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之后》摘录
根据传统因果法则,若今生我们没有尽心尽力把该做的人生功课完成,那积累的业力还是会跟随着,而生命里未能解决的冲突仍旧会出现;我们必然被迫面对我们所逃避之事。简言之,外在环境的试炼总是不断驱使我们省视这个心灵的黑洞。人生的境遇,不论消沉的逆境或昂扬的顺势,我们都应该对它抱持敬意。
我们一旦正视灵性生命中受到忽视的部分,就会发现那里面埋藏着痛苦和恐惧。或许我们认为肉体、人际关系、事业规划、金钱、性、家庭、社会、政治这些议题都俗不可耐,非常没有灵性,是危险丑恶的陷阱。这类偏见造成的恐惧在我们生命四周筑起高墙,让我们的心灵被隔绝于朝气蓬勃的世界之外,并且还以分别心看待世界,把其中某部分视为堕落惨境。这时我们得到的开悟体验其实是片面的,不够完整的,就如同盆景中的树木,美则美矣,却发育迟缓,发展受到极大局限。
事实上,这些区隔我们内在世界的藩篱都必须拆除。犹如西奥芬尼神甫的故事说明的,我们一旦愿意诚实聆听内心深处的呼唤,了解自己的生命到底在恐惧什么或遗漏了什么,就能寻得那份大解脱与自由。否则,受到漠视的内在渴欲终究还是会回头来找我们;生命所失落的那些部分会不断出现,若是我们仍冥顽不灵,那么猛击的敲门声只会愈来愈响亮。结果,在我们遭遇各种不幸,像是离婚、情绪低潮、疾病或奇怪的挫败的同时,又会听见这些怨恨所发出的求救声。如果我们愿意真正聆听并衷心欢迎自我的每个部分,它们就会如花园的肥沃土壤,成为生命成长的滋养物。
有则中国民间故事可以使人明白个人跟大我失去联结的下场。中国古代,有个鳏夫跟两个女儿住在一起。大女儿过世后,他就与小女儿顺瑶相依为命。由于顺瑶长得美丽出众,有许多人家前来求亲。她已到出嫁的年纪,父亲就为顺瑶在求亲者中挑选了一个有名望和地位的人做丈夫。但顺瑶芳心早就属意于欧生。他们是青梅竹马的玩伴,那时顺瑶的父亲还大笑着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这两个孩子也信以为真,以为彼此已许下婚约。他们也都深爱着对方。
顺瑶得知父亲竟将她许嫁给他人,伤心欲绝。欧生知道这消息也是悲痛万分。苦思对策之后,两人决定私奔。当天夜里,欧生将小船解缆,顺河而下。他看见有个人影由树丛中飞奔而出,沿着河岸追逐小船,那正是顺瑶。顺瑶登船与他会合,两人顺流而下,到下游地带的一处偏远村落定居。
他们结为夫妻,在那儿居住了五年,埋首经营自己的小农庄,还生养了两个孩子。但顺瑶的内心仍牵挂着父亲,认为自己私奔的行为非常不孝。这段过往的心结不断纠缠着她,让她幸福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她把心事告诉欧生,他也承认自己思乡情切。当下他们便决定返乡,请求顺瑶家人的原谅。于是两人雇了一艘大船,带着两个孩子溯流而上,在薄暮时分回到故乡。
欧生到顺瑶父亲家去请求谅解,却得知一个令他震惊万分的消息。顺瑶的父亲说:“打从你离开村子那天起,我女儿就卧病不起,虚弱得无法言语。”欧生简直难以置信。“父亲,她正在船上等着呢,还带着两个乖孙儿,”他哀求对方相信,“您到码头那边亲眼看看吧。”但父亲只派了仆人前去察看。仆人见到小姐,兴奋莫名地回报说:“没错,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困惑不已的老人便来到女儿的病榻前,向她诉说这故事。
病重的顺瑶听后,气色马上好转,一言不发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她走出屋外,父亲跟在她身边。她见到船上那位顺瑶,两人互相紧拥,合而为一。后来这个结合为一体的顺瑶才告诉众人,这些年来她所过的日子,不论是跟着丈夫生儿育女,或是在家中卧病在床,都仿佛是一场梦。
