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四)新叶村
新叶村2012.10.15下午三点半-2012.10.17上午六点半
新叶村位于建德市,而建德市属于杭州管辖,那么我就离开金华了。但是公交还是相对方便的。搭乘诸葛-寿昌的穿梭巴,在大慈岩镇(原来的檀村)下车,在那边等从新安江-新叶古村的巴士,直接就上新叶了。之前我在半路上掏出“红宝书”,拨通了叶叔叔(叶友标师傅)的电话(13064776010)。我在网上搜索新叶的资料,有两篇文章直接指向叶叔叔,评价甚高而且住宿环境不赖。新叶在建德最边角,感觉兰溪-建德这个边角地带路况很差。更别提通往新叶那一道山路,公车司机简直是用生命在飙车,人可以开着开着飞起来那种。这也难怪,新叶这个古村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拒绝公路从他们村庄经过,担心破坏了那里的风水。可见这种闭塞程度。满目的田园风光,自然风光在斜阳之下格外靓丽。
新叶的人
在新叶第一接触的是叶友标叶叔叔,他是一位很有乡土气息,不会用电脑,不怎么写字,但是有很前卫的意识。我到了新叶汽车站就让他来接我去他的明香楼。明香楼在小村的北部边陲,临近进村公路。这是个两层小房,前院种了很多桂树,不论是洗衣服的水盆还是喝茶的茶几,还有纳凉的靠背椅,整个被叶叔叔打扮得古香古色。正厅更是如此,一对对联和书画、太师椅、供桌整个就是传统正堂的装束,再加上各种香炉、佛像、莲蓬、盖盅作为装饰。这是在走复古田园乡绅风。二楼都是客房,我晚上就住在所谓的古香套房里面。这房间床位全部都是用古式木床,再加上房间里面字画等等摆设,很有风味,也干净清爽。虽然多多少少仿制地附庸风雅,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旅途劳顿的人来看,加上卫生间条件极好(装饰武装到了卫生间),这几乎就是四星级宾馆。叶叔叔这里还有工商的食品、住宿的认证,感觉也是非常正式,非常放心。包吃住130两天,我觉得非常值得。叶叔叔曾经接待过不少像我这样的新叶村的仰慕者小清新,也接待过广美一整个班来到这里写生。他拿出那本留言本,满是客人对他的好评和在这里珍贵的回忆。绝对的,在新叶村的住宿是所有的住宿中我感觉到的最实惠,最舒适的。而且我跟叶叔叔能非常开心,超越了顾客关系,仿佛就是我是留学新叶村的寄宿生,跟主人那种亲近的关系,对于整个村庄的情况、发展,还有他的很多客人的事情,还有他对于整个村委会管理的看法,都非常让我感到新奇,因为好些话是我之前在三个村庄从没有听到过的。在这里是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国农村的政治。叶叔叔经常抱怨是村子的干部并没有诸葛的那种开发意识,守着这么大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不会好好地利用,还保护不好。整个村子那种保守的意识不行。对于那样一种环境之下,叶叔叔是一个例外,因为他虽然不会用网络,但知道用网络和回头客去宣传这个地方。他自己做了整个村庄旅游业的很大一部分,包括规划周边的旅游线路、拉沪杭地区的游客、托我们网上帮忙宣传……这些都是非常前卫的营销。村里的干部并没有重视,甚至有些眼红。
在那里三天两夜,非常感谢叶叔叔的照顾。他一人独居,子女都很出息,去了上海工作。他对待每一个游客,尤其是我这种年龄的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我和叶叔叔就坐在院子的陶瓷凳子上面,桂树下,然后聊聊闲天,我教他泡潮汕功夫茶,还有一些茶道的东西,把我最后那一些白叶单枞全部送给了叶叔叔,仿佛我带出门的每一样东西都在旅途中扮演了自己应该的角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叶叔叔做饭挺不错,尤其是最后一天我们中午喝绍兴黄酒,晚上叶叔叔三个菜十分对我胃口,导致我喝了足足有半碗多五加皮,农村那边喝酒都是用吃饭的大碗,大醉而睡。乃至于晚上酒醒的时候口渴难忍。那几天最合口就是水库的那些小鱼,炸着吃,超美味;还有酿冬瓜都是十分合胃口。
新叶村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纯正的乡村,整个村子据称只有12%的人不姓叶,叶姓自从玉华叶氏迁居到这边来,占据了这一片山地的风水最佳的区位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原本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逐渐边缘化,慢慢地迁走了。陈志华毫不讳言:“新叶古村是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村落”。这一点是我第二天到了西山祠堂旁边的村委会和一位干部聊天的时候得到的非常纲领性的一个认识,也是最总体的认识。农业生活在新叶人的生活中的地位,远远比起其他三个村庄要来的重要。在俞源和郭洞,我只能远远地眺望农田,在诸葛我没见过耕地,但是在新叶,我随时可以闯入耕地,整个村庄就是建设在耕地的中间,为了耕种、取水做尽了所有的措施,设法把最好的地盘留下来农耕,寸土寸金的意识在这个山麓下冲积扇的村落非常紧迫。而新叶村这里已经是这一代最好的土地了,背靠道峰山、玉华山,据说众多野兽出没,但是山上真正意义上的山村有猎户把捕捉野兽,这里倒是处于比较安全的地域。而叶叔叔母亲的娘家就是在这样的山村,说是抬头只见一线天。我很惊讶居然还有这样的山村,这样恶劣、原始的环境。