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是工具,我们是奴隶
![]() |
传媒大院里的“开心事儿”
一夜之间,似乎整个传媒大院的人都在忙着“开心”。
记者灵珊的意思是,这伙人都在上开心网,一个SNS网站。
SNS(Social Network Sofwaret),即社会性网络软件,是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人脉的一种网络软件。而SNS网站则指基于相同原理建立的网站,最早于2003年在美国出现,极短时间内风靡北美。
全国最强周报的记者编辑们,在开心网上自称是“南瓜泡沫”,这伙人发起的一项投票,居然是鉴定注册为“大老板名字”的ID是否就是老板本人,还不知“天高地厚”在选项中写下这样的内容:“别以为你是老板我就不敢买你”、“不涨工资就派你到黑砖窑挖煤”,但貌似没有人因此被秋后算账。号称办全国最好看报纸的“都是报应”那伙人更坏,几个爷们经常半夜跑到别人停车场贴条。
在那个时常会罢点小工的电梯里,灵珊碰到一个好久不见的旧同事李三一,他一张口就是:“我昨天把你买过来做奴隶了。”意思是,没派你去卖唱,你就该万幸了。
在刚入行的灵珊看来,这些平日被尊称为“老师”的前辈们,在“开心网”上实则有趣。一不小心,自己还给转卖了几十手。如今,她的身价已直逼“南瓜泡沫”的奶猪同学。要知道,奶猪可是灵珊的偶像之一。
办公室、饭堂……到处都听到人们在说“争车位”、“买卖奴隶”的趣闻秘辛。
据美国互联网调研公司ComScore最新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正在越来越多,从去年的4.64亿增长到今年6月的5.8亿,增加了25%。
2008年,一觉醒来,中国SNS网站似乎遍地开花。这一热潮也波及到互联网其他领域,灵珊的邮箱里收到的是来自各个朋友的邀请信,MSN和QQ群里吆喝的都是买卖奴隶和转让车位。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富兰克林两百多年前预设的准则早已失效。在深圳,26岁的林端木称自己为“宅男”,他最擅长的事是“环游世界”。当然,是在自己不足5平米的小房间里,因为他有互联网。每天起床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把QQ挂上,快速浏览一遍订阅的RSS;在上班的地铁里被挤得东歪西倒,也不忘用手机无线上网逛逛天涯;下班后直奔家中,听音乐、看动漫、玩游戏。
QQ里加了1000个好友,每次想加人只好删除掉一些长期“潜水”的“朋友”。在他担任版主的动漫论坛里,林更是一呼百应,有超过50名会员与他保持长期联络。
但这些都只是ID而已。对林端木来说,或许永远无法知道电脑里叫“心悦儿”的是不是个甜姐,而“雷暴1771”又是否真的高大魁梧。
“一个人挺无聊的。”当林端木端着外卖坐在电脑前时,厚厚的眼镜片上映射的是不断闪动的SNS网站提示,有23个人等着加他为好友,但这念想却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你为什么老泡在开心网上?”在传媒大院开心网上里,超过一半的人说“生活太无聊了”,30%的人选“脑子都坏了”,“太没有目标和追求了”、“时间太多了”也有不少支持者。
国际知名市场调查公司YouGov于2006年发布报告称: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人表示,现代科技为其带来了许多友好人士,但他们仅仅是熟人或认识而已——“要谈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却让你进退两难”。
人类正在失去朋友?这个答案让人难以置信,至少几年前雄心勃勃的互联网企业家们可不是这样告诉我们的。Facebook、Myspace等 SNS网站在美国的成功,使web2.0创业者们兴奋不已——“最多通过SNS网站上的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的六度理论,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麦当娜、小布什、比尔·盖茨!但林端木只想认识经常和自己乘搭同一班电梯的短发大眼睛姑娘,而灵珊只想认识“南瓜泡沫”里某一个老师。
渴望一碗鸡汤的真实交流
灵珊在另一个国内著名SNS网站“校内网”注册时,吃了一惊。“以学校来划分,我轻而易举地在校内提供的好友参考列表中,找到小学时一起学弹琴的小女生,还有大学时一起上德语课的师兄。说实话,如果不是校内,他们在我记忆中早就不知道被塞到哪个角落里,永不见天日。”但这些多年不联系的人,都算不上是灵珊的朋友,她只是诧异于SNS网站提供的真实性信息。
另一方面,以林端木为例,他缺的不是网友,而是真实生活中的朋友,那种可以在你生病时给你送碗鸡汤、出门旅行不忘给你寄张明信片的朋友。在过了多年的虚拟生活后,许多网友发现自己已经厌倦了不知“是人是狗”的匿名交往,对以真实身份交流的渴望与日俱增。这是SNS网站迅速成长的更为深层的原因。
