Allegro maestoso)
2. Suite No.4 In E Flat: II. Allemande (Allegro moderato)
3. Suite No.4 In E Flat: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4. Suite No.4 In E Flat: IV. Sarabande (Lento)
5. Suite No.4 In E Flat: V. Bouree I & II
6. Suite No.4 In E Flat: VI. Gigue (Vivace)
7. Suite No. 5 in C minor: I. Prelude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8. Suite No. 5 in C minor: II. Allemande (Allegro moderato)
9. Suite No. 5 in C minor: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10. Suite No. 5 in C minor: IV. Sarabande (Lento)
11. Suite No. 5 in C minor: V. Gavotte I & II
12. Suite No. 5 in C minor: VI. Gigue (Allegretto)
13. Suite No. 6 in D: I. Prelude (Allegro moderato)
14. Suite No. 6 in D: II. Allemande (Quasi adagio)
15. Suite No. 6 in D: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16. Suite No. 6 in D: IV. Sarabande (Lento)
17. Suite No. 6 in D: V. Gavotte I & II (Allegro moderato)
18. Suite No. 6 in D: VI. Gigue (Vivace)
【二】史塔克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
中文名称:史塔克 - 巴赫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Janos Starker - J.S. Bach - Suites for Solo Cello
发行时间:1992年
专辑歌手:史塔克 Janos Starker
简介:
专辑介绍: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录音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专辑曲目:
DISK 1
Suite No.1, BWV 1007, in G/G-dur/sol majeur 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 Prelude 前奏曲 2:40
2.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5:26
3. Courante 库朗舞曲 2:31
4.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3:13
5. Menuet 1&2 小步舞曲 3:15
6. Gigue 吉格舞曲 1:24
Suite No.3, BWV 1009, in C/C-dur/ut majeur 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7. Prelude 前奏曲 4:17
8.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4:02
9. Courante 库朗舞曲 3:05
10.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4:32
11. Bourrée 1&2 柏雷舞曲 3:28
12. Gigue 吉格舞曲 3:10
Suite No.5, BWV 1011, in C Minor/c-moll/ut mineur c小调第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3. Prelude 前奏曲 6:40
14.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7:26
15. Courante 库朗舞曲 2:14
16.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3:34
17. Gavotte 1&2 嘉禾舞曲 4:28
18. Gigue 吉格舞曲 2:37
DISK 2
Suite No.2, BWV 1008, in D Minor/d-moll/ré mineur 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 Prelude 前奏曲 3:50
2.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4:08
3. Courante 库朗舞曲 2:14
4.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5:00
5. Menuet 1&2 小步舞曲 2:58
6. Gigue 吉格舞曲 2:39
Suite No.4, BWV 1010, in E-Flat/Es-dur/mi bémol majeur 降E大调第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7. Prelude 前奏曲 4:36
8.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4:12
9. Courante 库朗舞曲 3:47
10.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4:07
11. Bourrée 1&2 柏雷舞曲 5:04
12. Gigue 吉格舞曲 2:36
Suite No.6, BWV 1012, in D/D-dur/ré majeur d小调第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3. Prelude 前奏曲 5:13
14.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6:21
15. Courante 库朗舞曲 3:51
16.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4:54
17. Gavotte 1&2 嘉禾舞曲 4:10
18. Gigue 吉格舞曲 4:13
【三】罗斯特罗波维奇
中文名称: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J.S. BACH Cello Suite
发行时间:1996年01月16日
专辑歌手:Mstislav Rostropovich
简介:
专辑简介
大提琴顶级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62岁高龄是灌制的唱片。大师一改纯阳刚猛的气势,在这张被奉为“大提琴圣经”的专辑中展现出了细致入微的情怀,半个世纪演艺生涯的沉淀与结晶,半个世纪对生活的感悟,全部倾注在了这六首乐曲之中,用心感悟吧…
专辑曲目:
CD1:
01-07 Suite Nr.1,(G-dur/in G major/cn sol majcur)
08-14 Suite Nr.4,(Es-dur/in E flat major/cn mi bcmol majcur)
15-21 Suite Nr.5,(c-moll/in C major/cn ut mincur)
CD2:
01-07 Suite Nr.2,(d-moll/in D minor/cn re mineur)
08-14 Suite Nr.3,(C-dur/in C major/cn ut majcur)
15-21 Suite Nr.6,(D-dur/in D major/cn re majcur)
【四】马友友版,呵呵,中国人总有份亲切感吧:)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Suites For Solo Cello
发行时间:1996年
专辑歌手:马友友
地区:美国
简介:
专辑介绍:
如果说巴赫和他的音乐即是宇宙现象本身,那么他(它)们便不仅仅是地基而是整座大厦,便不仅仅是骨骼而是整个血肉之躯,而何况他(它)更是本质,更是灵魂?肉体与灵魂,精神与物质,内涵与形式,理智与情感甚至人与音乐,难道是可以拆开来分析的吗?这些事物均衡而有机地构成了巴赫的音乐生命,它与宇宙同构。
人们只能把握有形之物的大小差异,“这棵树多大!这块石多大!”;却少有人会说:“这天多大!这地多大!”因为天地即是大的本身,它完全在“我们”的范围之外,却宽怀仁厚,绰绰有余地包容和孕育着人类,人要做到,只有无私无畏,无欲无求者才能成功,那么巴赫做得到吗?
他生于一个音乐家族,是个虔诚的教徒,一生以“为上帝传声”为业,但一个人很难一生都为一个崇高的目的作曲,他子女众多,有时为了糊口,有时则是王宫贵胄之命,他生活困顿,但未至潦倒。他抄写过无数乐谱,但并未读万卷书,虽有游历,却非行万里路。这份履历与许多前辈后生比起来,实在小儿科,但他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且为数众多。很难说明他的胸怀何以广大,这背后是个怎样的迷?也许我们永远只能部分地解答,我相信他的内心始终是纯净的,一个有稳固的精神信仰,对生活没有过分欲求和野心的人才配有这种博大、从容和平静,能让神栖居于人的心灵,才会变得高尚。在巴赫那里上帝与理性是同义词,剩下的,便只有用天才去解释了。
