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入围名单
最佳建筑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这是一个涉及当地传统资源保护并促进社区发展的建筑项目。项目坐落在云南腾冲,通过对当地气候、建筑资源、建造传统的考察与理解,建筑最终采用当地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做法,及木、竹、火山石等当地常用材料,并完全由当地工匠来营建。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
建筑位于秦皇岛。这样一个包括了剧场、大型活动空间、DIY空间、咖啡屋、书屋、小型音乐厅、大师工作室、VIP室等复杂功能的项目,却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全部的设计和施工,这对建筑师的控制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歌华营地体验中心最后却呈现出了良好的完成度。
罗东文化工厂
罗东文化工场为台湾近年来最具突破性之公共建筑,历经十四年的发展、设计和建造最终得以实现。项目成为都市空间的整合器,原来因为外环道开辟被切断的空间纹理被重新接续起来,同时借着这些新通道居民可以很容易地走进参与文化中心的展演活动。
南山婚礼登记中心
项目暗示了一座城市在大规模高速度建设之后进一步提升的新的方式,即通过小规模的局部介入和穿针引线式的调整改善目前粗糙乏味的城市空间。建筑内部的一条连续的螺旋环路舒缓地串联起整个序列性的片断,广场也成为附近社区一个中心。
休宁双龙小学(申报晋级)
双龙小学改建项目是维思平组织捐助、研发、设计、施工的一项公益研发建筑工程,采用自重较轻、抗震性高的轻钢结构体系,被动式节能、复合板材材料,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确保能耗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创造最为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多功能的室外场地,优化村落生活及校园公共空间。
居住建筑特别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宁波鄞州人才公寓
项目作为人才保障用房,具有较为典型的住宅公建化的特征,最终设计的切入点仍然是城市,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生活最大化。因此面向城市设置一系列的居住及城市服务设施,是集居住、生活、交流、休憩、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辐射整个周边区域。
四季:一所房子
针对农村生活方式、并结合现代和传统设计手法的农宅项目。透过当代的建筑手法和引进新颖的概念,建筑师尝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素质。设计力图保卫传统乡土建筑材料的运用和建筑技术,有意识地将乡土智慧逐步融入现代施工中,創作一个当代泥砖房屋的设计原型。
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华润希望小镇的设计运用了聚落的设计方法,以应对场地条件、人群特征、历史记忆和传统沿承的矛盾。因地制宜、从自然中生成的秩序使其具有了“当代聚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青年建筑师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董功
直向建筑合伙人,美国伊利诺大学及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目前积极活跃于中国建筑界的新锐建筑师,其重要的设计理念是以坦诚直率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面对设计问题,并真实地面对环境、面对业主和使用者的需求,表现出建筑的社会价值。代表作品包括昆山采摘亭和张家窝镇小学。
华黎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TAO 迹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关注建筑中空间和建构的本质意义,以及建筑生产过程对于社会与生态的影响。对建筑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境下沦为时尚符号或形式教条持批判性的态度,对场所意义营造、场地及气候回应、材料与建造方式、资源合理利用等命题的探讨,构成了他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
祝晓峰
毕业于哈佛大学和深圳大学,主持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代表作品朱家角人文中心、朱家角胜利街居委会和老年人日托站、嘉定马陆金陶村村民活动室、万科南京上坊青年公寓等中都可以看到他十分关心社会群体对建筑和居住的需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探索路径。
建筑评论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金秋野
1975年生,辽宁沈阳人。清华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方向:建筑评论;当代建筑理论;城市宗教空间。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为建筑评论注入深度的人文思考。五年来,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部。
刘东洋
“城市笔记人”刘东洋,是网络上非常活跃的探讨建筑与城市问题的学者。他在网络上的写作在受到专业和大众的广泛关注,从理论发展到当下现实都是其关注的方面,并且以一种学术探讨的方式表达,其影响是观念上的。作为城市规划和人类学的双博士,他的文字有助于建筑与城市问题的探索者回到真实世界,冷静地思考学科的知识体系并探索之。
阮庆岳
台湾建筑评论家,现任台湾元智大学副教授,艺术与设计系系主任,曾为开业建筑师。除教职外,也创作文学、建筑与艺术评论及策展,著作近30本。作为建筑评论家体现了现时代的重要特征,即多产和身份跨界。
杰出成就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陈志华
毕生以严谨和开放的学术态度在建筑教育和研究领域耕耘,从对西方建筑的研究到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以其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我国的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且不满足于做一个书斋中的学者,常年奔波于田野乡间,尽一己之力,用书写和文字,用呼吁和人道关怀。
王大闳
持守以现代主义理念,对推动台湾现代建筑发展有重要的启蒙与示范贡献,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中承前启后、并引领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一生多有波折,而甘于淡泊,其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历史价值在近年才日益凸显,被后人研究、展览和重新评价。
张良皋
著名中国建筑历史学家,长期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以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他对土家建筑和土家文化进行了精妙的诠释,指出土家的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 |
