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在圆明园,在清明节,在四月初,明媚风物里已经传来夏日开朗的笑声。
在圆明园,呵,我是多么享受那久违的阳光啊!我像一条刚出土的蛇,在阳光下的草地里懒懒地晒上半晌,再去那林里,或去那山石上,流连巡礼。冬天已成过去,连遗忘本身都成了回忆。地球在虚空里缓缓倾移,光从太阳来,匆忙地穿越时间和云层,可惜仍旧来不及,冬天已经不能被拯救!故旧皆同陌路,梓泽翻作丘墟,一场大雪兼几夜的寒风已足够,冬天已过去!而夏天来临,春天这美丽的姑娘是信使。兄弟姐妹们呵,天火在那厢熊熊燃烧,如同神秘的祭祀。无云的蓝天映在湖里,宛如青年在清晨刮去胡须,再在镜子里,把自己的魂灵擦拭。呵,在这初夏里,连墙角冷漠的砖石,也挥发出几分热度、几许暖意。醒来吧,醒来吧,沉睡的湖面,沉睡的虫豸,沉睡的花枝!来迎接这夏日,因为冬天已过去!
圆明园我已去过多次,然而只是在第一次时,“怀古”曾经成为主题。如今我想抛弃那些执着与虚荣,圆明园不过是我们时代的一座公园,而我不过是我们时代的普通人,我不过是要去公园游玩而已。就凭着怀古的“高雅”、凭吊的做作,作为历史遗迹的圆明园,也不会比作为公园的圆明园可爱吧。世世代代的人们,圆明园之前或圆明园之后的人们,在这山水之间的足迹,都是同样的足迹,我们的笑声,和皇亲国戚的笑声,也都是同样的笑声。多少梦和岁月,都已随遗忘飘逝。所谓的“惨象”依然在兹,就在“西洋楼”,那昂贵的废墟。然而圆明园,今天你在我心中依然可爱,“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可是连你淡淡的愁容也收起吧,因为在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你的矫饰,都已经在我们眼里。
这是四月里花开花谢的日子,喜悦和悲伤在街头巷尾追逐,艰难地求取平衡。朋友们聚了又散,把生活的包袱卸了又担起,大家心心相拥,一时都背向炎凉的世界,然后各各松手,立时又面对了炎凉的现实。清华和北大相去不过盈尺,是什么从中作梗,让朋友们不可以探望彼此,让相识成相知,为各自的战斗添一份力?离去,离去,每天离去,每天追寻那飘渺,而把那所得放弃,难道只是为了取悦命运?呵,朋友啊,照顾你自己吧,让你自己幸福!在我们各自的命运里,云去云来,日出星逝,本是万古伦常,天经地义,就不要在去改动了,就让梨花、李花、桃花各自开放,就让垂柳和绿竹随清风微动,让蝶恋花,让花为媒,让花自芳,我们就不要再去改动了。
华哥,我曾经那么想要离开此地,几乎热望成疾。但最终却是我要留在这里,而你们去他乡游籍。朋友们都要去那海外了,这城市何时成了码头?然而无须作怪,世界也不过是大船一艘。游吧,去游吧,回来你可以写新的《西游记》,如果不回来,你也可以写真正的《东方主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我会在这里等着你。”朋友的承诺已经多年没有接下果实,让我留在此地,经营我的果园。欢乐和苦闷将伴着你,那是你真正的亲人、一生的伴侣,而朋友不过是一年一度的节日,如你所感兴趣的,是那日历上的符号与文字。让文学成为历史,让历史不要再依赖文字,这些都是“noble dream”,然而每天做一做这梦,对于睡眠和健康,也有助益。人生处一世,奄忽若飚尘。不过是一番多离少聚,然而真正又有什么能够阻挠我们心智的呢?我在山脚下,并不对山仰止,因为我将要去那山顶,而那时也并不会感到山的卑鄙。