我们从这故事和这个女人辛酸的分裂生活中学到了什么?顺瑶迫于环境而割舍生命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以求存活,这分裂的自我却必须从此受苦。不过这其中仍存着希望,因为顺瑶决心返乡面对一切,这也鼓舞着我们回归自我,不再逃避。我们许多人的境遇就像顺瑶一样,发现自己的某部分其实活在梦幻里,跟自己完整的生命、肉体以及过去的一切隔绝开来。但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出生时,我们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和母亲、自己的身体都有一份合一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成为社会的成员之后,便丧失了这份完整性。我们在家庭中遭遇缺乏尊重和心灵滋养的窘境,又必须面对亲人严苛的批评和恐惧,以及文化的分裂与错乱,以符合社会价值所期待的标准,不免心生挫折和失落,于是我们开始跟自己神圣的肉体、内在最深刻的情感分离。这些心态通常是在不自觉之下,发生于心灵的暗处,就如同故事里的顺瑶夜奔登上欧生的船。虽然我们内心知道自己与神圣力量失去联系,却不清楚生命哪儿出了差错。
我们全都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我们是贫富贵贱,一样都受到日照的温暖,欣赏美丽的雪景,获得雨水的滋润,体验伟大的生命奥秘。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具备完美的觉醒能力。一旦我们敞开心胸,不再受限于理性思维,就能体会那份伟大的宁静,发现万物的本然面貌,让自己安住于当下单纯的觉知之中,我们就能够信任它。我们一旦接受生命之流变动不居的事实,内心自然生起觉悟和感恩之情,这并非苦修后的证悟,而是生命的智慧。
正如铃木大拙所言,“我们一旦明白人生无常便是常的道理,并且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便是安住于涅槃中。”每一刻心灵的觉醒,都使我们在面对人生悲剧和美善时,产生关切之情和恻隐之心。当我们需要力量支持时,它自会出现;当生命需要顺服和调适时,它也会自动调伏柔顺。我们面对这处处是惊奇的人生,便能自得。
我们一旦正视灵性生命中受到忽视的部分,就会发现那里面埋藏着痛苦和恐惧。或许我们认为肉体、人际关系、事业规划、金钱、性、家庭、社会、政治这些议题都俗不可耐,非常没有灵性,是危险丑恶的陷阱。这类偏见造成的恐惧在我们生命四周筑起高墙,让我们的心灵被隔绝于朝气蓬勃的世界之外,并且还以分别心看待世界,把其中某部分视为堕落惨境。这时我们得到的开悟体验其实是片面的,不够完整的,就如同盆景中的树木,美则美矣,却发育迟缓,发展受到极大局限。
事实上,这些区隔我们内在世界的藩篱都必须拆除。犹如西奥芬尼神甫的故事说明的,我们一旦愿意诚实聆听内心深处的呼唤,了解自己的生命到底在恐惧什么或遗漏了什么,就能寻得那份大解脱与自由。否则,受到漠视的内在渴欲终究还是会回头来找我们;生命所失落的那些部分会不断出现,若是我们仍冥顽不灵,那么猛击的敲门声只会愈来愈响亮。结果,在我们遭遇各种不幸,像是离婚、情绪低潮、疾病或奇怪的挫败的同时,又会听见这些怨恨所发出的求救声。如果我们愿意真正聆听并衷心欢迎自我的每个部分,它们就会如花园的肥沃土壤,成为生命成长的滋养物。
有则中国民间故事可以使人明白个人跟大我失去联结的下场。中国古代,有个鳏夫跟两个女儿住在一起。大女儿过世后,他就与小女儿顺瑶相依为命。由于顺瑶长得美丽出众,有许多人家前来求亲。她已到出嫁的年纪,父亲就为顺瑶在求亲者中挑选了一个有名望和地位的人做丈夫。但顺瑶芳心早就属意于欧生。他们是青梅竹马的玩伴,那时顺瑶的父亲还大笑着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这两个孩子也信以为真,以为彼此已许下婚约。他们也都深爱着对方。
顺瑶得知父亲竟将她许嫁给他人,伤心欲绝。欧生知道这消息也是悲痛万分。苦思对策之后,两人决定私奔。当天夜里,欧生将小船解缆,顺河而下。他看见有个人影由树丛中飞奔而出,沿着河岸追逐小船,那正是顺瑶。顺瑶登船与他会合,两人顺流而下,到下游地带的一处偏远村落定居。