如果不是卡萨尔斯的偶然发现,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便永远在尘封之下了,正当年少的卡氏在买得一只新琴后搜遍城中乐谱店,以期找到可供大提琴演奏的谱子,果然被他在一铺子的箱底觅得这套稀世珍品,那些愿意聆听宇宙之声的人有福了。自然,卡氏对这套伟大作品的发掘研究,对巴赫,对大提琴演奏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巴赫为数众多的作品中最具“元素”性质的巨作之一,结构严谨、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内涵深刻又时时洋溢着情感的光辉,是音乐史上难得的具有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难度和接受的广度的杰作。它被称作大提琴的“旧约圣经”,是演奏家技术与修养的试金石,而从作品的总谱上,更显示出巴赫对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创造性和预见性。
列举一些录音版本不是要辨是非,因为艺术本身没有对错,但演奏者的境界,水平确有高低之分,唱片录音制作也有优劣之别,这是客观存在的。一部作品的伟大往往是从比较中凸现的,巴赫之伟大,就在于其作品可以从无数个角度出入。中国的古琴曲谱,只有具体的指法,音乐是抽象的,靠演绎者之感想及修养而成形,巴赫的乐谱则只有音符,没有感情和速度标记,更谈不上弓法、指法,只有到了演绎者手上才变作具体的音乐。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比较,有助于深入地了解、理解作品。我之所以要强调这点,是有感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所谓“多元并存”,它在使艺术民主化的同时也模糊了艺术的标准与界限,使混水摸鱼成为易事,也让商业炒作觅到更多机会,所以比较是有意义的。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乐谱没有明确的指示,而每位演奏者的理解又不同,标准该如何而定呢?我想,均衡应是聆赏这部作品的关键。它适于作品中一切的对比因素而又以速度和节奏为甚。曾有人问阿沃.帕特(当代爱沙尼亚作曲家,以写作圣咏、颂赞等宗教作品著称)当以什么速度演奏其作品时曰:“心跳的速度!”这个回答完全可用在巴赫的作品上。人皆能自然地呼吸,而艺术与生命同构,当你放下成见、偏见,放下惯性、惰性,放下头脑中一切的知见障碍,回复到最自然的身心状态,你会找到最合情理,最贴切的速度和节奏的。至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而对乐句乐段作不同的快慢处理并不影响它们之间过渡、衔接的自然妥帖和均衡。同样,音色的处理也不例外,但我并不相信存在一种绝对的巴洛克音色。因各人所用的琴和技法及录音方式各异,所以无须强求一律。作品的结构有极周密的内在逻辑性。如何把握乃见仁见智,不过从中可见演绎者的心胸与气局之大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应是正道。
卡萨尔斯的演绎具有开拓性意义,如果说卡氏是大提琴演奏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人物,那么这种关键性则更多地体现在这套组曲上。卡氏的录音版本(EMI)无疑最具经典性和文献价值。从少年时代发现乐谱至中年才首演,足证其研习之深入及对艺术之负责。不过它作为一个爱乐者必备的版本却并非完美无缺。尽管卡氏的技巧和修养在他那一辈名家中已属一、二之选,然而与后起一代相比,显得瑕疵稍多,音色、乐句的转换衔接无法做到不着痕迹。与后人普遍全面、干净凌厉的技巧相比,确乎稍逊。而且该版本录音太早,音效之差让人难以卒听。尽管其精神上的意义无可比拟,但我将不把它放在版本比较的序列之中,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文化“孤本”看待。而皮亚蒂科夫斯基和富尔曼的录音我未曾听过,所以不能评论。
法国大提琴学派为巴赫这套组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富尼埃、托特利耶、詹德隆、纳瓦拉并称“四骑士”,皆录有质量至高的全曲版本。托氏先后有两套,富氏则有三套之多,且尤以他的Archiv版本最受欢迎,他的速度舒缓,节奏把握恰到好处,几乎是所有版本中最为合理妥帖者。音色温厚,内涵深刻,情感流露自然,这个演奏如娓娓道来而又虚怀若谷,并不以表现自我为目的却自有个性,且拥有一种浓烈的慈父性格,恰与巴赫人格与作品特有之父性相契合。且录音优良,确实是首选版本。托特利耶(EMI)是卡萨尔斯的学生,直接秉承了卡氏风格中强劲的一面,稍硬的音色和明晰的结构感总让人觉得他象个德国而非法国的演奏家。虽然托氏极重节奏,并在演奏中刻意加强了重音,但布局和乐句之间的衔接还是稍有生硬和不自然之处,似乎稍欠些思虑。六十年代是托氏盛期,所录版本比八十年代版在技巧上更为流畅,晚年的版本多了些随意性。詹德隆要不是早逝,成就当不止于此。他的演奏(Philips)风格唯美,深具法国式的轻灵、典雅与柔和,很有沙龙味。演奏技巧也颇高,较重细节,不过在思想上稍欠深刻。纳瓦拉在晚年所录的版本(Calliope)确是一份令人惊喜的厚礼。这位录音不多而一直被人忽略的大师带来了一个几近胜境的演绎,平朴、恬静、优雅、自然。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个完全褪去功利色彩而直见心性的演奏,轻松得像是在自家庭院拉给自己听的,但它绝对不缺乏深度。听他的演奏,很容易想起一个词:play!尽管人至晚年,技巧稍有不稳,个别难度乐句已有明显的音准问题。但无损格调,堪称逸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独特发音,音色与别不同,一听便知,很是有趣。此版获法国“黄金音叉奖”,实至名归。我曾见一帧纳瓦拉早年拉琴照片,嘴里叼着长烟嘴,一派贵族风范,悠闲得很,又高傲得很。那副风骨与派头,恰恰是那一代西欧乐人的最佳写照,这种由内而外的信心与气度,至当今一辈,少见了。
二十世纪的大提琴领域无法绕过两个人物,一个是史塔克,一个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两位“王者”皆对巴赫组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史氏先后录有五套之多(较常见的是EMI,Mecury,RCA的 版本),处理手法稍有差异,只是一套比一套成熟老辣,大师却道前两套只是顾及结构与技巧,最后一套才敢把感情放开。此番话语竟出自一位拥有无坚不摧的演奏技巧的“大提琴之王”之口,实属难能,从这一点可见巴赫作品之高难,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一位艺术家谦恭,严谨的品格和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 EMI一套录于五十年代末,为单声道录音,Mecury一套录于六十年代初,在这个“发烧”级的录音里,让我们见识了史氏辉煌的演奏技巧:音准丝毫不差,运弓滴水不漏,难得的是首尾一贯无一松懈,真有钢腕铁指才能做到,史氏的技巧应是所有版本中把握最为稳定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史氏的处理布局宏伟,结构坚固,声部和线条清晰而连贯,音色集中几乎无半点渣滓,速度快慢得宜,节奏精准。有人说史氏之风格“呆板”,情感上较“冷”,如果此说用于史氏所演奏的浪漫主义作品而尚可成立的话,那么在巴赫的作品上就不对了。以史氏之性情,拉巴赫最适合不过,从他三套录音中,我们可以通过清泠而遒劲的琴音感受到演奏家那股内敛而含蓄的情感。尤其在九十年代录的RCA版中,音色更浓郁醇厚,情感更深沉广阔。技术上更无半点衰退,实在是巴赫组曲录音中的大手笔。与之相反,罗斯特洛波维奇一向以热情著称,这位撼不倒,打不死并敢于向一切难度挑战的艺术英雄,过了花甲之年才“鼓起勇气去灌录巴赫的所有组曲”(罗氏语),可见其对作品的重视程度。然而一代宗师倾注半生经验所录的全曲版本却不尽人意。老罗的诠释是浪漫化的,切入的角度独特,在观念上言之成理。六组曲子,六种格局,六种意境,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成一整体,光,哀伤,辉煌,庄严,黑暗,黎明,仿佛人类生命的历程,蕴含着思想境界上的递进和升华,像一部伟大的精神史,在一篇论文及一套影片中,罗氏对此乃至方法与技术的运用皆有周详和令人信服的阐述。问题是观点毕竟限于语言和文字,听罗氏的演奏却无法体现如此庞大的气局。把六组乐曲作如斯设计是否过于刻意姑且不论,也不说斯拉夫民族是否不适于演绎这种作品。单以他无甚特色的发音,稍显松懈的运弓,力不从心的乐句转换,过于平白的过渡句,其技巧之衰退迹象已经显现,自然无法展示出作品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原初之光”为题旨的第一组曲苍白而缺乏吸引力,最能体现罗氏深厚情怀的第二组曲已失却往昔风采(罗氏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尤其是葬礼上演奏此曲),第三组曲体现不出应有的技巧高度。罗氏自己寄予重望的第六组曲虽有特色但欠缺说服力和完整性。在这个录音中,罗氏好像失去了往昔的魄力和神采,对于作品的想法已无法通过演奏而自圆其说了。《企鹅指南》给予的三星带花荣衔似乎无法体现其公正性。麦斯基是爱沙尼亚人,但作为罗氏高足,传承上应算苏俄弟子。很难设想一个象他老师一样承受过身心苦难的人竟形成了这样古怪的艺术面貌。他既没有在重重铁幕的围困中铸造出内在的反抗精神,也没有因想脱离尘世纷争而显示出的豁达和超然。如果说罗老师的豪迈与激越偶然会稍有过火的话。那么麦氏则把这一风格带离了正面而滑向畸变——生硬,造作,偏激。恕我不敬,如果这种略带病态的狂野用在斯拉夫音乐中尚勉强可行的话,那么这放在巴赫的作品中实在是灾难。麦氏的第二次录音(DG)之矫揉造作比之第一次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莫名其妙的分句,突兀的速度和节奏,毫无理据的结构布局,使整部作品显得油头粉面,扭捏作态。个别乐句实有肉麻之感,千万人演奏巴赫便会有千万个巴赫,这正显示出巴赫作品的伟大和包容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些被包容的小巴赫都是好巴赫。并不等于说所有不同的演绎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艺术个性,只嫌少,不嫌多。艺术创新,理当鼓励褒扬。但必须知道,并非所有创新都是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罗马只有一个,搞艺术,从心所欲固然好,但要做到不逾矩,则难了。这个“矩”,即是标准,即是界限,即是规律,把自然随意变成了漫无节制,受损的是艺术和艺术家自己。客观地讲,麦氏的版本并非没有优点,强烈的力度对比,浓烈而多变的音色几近魔幻,只是其任性违反了演绎巴赫作品必须要自然的客观规律,变得像个坏小孩了。