玉华叶氏迁居到这个地方本来有仁义礼智几个门派,《新叶村》中描绘了整个村庄为了土地而不断开发、兼并、门派斗争的历史,最终纯正的叶氏血缘抵挡不过恶劣的生存环境,除了崇仁堂一支,其他堂派先后衰落,或者迁居外地。在姓叶的宗族内部,土地问题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产生了佃农和地主。而住宅形制也就有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是比起诸葛村更为明显。整个村子有中产农人的三间两搭厢,有贫农的夯土墙一字型房屋,有地主阶层双美堂这样多进的房屋。房屋形式非常丰富,这也是当年陈志华教授选择这个地方当做第一个考察地点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我的眼里新叶村的农村感觉异常真实,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跟新叶比起来,之前三个村庄那种改变了的文化已经不再像中国的农耕农村了。我晚上在村子走的时候,经过了崇仁堂,见到有个疯子在祠堂门口举着雨伞唱大戏;还有在玉泉寺有个年轻人,脸很脏在寺庙里面帮助泥塑师傅干活,收留他在玉泉寺了;在有序堂的巷子里,我和叶老师聊天玩一个女人突然冲到我跟前跟我大谈耶稣基督,主是万能的……弄得我尴尬在那个地方不敢动。我马上想起了《秦腔》里面的引生,引生是个疯子。试想,哪一个农村没有一两个流浪汉,而哪一个农村没有几个疯疯癫癫的人冲冲撞撞地搅散了这种按部就班的宗法制,这种宗法压制下的人们要么是顺从地安天守命,勤勤恳恳地一辈子,要么就是疯疯癫癫,像个狂士。中国的农村制度,无论在怎样的大背景之下总是有矛盾的,而矛盾没有爆发的时候就长出种种不协调但不伤害整体稳定的小痘痘。当商品经济文化取代了农耕文化,这种不和谐就随之消除了,在不远的诸葛是绝对没有这种疯子乞丐满街跑的现象的。我坐在崇仁堂的池塘边,望着那个疯子的时候,仿佛置身于贾平凹的小说之中,置身于最真实的年代。新叶无论如何就是一个中国农耕村庄的活化石。
我在村委会问到这个村庄的开发和保护的问题,村干部表示保护为主,而且开发和发展并不看重,也难以做出开发。在我看来已经有些偏颇:首先整个新叶村古建筑的保护不力这是在走访了四个村子对比之后的感受。相比,新叶村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古村落。1988年陈志华教授、李春香教授、楼庆西教授带领团队到了新叶村,投石问路并未得到村委会的重视,反而是磨豆腐的叶老伯接待了这几位筚路蓝缕做研究的学者。那个效率至上,“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这种古建筑的研究自然没有受到乡里人和乡干部的重视。在我眼中,陈志华的《新叶村》是写得最好,最让人感动的。就像第一个孩子总是受到爸妈的特别疼爱,陈志华教授据说常常到新叶村回访,而他也感慨不远的诸葛村轰轰烈烈的做出了开发,也协调了保护,而新叶没有搞起来实在可惜。整个新叶村的古村落区域虽然不允许私自拆除住宅建设房屋,但是不少新式两层小楼拔地而起,和白色马墙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感觉非常碍眼。这也跟村委保护不力、不够重视有关。但是现在这种文保政策已经很严厉,新叶新村也从一片原来的耕地中规划出来,村里人可以在那边新建房屋,建设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在于开发旅游业方面,村子也走向另一个极端:高票价(65元通票,4个需要票的景点),低投入。认为旅游业刚刚起步应该增加收入这种做法很幼稚。我认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应该先尽量吸引客人,然后再慢慢地提高质量,提高票价。在村干部的语气中,我发现他们对于旅游业对村子经济、自己的政绩的提升没有很大的寄希望。在叶叔叔眼里就是:保守,没有现代头脑。确实,整个村子据我所知没有通网络,小卖店只有一台电脑供玩玩游戏。而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打工在外,五十来岁回到故乡养老的主要就是务农。他们不会去争取新的事物,没有诸葛村那种漂泊经商,那种大胆地承认,接受商品经济的心理。
整个村子的氛围就是那么和谐均一。你可以任意走进一家人家,然后和里面正在生火,正在刻木雕,正在打牌,正在晒太阳的老人小孩聊聊闲天。感觉村子就像一个整体,没有任何隐私,安全感十足,其乐融融。随着叶叔叔走访了好几户人家,有师承东阳木匠的大木作师傅,我们刚刚去他的老母亲那里,老人家非常热情地给了我好几个新叶橘子。大木作正在雕刻牛腿,新叶的木作是在附近都有名的,那么多精致的作品就在自家的祠堂。但是新叶新建、新修葺的建筑比较有限,他们都帮别的村子的祠堂、庙宇做木工。看他们用锤子和凿子的时候,我知道那些木雕是有生命的。在磨豆腐的老伯伯家,我了解他们家两个非常出色儿子,大儿子做泥塑,帮着村子里塑神像,二儿子会书法,家里满满的挂着楷书、行书、隶书。感觉这个磨豆腐的家里真正体现了新叶那种典型的儒家思想:耕读传家。说起老伯伯当年接待了陈志华教授一行,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他颀长的身躯,还非常硬朗,一副族长的风范。在有序堂的下午,叶叔叔向我引荐了在初中教书的叶老师,叶老师见识广泛,而且思维非常清晰。有些遗憾后来由于时间差错没能再拜访叶老师。在进入村子的时候我看过那本《新叶村》已经有一段时间,所以叶老师是给我大大地温习了一遍新叶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在一对正在生火造饭的老夫妻家里,我看见他们家那精致入微的木雕,他们说这种木雕这么光鲜完全是天天生柴火熏出来的。晚上走迷路了,一位老阿伯出来散步,把我带回明香楼,他闲聊中我明白了这就是乡村的作息习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晚上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除了打牌,打麻将,基本都不看电视。而叶叔叔去她家里买菜的老阿婆是吃晚饭马上就睡觉了,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干农活。