李洋也终于要离去,带着他的心事。也许只有英雄能勉励你。然而英雄多是符号,是创生和发明,是“noble dream”,英雄主义总是脱离现实,如同傍晚西天里绚烂如花的晚霞,即便能画出行空的天马,夜空里第一颗寒星也足以将它驱散。而寒星将继续隐现,直到占领整个夜空,勾勒出一幅漆黑、清冷的现实世界的画像,那漫天星点,繁疏无度,却好似瑟瑟发抖的英雄的魂灵,难以抗拒清冷,又照不亮漆黑。知道了自己的限度,人可以让自己更安全,往往如是。因为从前蹈过的覆辙、碰过的壁、吃过的堑,都会被小心地加以规避,尽管高贵的头颅和勇敢的心都可能成为祭品,然而家人的幸福安康,这份甜蜜的责任,有时也能说服骄傲的心灵皈依于谦卑的足下。无法“劝君更尽一杯酒”,也无须希冀“白马啸西风”,只有为家人计,愿君能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这数月斗转星移,世事几许迁延往复,而我在风暴眼里经历炼狱,直到如今能够尚存一息,也是不易的。“长期积习炼就的基本价值和信念”,在我这里并未动摇,我背上的宝剑还并没有有锈迹,犹自锋利刚亮,这一点老师也可以放心。然而也有一些微茫的衍变,恐怕要让老师失望了。人总是要工作的,我越来越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在科学领域里觅职,我的领域,毋宁是文学了。然而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文学又是很难独立成为职业的,所以我的未来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历史学总是要和科学主义作斗争,然而并不接受文学,也渐渐失去自己领域从前的文学成分了。可在我看来,历史学若这般拒斥文学,也不过是一种“科学主义”——也许我是被自己的矛戟所伤了。独自地探寻真理,以一股韧劲坚持自己对万法诸相的理解,那可能面对的寂然倒不是我所惧怕。然而,朋友的失去,离别的路口,原野上空的斜阳,狂歌五柳前的白马……,这一切意象组成的分别的图景,总归是令人悲伤的。
四月五日杨奎松老师的言谈,固然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为众多老师所不待见,甚至支持他的学者,也会曲解他的意思,让金子的光芒无从吐露,而将长时间地埋藏于土窖。我和他的理解即便大略相得,也有细致认真的不同,因而我们也无法彼此辩护。时代之难,历史的困境,脂批《石头记》里寻常所见的“一哭”与“落泪”,只能由我们自己去体会了。
曾经读到章诒和所写关于聂绀弩之事,已经心有所感。又在天益网上读到她所写的冯亦代之事,愈加感触良多。毕竟我们这代人,对于上一代、再上一代和再再上一代的人们,不论是了解还是理解,都太少了。其实,用看过人类历史的眼睛看来,文革也不过是寻常、朴素的过去而已,我们是应该多看看的。被斩断的蛇、鳝,即便能够扭打腾跃半时,终究是一死,被斩断历史的社会,不论此时有多少活力,总体的健康状况终究是不正常的。然而岁月是“相去日已远”,老人们“衣带日已缓”,况且时代有时代的尘嚣,留给我们建筑记忆的时间,其实屈指可数。历史真是“有待而然”的吗?非要依赖文字吗?非要依赖科学吗?杨老师所说那种心灵触动,诗人、作家一样的敏感,这意义又在何处呢?答案都只有风知道。然而,当读到章女士文章的结句——“一个人无论你做过什么,能够反躬自省,就好。”——当我读到这里,这戚然的字句,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泪水的溢出,伏案恸哭难息。我为这历史中默默的和解感动不已,当事人经历的断难再复的苦难,当事人面对无由之死的无奈与困惑,当事人真心的忏悔和一生的自责,呵,这一尊尊的雕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众生你我原不分高低。不过都是陷于阴阳与时空界内,陷于历史与未知的困境之内,陷于那一个个封闭的谜题之内,倘若文学不能以虔诚与纯净求得答案,科学又能以自负和精巧获得正解吗?