德国似乎并不盛产弦乐演奏家,多年来活跃于国际琴坛的大提琴家好像就席夫一人,也许冷静理智地德意志人不适合这种富于感情和歌唱性的乐器。席夫的演绎风格正是日耳曼气质的最好体现“坚实、强劲、自信、肯定。精于钻研,理性精神无孔不入。逻辑性条理性贯穿了整部作品,席夫所写论文认为演绎巴赫不应带一丝情感,这观点我并不同意,也正基于此点,席夫的境界便要稍低一筹。任其高超的技术和整体性使这缺陷多少得到了弥补,音色较硬,分句很细,很干净,声部清楚、风格冷峻,无懈可击,但面无表情,不动声色。没有灵感的溢出,也无法牵起一丝遐想,像一枚被榨干汁液的坚果,少了些味道。
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和地域总有些人瞧不起美国文化。但友友确实是匹好马——谦虚笃实,温厚和善,风格明快清朗,流丽而婉转。所谓秀外慧中是也。如果不是影碟《来自巴赫的灵感》的商业意味减低了它的艺术格调,马氏所录的版本(Sony)价值会更高。他技巧娴熟,音色柔和,节奏灵活,演绎中肯又处处洋溢出热情的光彩。第一组曲前奏曲一开篇便觉朝霞闪现,波光粼粼,令人遐想。难得乐谱早已烂熟于心却毫无老气,可谓游刃有余。有意思的是他的演奏带着很强的表演性和即兴性,从头到尾都很新鲜。但缺点也在于此,由于过度的兴奋,乐曲演奏一直处于高亢的状态,滑音用得太多,欠了些沉实,结构不牢并几度有溃散之意。这位在美国成长的华人自然带着一种美国特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游戏感,似乎一切都那么轻松。想来马氏驰骋乐坛十数年,春风得意马蹄轻。那套影片便是这种状态的反映,它并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而只是凸现了美国文化的浅薄的一面,当然也表明了马友友是个爱玩的大孩子。巴赫的源头毕竟在欧洲,马氏的演绎并非根生只是枝叶繁茂的影像而已(尽管它非常好听)。
白马过隙,黑马而立。贝斯马的两个版本(RCA, Sony)是对乐器、乐谱、乐理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证后得出的一枚果实,难得的是找不到一丝陈腐的学究气息,不仅清新可人,且令人回味良久。手法简练概括,速度快慢得宜、节奏、音色、力度都做得那么合适和贴切。经其考证,第六组曲当是写给五弦高音大提琴(cello picolo)所用的,所以他的版本的第六组曲使用了这种古老的乐器,音色超拔,格调明快。这是个容易被人忽略但艺术价值奇其高的版本。更不能忽略的是,它是近年西方乐坛掀起的“本真”运动的先声。这一复古又非古的风气波及甚广,已成时尚,后生一代的演奏家都不免受些影响。与贝氏一样在第六组曲使用高音大提琴的版本我还有两个。如果说蒙尼盖第的版本(DUX)因不得要领,节奏显得拖沓迟滞,发音疲软而乏善可陈的话,那么威斯普尔维的版本则值得大书特书(channel classics),威氏是欧洲近年涌现的大提琴新秀,却没有“新新人类”浮躁和花哨。尽管他的个人气质还不是很强,境界还不能和前辈们相比,但其平静而朴素的风格却很能触动人。他的演绎规模不大,但气度却不小,理路清晰而透明,音色清丽,如珠如玉,速度、节奏流畅舒缓,分句很有特点,没有故作的深刻,也没有炫耀技巧。在情调上很巴洛克又很现代。他并没有站在时尚的对立面,却做到了随流而不俗,还有几分可爱的书卷气,殊为不易。属于“本真”演奏的版本,还有基斯包姆的版本(Virgin),演奏流露了一份难得的“平常心”、细腻、亲切、平易,格调颇高。
除全集录音外,选曲录音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优秀版本,如杜普蕾(EMI),谢夫兰(yedang)、迪敏加(ECM),其中最有趣的是迈那迪在1957年的实况录音(orfeo),斯人技巧已衰退至无技巧可言,干、硬、涩的发音也谈不上什么音色、走音,跑调,速度慢至不能再慢,三部选曲足足用了73分钟,老头儿还在那兴奋地边拉边唱,让人忍俊不禁。但这只以蚁的速度前行的老龟,直达本质,使我们忘记了技术和形式,也许没有谁会青睐这个版本,但我一听再听。
当然,艾格.梅耶用低音大提琴演绎的版本(sony),珀尔用竖式古大提琴(gamba)演奏的版本(HM)在展现其研究成果时,也为我们的欣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Philip最近发行一套今井信子以中提琴演奏的全曲版本,旨在表明中提琴的音色比之现代大提琴更接近当时的音色。演奏时少用揉音,以顺应现今之“本真”运动而向当时的演奏方式靠近。当然,要存什么观点和角度,乃见仁见智。不过以今井信子的能力和修养,似乎还未足以支撑得起巴赫作品如此宏大的气局。此版本推出的目的,也难脱其商业气味。
新的版本还会层出不穷,继续为我们提供通向巴赫的门径,这只会进一步证明巴赫的伟大。而我也会继续以搜寻这套唱片的版本为乐。唱片终会朽坏,但巴赫和他的“宇宙之声”却因为是人类精神领域里一笔真贵财富而成为永恒。
【五】Fournier, 1977版本
中文名称: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版本:Fournier, 1977, Philips
专辑歌手:BACH 巴赫
简介:
富尼埃的录音录于60年代初,大师接近60岁时。这时,立体声录音技术早已成熟。那是个大师录音杰作不断涌现的年代。富尼埃在录制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这套作品逐渐变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点。在1974年,也就是卡萨尔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应邀到法国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萨尔斯创立的年度音乐节上演奏这套巴赫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萨教堂内坐满了听众。他们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萨尔斯的演奏打动。在全曲结束时,没有鼓掌,而是全部听众在寂静中肃立。
富尼埃的录音录于60年代初,大师接近60岁时。这时,立体声录音技术早已成熟。那是个大师录音杰作不断涌现的年代。富尼埃在录制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这套作品逐渐变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点。在1974年,也就是卡萨尔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应邀到法国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萨尔斯创立的年度音乐节上演奏这套巴赫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萨教堂内坐满了听众。他们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萨尔斯的演奏打动。在全曲结束时,没有鼓掌,而是全部听众在寂静中肃立。
【六】沙夫兰 Daniil Shafran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沙夫兰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_Shafran
专辑歌手:Daniil Shafran
地区:其他
语言:其他
简介:
专辑介绍:
沙夫兰1923年生于列宁格勒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着名的列宁格勒爱乐的大提琴首席,母亲则弹钢琴。他从小受到的教育除音乐外,便是被教导人生要奋斗不息,朝最高目标迈进。以至平时的排练都穿着燕尾服,象动真格似的。在苏联,被作为强大的宣传武器的文艺时正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超常艺术天赋的少年儿童会被集中训练,以备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象小提琴家柯岗即出自天才儿童班,而后来的少年基辛则更是个中之“超级武器”。沙夫兰八岁即随施特里默尔学习,两年后,他作为十位精选之一进入着名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继续在施氏门下学习。这位杰出的教师给沙夫兰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很有个人魅力,而且非常开明,精通文学、艺术和法律,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却从不强迫学生面面俱到,而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1937年,沙夫兰以非官方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苏大提琴比赛并夺得第一而一举成名。他获得的奖品是一把1630年制作的阿玛蒂名琴,这把琴伴随了他整个艺术生涯。此后,沙夫兰分别在1949年的布达佩斯民主青年节音乐比赛和1950年布拉格的哈鲁斯·维汉比赛中与罗斯特洛波维奇并列第一。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毕业后,他移居莫斯科,与作为钢琴伴奏的妻子尼娜·穆兹尼安一起开始了真正的职业演奏家的艺术生涯.