2006年以来,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围绕SNS网站的神话。2007年底,当微软以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1.6%的股权而使后者市值高达150亿美元时,更让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日理万机的比尔·盖茨成为Facebook用户,每天抽出半小时在上面游荡。而早在2005 年7月,新闻集团就以5.8亿美元现金收购当时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 Media,从而拥有了这个广受欢迎的“生活方式”SNS网站。
此类神话后来更是演绎出如下的版本: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每天呆在Facebook上。当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试图联系马化腾,短信联系不果,他便到Facebook上给马化腾留言,马上得到了回音。
与视频网站YouTube一样,SNS网站立即引起国内众多的模仿者。成立于2005年12月的校内网无疑是国内最先的追随者之一。海内网、开心网、天际网、51社区……中国霎时冒出为数众多的SNS网站,在众多网站创办者的口中,仿佛国人从来都没有比此刻更需要交际、更需要朋友。
“圈子”,是SNS网站中展示真实自我的重要手段。从加入的圈子,可以知道你毕业的院校、工作的单位、日常的兴趣爱好。由于在朋友圈内关系往往真实度很高,非常可靠,互相之间不存在“假面具”,因此比较容易实现实名制。
“网络上的自我分为‘补充网我’和‘补偿网我’”,经过多年研究网络交往行为后,中山大学心理学博士程乐华认为SNS网站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注册的原则,吸引了大量对展示“补充网我”有需求的网民,也就是希望在人前展示真实自己的人群。“刚开始,人们总是希望网络是自由的,我可以做一些现实做不了的事情,那就是‘补偿网我’。但后来人们发现网络上不光非得用匿名,真名的方式也会有一部分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这个社会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
根据今年8月大度博策咨询公司的《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指出,SNS网站使用者中,姓名真实率为53.8%,头像真实率更达到了91.3%。
泡,还是被泡?
午夜12点,对手有闲钱的灵珊来说,是个关键时候。
此时的开心网上,多数人还未眠,大家都候着,等零点一过,买卖有升值潜力的“奴隶”。因为网站限定每天每个“奴隶”只能转手两次,先到先得,所以这个买卖竞争很激烈。
“唉,又没买到!”灵珊看奥运重播,一下忘了时间,被她看中的美女同事们在半小时内已被转卖了两次。
没办法,灵珊只能去挪挪停车位。这才发现,坐在她旁边办公桌的小个子男生早就把各家的停车场巡视了一遍,她的“二手奥拓”也在被举报之列。小个子男生在日记中写道:“早起晚睡有了新的好处,可以到处贴条赚钱买奥迪”。
“我泡SNS只有三天,但是那三天的感觉就是两个词:上瘾!非常上瘾!”身居上海的Java专家范凯“上瘾”不已。
抢车位、买卖朋友、扎绵羊,还有各种利用API开放平台由网友自行设计的小游戏,自Facebook向下,海内、开心等SNS网站不断推出 web小游戏。这些游戏极易上手,没有任何门槛,看似幼稚却黏住了大批用户。将好友卖到黑砖窑“挖煤”,到处贴条赚一辆“跑车”,这些游戏甚至一度成为大院同事之间的重要谈资,尤其是在繁忙而压抑的截稿日。
还有各式各样略带暧昧的投票、测试,虚拟的拥抱和飞吻,统统都是SNS网站为留住用户而祭出的法宝。在SNS关系网络当中,任何一个朋友的一举一动都会迅速广播到网络的每个节点,而每个节点受到这个扰动以后,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在很短时间内,所有的节点之间互相影响,最终造成了信息大爆炸,极大地满足用户窥视身边人行为的好奇心。
对SNS网站来说,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并不是难事,通过极致的病毒式营销,如每天往用户的msn好友邮箱不停地发送注册邀请,总会有那么些“鱼儿”上钩。但最困难的却是用户是否愿意在SNS中长时间悬挂、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
在使用SNS之前,广州白领夏殷从来没想过网络是个如此累人的东西。“不知道是我泡SNS,还是SNS泡我?”曾经,他每天晚上花费3个小时应付超过500个好友,甚至抽不出时间来参加同事组织的羽毛球比赛。
夏殷是个普通白领,互联网很重要,但至少他不是“无网不欢”。最近几个月来,他时常收到一堆电子邮件,标题大部分写着“某某加你为好友”之类的。顺着连接过去,多是自己MSN上面的朋友。既然是朋友邀约,总不好拒绝。于是,夏殷先后加入Facebook、海内网、校内网、开心网。