在第二天下午我直奔遥远的玉泉寺去寻觅新叶村的宗教中心。在玉泉寺遇到了一位泥塑匠叶师傅,就是第一天里磨豆腐大爷的大儿子,感觉特别有缘也感慨新叶村真小。他正在负责修缮整个村子的塑像。他兴致勃勃地跟我介绍了这个玉泉寺的情况,还有各尊神像的典故。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神祗,除了关羽,还有各司其职的杂神,求雨、防盗、求多子多福的周文王、药王吕洞宾……还有保护了新叶村免受灭村的良吏,抗击元兵的叶家将军……整个玉泉寺竟然是一部村庄的发展史。原来这里是一片庙田,是供菩萨的,而如今成了村里人丰富而现实的信仰的地方,感觉没有那么多的宗教色彩,反而是直接的心理慰藉。每年三月三就是村子里的大庆,都要从神庙将神像迎去游行,而活动的最中心绝对是南塘。跟叶师傅聊多了,发现真是高手在民间,他是在当年陈志华教授留在村子里面的时候帮他们摄影的一人。当年他还年轻,在县城开照相馆,自己摆弄他的那台海鸥,甚至自己手工做了一个放大照片的放大器。陈志华教授当年曾经委托他帮着为新起的房屋摄影,拍下建设过程,他说那本《新叶村》还有不少是他的摄影作品,他现在是斑白的头发,抚着那些印刷的照片,黑白的图片,说:这是他拍的。那种激动。我感觉这书仿佛也找到了主人。听他在讲,想到他那时候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跟那群清华学生一样,跟我差不多,我有一点穿越到那个时候,帮着做测量、记录、访问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陈教授团队里面迟到了二十来年的那个人。
总体感觉到这个乡村里,我就是个到处走动的异类,在前面三个村庄,我自己都没觉得自己特别,但是在这里真的感觉是另外的世界,另外的思想。白天人们忙着做着自己的事情:浣衣、下田、钓鱼、喂养牲畜,老人们就坐在有序堂前聊天;晚上整个道路上基本看不到人,连狗都不愿意上街,偶尔几个女人站在家门口聊聊天,要么就是祠堂的疯子……从街道上,永远等不到喧闹的一刻,而整个村子并不是靠喧闹来得到生机的。它的人情味很浓,串门的寒暄,路上两个人交头接耳几句话,小鸭子在池塘里面扑腾,老人拄着拐杖靠着墙走到里弄的拐弯……那是一种和那一幅南塘水墨画非常相称的安静和动感。
新叶的建筑
新叶村首屈一指的建筑绝对是有序堂,可惜的是我没有买票进去。我站在门口彷徨了一下,感觉到这个祠堂不亚于大公堂的体制,而且作为宗族非常敬重,非常完整的宗族村庄,祠堂保存得肯定非常完好,而其木雕极尽完美。有戏台。整体的风格就是雕花工巧,但是颜色素雅。我一直将这边的木雕和潮汕木雕做对比,认为潮汕木雕也是极尽精致,但是那种涂金漆的感觉很俗气。而这种素雅的木色,确实能给人最原始的冲击感。有序堂是最幸福的建筑,因为它的前面是无比唯美的南塘。南塘无论每天从哪一个时间来看,那清澈的水倒映着两侧的马头墙,还有远处的道峰山,蓝天,颜色协调的怀疑是由画家用了一生调制的一样。这就是整个村庄的风水:“火笔蘸南塘”,寓意是文风鼎盛。南塘清澈异常,甚于诸葛的钟塘上塘,甚于杭州西湖。简直倒影和原像是完全等清晰的。原因也是南塘水采用水库水常年去冲。道峰山是非常少见的步步走高,火焰形或者笔尖形的山峰,玉华叶氏始祖来到这里,首选了这样的风景建造了他们的祖堂有序堂。同时由于道峰山火气太重,祠堂有意避开这种腾腾向上的文火,将有序堂外门对着道峰山,内门侧向九十度。这是非常典型的风水做法,同样的进士第那一座也是这样避火的。在夕阳之下的小巷、里弄显得昏暗而有味道,有序堂外门正对着那一条小巷是交通要道,步步往上,两侧是石头墙,也有马头墙,斑驳的石灰、还有青苔和微微绿色的植物。色彩十分丰富而深邃。在这里堂就是厅,与祠堂有明显的区别。祠堂只有一个就是西山祠堂,而厅有很多个:比如有序堂就是整个宗族的总厅,崇仁堂就是仁一支的总厅,下面还有各个分支的香火堂。祠堂就是整个宗族祭祖的最高场合,后来族人在那里开设了书院,以前的新叶小学也是在西山祠堂,叶老师还有叶叔叔都是在那里读书的。而厅的主要作用是日常事务,就像家族人结婚、治丧、议事、执法都是在各个厅进行,而有序堂是所有族人都可以用的大厅,空间最大,排场最大,如果认为治丧规格不够可以到有序堂。这一点就是诸葛那里的丞相祠堂和大公堂的关系。
我曾经两次来到崇仁堂,第一次是第一天傍晚,那时候有族人治丧,不便进去。第二次是次日清晨。首先注意到的是门口的牛腿上的木雕是形成官帽勺的样式,表示这一支祖先是做官的。祠堂是五进的,显得宽阔。当时有族人正在祠堂吃早餐。祠堂里面陈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还有杀威棍,几乎就是私设公堂的感觉。在这种偏远的山村,宗祠的势力非常强大,几乎拥有执法权,据《新叶村》记录的,村里曾经烧死杀叔的逆子。祠堂内部由于经常使用,稍显杂乱,没有有序堂那么清幽。而前面月牙形的池塘也没有南塘那么澄澈。感觉前庭并没有有序堂那么开阔,而地处交通要到,显得忙碌的氛围多一些,而有序堂常有老人在门口闲坐聊天,休闲的氛围多一些。进士第前方也有一口水塘,进士第大门紧锁,前庭非常开阔,是村民的晒场。驸马府相对非常冷落,其台阶一共六步,比起皇帝少了一步表示是皇亲,但是清晨我打开门,里面几乎是乡里人对柴火的房子,有点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味道。这祠堂前的池塘还算是比较清澈的。西山祠堂体制据说比较宏大,但也只是在门口一个掠影。这里原本是新叶小学的校址,但是现在成为通往小学的地标。村里人劝学传统从未断掉。
