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09关于今天的辩论赛,关于不动心
1.最开始懵懂理解的不动心:任凭对手如何,我就是“没反应”,不作为之心。
2.后来不动心,是为不为所动之心。
3.到昨天:不动心,是不被任何人,事,物影响,甚至左右,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坚持自己“正确”的判断,去坚持做事。
4.王垠,踏入神的领域,在国外环境的话,应该是天才级别的吧。很惊讶的一点是,我看他那篇blog,竟然有共鸣:对知识要领的把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直觉。接人待物也是,
直觉不可忽视,能发挥出直觉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一个层次,只不过很多时候我都太执拗,忽视了直觉。再有是一种指导:一些为师者,自称先得道者,在求知上也有政治的手段。
这样很多事就了然了,跟知识分子打交道,也算是跟一类人打交道,就有相应的道法。再来,就是心理特点和成长路线:1.动机简单:求知欲,不可满足的求知欲,旺盛的求知欲
;2.淘汰了绝大多数人(包括改变之前的我)的行动力;3.混迹于体制内,又终于有足够的实力跳出体制的人,我的榜样,某种程度上和我挺合拍,但是我这个普通人和那位神的
差别就是:他行动了。
5.别人的角度看王垠(来自一个学物理的富二代):关键词:炒作,学术平民化,教育产业化。看起来,道不同。哪个判断是正确的并不重要(单凭只言片语及网上的一些片段就
想判断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性格还有意图的真实度,目前我还做不到,而且我相信目前他也做不到),重要的是我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什么正面的影响,如何修正自己追求目标的方
法,最重要一点:实战--实践出真知。
6.今天去听了移动公司战略转型的辩论会。在听他们辩论的时候,也是练习不动心的好机会。因为我很惯性的去尝试理解某个人观点和言辞的合理性还有正确性,客观的说,就是
少怀疑,缺乏自己的判断。而且,本来能辩论的东西就是可黑可白的。今天的辩题是:要不要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
我的几点想法:
1)穷则思变,传统的管道业务已经利润增长缓慢,而移动互联网大潮下,一些app钱赚的high,想到往那边转型是很自然的。不过,按照基本的规律说法:这是诱惑--看到有钱赚
的地方,任谁第一反应都是想凑上去分一杯羹。移动之前的赚翻,我认为是顺应了天时--移动通信的崛起,而只有它一家做,毫无竞争压力,国家政策扶持,垄断地位。那时候,
只要出力抗个设备到相应的地区,就算是完成建网,覆盖深度广度完成之后,后来的竞争对手很难回天--因为它也毫无独特的办法。然而,目前的移动互联网,说到底还是产品的
天下,做产品就要创新,就要真的好用,就要做精。移动公司仗着财大气粗,推了几个业务,甚至为了面子上好过,让下面的员工完成数据业务的使用量,以体现成绩(当然,也
是为了用的好了,有体会了,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实际上业务并不好用:mm上的软件各种不靠谱;手机阅读都是垃圾小说;手机游戏粗制滥造,完全无法对安卓系和ios系上的游
戏构成威胁(个人体会而已)。最重要的一点是:移动公司,依然在做体力活,不是智力活动,它没有苹果公司十年磨一个iphone的韧劲,也不允许人们在业务上创新带来的失败
尝试,只想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我投入,我盈利。我倒是认为,如果能获得国家的扶持和领导的支持,还是有可能做出什么东西来的。今天的辩论观点上,有一个很合我拍:仿
效苹果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移动做智能管道:一个数据业务的提供平台。不过,吝啬失败尝试并浪费人才的体制,能做成什么样呢?我不知道,我只是一个技术员,会的
只是纸上谈兵,还是找好自己的位置,成为自己的角色,才是正事。
2)当年听曾剑秋的课,他讲个事:领导专车接他去公司议事,想听听他对电信业重组的看法。末了,秘书跟他说:老总其实心里有主意,让你们这些学者来,就是为了听听你们“
胡说八道”。--今天是同样的。底下的人兴高采烈的网上搜集论点论据,一到集团公司薄总讲话就会发现:纯扯王八蛋了。老总心里有数,咋可能被你的辩论左右观点。
3)领导就是领导,辩论赛结束讲话致辞,20分钟,和真正的辩论环节差不多。他的讲话就像旧社会老太太的guojiaobu,考验你能力的地方就在于:从这里听出精髓,更高的层次
就是话外音了。