【七】Truls Mork 莫克版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发行时间:2004年
专辑歌手:Truls Mork
地区:英国
语言:其他
简介:
专辑介绍:
「音乐之父」巴赫,无疑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如果要将他的作品做最简单的时期区别,可粗略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708-1717年间的威玛时期,此时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第二阶段是1717-1723年间的柯登时期,虽然仅有短短的六年,但却是他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包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第三阶段是1723-1750年间的莱比锡时期,此时主要创作为合唱曲。
原本在威玛担任唱诗班指挥的巴赫,卷入了威玛公爵以及侄子奥古斯特两人之间的纷争,导致巴赫与乐长之职擦身而过。郁闷之际的巴赫,正巧获得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的赏识与邀请,1717年他决定离开要威玛皇室投效柯登皇室。但由于雷奥波特是喀尔文新教教徒,与信奉路德教派的威玛公爵「立场」上有所抵触,因此威玛公爵在放行前刻意刁难巴赫,判他入狱四周。您一定想象不到吧!受到后世景仰的音乐之父巴赫,当年竟然坐过牢。
离开威玛之后的巴赫,已经拥有无数管风琴曲,但是他在柯登的六年中却创作了更多的器乐曲。1717年到达柯登的巴赫才32岁,却在事业上达到另一个顶峰,他受命担任柯登的宫廷乐长。当时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与一般的皇室贵族相当不同,他除了具备平易近人的性格并充满人情味外,加上从小便学习乐器因此有浓厚的音乐修养,经常与巴赫等宫廷音乐家打成一片。巴赫在柯登倍受雷奥波特礼遇,不仅环境优渥同时在1721年底娶了第二任的老婆Anna Magdalena,工作家庭两得意的情况下,巴赫甚至有了在柯登过一辈子的想法。
既然主、客观状况都显示巴赫在柯登相当顺利,为何1723年他还是离开了柯登来到莱比锡呢?原来器重巴赫的雷奥波特侯爵后来再婚,这位新的侯爵夫人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逼迫着侯爵放弃一切宫廷中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再美,难敌枕边细语」的情况下,巴赫当然有另谋出路的自知之明。(至于,莱比锡之后的状况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巴赫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巴鲁巴拉相处十三年,她留下七个小孩后辞世。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嫁给巴赫时只有二十岁,当时巴赫与前妻所生的小孩最大的已经十三岁了。Anna Magdalena虽然与巴赫相差十六岁之多,但是她却是巴赫艺术成就背后最重要的「无形的推手」,教养良好的Anna Magdalena不仅能够打点繁重的家务,同时还以女高音的身分活跃于乐坛,并且经常帮巴赫抄谱。为了感念Anna Magdalena的辛劳,巴赫还曾谱写古钢琴小曲送给她。
当时在科登宫廷里有两位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贝尔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ke,同时也是此曲首演者),巴赫便以他们为对象,谱写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当时古大提琴有六根弦,而巴赫则发展出了一种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因为想试试新乐器的性能,因此引起他创作大提琴曲的兴趣。
几乎在同一时期,巴赫也写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组曲,是每位小提琴家必录的经典。但也许您感到好奇,为何巴赫为大提琴写的无伴奏只有组曲,而没有奏鸣曲呢?反观无伴奏小提琴曲则是组曲、奏鸣曲基交替出现,风格丰富许多。据了解,因为当时大提琴主要负责的是数字低音的工作,担纲独奏演出的情况实在不多,加上那时股大提琴的音色黯淡、朴素、共鸣度不佳,因此如果以它来演奏奏鸣曲这种着重架构、强调主题发展的长时间乐曲,过于严肃的主题加上沉闷的琴音,恐怕听者会感到烦闷而睡着。因此巴赫选择情绪轻快多样的古代组曲为形式,为大提琴谱写了六首组曲。(他所写的三首古大提琴奏鸣曲因为有大键琴合奏,因此情况另当别论。)
组曲顾名思义是由许多小曲「组合」起来,在当时组曲有其约定成俗的「配套」组合,也就是「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在十七、十八世纪,组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乐曲形式,以巴赫的作品为例,就曾写过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按照配套创作的组曲型作品。
组曲中的每一首舞曲,不管是何种舞曲通常都是两段式(前半段反复,后半段也反复)的歌谣舞曲,一连串舞曲串成一整首组曲,舞曲与舞曲彼此间的形式、调性相同,因此它们主要以节奏性格、速度快慢来区分辨识。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写成,六首组曲的调性分别是G大调、d小调、C大调、降E大调、c小调、D大调,每一首组曲由六段舞曲组成,除了依照「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外,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此外在美首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变化,例如第一号G大调、第二号d小调时采用小步舞曲,第三号C大调、第四号降E大调则采用布雷舞曲,第五号c小调、第六号D大调他则采用了嘉禾舞曲。
接着我就更详细地,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所选用的舞曲性格加以说明,让大家欣赏时能更进入状况。
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一般的组曲并没有前奏曲,但有时作曲家因需要会在组曲前加上前奏曲当作开头,以这阙无伴奏大提琴曲正是这样的情况。前奏曲是由带有两个带有对比性格的主题所构成的完备形式。是一种即兴的自然性格,强调分解和弦、音阶进行、自由展技,有点像是具有热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唤起组曲中的后面几首舞曲。
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是一种古老日耳曼(德)的舞曲,速度中庸多为四四拍子而且不改变节奏,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几乎相等。主要特征在于兴奋感十足、充满装饰的主旋律上。在一首组曲中,它往往是约定成俗的开头曲。
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是一种三拍子的法国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于每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因此听起来比阿勒曼舞曲更为轻巧、快速,更具有流动力。同样为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相同。
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十七世纪西班牙一种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给人的感觉是缓慢庄重。与其它舞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少用流动性的声部,而着重在以稳重的和声结构缓缓推展。同样是两段式,通常后半段的时间较长,因此有时后半段还再分成两段。后来,它成为奏鸣曲慢板乐章的前身,尤其是海顿时期的奏鸣曲最为明显。
第五段正如同我前面所说,在这套作品中是较多变化的,其中第一、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同时也是组曲中众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纳入交响曲系统的舞曲,形容一种优雅的跳舞。第三、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Bourree),布雷的原意就是「振翅」,是一种快速振动的感觉。第五、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则是当时相当流行的宫廷舞曲,放在组曲中通常是紧接着萨拉邦德舞曲,也是两段式。
第六段吉格舞曲(Gigue):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古老舞曲,绝大多数为三拍子系统,具有活泼快速的性格。也有人说这是源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节奏,众多主题间常常彼此模仿出现,两段式而且长度相当一致,第二段从主题模进开始,通常放在最后当成整首组曲的终曲。
在当时有的组曲形式会在舞曲之外,还加上抒情曲、变奏曲,或在基格舞曲之后加上夏康舞曲,但巴赫采取的是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因此并未添加这写曲子到组曲中。
从资料上看来,六首无伴奏大提琴曲中前四首是为当时的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写,第五首为了便于演奏,最高音弦必须调低一个音(但后世提琴家很多已经不这幺作),第六首则是巴赫为他的新乐器五弦大提琴所写。
【八】Jaap ter Linden 版本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发行时间:2004年
专辑歌手:Jaap ter Linden
地区:法国
语言:其他
简介:
【九】Gaspar Cassado 版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发行时间:1996年
专辑歌手:Gaspar Cassado
地区:英国
语言:其他
简介:
【一】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录音
中文名称:巴赫 大提琴无伴奏六首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版本:三星带花版(2CD)
发行时间:1998年
专辑歌手:Casals
简介:
专辑介绍:
演奏巴赫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最富于启示性的也是最早的权威的版本,当然是卡萨尔斯3O年代后期的这个录音。这些组曲曾被相当多的音乐家演绎,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卡萨尔斯的录于30年代(36年至39年)大师刚过了60岁之后。我一向怀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谓历史录音,认为无论上一代大师们的演奏如何精彩,但毕竟录音技术有限,很难保留真实的演奏的音响。如果把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看作一幅色彩斑谰的油画。卡萨尔斯就是早先古朴的铜版画,线条坚实挺劲,具有难以想象的力度,像是凸现于整个画面之上种线条一旦在你面前显出须眉皆动而欲飞舞之状时,真是要令人心魄俱与的。巴赫的精神,在这里始终是回荡在音乐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从中沁出来。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得益于他边拉琴边抽雪 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长期来,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已被公认为为这个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他对这部巴赫巨著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和作品精髓的发掘。据他自述,从13岁时他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在这套作品上每天研读练功12年,到25岁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才在录音公司的长期不断催促之下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能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
专辑曲目:
Disc: 1
1. Suite No.1 In G: I. Prelude (Moderato)
2. Suite No.1 In G: II. Allemande (Molto moderato)
3. Suite No.1 In G: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4. Suite No.1 In G: IV. Sarabande (Lento)
5. Suite No.1 In G: V. Menuetto I & II (Allegro moderato)
6. Suite No.1 In G: VI. Gigue (Vivace)
7. Suite No.2 In D Minor: I. Praeludium
8. Suite No.2 In D Minor: II. Allemande
9. Suite No.2 In D Minor: III. Courante
10. Suite No.2 In D Minor: IV. Sarabande
11. Suite No.2 In D Minor: V. Menuetto I & II
12. Suite No.2 In D Minor: VI. Gigue
13. Suite No.3 In C: I. Praeludium
14. Suite No.3 In C: II. Allemande
15. Suite No.3 In C: III. Courante
16. Suite No.3 In C: IV. Sarabande
17. Suite No.3 In C: V. Bourrie I & II
18. Suite No.3 In C: VI. Gigue
Disc: 2
1. Suite No.4 In E Flat: I. Prelude (Allegro maestoso)
2. Suite No.4 In E Flat: II. Allemande (Allegro moderato)
3. Suite No.4 In E Flat: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4. Suite No.4 In E Flat: IV. Sarabande (Lento)
5. Suite No.4 In E Flat: V. Bouree I & II
6. Suite No.4 In E Flat: VI. Gigue (Vivace)
7. Suite No. 5 in C minor: I. Prelude (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8. Suite No. 5 in C minor: II. Allemande (Allegro moderato)
9. Suite No. 5 in C minor: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10. Suite No. 5 in C minor: IV. Sarabande (Lento)
11. Suite No. 5 in C minor: V. Gavotte I & II
12. Suite No. 5 in C minor: VI. Gigue (Allegretto)
13. Suite No. 6 in D: I. Prelude (Allegro moderato)
14. Suite No. 6 in D: II. Allemande (Quasi adagio)
15. Suite No. 6 in D: III. Courante (Allegro non troppo)
16. Suite No. 6 in D: IV. Sarabande (Lento)
17. Suite No. 6 in D: V. Gavotte I & II (Allegro moderato)
18. Suite No. 6 in D: VI. Gigue (Vivace)
【二】史塔克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
中文名称:史塔克 - 巴赫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Janos Starker - J.S. Bach - Suites for Solo Cello
发行时间:1992年
专辑歌手:史塔克 Janos Starker
简介:
专辑介绍: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录音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专辑曲目:
DISK 1
Suite No.1, BWV 1007, in G/G-dur/sol majeur 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 Prelude 前奏曲 2:40
2.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5:26
3. Courante 库朗舞曲 2:31
4.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3:13
5. Menuet 1&2 小步舞曲 3:15
6. Gigue 吉格舞曲 1:24
Suite No.3, BWV 1009, in C/C-dur/ut majeur 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7. Prelude 前奏曲 4:17
8.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4:02
9. Courante 库朗舞曲 3:05
10.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4:32
11. Bourrée 1&2 柏雷舞曲 3:28
12. Gigue 吉格舞曲 3:10
Suite No.5, BWV 1011, in C Minor/c-moll/ut mineur c小调第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3. Prelude 前奏曲 6:40
14.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7:26
15. Courante 库朗舞曲 2:14
16.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3:34
17. Gavotte 1&2 嘉禾舞曲 4:28
18. Gigue 吉格舞曲 2:37
DISK 2
Suite No.2, BWV 1008, in D Minor/d-moll/ré mineur 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 Prelude 前奏曲 3:50
2.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4:08
3. Courante 库朗舞曲 2:14
4.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5:00
5. Menuet 1&2 小步舞曲 2:58
6. Gigue 吉格舞曲 2:39
Suite No.4, BWV 1010, in E-Flat/Es-dur/mi bémol majeur 降E大调第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7. Prelude 前奏曲 4:36
8.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4:12
9. Courante 库朗舞曲 3:47
10.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4:07
11. Bourrée 1&2 柏雷舞曲 5:04
12. Gigue 吉格舞曲 2:36
Suite No.6, BWV 1012, in D/D-dur/ré majeur d小调第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3. Prelude 前奏曲 5:13
14.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6:21
15. Courante 库朗舞曲 3:51
16. Sarabande 萨拉邦德舞曲 4:54
17. Gavotte 1&2 嘉禾舞曲 4:10
18. Gigue 吉格舞曲 4:13
【三】罗斯特罗波维奇
中文名称: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J.S. BACH Cello Suite
发行时间:1996年01月16日
专辑歌手:Mstislav Rostropovich
简介:
专辑简介
大提琴顶级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62岁高龄是灌制的唱片。大师一改纯阳刚猛的气势,在这张被奉为“大提琴圣经”的专辑中展现出了细致入微的情怀,半个世纪演艺生涯的沉淀与结晶,半个世纪对生活的感悟,全部倾注在了这六首乐曲之中,用心感悟吧…
专辑曲目:
CD1:
01-07 Suite Nr.1,(G-dur/in G major/cn sol majcur)
08-14 Suite Nr.4,(Es-dur/in E flat major/cn mi bcmol majcur)
15-21 Suite Nr.5,(c-moll/in C major/cn ut mincur)
CD2:
01-07 Suite Nr.2,(d-moll/in D minor/cn re mineur)
08-14 Suite Nr.3,(C-dur/in C major/cn ut majcur)
15-21 Suite Nr.6,(D-dur/in D major/cn re majcur)
【四】马友友版,呵呵,中国人总有份亲切感吧:)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Suites For Solo Cello
发行时间:1996年
专辑歌手:马友友
地区:美国
简介:
专辑介绍:
如果说巴赫和他的音乐即是宇宙现象本身,那么他(它)们便不仅仅是地基而是整座大厦,便不仅仅是骨骼而是整个血肉之躯,而何况他(它)更是本质,更是灵魂?肉体与灵魂,精神与物质,内涵与形式,理智与情感甚至人与音乐,难道是可以拆开来分析的吗?这些事物均衡而有机地构成了巴赫的音乐生命,它与宇宙同构。
人们只能把握有形之物的大小差异,“这棵树多大!这块石多大!”;却少有人会说:“这天多大!这地多大!”因为天地即是大的本身,它完全在“我们”的范围之外,却宽怀仁厚,绰绰有余地包容和孕育着人类,人要做到,只有无私无畏,无欲无求者才能成功,那么巴赫做得到吗?