抟云塔和文昌阁是新叶村最标志性的建筑,它们位于村郊外,一篇荷花池。第一眼看《新叶村》这本书就被抟云塔的高耸之景象所惊艳。到现场一看名不虚传。这种建筑构景确实非常有味道,高矮搭配。抟云塔的雄浑配上文昌阁的细腻。我曾经抱怨文昌阁的木雕确实有些老旧,甚至看起来有些发黑发灰,但是后来觉得如果翻新了、油漆了,就完全丧失了这种塔、阁同一年代的风味了。抟云塔的楼梯已经坏掉不能登塔,这只是一个装饰性地标,塔上的瓦层层叠叠有点像龙鳞。而文昌阁顶上飞出两条龙须蜷动着,很有动感,在规规矩矩的马墙中间增添了个性和乐趣;而屋檐夸张地翘起来,并且有鱼吻咬着屋檐,象征鲤鱼跃龙门。这种建筑在整个规规矩矩的宗族建筑里面就是异类。抟云塔和文昌阁的独特性就是用来作为风水的。抟云塔如笔,文昌阁也是祈求文运的。这就是整个村庄崇尚文化教育的最高体现。这个建筑与西山祠堂的教育呼应着。要是夏天,这里满堂荷花,更是生机勃勃。色彩就是更加明丽丰富了。
村庄里的农田非常多,一位农夫到明香楼做客,他跟我说他那块地就是水土都非常不错。对于山里开垦的田地我自然有不少兴趣,就果断循着路上去。梯田形式的山田规模不大,但是确实引水灌溉是比较有利的,这块田地在玉华山山脚,一个小山包的山坳里面,四面都能引山上的溪水灌溉。黄澄澄的稻穗,如海浪。四下无人,不禁就靠在塬上,大声高唱beyond的《农民》,好癫狂的一个人。第一次这么接触稻穗就是这样的感觉,丰收、希望的田野。这个村子主要作物就是稻谷、玉米、一些蔬菜、还有棉花。就在西山祠堂往南边有一座挂着瓦的厂房式建筑,据说那就是新叶的纺纱厂。我在去往玉泉寺的路上见到的都是新叶的农田,大片的棉花,大片的稻谷。稻谷或收获了留着稻草垛,或者焚烧了桔梗,或者垂下了黄色的头。而棉花正在开着黄色的小花,可以在花蕊中找到蜜蜂的身影。
玉泉寺是非常古老的建筑,500多年历史,宋代就有了现在关帝庙那一部分,后来逐渐加盖,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建筑依山而上。宋朝的关帝庙的梁柱显得非常粗糙,甚至梁架是不规则的,可见那种建设水平之简陋,如果后来没经过修缮,那么这一点足以看出当时村子规模、财力物力有限,应该叶氏还未迁过来的时候。而整个梁架不见村子里常见的徽派建筑的月梁标志。往两厢和上面,一级一级的建筑往上寻去,逐渐开始有了徽派的月梁、牛腿的标志,感觉比起前面的大殿工整很多。推测后面是后代逐渐加盖上去的,甚至修缮痕迹比较明显。
整个村子我也走了不少民宅,比较普遍的人家都是住着一字型的普通住宅,应该是老人家居住,而家里人口也比较少,因此也不拘简陋,但是由于厨房和客厅连在一起,感觉生火做饭的时候污染比较严重。比较典型的是家里种菜的一位阿婆家里那种纯毛石砌筑的平房。感觉这种不规则的毛石能够砌出如此规则的建筑,实在是感到惊奇,毛石房屋会比起夯土墙更加结实,但是外表确实比较粗糙,没有那么堂皇。但是在我眼中,色彩丰富的毛石,堆砌在一起就是一幅非常有趣的抽象画。而三间两搭厢的房屋感觉装饰非常华丽,牛腿久经风霜没有油漆但是依然完好无损。居民们说也会住在楼上,虽然木构比较透风比较冷。而楼下往往是待客、日常活动的场所,隐私空间比较小。这类房屋往往天井在三个平方以内,中间有储水池防火,采光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楼下也稍显昏暗,尤其是侧厢。而最大的民宅双美堂,是对合式建筑,但是竟然没有详细地观察,走马观花匆匆走过,厢房比较多而客厅宽阔,客厅照壁很高,而天井并不大,造成客厅照明、通风也是不好。两层的建筑往往楼上也要住人的。而双美堂的后院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后花园。整体上来讲,新叶的建筑风格与诸葛村的非常相近。就是三间两搭厢的占了很大部分,这一点对比与几十公里外的郭洞、俞源的三合式建筑非常有特点。郭洞俞源是大聚居,大天井;诸葛新叶是小独居,小天井。这与新叶这一带用地紧张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用地紧张,这种紧凑的麻雀式的建筑确实非常流行。而且这种隐私性很高的建筑在私人财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产生。更重要的是由于儒家传统思想对于家族女性的约束,高高的马头墙就像监狱。相比而言,新叶的建筑精致程度比起诸葛可能更胜一筹,而且是完整的历史的保留。新叶村各种阶级分化,也深刻地体现在了建筑上面,丰富了它的历史形式。
我临时决定在新叶多呆了一个晚上,因为和村民交流比较多,而实际的去看比较走马观花,所以让这边帮我订了19号杭州-广州的火车票。多一天就多了不少丰富而有趣的经历,没有后悔在新叶多停留,虽然新叶没有俞源、诸葛那么丰富,但是这里的纯正是吸引我的。我照样帮叶老板留下了充满感情和感谢的话语,并且好久没有拿笔,拿起来就些个没完。践行的那两顿饭吃得我印象深刻,大碗的五加皮和绍兴黄酒,感觉诸葛就像绍兴黄酒,而新叶更像叶叔叔自家的五加皮,很淳。17号上午六点十分左右启程离开新叶,坐上新叶-杭州的长途客车离开了。