他们结为夫妻,在那儿居住了五年,埋首经营自己的小农庄,还生养了两个孩子。但顺瑶的内心仍牵挂着父亲,认为自己私奔的行为非常不孝。这段过往的心结不断纠缠着她,让她幸福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她把心事告诉欧生,他也承认自己思乡情切。当下他们便决定返乡,请求顺瑶家人的原谅。于是两人雇了一艘大船,带着两个孩子溯流而上,在薄暮时分回到故乡。
欧生到顺瑶父亲家去请求谅解,却得知一个令他震惊万分的消息。顺瑶的父亲说:“打从你离开村子那天起,我女儿就卧病不起,虚弱得无法言语。”欧生简直难以置信。“父亲,她正在船上等着呢,还带着两个乖孙儿,”他哀求对方相信,“您到码头那边亲眼看看吧。”但父亲只派了仆人前去察看。仆人见到小姐,兴奋莫名地回报说:“没错,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困惑不已的老人便来到女儿的病榻前,向她诉说这故事。
病重的顺瑶听后,气色马上好转,一言不发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她走出屋外,父亲跟在她身边。她见到船上那位顺瑶,两人互相紧拥,合而为一。后来这个结合为一体的顺瑶才告诉众人,这些年来她所过的日子,不论是跟着丈夫生儿育女,或是在家中卧病在床,都仿佛是一场梦。
我们从这故事和这个女人辛酸的分裂生活中学到了什么?顺瑶迫于环境而割舍生命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以求存活,这分裂的自我却必须从此受苦。不过这其中仍存着希望,因为顺瑶决心返乡面对一切,这也鼓舞着我们回归自我,不再逃避。我们许多人的境遇就像顺瑶一样,发现自己的某部分其实活在梦幻里,跟自己完整的生命、肉体以及过去的一切隔绝开来。但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出生时,我们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和母亲、自己的身体都有一份合一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成为社会的成员之后,便丧失了这份完整性。我们在家庭中遭遇缺乏尊重和心灵滋养的窘境,又必须面对亲人严苛的批评和恐惧,以及文化的分裂与错乱,以符合社会价值所期待的标准,不免心生挫折和失落,于是我们开始跟自己神圣的肉体、内在最深刻的情感分离。这些心态通常是在不自觉之下,发生于心灵的暗处,就如同故事里的顺瑶夜奔登上欧生的船。虽然我们内心知道自己与神圣力量失去联系,却不清楚生命哪儿出了差错。
我们全都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我们是贫富贵贱,一样都受到日照的温暖,欣赏美丽的雪景,获得雨水的滋润,体验伟大的生命奥秘。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具备完美的觉醒能力。一旦我们敞开心胸,不再受限于理性思维,就能体会那份伟大的宁静,发现万物的本然面貌,让自己安住于当下单纯的觉知之中,我们就能够信任它。我们一旦接受生命之流变动不居的事实,内心自然生起觉悟和感恩之情,这并非苦修后的证悟,而是生命的智慧。
正如铃木大拙所言,“我们一旦明白人生无常便是常的道理,并且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便是安住于涅槃中。”每一刻心灵的觉醒,都使我们在面对人生悲剧和美善时,产生关切之情和恻隐之心。当我们需要力量支持时,它自会出现;当生命需要顺服和调适时,它也会自动调伏柔顺。我们面对这处处是惊奇的人生,便能自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