7.吃的好就是每天10块钱鸡柳,睡的好就是每晚8点上床。
Done
2.后来不动心,是为不为所动之心。
3.到昨天:不动心,是不被任何人,事,物影响,甚至左右,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坚持自己“正确”的判断,去坚持做事。
4.王垠,踏入神的领域,在国外环境的话,应该是天才级别的吧。很惊讶的一点是,我看他那篇blog,竟然有共鸣:对知识要领的把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直觉。接人待物也是,
直觉不可忽视,能发挥出直觉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一个层次,只不过很多时候我都太执拗,忽视了直觉。再有是一种指导:一些为师者,自称先得道者,在求知上也有政治的手段。
这样很多事就了然了,跟知识分子打交道,也算是跟一类人打交道,就有相应的道法。再来,就是心理特点和成长路线:1.动机简单:求知欲,不可满足的求知欲,旺盛的求知欲
;2.淘汰了绝大多数人(包括改变之前的我)的行动力;3.混迹于体制内,又终于有足够的实力跳出体制的人,我的榜样,某种程度上和我挺合拍,但是我这个普通人和那位神的
差别就是:他行动了。
5.别人的角度看王垠(来自一个学物理的富二代):关键词:炒作,学术平民化,教育产业化。看起来,道不同。哪个判断是正确的并不重要(单凭只言片语及网上的一些片段就
想判断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性格还有意图的真实度,目前我还做不到,而且我相信目前他也做不到),重要的是我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什么正面的影响,如何修正自己追求目标的方
法,最重要一点:实战--实践出真知。
6.今天去听了移动公司战略转型的辩论会。在听他们辩论的时候,也是练习不动心的好机会。因为我很惯性的去尝试理解某个人观点和言辞的合理性还有正确性,客观的说,就是
少怀疑,缺乏自己的判断。而且,本来能辩论的东西就是可黑可白的。今天的辩题是:要不要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
我的几点想法:
1)穷则思变,传统的管道业务已经利润增长缓慢,而移动互联网大潮下,一些app钱赚的high,想到往那边转型是很自然的。不过,按照基本的规律说法:这是诱惑--看到有钱赚
的地方,任谁第一反应都是想凑上去分一杯羹。移动之前的赚翻,我认为是顺应了天时--移动通信的崛起,而只有它一家做,毫无竞争压力,国家政策扶持,垄断地位。那时候,
只要出力抗个设备到相应的地区,就算是完成建网,覆盖深度广度完成之后,后来的竞争对手很难回天--因为它也毫无独特的办法。然而,目前的移动互联网,说到底还是产品的
天下,做产品就要创新,就要真的好用,就要做精。移动公司仗着财大气粗,推了几个业务,甚至为了面子上好过,让下面的员工完成数据业务的使用量,以体现成绩(当然,也
是为了用的好了,有体会了,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实际上业务并不好用:mm上的软件各种不靠谱;手机阅读都是垃圾小说;手机游戏粗制滥造,完全无法对安卓系和ios系上的游
戏构成威胁(个人体会而已)。最重要的一点是:移动公司,依然在做体力活,不是智力活动,它没有苹果公司十年磨一个iphone的韧劲,也不允许人们在业务上创新带来的失败
尝试,只想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我投入,我盈利。我倒是认为,如果能获得国家的扶持和领导的支持,还是有可能做出什么东西来的。今天的辩论观点上,有一个很合我拍:仿
效苹果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移动做智能管道:一个数据业务的提供平台。不过,吝啬失败尝试并浪费人才的体制,能做成什么样呢?我不知道,我只是一个技术员,会的
只是纸上谈兵,还是找好自己的位置,成为自己的角色,才是正事。
2)当年听曾剑秋的课,他讲个事:领导专车接他去公司议事,想听听他对电信业重组的看法。末了,秘书跟他说:老总其实心里有主意,让你们这些学者来,就是为了听听你们“
胡说八道”。--今天是同样的。底下的人兴高采烈的网上搜集论点论据,一到集团公司薄总讲话就会发现:纯扯王八蛋了。老总心里有数,咋可能被你的辩论左右观点。
3)领导就是领导,辩论赛结束讲话致辞,20分钟,和真正的辩论环节差不多。他的讲话就像旧社会老太太的guojiaobu,考验你能力的地方就在于:从这里听出精髓,更高的层次
就是话外音了。
7.吃的好就是每天10块钱鸡柳,睡的好就是每晚8点上床。
Done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