新叶村位于建德市,而建德市属于杭州管辖,那么我就离开金华了。但是公交还是相对方便的。搭乘诸葛-寿昌的穿梭巴,在大慈岩镇(原来的檀村)下车,在那边等从新安江-新叶古村的巴士,直接就上新叶了。之前我在半路上掏出“红宝书”,拨通了叶叔叔(叶友标师傅)的电话(13064776010)。我在网上搜索新叶的资料,有两篇文章直接指向叶叔叔,评价甚高而且住宿环境不赖。新叶在建德最边角,感觉兰溪-建德这个边角地带路况很差。更别提通往新叶那一道山路,公车司机简直是用生命在飙车,人可以开着开着飞起来那种。这也难怪,新叶这个古村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拒绝公路从他们村庄经过,担心破坏了那里的风水。可见这种闭塞程度。满目的田园风光,自然风光在斜阳之下格外靓丽。
新叶的人
在新叶第一接触的是叶友标叶叔叔,他是一位很有乡土气息,不会用电脑,不怎么写字,但是有很前卫的意识。我到了新叶汽车站就让他来接我去他的明香楼。明香楼在小村的北部边陲,临近进村公路。这是个两层小房,前院种了很多桂树,不论是洗衣服的水盆还是喝茶的茶几,还有纳凉的靠背椅,整个被叶叔叔打扮得古香古色。正厅更是如此,一对对联和书画、太师椅、供桌整个就是传统正堂的装束,再加上各种香炉、佛像、莲蓬、盖盅作为装饰。这是在走复古田园乡绅风。二楼都是客房,我晚上就住在所谓的古香套房里面。这房间床位全部都是用古式木床,再加上房间里面字画等等摆设,很有风味,也干净清爽。虽然多多少少仿制地附庸风雅,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旅途劳顿的人来看,加上卫生间条件极好(装饰武装到了卫生间),这几乎就是四星级宾馆。叶叔叔这里还有工商的食品、住宿的认证,感觉也是非常正式,非常放心。包吃住130两天,我觉得非常值得。叶叔叔曾经接待过不少像我这样的新叶村的仰慕者小清新,也接待过广美一整个班来到这里写生。他拿出那本留言本,满是客人对他的好评和在这里珍贵的回忆。绝对的,在新叶村的住宿是所有的住宿中我感觉到的最实惠,最舒适的。而且我跟叶叔叔能非常开心,超越了顾客关系,仿佛就是我是留学新叶村的寄宿生,跟主人那种亲近的关系,对于整个村庄的情况、发展,还有他的很多客人的事情,还有他对于整个村委会管理的看法,都非常让我感到新奇,因为好些话是我之前在三个村庄从没有听到过的。在这里是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国农村的政治。叶叔叔经常抱怨是村子的干部并没有诸葛的那种开发意识,守着这么大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不会好好地利用,还保护不好。整个村子那种保守的意识不行。对于那样一种环境之下,叶叔叔是一个例外,因为他虽然不会用网络,但知道用网络和回头客去宣传这个地方。他自己做了整个村庄旅游业的很大一部分,包括规划周边的旅游线路、拉沪杭地区的游客、托我们网上帮忙宣传……这些都是非常前卫的营销。村里的干部并没有重视,甚至有些眼红。
在那里三天两夜,非常感谢叶叔叔的照顾。他一人独居,子女都很出息,去了上海工作。他对待每一个游客,尤其是我这种年龄的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我和叶叔叔就坐在院子的陶瓷凳子上面,桂树下,然后聊聊闲天,我教他泡潮汕功夫茶,还有一些茶道的东西,把我最后那一些白叶单枞全部送给了叶叔叔,仿佛我带出门的每一样东西都在旅途中扮演了自己应该的角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叶叔叔做饭挺不错,尤其是最后一天我们中午喝绍兴黄酒,晚上叶叔叔三个菜十分对我胃口,导致我喝了足足有半碗多五加皮,农村那边喝酒都是用吃饭的大碗,大醉而睡。乃至于晚上酒醒的时候口渴难忍。那几天最合口就是水库的那些小鱼,炸着吃,超美味;还有酿冬瓜都是十分合胃口。
新叶村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纯正的乡村,整个村子据称只有12%的人不姓叶,叶姓自从玉华叶氏迁居到这边来,占据了这一片山地的风水最佳的区位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原本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逐渐边缘化,慢慢地迁走了。陈志华毫不讳言:“新叶古村是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村落”。这一点是我第二天到了西山祠堂旁边的村委会和一位干部聊天的时候得到的非常纲领性的一个认识,也是最总体的认识。农业生活在新叶人的生活中的地位,远远比起其他三个村庄要来的重要。在俞源和郭洞,我只能远远地眺望农田,在诸葛我没见过耕地,但是在新叶,我随时可以闯入耕地,整个村庄就是建设在耕地的中间,为了耕种、取水做尽了所有的措施,设法把最好的地盘留下来农耕,寸土寸金的意识在这个山麓下冲积扇的村落非常紧迫。而新叶村这里已经是这一代最好的土地了,背靠道峰山、玉华山,据说众多野兽出没,但是山上真正意义上的山村有猎户把捕捉野兽,这里倒是处于比较安全的地域。而叶叔叔母亲的娘家就是在这样的山村,说是抬头只见一线天。我很惊讶居然还有这样的山村,这样恶劣、原始的环境。玉华叶氏迁居到这个地方本来有仁义礼智几个门派,《新叶村》中描绘了整个村庄为了土地而不断开发、兼并、门派斗争的历史,最终纯正的叶氏血缘抵挡不过恶劣的生存环境,除了崇仁堂一支,其他堂派先后衰落,或者迁居外地。在姓叶的宗族内部,土地问题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产生了佃农和地主。而住宅形制也就有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是比起诸葛村更为明显。整个村子有中产农人的三间两搭厢,有贫农的夯土墙一字型房屋,有地主阶层双美堂这样多进的房屋。房屋形式非常丰富,这也是当年陈志华教授选择这个地方当做第一个考察地点的原因之一。