刚开始,他担心这些朋友是不是会常来拜访他的个人空间,而他如果没回访,是不是很不礼貌?这种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颇大,还要应付通过“朋友的朋友”,他不得已每天下班后“继续上班”,回复消息、参与投票、挪动车位,一耗就是一晚。
“其实我很多朋友也是碍于类似情况耗在上面。”等夏殷知道这个真相的时候,他已经决定戒掉SNS网站。“跟一堆人在网上Social来 Social去,实在挺无聊。”虽然公司各部门的人都在他SNS好友名单之上,但午餐时间在饭堂碰到,他依然想不起同桌吃饭这个人是谁。花大量时间搞这些关系到底有什么意思?他反复地问自己。
连比尔·盖茨也不厌其烦。2008年2月,仅仅使用Facebook几个月的盖茨心生厌倦。年届53岁的他被每天超过8000个“好友申请”弄得不知所措,干脆宣布放弃使用它。
放弃SNS网络的,并不止夏殷和盖茨。据美国互联网调研公司comScore统计,近四个月来,人们在MySpace上的停留时间已减少了14%,而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家全球最大社交网站的用户数,也从高峰期的7200万人下降到6890万人。
“SNS的发展有点像bbs,bbs是一年两年兴一个,然后人就从这儿搬到那儿,其实主要的人还是那一拨。”程乐华说,活跃用户(heavy user)在SNS使用者中只占极少数。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一旦离开某个SNS网站,不是表示有更新更好的替代者,而是意味着永不回来。
交友妓女化
“这不是胡闹吗?”
加入SNS网之后,每天都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人要加灵珊。有一天半夜,“马加爵”也给她发来了好友请求。
“谁让你把45度角斜拍的头像放上去?从那个角度拍,个个都是美女。”朋友的调侃不无道理。每次上SNS网站,她都忙着拒绝各路人马的好友请求,却没空到朋友的网页上留个言。
虽然海内、校内等SNS网站都宣称自己有过百万用户。但眼下国内SNS网站的会员量达到10万级别的仍为数不多,大多网站在1万左右,在会员质量上,更难以保证真实性与可靠性。
“廉价的一度关系是目前SNS网站失败的根源。”2006年,《21世纪经济报道》就在一篇关于SNS网站的报道中抛出这样的观点,但现实情况是,两年后的今天,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大量SNS网站是以开发关系目录树功能为要点,用户在SNS网站大量提交链接请求,拼命将每个可能的用户变成一度好友。
或者你难以想象,在人均好友108个的Myspace上,连土豆都有2965个好友。请注意,我说的是真正的土豆,出现在你餐桌上的那种。Facebook将好友的名单限定在5000个,但管理者每天依然收到大量邮件,投诉这并不足以容纳自己的好友。
“当你在SNS网上收到第100朵玫瑰,或者被邀请分享第500个视频时,心里难免产生厌倦。”天际网CEO林廷翰说,目前国内的SNS对人脉资源的分类并不精确,大量一度好友和陌生人混杂在一起。“如果有50个一度好友,意味着几万个2度甚至3度好友,大部分人都无法兼顾那么多好友。但是总的来说,在二度非常能用得上的资源,到了三度和四度会越来越弱。”
根据社会交往的“150原则”,150个人是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一个拥有上千好友的用户该如何管理信息并进行互动?当中多少是强连接,多少又是弱连接?建立在不严谨关系上但网络覆盖面广的人际网络,难怪一夜情爱好者在SNS网站的黑暗角落中伺机而动。
近日,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博士生Danah Boyd提出“交友妓女化”(Friendster Whore)的概念。她发现在friendster(美国知名SNS网站)、Myspace和Facebook这样的SNS网站中,好友机制鼓励多加好友,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结构化从而反映好友间的关系亲疏,使得真正关系近的好友反而被淹没了,SNS内好友间的人际关系所蕴含的社会资本大大贬值,造成了所谓“社会资本通货膨胀”。
“SNS网站上的人际交流,刚开始都是工具性需要。”程乐华进一步解释,这种大量的廉价的“交友妓女化”,也有其价值存在的可能性。“SNS并不应该妄图彻底取代现实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管理工具不应该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束缚,SNS只是一个工具,它并非万能的。”
“SNS是工具,我们是奴隶”。一个名叫黄奕的网友在海内网感慨道:“有1000个SNS好友却没有人能说句心里话,SNS成了好友收藏夹,我们成了收藏夹的奴隶。”
南都周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