窗外,学生自汲汲,草木自熙熙。
在圆明园,呵,我是多么享受那久违的阳光啊!我像一条刚出土的蛇,在阳光下的草地里懒懒地晒上半晌,再去那林里,或去那山石上,流连巡礼。冬天已成过去,连遗忘本身都成了回忆。地球在虚空里缓缓倾移,光从太阳来,匆忙地穿越时间和云层,可惜仍旧来不及,冬天已经不能被拯救!故旧皆同陌路,梓泽翻作丘墟,一场大雪兼几夜的寒风已足够,冬天已过去!而夏天来临,春天这美丽的姑娘是信使。兄弟姐妹们呵,天火在那厢熊熊燃烧,如同神秘的祭祀。无云的蓝天映在湖里,宛如青年在清晨刮去胡须,再在镜子里,把自己的魂灵擦拭。呵,在这初夏里,连墙角冷漠的砖石,也挥发出几分热度、几许暖意。醒来吧,醒来吧,沉睡的湖面,沉睡的虫豸,沉睡的花枝!来迎接这夏日,因为冬天已过去!
圆明园我已去过多次,然而只是在第一次时,“怀古”曾经成为主题。如今我想抛弃那些执着与虚荣,圆明园不过是我们时代的一座公园,而我不过是我们时代的普通人,我不过是要去公园游玩而已。就凭着怀古的“高雅”、凭吊的做作,作为历史遗迹的圆明园,也不会比作为公园的圆明园可爱吧。世世代代的人们,圆明园之前或圆明园之后的人们,在这山水之间的足迹,都是同样的足迹,我们的笑声,和皇亲国戚的笑声,也都是同样的笑声。多少梦和岁月,都已随遗忘飘逝。所谓的“惨象”依然在兹,就在“西洋楼”,那昂贵的废墟。然而圆明园,今天你在我心中依然可爱,“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可是连你淡淡的愁容也收起吧,因为在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你的矫饰,都已经在我们眼里。
这是四月里花开花谢的日子,喜悦和悲伤在街头巷尾追逐,艰难地求取平衡。朋友们聚了又散,把生活的包袱卸了又担起,大家心心相拥,一时都背向炎凉的世界,然后各各松手,立时又面对了炎凉的现实。清华和北大相去不过盈尺,是什么从中作梗,让朋友们不可以探望彼此,让相识成相知,为各自的战斗添一份力?离去,离去,每天离去,每天追寻那飘渺,而把那所得放弃,难道只是为了取悦命运?呵,朋友啊,照顾你自己吧,让你自己幸福!在我们各自的命运里,云去云来,日出星逝,本是万古伦常,天经地义,就不要在去改动了,就让梨花、李花、桃花各自开放,就让垂柳和绿竹随清风微动,让蝶恋花,让花为媒,让花自芳,我们就不要再去改动了。
华哥,我曾经那么想要离开此地,几乎热望成疾。但最终却是我要留在这里,而你们去他乡游籍。朋友们都要去那海外了,这城市何时成了码头?然而无须作怪,世界也不过是大船一艘。游吧,去游吧,回来你可以写新的《西游记》,如果不回来,你也可以写真正的《东方主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我会在这里等着你。”朋友的承诺已经多年没有接下果实,让我留在此地,经营我的果园。欢乐和苦闷将伴着你,那是你真正的亲人、一生的伴侣,而朋友不过是一年一度的节日,如你所感兴趣的,是那日历上的符号与文字。让文学成为历史,让历史不要再依赖文字,这些都是“noble dream”,然而每天做一做这梦,对于睡眠和健康,也有助益。人生处一世,奄忽若飚尘。不过是一番多离少聚,然而真正又有什么能够阻挠我们心智的呢?我在山脚下,并不对山仰止,因为我将要去那山顶,而那时也并不会感到山的卑鄙。