同时在我的眼里新叶村的农村感觉异常真实,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跟新叶比起来,之前三个村庄那种改变了的文化已经不再像中国的农耕农村了。我晚上在村子走的时候,经过了崇仁堂,见到有个疯子在祠堂门口举着雨伞唱大戏;还有在玉泉寺有个年轻人,脸很脏在寺庙里面帮助泥塑师傅干活,收留他在玉泉寺了;在有序堂的巷子里,我和叶老师聊天玩一个女人突然冲到我跟前跟我大谈耶稣基督,主是万能的……弄得我尴尬在那个地方不敢动。我马上想起了《秦腔》里面的引生,引生是个疯子。试想,哪一个农村没有一两个流浪汉,而哪一个农村没有几个疯疯癫癫的人冲冲撞撞地搅散了这种按部就班的宗法制,这种宗法压制下的人们要么是顺从地安天守命,勤勤恳恳地一辈子,要么就是疯疯癫癫,像个狂士。中国的农村制度,无论在怎样的大背景之下总是有矛盾的,而矛盾没有爆发的时候就长出种种不协调但不伤害整体稳定的小痘痘。当商品经济文化取代了农耕文化,这种不和谐就随之消除了,在不远的诸葛是绝对没有这种疯子乞丐满街跑的现象的。我坐在崇仁堂的池塘边,望着那个疯子的时候,仿佛置身于贾平凹的小说之中,置身于最真实的年代。新叶无论如何就是一个中国农耕村庄的活化石。
我在村委会问到这个村庄的开发和保护的问题,村干部表示保护为主,而且开发和发展并不看重,也难以做出开发。在我看来已经有些偏颇:首先整个新叶村古建筑的保护不力这是在走访了四个村子对比之后的感受。相比,新叶村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古村落。1988年陈志华教授、李春香教授、楼庆西教授带领团队到了新叶村,投石问路并未得到村委会的重视,反而是磨豆腐的叶老伯接待了这几位筚路蓝缕做研究的学者。那个效率至上,“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这种古建筑的研究自然没有受到乡里人和乡干部的重视。在我眼中,陈志华的《新叶村》是写得最好,最让人感动的。就像第一个孩子总是受到爸妈的特别疼爱,陈志华教授据说常常到新叶村回访,而他也感慨不远的诸葛村轰轰烈烈的做出了开发,也协调了保护,而新叶没有搞起来实在可惜。整个新叶村的古村落区域虽然不允许私自拆除住宅建设房屋,但是不少新式两层小楼拔地而起,和白色马墙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感觉非常碍眼。这也跟村委保护不力、不够重视有关。但是现在这种文保政策已经很严厉,新叶新村也从一片原来的耕地中规划出来,村里人可以在那边新建房屋,建设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在于开发旅游业方面,村子也走向另一个极端:高票价(65元通票,4个需要票的景点),低投入。认为旅游业刚刚起步应该增加收入这种做法很幼稚。我认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应该先尽量吸引客人,然后再慢慢地提高质量,提高票价。在村干部的语气中,我发现他们对于旅游业对村子经济、自己的政绩的提升没有很大的寄希望。在叶叔叔眼里就是:保守,没有现代头脑。确实,整个村子据我所知没有通网络,小卖店只有一台电脑供玩玩游戏。而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打工在外,五十来岁回到故乡养老的主要就是务农。他们不会去争取新的事物,没有诸葛村那种漂泊经商,那种大胆地承认,接受商品经济的心理。
整个村子的氛围就是那么和谐均一。你可以任意走进一家人家,然后和里面正在生火,正在刻木雕,正在打牌,正在晒太阳的老人小孩聊聊闲天。感觉村子就像一个整体,没有任何隐私,安全感十足,其乐融融。随着叶叔叔走访了好几户人家,有师承东阳木匠的大木作师傅,我们刚刚去他的老母亲那里,老人家非常热情地给了我好几个新叶橘子。大木作正在雕刻牛腿,新叶的木作是在附近都有名的,那么多精致的作品就在自家的祠堂。但是新叶新建、新修葺的建筑比较有限,他们都帮别的村子的祠堂、庙宇做木工。看他们用锤子和凿子的时候,我知道那些木雕是有生命的。在磨豆腐的老伯伯家,我了解他们家两个非常出色儿子,大儿子做泥塑,帮着村子里塑神像,二儿子会书法,家里满满的挂着楷书、行书、隶书。感觉这个磨豆腐的家里真正体现了新叶那种典型的儒家思想:耕读传家。说起老伯伯当年接待了陈志华教授一行,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他颀长的身躯,还非常硬朗,一副族长的风范。在有序堂的下午,叶叔叔向我引荐了在初中教书的叶老师,叶老师见识广泛,而且思维非常清晰。有些遗憾后来由于时间差错没能再拜访叶老师。在进入村子的时候我看过那本《新叶村》已经有一段时间,所以叶老师是给我大大地温习了一遍新叶村的历史、文化、建筑。在一对正在生火造饭的老夫妻家里,我看见他们家那精致入微的木雕,他们说这种木雕这么光鲜完全是天天生柴火熏出来的。晚上走迷路了,一位老阿伯出来散步,把我带回明香楼,他闲聊中我明白了这就是乡村的作息习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晚上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除了打牌,打麻将,基本都不看电视。而叶叔叔去她家里买菜的老阿婆是吃晚饭马上就睡觉了,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干农活。