他生于一个音乐家族,是个虔诚的教徒,一生以“为上帝传声”为业,但一个人很难一生都为一个崇高的目的作曲,他子女众多,有时为了糊口,有时则是王宫贵胄之命,他生活困顿,但未至潦倒。他抄写过无数乐谱,但并未读万卷书,虽有游历,却非行万里路。这份履历与许多前辈后生比起来,实在小儿科,但他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且为数众多。很难说明他的胸怀何以广大,这背后是个怎样的迷?也许我们永远只能部分地解答,我相信他的内心始终是纯净的,一个有稳固的精神信仰,对生活没有过分欲求和野心的人才配有这种博大、从容和平静,能让神栖居于人的心灵,才会变得高尚。在巴赫那里上帝与理性是同义词,剩下的,便只有用天才去解释了。
如果不是卡萨尔斯的偶然发现,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便永远在尘封之下了,正当年少的卡氏在买得一只新琴后搜遍城中乐谱店,以期找到可供大提琴演奏的谱子,果然被他在一铺子的箱底觅得这套稀世珍品,那些愿意聆听宇宙之声的人有福了。自然,卡氏对这套伟大作品的发掘研究,对巴赫,对大提琴演奏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巴赫为数众多的作品中最具“元素”性质的巨作之一,结构严谨、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内涵深刻又时时洋溢着情感的光辉,是音乐史上难得的具有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难度和接受的广度的杰作。它被称作大提琴的“旧约圣经”,是演奏家技术与修养的试金石,而从作品的总谱上,更显示出巴赫对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创造性和预见性。
列举一些录音版本不是要辨是非,因为艺术本身没有对错,但演奏者的境界,水平确有高低之分,唱片录音制作也有优劣之别,这是客观存在的。一部作品的伟大往往是从比较中凸现的,巴赫之伟大,就在于其作品可以从无数个角度出入。中国的古琴曲谱,只有具体的指法,音乐是抽象的,靠演绎者之感想及修养而成形,巴赫的乐谱则只有音符,没有感情和速度标记,更谈不上弓法、指法,只有到了演绎者手上才变作具体的音乐。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比较,有助于深入地了解、理解作品。我之所以要强调这点,是有感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所谓“多元并存”,它在使艺术民主化的同时也模糊了艺术的标准与界限,使混水摸鱼成为易事,也让商业炒作觅到更多机会,所以比较是有意义的。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乐谱没有明确的指示,而每位演奏者的理解又不同,标准该如何而定呢?我想,均衡应是聆赏这部作品的关键。它适于作品中一切的对比因素而又以速度和节奏为甚。曾有人问阿沃.帕特(当代爱沙尼亚作曲家,以写作圣咏、颂赞等宗教作品著称)当以什么速度演奏其作品时曰:“心跳的速度!”这个回答完全可用在巴赫的作品上。人皆能自然地呼吸,而艺术与生命同构,当你放下成见、偏见,放下惯性、惰性,放下头脑中一切的知见障碍,回复到最自然的身心状态,你会找到最合情理,最贴切的速度和节奏的。至于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而对乐句乐段作不同的快慢处理并不影响它们之间过渡、衔接的自然妥帖和均衡。同样,音色的处理也不例外,但我并不相信存在一种绝对的巴洛克音色。因各人所用的琴和技法及录音方式各异,所以无须强求一律。作品的结构有极周密的内在逻辑性。如何把握乃见仁见智,不过从中可见演绎者的心胸与气局之大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应是正道。
卡萨尔斯的演绎具有开拓性意义,如果说卡氏是大提琴演奏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人物,那么这种关键性则更多地体现在这套组曲上。卡氏的录音版本(EMI)无疑最具经典性和文献价值。从少年时代发现乐谱至中年才首演,足证其研习之深入及对艺术之负责。不过它作为一个爱乐者必备的版本却并非完美无缺。尽管卡氏的技巧和修养在他那一辈名家中已属一、二之选,然而与后起一代相比,显得瑕疵稍多,音色、乐句的转换衔接无法做到不着痕迹。与后人普遍全面、干净凌厉的技巧相比,确乎稍逊。而且该版本录音太早,音效之差让人难以卒听。尽管其精神上的意义无可比拟,但我将不把它放在版本比较的序列之中,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文化“孤本”看待。而皮亚蒂科夫斯基和富尔曼的录音我未曾听过,所以不能评论。
法国大提琴学派为巴赫这套组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富尼埃、托特利耶、詹德隆、纳瓦拉并称“四骑士”,皆录有质量至高的全曲版本。托氏先后有两套,富氏则有三套之多,且尤以他的Archiv版本最受欢迎,他的速度舒缓,节奏把握恰到好处,几乎是所有版本中最为合理妥帖者。音色温厚,内涵深刻,情感流露自然,这个演奏如娓娓道来而又虚怀若谷,并不以表现自我为目的却自有个性,且拥有一种浓烈的慈父性格,恰与巴赫人格与作品特有之父性相契合。且录音优良,确实是首选版本。托特利耶(EMI)是卡萨尔斯的学生,直接秉承了卡氏风格中强劲的一面,稍硬的音色和明晰的结构感总让人觉得他象个德国而非法国的演奏家。虽然托氏极重节奏,并在演奏中刻意加强了重音,但布局和乐句之间的衔接还是稍有生硬和不自然之处,似乎稍欠些思虑。六十年代是托氏盛期,所录版本比八十年代版在技巧上更为流畅,晚年的版本多了些随意性。詹德隆要不是早逝,成就当不止于此。他的演奏(Philips)风格唯美,深具法国式的轻灵、典雅与柔和,很有沙龙味。演奏技巧也颇高,较重细节,不过在思想上稍欠深刻。纳瓦拉在晚年所录的版本(Calliope)确是一份令人惊喜的厚礼。这位录音不多而一直被人忽略的大师带来了一个几近胜境的演绎,平朴、恬静、优雅、自然。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个完全褪去功利色彩而直见心性的演奏,轻松得像是在自家庭院拉给自己听的,但它绝对不缺乏深度。听他的演奏,很容易想起一个词:play!尽管人至晚年,技巧稍有不稳,个别难度乐句已有明显的音准问题。但无损格调,堪称逸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独特发音,音色与别不同,一听便知,很是有趣。此版获法国“黄金音叉奖”,实至名归。我曾见一帧纳瓦拉早年拉琴照片,嘴里叼着长烟嘴,一派贵族风范,悠闲得很,又高傲得很。那副风骨与派头,恰恰是那一代西欧乐人的最佳写照,这种由内而外的信心与气度,至当今一辈,少见了。
二十世纪的大提琴领域无法绕过两个人物,一个是史塔克,一个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两位“王者”皆对巴赫组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史氏先后录有五套之多(较常见的是EMI,Mecury,RCA的 版本),处理手法稍有差异,只是一套比一套成熟老辣,大师却道前两套只是顾及结构与技巧,最后一套才敢把感情放开。此番话语竟出自一位拥有无坚不摧的演奏技巧的“大提琴之王”之口,实属难能,从这一点可见巴赫作品之高难,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一位艺术家谦恭,严谨的品格和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 EMI一套录于五十年代末,为单声道录音,Mecury一套录于六十年代初,在这个“发烧”级的录音里,让我们见识了史氏辉煌的演奏技巧:音准丝毫不差,运弓滴水不漏,难得的是首尾一贯无一松懈,真有钢腕铁指才能做到,史氏的技巧应是所有版本中把握最为稳定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史氏的处理布局宏伟,结构坚固,声部和线条清晰而连贯,音色集中几乎无半点渣滓,速度快慢得宜,节奏精准。有人说史氏之风格“呆板”,情感上较“冷”,如果此说用于史氏所演奏的浪漫主义作品而尚可成立的话,那么在巴赫的作品上就不对了。以史氏之性情,拉巴赫最适合不过,从他三套录音中,我们可以通过清泠而遒劲的琴音感受到演奏家那股内敛而含蓄的情感。尤其在九十年代录的RCA版中,音色更浓郁醇厚,情感更深沉广阔。技术上更无半点衰退,实在是巴赫组曲录音中的大手笔。与之相反,罗斯特洛波维奇一向以热情著称,这位撼不倒,打不死并敢于向一切难度挑战的艺术英雄,过了花甲之年才“鼓起勇气去灌录巴赫的所有组曲”(罗氏语),可见其对作品的重视程度。然而一代宗师倾注半生经验所录的全曲版本却不尽人意。老罗的诠释是浪漫化的,切入的角度独特,在观念上言之成理。六组曲子,六种格局,六种意境,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成一整体,光,哀伤,辉煌,庄严,黑暗,黎明,仿佛人类生命的历程,蕴含着思想境界上的递进和升华,像一部伟大的精神史,在一篇论文及一套影片中,罗氏对此乃至方法与技术的运用皆有周详和令人信服的阐述。问题是观点毕竟限于语言和文字,听罗氏的演奏却无法体现如此庞大的气局。把六组乐曲作如斯设计是否过于刻意姑且不论,也不说斯拉夫民族是否不适于演绎这种作品。单以他无甚特色的发音,稍显松懈的运弓,力不从心的乐句转换,过于平白的过渡句,其技巧之衰退迹象已经显现,自然无法展示出作品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原初之光”为题旨的第一组曲苍白而缺乏吸引力,最能体现罗氏深厚情怀的第二组曲已失却往昔风采(罗氏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尤其是葬礼上演奏此曲),第三组曲体现不出应有的技巧高度。罗氏自己寄予重望的第六组曲虽有特色但欠缺说服力和完整性。在这个录音中,罗氏好像失去了往昔的魄力和神采,对于作品的想法已无法通过演奏而自圆其说了。《企鹅指南》给予的三星带花荣衔似乎无法体现其公正性。麦斯基是爱沙尼亚人,但作为罗氏高足,传承上应算苏俄弟子。很难设想一个象他老师一样承受过身心苦难的人竟形成了这样古怪的艺术面貌。他既没有在重重铁幕的围困中铸造出内在的反抗精神,也没有因想脱离尘世纷争而显示出的豁达和超然。如果说罗老师的豪迈与激越偶然会稍有过火的话。那么麦氏则把这一风格带离了正面而滑向畸变——生硬,造作,偏激。恕我不敬,如果这种略带病态的狂野用在斯拉夫音乐中尚勉强可行的话,那么这放在巴赫的作品中实在是灾难。麦氏的第二次录音(DG)之矫揉造作比之第一次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莫名其妙的分句,突兀的速度和节奏,毫无理据的结构布局,使整部作品显得油头粉面,扭捏作态。个别乐句实有肉麻之感,千万人演奏巴赫便会有千万个巴赫,这正显示出巴赫作品的伟大和包容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些被包容的小巴赫都是好巴赫。并不等于说所有不同的演绎都在同一个水平上。艺术个性,只嫌少,不嫌多。艺术创新,理当鼓励褒扬。但必须知道,并非所有创新都是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罗马只有一个,搞艺术,从心所欲固然好,但要做到不逾矩,则难了。这个“矩”,即是标准,即是界限,即是规律,把自然随意变成了漫无节制,受损的是艺术和艺术家自己。客观地讲,麦氏的版本并非没有优点,强烈的力度对比,浓烈而多变的音色几近魔幻,只是其任性违反了演绎巴赫作品必须要自然的客观规律,变得像个坏小孩了。