这是一个涉及当地传统资源保护并促进社区发展的建筑项目。项目坐落在云南腾冲,通过对当地气候、建筑资源、建造传统的考察与理解,建筑最终采用当地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做法,及木、竹、火山石等当地常用材料,并完全由当地工匠来营建。
歌华营地体验中心
![]() |
建筑位于秦皇岛。这样一个包括了剧场、大型活动空间、DIY空间、咖啡屋、书屋、小型音乐厅、大师工作室、VIP室等复杂功能的项目,却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全部的设计和施工,这对建筑师的控制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歌华营地体验中心最后却呈现出了良好的完成度。
罗东文化工厂
![]() |
罗东文化工场为台湾近年来最具突破性之公共建筑,历经十四年的发展、设计和建造最终得以实现。项目成为都市空间的整合器,原来因为外环道开辟被切断的空间纹理被重新接续起来,同时借着这些新通道居民可以很容易地走进参与文化中心的展演活动。
南山婚礼登记中心
![]() |
项目暗示了一座城市在大规模高速度建设之后进一步提升的新的方式,即通过小规模的局部介入和穿针引线式的调整改善目前粗糙乏味的城市空间。建筑内部的一条连续的螺旋环路舒缓地串联起整个序列性的片断,广场也成为附近社区一个中心。
休宁双龙小学(申报晋级)
![]() |
双龙小学改建项目是维思平组织捐助、研发、设计、施工的一项公益研发建筑工程,采用自重较轻、抗震性高的轻钢结构体系,被动式节能、复合板材材料,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确保能耗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创造最为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多功能的室外场地,优化村落生活及校园公共空间。
居住建筑特别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宁波鄞州人才公寓
![]() |
项目作为人才保障用房,具有较为典型的住宅公建化的特征,最终设计的切入点仍然是城市,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生活最大化。因此面向城市设置一系列的居住及城市服务设施,是集居住、生活、交流、休憩、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辐射整个周边区域。
四季:一所房子
![]() |
针对农村生活方式、并结合现代和传统设计手法的农宅项目。透过当代的建筑手法和引进新颖的概念,建筑师尝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素质。设计力图保卫传统乡土建筑材料的运用和建筑技术,有意识地将乡土智慧逐步融入现代施工中,創作一个当代泥砖房屋的设计原型。
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
![]() |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华润希望小镇的设计运用了聚落的设计方法,以应对场地条件、人群特征、历史记忆和传统沿承的矛盾。因地制宜、从自然中生成的秩序使其具有了“当代聚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青年建筑师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董功
![]() |
直向建筑合伙人,美国伊利诺大学及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目前积极活跃于中国建筑界的新锐建筑师,其重要的设计理念是以坦诚直率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面对设计问题,并真实地面对环境、面对业主和使用者的需求,表现出建筑的社会价值。代表作品包括昆山采摘亭和张家窝镇小学。
华黎
![]() |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TAO 迹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关注建筑中空间和建构的本质意义,以及建筑生产过程对于社会与生态的影响。对建筑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境下沦为时尚符号或形式教条持批判性的态度,对场所意义营造、场地及气候回应、材料与建造方式、资源合理利用等命题的探讨,构成了他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
祝晓峰
![]() |
毕业于哈佛大学和深圳大学,主持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代表作品朱家角人文中心、朱家角胜利街居委会和老年人日托站、嘉定马陆金陶村村民活动室、万科南京上坊青年公寓等中都可以看到他十分关心社会群体对建筑和居住的需求,并提出了自己的探索路径。
建筑评论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金秋野
![]() |
1975年生,辽宁沈阳人。清华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方向:建筑评论;当代建筑理论;城市宗教空间。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为建筑评论注入深度的人文思考。五年来,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部。
刘东洋
![]() |
“城市笔记人”刘东洋,是网络上非常活跃的探讨建筑与城市问题的学者。他在网络上的写作在受到专业和大众的广泛关注,从理论发展到当下现实都是其关注的方面,并且以一种学术探讨的方式表达,其影响是观念上的。作为城市规划和人类学的双博士,他的文字有助于建筑与城市问题的探索者回到真实世界,冷静地思考学科的知识体系并探索之。
阮庆岳
![]() |
台湾建筑评论家,现任台湾元智大学副教授,艺术与设计系系主任,曾为开业建筑师。除教职外,也创作文学、建筑与艺术评论及策展,著作近30本。作为建筑评论家体现了现时代的重要特征,即多产和身份跨界。
杰出成就奖(以下按拼音顺序排列)
陈志华
![]() |
毕生以严谨和开放的学术态度在建筑教育和研究领域耕耘,从对西方建筑的研究到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以其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我国的建筑评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且不满足于做一个书斋中的学者,常年奔波于田野乡间,尽一己之力,用书写和文字,用呼吁和人道关怀。
王大闳
![]() |
持守以现代主义理念,对推动台湾现代建筑发展有重要的启蒙与示范贡献,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中承前启后、并引领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一生多有波折,而甘于淡泊,其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历史价值在近年才日益凸显,被后人研究、展览和重新评价。
张良皋
![]() |
著名中国建筑历史学家,长期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以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他对土家建筑和土家文化进行了精妙的诠释,指出土家的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