在第二天下午我直奔遥远的玉泉寺去寻觅新叶村的宗教中心。在玉泉寺遇到了一位泥塑匠叶师傅,就是第一天里磨豆腐大爷的大儿子,感觉特别有缘也感慨新叶村真小。他正在负责修缮整个村子的塑像。他兴致勃勃地跟我介绍了这个玉泉寺的情况,还有各尊神像的典故。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神祗,除了关羽,还有各司其职的杂神,求雨、防盗、求多子多福的周文王、药王吕洞宾……还有保护了新叶村免受灭村的良吏,抗击元兵的叶家将军……整个玉泉寺竟然是一部村庄的发展史。原来这里是一片庙田,是供菩萨的,而如今成了村里人丰富而现实的信仰的地方,感觉没有那么多的宗教色彩,反而是直接的心理慰藉。每年三月三就是村子里的大庆,都要从神庙将神像迎去游行,而活动的最中心绝对是南塘。跟叶师傅聊多了,发现真是高手在民间,他是在当年陈志华教授留在村子里面的时候帮他们摄影的一人。当年他还年轻,在县城开照相馆,自己摆弄他的那台海鸥,甚至自己手工做了一个放大照片的放大器。陈志华教授当年曾经委托他帮着为新起的房屋摄影,拍下建设过程,他说那本《新叶村》还有不少是他的摄影作品,他现在是斑白的头发,抚着那些印刷的照片,黑白的图片,说:这是他拍的。那种激动。我感觉这书仿佛也找到了主人。听他在讲,想到他那时候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跟那群清华学生一样,跟我差不多,我有一点穿越到那个时候,帮着做测量、记录、访问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陈教授团队里面迟到了二十来年的那个人。
总体感觉到这个乡村里,我就是个到处走动的异类,在前面三个村庄,我自己都没觉得自己特别,但是在这里真的感觉是另外的世界,另外的思想。白天人们忙着做着自己的事情:浣衣、下田、钓鱼、喂养牲畜,老人们就坐在有序堂前聊天;晚上整个道路上基本看不到人,连狗都不愿意上街,偶尔几个女人站在家门口聊聊天,要么就是祠堂的疯子……从街道上,永远等不到喧闹的一刻,而整个村子并不是靠喧闹来得到生机的。它的人情味很浓,串门的寒暄,路上两个人交头接耳几句话,小鸭子在池塘里面扑腾,老人拄着拐杖靠着墙走到里弄的拐弯……那是一种和那一幅南塘水墨画非常相称的安静和动感。
新叶的建筑
新叶村首屈一指的建筑绝对是有序堂,可惜的是我没有买票进去。我站在门口彷徨了一下,感觉到这个祠堂不亚于大公堂的体制,而且作为宗族非常敬重,非常完整的宗族村庄,祠堂保存得肯定非常完好,而其木雕极尽完美。有戏台。整体的风格就是雕花工巧,但是颜色素雅。我一直将这边的木雕和潮汕木雕做对比,认为潮汕木雕也是极尽精致,但是那种涂金漆的感觉很俗气。而这种素雅的木色,确实能给人最原始的冲击感。有序堂是最幸福的建筑,因为它的前面是无比唯美的南塘。南塘无论每天从哪一个时间来看,那清澈的水倒映着两侧的马头墙,还有远处的道峰山,蓝天,颜色协调的怀疑是由画家用了一生调制的一样。这就是整个村庄的风水:“火笔蘸南塘”,寓意是文风鼎盛。南塘清澈异常,甚于诸葛的钟塘上塘,甚于杭州西湖。简直倒影和原像是完全等清晰的。原因也是南塘水采用水库水常年去冲。道峰山是非常少见的步步走高,火焰形或者笔尖形的山峰,玉华叶氏始祖来到这里,首选了这样的风景建造了他们的祖堂有序堂。同时由于道峰山火气太重,祠堂有意避开这种腾腾向上的文火,将有序堂外门对着道峰山,内门侧向九十度。这是非常典型的风水做法,同样的进士第那一座也是这样避火的。在夕阳之下的小巷、里弄显得昏暗而有味道,有序堂外门正对着那一条小巷是交通要道,步步往上,两侧是石头墙,也有马头墙,斑驳的石灰、还有青苔和微微绿色的植物。色彩十分丰富而深邃。在这里堂就是厅,与祠堂有明显的区别。祠堂只有一个就是西山祠堂,而厅有很多个:比如有序堂就是整个宗族的总厅,崇仁堂就是仁一支的总厅,下面还有各个分支的香火堂。祠堂就是整个宗族祭祖的最高场合,后来族人在那里开设了书院,以前的新叶小学也是在西山祠堂,叶老师还有叶叔叔都是在那里读书的。而厅的主要作用是日常事务,就像家族人结婚、治丧、议事、执法都是在各个厅进行,而有序堂是所有族人都可以用的大厅,空间最大,排场最大,如果认为治丧规格不够可以到有序堂。这一点就是诸葛那里的丞相祠堂和大公堂的关系。
我曾经两次来到崇仁堂,第一次是第一天傍晚,那时候有族人治丧,不便进去。第二次是次日清晨。首先注意到的是门口的牛腿上的木雕是形成官帽勺的样式,表示这一支祖先是做官的。祠堂是五进的,显得宽阔。当时有族人正在祠堂吃早餐。祠堂里面陈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还有杀威棍,几乎就是私设公堂的感觉。在这种偏远的山村,宗祠的势力非常强大,几乎拥有执法权,据《新叶村》记录的,村里曾经烧死杀叔的逆子。祠堂内部由于经常使用,稍显杂乱,没有有序堂那么清幽。而前面月牙形的池塘也没有南塘那么澄澈。感觉前庭并没有有序堂那么开阔,而地处交通要到,显得忙碌的氛围多一些,而有序堂常有老人在门口闲坐聊天,休闲的氛围多一些。进士第前方也有一口水塘,进士第大门紧锁,前庭非常开阔,是村民的晒场。驸马府相对非常冷落,其台阶一共六步,比起皇帝少了一步表示是皇亲,但是清晨我打开门,里面几乎是乡里人对柴火的房子,有点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味道。这祠堂前的池塘还算是比较清澈的。西山祠堂体制据说比较宏大,但也只是在门口一个掠影。这里原本是新叶小学的校址,但是现在成为通往小学的地标。村里人劝学传统从未断掉。