德国似乎并不盛产弦乐演奏家,多年来活跃于国际琴坛的大提琴家好像就席夫一人,也许冷静理智地德意志人不适合这种富于感情和歌唱性的乐器。席夫的演绎风格正是日耳曼气质的最好体现“坚实、强劲、自信、肯定。精于钻研,理性精神无孔不入。逻辑性条理性贯穿了整部作品,席夫所写论文认为演绎巴赫不应带一丝情感,这观点我并不同意,也正基于此点,席夫的境界便要稍低一筹。任其高超的技术和整体性使这缺陷多少得到了弥补,音色较硬,分句很细,很干净,声部清楚、风格冷峻,无懈可击,但面无表情,不动声色。没有灵感的溢出,也无法牵起一丝遐想,像一枚被榨干汁液的坚果,少了些味道。
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和地域总有些人瞧不起美国文化。但友友确实是匹好马——谦虚笃实,温厚和善,风格明快清朗,流丽而婉转。所谓秀外慧中是也。如果不是影碟《来自巴赫的灵感》的商业意味减低了它的艺术格调,马氏所录的版本(Sony)价值会更高。他技巧娴熟,音色柔和,节奏灵活,演绎中肯又处处洋溢出热情的光彩。第一组曲前奏曲一开篇便觉朝霞闪现,波光粼粼,令人遐想。难得乐谱早已烂熟于心却毫无老气,可谓游刃有余。有意思的是他的演奏带着很强的表演性和即兴性,从头到尾都很新鲜。但缺点也在于此,由于过度的兴奋,乐曲演奏一直处于高亢的状态,滑音用得太多,欠了些沉实,结构不牢并几度有溃散之意。这位在美国成长的华人自然带着一种美国特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游戏感,似乎一切都那么轻松。想来马氏驰骋乐坛十数年,春风得意马蹄轻。那套影片便是这种状态的反映,它并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而只是凸现了美国文化的浅薄的一面,当然也表明了马友友是个爱玩的大孩子。巴赫的源头毕竟在欧洲,马氏的演绎并非根生只是枝叶繁茂的影像而已(尽管它非常好听)。
白马过隙,黑马而立。贝斯马的两个版本(RCA, Sony)是对乐器、乐谱、乐理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证后得出的一枚果实,难得的是找不到一丝陈腐的学究气息,不仅清新可人,且令人回味良久。手法简练概括,速度快慢得宜、节奏、音色、力度都做得那么合适和贴切。经其考证,第六组曲当是写给五弦高音大提琴(cello picolo)所用的,所以他的版本的第六组曲使用了这种古老的乐器,音色超拔,格调明快。这是个容易被人忽略但艺术价值奇其高的版本。更不能忽略的是,它是近年西方乐坛掀起的“本真”运动的先声。这一复古又非古的风气波及甚广,已成时尚,后生一代的演奏家都不免受些影响。与贝氏一样在第六组曲使用高音大提琴的版本我还有两个。如果说蒙尼盖第的版本(DUX)因不得要领,节奏显得拖沓迟滞,发音疲软而乏善可陈的话,那么威斯普尔维的版本则值得大书特书(channel classics),威氏是欧洲近年涌现的大提琴新秀,却没有“新新人类”浮躁和花哨。尽管他的个人气质还不是很强,境界还不能和前辈们相比,但其平静而朴素的风格却很能触动人。他的演绎规模不大,但气度却不小,理路清晰而透明,音色清丽,如珠如玉,速度、节奏流畅舒缓,分句很有特点,没有故作的深刻,也没有炫耀技巧。在情调上很巴洛克又很现代。他并没有站在时尚的对立面,却做到了随流而不俗,还有几分可爱的书卷气,殊为不易。属于“本真”演奏的版本,还有基斯包姆的版本(Virgin),演奏流露了一份难得的“平常心”、细腻、亲切、平易,格调颇高。
除全集录音外,选曲录音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优秀版本,如杜普蕾(EMI),谢夫兰(yedang)、迪敏加(ECM),其中最有趣的是迈那迪在1957年的实况录音(orfeo),斯人技巧已衰退至无技巧可言,干、硬、涩的发音也谈不上什么音色、走音,跑调,速度慢至不能再慢,三部选曲足足用了73分钟,老头儿还在那兴奋地边拉边唱,让人忍俊不禁。但这只以蚁的速度前行的老龟,直达本质,使我们忘记了技术和形式,也许没有谁会青睐这个版本,但我一听再听。
当然,艾格.梅耶用低音大提琴演绎的版本(sony),珀尔用竖式古大提琴(gamba)演奏的版本(HM)在展现其研究成果时,也为我们的欣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Philip最近发行一套今井信子以中提琴演奏的全曲版本,旨在表明中提琴的音色比之现代大提琴更接近当时的音色。演奏时少用揉音,以顺应现今之“本真”运动而向当时的演奏方式靠近。当然,要存什么观点和角度,乃见仁见智。不过以今井信子的能力和修养,似乎还未足以支撑得起巴赫作品如此宏大的气局。此版本推出的目的,也难脱其商业气味。
新的版本还会层出不穷,继续为我们提供通向巴赫的门径,这只会进一步证明巴赫的伟大。而我也会继续以搜寻这套唱片的版本为乐。唱片终会朽坏,但巴赫和他的“宇宙之声”却因为是人类精神领域里一笔真贵财富而成为永恒。
【五】Fournier, 1977版本
中文名称: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版本:Fournier, 1977, Philips
专辑歌手:BACH 巴赫
简介:
富尼埃的录音录于60年代初,大师接近60岁时。这时,立体声录音技术早已成熟。那是个大师录音杰作不断涌现的年代。富尼埃在录制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这套作品逐渐变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点。在1974年,也就是卡萨尔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应邀到法国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萨尔斯创立的年度音乐节上演奏这套巴赫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萨教堂内坐满了听众。他们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萨尔斯的演奏打动。在全曲结束时,没有鼓掌,而是全部听众在寂静中肃立。
富尼埃的录音录于60年代初,大师接近60岁时。这时,立体声录音技术早已成熟。那是个大师录音杰作不断涌现的年代。富尼埃在录制了这个录音之后的年代中,巴赫这套作品逐渐变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点。在1974年,也就是卡萨尔斯死后的第二年,富尼埃应邀到法国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萨尔斯创立的年度音乐节上演奏这套巴赫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圣米切德卡萨教堂内坐满了听众。他们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萨尔斯的演奏打动。在全曲结束时,没有鼓掌,而是全部听众在寂静中肃立。
【六】沙夫兰 Daniil Shafran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_沙夫兰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_Shafran
专辑歌手:Daniil Shafran
地区:其他
语言:其他
简介:
专辑介绍:
沙夫兰1923年生于列宁格勒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着名的列宁格勒爱乐的大提琴首席,母亲则弹钢琴。他从小受到的教育除音乐外,便是被教导人生要奋斗不息,朝最高目标迈进。以至平时的排练都穿着燕尾服,象动真格似的。在苏联,被作为强大的宣传武器的文艺时正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超常艺术天赋的少年儿童会被集中训练,以备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象小提琴家柯岗即出自天才儿童班,而后来的少年基辛则更是个中之“超级武器”。沙夫兰八岁即随施特里默尔学习,两年后,他作为十位精选之一进入着名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继续在施氏门下学习。这位杰出的教师给沙夫兰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很有个人魅力,而且非常开明,精通文学、艺术和法律,对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却从不强迫学生面面俱到,而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1937年,沙夫兰以非官方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全苏大提琴比赛并夺得第一而一举成名。他获得的奖品是一把1630年制作的阿玛蒂名琴,这把琴伴随了他整个艺术生涯。此后,沙夫兰分别在1949年的布达佩斯民主青年节音乐比赛和1950年布拉格的哈鲁斯·维汉比赛中与罗斯特洛波维奇并列第一。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毕业后,他移居莫斯科,与作为钢琴伴奏的妻子尼娜·穆兹尼安一起开始了真正的职业演奏家的艺术生涯.