李洋也终于要离去,带着他的心事。也许只有英雄能勉励你。然而英雄多是符号,是创生和发明,是“noble dream”,英雄主义总是脱离现实,如同傍晚西天里绚烂如花的晚霞,即便能画出行空的天马,夜空里第一颗寒星也足以将它驱散。而寒星将继续隐现,直到占领整个夜空,勾勒出一幅漆黑、清冷的现实世界的画像,那漫天星点,繁疏无度,却好似瑟瑟发抖的英雄的魂灵,难以抗拒清冷,又照不亮漆黑。知道了自己的限度,人可以让自己更安全,往往如是。因为从前蹈过的覆辙、碰过的壁、吃过的堑,都会被小心地加以规避,尽管高贵的头颅和勇敢的心都可能成为祭品,然而家人的幸福安康,这份甜蜜的责任,有时也能说服骄傲的心灵皈依于谦卑的足下。无法“劝君更尽一杯酒”,也无须希冀“白马啸西风”,只有为家人计,愿君能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这数月斗转星移,世事几许迁延往复,而我在风暴眼里经历炼狱,直到如今能够尚存一息,也是不易的。“长期积习炼就的基本价值和信念”,在我这里并未动摇,我背上的宝剑还并没有有锈迹,犹自锋利刚亮,这一点老师也可以放心。然而也有一些微茫的衍变,恐怕要让老师失望了。人总是要工作的,我越来越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在科学领域里觅职,我的领域,毋宁是文学了。然而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文学又是很难独立成为职业的,所以我的未来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历史学总是要和科学主义作斗争,然而并不接受文学,也渐渐失去自己领域从前的文学成分了。可在我看来,历史学若这般拒斥文学,也不过是一种“科学主义”——也许我是被自己的矛戟所伤了。独自地探寻真理,以一股韧劲坚持自己对万法诸相的理解,那可能面对的寂然倒不是我所惧怕。然而,朋友的失去,离别的路口,原野上空的斜阳,狂歌五柳前的白马……,这一切意象组成的分别的图景,总归是令人悲伤的。
四月五日杨奎松老师的言谈,固然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为众多老师所不待见,甚至支持他的学者,也会曲解他的意思,让金子的光芒无从吐露,而将长时间地埋藏于土窖。我和他的理解即便大略相得,也有细致认真的不同,因而我们也无法彼此辩护。时代之难,历史的困境,脂批《石头记》里寻常所见的“一哭”与“落泪”,只能由我们自己去体会了。
曾经读到章诒和所写关于聂绀弩之事,已经心有所感。又在天益网上读到她所写的冯亦代之事,愈加感触良多。毕竟我们这代人,对于上一代、再上一代和再再上一代的人们,不论是了解还是理解,都太少了。其实,用看过人类历史的眼睛看来,文革也不过是寻常、朴素的过去而已,我们是应该多看看的。被斩断的蛇、鳝,即便能够扭打腾跃半时,终究是一死,被斩断历史的社会,不论此时有多少活力,总体的健康状况终究是不正常的。然而岁月是“相去日已远”,老人们“衣带日已缓”,况且时代有时代的尘嚣,留给我们建筑记忆的时间,其实屈指可数。历史真是“有待而然”的吗?非要依赖文字吗?非要依赖科学吗?杨老师所说那种心灵触动,诗人、作家一样的敏感,这意义又在何处呢?答案都只有风知道。然而,当读到章女士文章的结句——“一个人无论你做过什么,能够反躬自省,就好。”——当我读到这里,这戚然的字句,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泪水的溢出,伏案恸哭难息。我为这历史中默默的和解感动不已,当事人经历的断难再复的苦难,当事人面对无由之死的无奈与困惑,当事人真心的忏悔和一生的自责,呵,这一尊尊的雕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众生你我原不分高低。不过都是陷于阴阳与时空界内,陷于历史与未知的困境之内,陷于那一个个封闭的谜题之内,倘若文学不能以虔诚与纯净求得答案,科学又能以自负和精巧获得正解吗?
窗外,学生自汲汲,草木自熙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