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胡焕庸线---科普一下,也算是数学之美吧
周末学PMP,讲到质量管理的工具时介绍到散点图,老师忽然很有兴趣的给我们介绍了几个实例,比如怎么划分温带、热带的那条线;比如不同山脉的等高线;最神奇的叫做:胡焕庸线,又称作胡线,是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是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是关于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密度特征的一个经典模型。
这条线还叫做“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南达云南省腾冲划分中国人口分布为两个密度特征区,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1935的数据是这样的: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大约居住这4%的人口,就是这样的:
那么发现这条线的胡焕庸又是何许人也呢?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21年就读于东南大学,师从竺可桢。1926年,胡焕庸赴法国进修。1928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等职。受法国学派的影响,归国后的胡焕庸致力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也导致他将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科研方向。
1934年率青年教师考察苏北的水利和盐垦工作,并开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学,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值线人口密度图,以瑷珲—腾冲线分全国为东南和西北两半壁,被称为“胡焕庸线”,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而这个神奇的线条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据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然后就画出来这条著名的线!这条线一经发现,就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这条线的发现不仅仅指明了人口分布状况,还标明了生态分布、资源分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民政建设、交通发展、资源调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条线的所指出的趋势依然变化不大。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得出:“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比例是:94.4%:5.6%。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即使经济发展了70多年,人口数据增长了2倍,但这个趋势基本不变的,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胡线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绝对不仅仅限于我写的那么点内容,但限于篇幅的原因我就不多写了,有兴趣可以上百度百科,还有一点补充资料,这里是胡焕庸的生平介绍,有兴趣可以看看。
再八卦一下,同为竺可桢倾力培养的学生,胡焕庸发布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另一学生张其昀则于1923年编辑出版了高中教材《本国地理》,与林语堂编的开明英语教材和戴运轨编的物理教材并称为“中国三大中学教材”。师同源,却又另辟蹊径,他们二人正是当时地理学高度的缩影。再次感叹, 民国时期真是人才辈出啊。
这条线还叫做“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南达云南省腾冲划分中国人口分布为两个密度特征区,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1935的数据是这样的: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大约居住这4%的人口,就是这样的:
![]() |
那么发现这条线的胡焕庸又是何许人也呢?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21年就读于东南大学,师从竺可桢。1926年,胡焕庸赴法国进修。1928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等职。受法国学派的影响,归国后的胡焕庸致力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也导致他将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科研方向。
1934年率青年教师考察苏北的水利和盐垦工作,并开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学,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值线人口密度图,以瑷珲—腾冲线分全国为东南和西北两半壁,被称为“胡焕庸线”,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 |
而这个神奇的线条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据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然后就画出来这条著名的线!这条线一经发现,就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这条线的发现不仅仅指明了人口分布状况,还标明了生态分布、资源分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民政建设、交通发展、资源调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条线的所指出的趋势依然变化不大。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得出:“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比例是:94.4%:5.6%。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即使经济发展了70多年,人口数据增长了2倍,但这个趋势基本不变的,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胡线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绝对不仅仅限于我写的那么点内容,但限于篇幅的原因我就不多写了,有兴趣可以上百度百科,还有一点补充资料,这里是胡焕庸的生平介绍,有兴趣可以看看。
再八卦一下,同为竺可桢倾力培养的学生,胡焕庸发布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另一学生张其昀则于1923年编辑出版了高中教材《本国地理》,与林语堂编的开明英语教材和戴运轨编的物理教材并称为“中国三大中学教材”。师同源,却又另辟蹊径,他们二人正是当时地理学高度的缩影。再次感叹, 民国时期真是人才辈出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