【七】Truls Mork 莫克版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发行时间:2004年
专辑歌手:Truls Mork
地区:英国
语言:其他
简介:
专辑介绍:
「音乐之父」巴赫,无疑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如果要将他的作品做最简单的时期区别,可粗略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708-1717年间的威玛时期,此时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第二阶段是1717-1723年间的柯登时期,虽然仅有短短的六年,但却是他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包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第三阶段是1723-1750年间的莱比锡时期,此时主要创作为合唱曲。
原本在威玛担任唱诗班指挥的巴赫,卷入了威玛公爵以及侄子奥古斯特两人之间的纷争,导致巴赫与乐长之职擦身而过。郁闷之际的巴赫,正巧获得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的赏识与邀请,1717年他决定离开要威玛皇室投效柯登皇室。但由于雷奥波特是喀尔文新教教徒,与信奉路德教派的威玛公爵「立场」上有所抵触,因此威玛公爵在放行前刻意刁难巴赫,判他入狱四周。您一定想象不到吧!受到后世景仰的音乐之父巴赫,当年竟然坐过牢。
离开威玛之后的巴赫,已经拥有无数管风琴曲,但是他在柯登的六年中却创作了更多的器乐曲。1717年到达柯登的巴赫才32岁,却在事业上达到另一个顶峰,他受命担任柯登的宫廷乐长。当时柯登的雷奥波特侯爵与一般的皇室贵族相当不同,他除了具备平易近人的性格并充满人情味外,加上从小便学习乐器因此有浓厚的音乐修养,经常与巴赫等宫廷音乐家打成一片。巴赫在柯登倍受雷奥波特礼遇,不仅环境优渥同时在1721年底娶了第二任的老婆Anna Magdalena,工作家庭两得意的情况下,巴赫甚至有了在柯登过一辈子的想法。
既然主、客观状况都显示巴赫在柯登相当顺利,为何1723年他还是离开了柯登来到莱比锡呢?原来器重巴赫的雷奥波特侯爵后来再婚,这位新的侯爵夫人对音乐一点兴趣都没有,逼迫着侯爵放弃一切宫廷中的音乐活动,在「音乐再美,难敌枕边细语」的情况下,巴赫当然有另谋出路的自知之明。(至于,莱比锡之后的状况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巴赫与第一任妻子玛丽亚?巴鲁巴拉相处十三年,她留下七个小孩后辞世。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嫁给巴赫时只有二十岁,当时巴赫与前妻所生的小孩最大的已经十三岁了。Anna Magdalena虽然与巴赫相差十六岁之多,但是她却是巴赫艺术成就背后最重要的「无形的推手」,教养良好的Anna Magdalena不仅能够打点繁重的家务,同时还以女高音的身分活跃于乐坛,并且经常帮巴赫抄谱。为了感念Anna Magdalena的辛劳,巴赫还曾谱写古钢琴小曲送给她。
当时在科登宫廷里有两位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贝尔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ke,同时也是此曲首演者),巴赫便以他们为对象,谱写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当时古大提琴有六根弦,而巴赫则发展出了一种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因为想试试新乐器的性能,因此引起他创作大提琴曲的兴趣。
几乎在同一时期,巴赫也写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组曲,是每位小提琴家必录的经典。但也许您感到好奇,为何巴赫为大提琴写的无伴奏只有组曲,而没有奏鸣曲呢?反观无伴奏小提琴曲则是组曲、奏鸣曲基交替出现,风格丰富许多。据了解,因为当时大提琴主要负责的是数字低音的工作,担纲独奏演出的情况实在不多,加上那时股大提琴的音色黯淡、朴素、共鸣度不佳,因此如果以它来演奏奏鸣曲这种着重架构、强调主题发展的长时间乐曲,过于严肃的主题加上沉闷的琴音,恐怕听者会感到烦闷而睡着。因此巴赫选择情绪轻快多样的古代组曲为形式,为大提琴谱写了六首组曲。(他所写的三首古大提琴奏鸣曲因为有大键琴合奏,因此情况另当别论。)
组曲顾名思义是由许多小曲「组合」起来,在当时组曲有其约定成俗的「配套」组合,也就是「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在十七、十八世纪,组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乐曲形式,以巴赫的作品为例,就曾写过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按照配套创作的组曲型作品。
组曲中的每一首舞曲,不管是何种舞曲通常都是两段式(前半段反复,后半段也反复)的歌谣舞曲,一连串舞曲串成一整首组曲,舞曲与舞曲彼此间的形式、调性相同,因此它们主要以节奏性格、速度快慢来区分辨识。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写成,六首组曲的调性分别是G大调、d小调、C大调、降E大调、c小调、D大调,每一首组曲由六段舞曲组成,除了依照「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外,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此外在美首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变化,例如第一号G大调、第二号d小调时采用小步舞曲,第三号C大调、第四号降E大调则采用布雷舞曲,第五号c小调、第六号D大调他则采用了嘉禾舞曲。
接着我就更详细地,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所选用的舞曲性格加以说明,让大家欣赏时能更进入状况。
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一般的组曲并没有前奏曲,但有时作曲家因需要会在组曲前加上前奏曲当作开头,以这阙无伴奏大提琴曲正是这样的情况。前奏曲是由带有两个带有对比性格的主题所构成的完备形式。是一种即兴的自然性格,强调分解和弦、音阶进行、自由展技,有点像是具有热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唤起组曲中的后面几首舞曲。
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是一种古老日耳曼(德)的舞曲,速度中庸多为四四拍子而且不改变节奏,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几乎相等。主要特征在于兴奋感十足、充满装饰的主旋律上。在一首组曲中,它往往是约定成俗的开头曲。
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是一种三拍子的法国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于每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因此听起来比阿勒曼舞曲更为轻巧、快速,更具有流动力。同样为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相同。
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十七世纪西班牙一种三二拍或是三四拍子的舞曲,给人的感觉是缓慢庄重。与其它舞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少用流动性的声部,而着重在以稳重的和声结构缓缓推展。同样是两段式,通常后半段的时间较长,因此有时后半段还再分成两段。后来,它成为奏鸣曲慢板乐章的前身,尤其是海顿时期的奏鸣曲最为明显。
第五段正如同我前面所说,在这套作品中是较多变化的,其中第一、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同时也是组曲中众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纳入交响曲系统的舞曲,形容一种优雅的跳舞。第三、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Bourree),布雷的原意就是「振翅」,是一种快速振动的感觉。第五、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则是当时相当流行的宫廷舞曲,放在组曲中通常是紧接着萨拉邦德舞曲,也是两段式。
第六段吉格舞曲(Gigue):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古老舞曲,绝大多数为三拍子系统,具有活泼快速的性格。也有人说这是源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节奏,众多主题间常常彼此模仿出现,两段式而且长度相当一致,第二段从主题模进开始,通常放在最后当成整首组曲的终曲。
在当时有的组曲形式会在舞曲之外,还加上抒情曲、变奏曲,或在基格舞曲之后加上夏康舞曲,但巴赫采取的是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因此并未添加这写曲子到组曲中。
从资料上看来,六首无伴奏大提琴曲中前四首是为当时的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写,第五首为了便于演奏,最高音弦必须调低一个音(但后世提琴家很多已经不这幺作),第六首则是巴赫为他的新乐器五弦大提琴所写。
【八】Jaap ter Linden 版本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发行时间:2004年
专辑歌手:Jaap ter Linden
地区:法国
语言:其他
简介:
【九】Gaspar Cassado 版
中文名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英文名称:Bach Cello Suites
发行时间:1996年
专辑歌手:Gaspar Cassado
地区:英国
语言:其他
简介:
-
Yosom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11 18:03:30
-
EVJ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04 22:01:15
-
静听妙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27 22:39:5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04 10:02:10
-
asd2003asd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2 22:18:01
-
桀桀桀TUT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24 20:33:54
-
snai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2 11:36:06
-
飞之望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21 20:59:34
-
sarax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7 12:30:47
-
写字的佳恩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14 01:50:34
-
Summer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14 00:04:32
-
玩到十三级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5 11:10:24
-
gingerf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6 22:06:16
-
Avipha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3 19:40:31
-
Dream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27 09: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