抟云塔和文昌阁是新叶村最标志性的建筑,它们位于村郊外,一篇荷花池。第一眼看《新叶村》这本书就被抟云塔的高耸之景象所惊艳。到现场一看名不虚传。这种建筑构景确实非常有味道,高矮搭配。抟云塔的雄浑配上文昌阁的细腻。我曾经抱怨文昌阁的木雕确实有些老旧,甚至看起来有些发黑发灰,但是后来觉得如果翻新了、油漆了,就完全丧失了这种塔、阁同一年代的风味了。抟云塔的楼梯已经坏掉不能登塔,这只是一个装饰性地标,塔上的瓦层层叠叠有点像龙鳞。而文昌阁顶上飞出两条龙须蜷动着,很有动感,在规规矩矩的马墙中间增添了个性和乐趣;而屋檐夸张地翘起来,并且有鱼吻咬着屋檐,象征鲤鱼跃龙门。这种建筑在整个规规矩矩的宗族建筑里面就是异类。抟云塔和文昌阁的独特性就是用来作为风水的。抟云塔如笔,文昌阁也是祈求文运的。这就是整个村庄崇尚文化教育的最高体现。这个建筑与西山祠堂的教育呼应着。要是夏天,这里满堂荷花,更是生机勃勃。色彩就是更加明丽丰富了。
村庄里的农田非常多,一位农夫到明香楼做客,他跟我说他那块地就是水土都非常不错。对于山里开垦的田地我自然有不少兴趣,就果断循着路上去。梯田形式的山田规模不大,但是确实引水灌溉是比较有利的,这块田地在玉华山山脚,一个小山包的山坳里面,四面都能引山上的溪水灌溉。黄澄澄的稻穗,如海浪。四下无人,不禁就靠在塬上,大声高唱beyond的《农民》,好癫狂的一个人。第一次这么接触稻穗就是这样的感觉,丰收、希望的田野。这个村子主要作物就是稻谷、玉米、一些蔬菜、还有棉花。就在西山祠堂往南边有一座挂着瓦的厂房式建筑,据说那就是新叶的纺纱厂。我在去往玉泉寺的路上见到的都是新叶的农田,大片的棉花,大片的稻谷。稻谷或收获了留着稻草垛,或者焚烧了桔梗,或者垂下了黄色的头。而棉花正在开着黄色的小花,可以在花蕊中找到蜜蜂的身影。
玉泉寺是非常古老的建筑,500多年历史,宋代就有了现在关帝庙那一部分,后来逐渐加盖,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建筑依山而上。宋朝的关帝庙的梁柱显得非常粗糙,甚至梁架是不规则的,可见那种建设水平之简陋,如果后来没经过修缮,那么这一点足以看出当时村子规模、财力物力有限,应该叶氏还未迁过来的时候。而整个梁架不见村子里常见的徽派建筑的月梁标志。往两厢和上面,一级一级的建筑往上寻去,逐渐开始有了徽派的月梁、牛腿的标志,感觉比起前面的大殿工整很多。推测后面是后代逐渐加盖上去的,甚至修缮痕迹比较明显。
整个村子我也走了不少民宅,比较普遍的人家都是住着一字型的普通住宅,应该是老人家居住,而家里人口也比较少,因此也不拘简陋,但是由于厨房和客厅连在一起,感觉生火做饭的时候污染比较严重。比较典型的是家里种菜的一位阿婆家里那种纯毛石砌筑的平房。感觉这种不规则的毛石能够砌出如此规则的建筑,实在是感到惊奇,毛石房屋会比起夯土墙更加结实,但是外表确实比较粗糙,没有那么堂皇。但是在我眼中,色彩丰富的毛石,堆砌在一起就是一幅非常有趣的抽象画。而三间两搭厢的房屋感觉装饰非常华丽,牛腿久经风霜没有油漆但是依然完好无损。居民们说也会住在楼上,虽然木构比较透风比较冷。而楼下往往是待客、日常活动的场所,隐私空间比较小。这类房屋往往天井在三个平方以内,中间有储水池防火,采光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楼下也稍显昏暗,尤其是侧厢。而最大的民宅双美堂,是对合式建筑,但是竟然没有详细地观察,走马观花匆匆走过,厢房比较多而客厅宽阔,客厅照壁很高,而天井并不大,造成客厅照明、通风也是不好。两层的建筑往往楼上也要住人的。而双美堂的后院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后花园。整体上来讲,新叶的建筑风格与诸葛村的非常相近。就是三间两搭厢的占了很大部分,这一点对比与几十公里外的郭洞、俞源的三合式建筑非常有特点。郭洞俞源是大聚居,大天井;诸葛新叶是小独居,小天井。这与新叶这一带用地紧张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用地紧张,这种紧凑的麻雀式的建筑确实非常流行。而且这种隐私性很高的建筑在私人财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产生。更重要的是由于儒家传统思想对于家族女性的约束,高高的马头墙就像监狱。相比而言,新叶的建筑精致程度比起诸葛可能更胜一筹,而且是完整的历史的保留。新叶村各种阶级分化,也深刻地体现在了建筑上面,丰富了它的历史形式。
我临时决定在新叶多呆了一个晚上,因为和村民交流比较多,而实际的去看比较走马观花,所以让这边帮我订了19号杭州-广州的火车票。多一天就多了不少丰富而有趣的经历,没有后悔在新叶多停留,虽然新叶没有俞源、诸葛那么丰富,但是这里的纯正是吸引我的。我照样帮叶老板留下了充满感情和感谢的话语,并且好久没有拿笔,拿起来就些个没完。践行的那两顿饭吃得我印象深刻,大碗的五加皮和绍兴黄酒,感觉诸葛就像绍兴黄酒,而新叶更像叶叔叔自家的五加皮,很淳。17号上午六点十分左右启程离开新叶,坐上新叶-杭州的长途客车离开了。
![]() |
晨曦中的南塘 |
![]() |
你喜欢鸭子吗?其实我非常喜欢的。 |
![]() |
山里的红辣椒 |
![]() |
稻田 |
![]() |
有序堂的老人 |
![]() |
抟云塔和文昌阁 |
![]() |
最后自己的留念 |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30 10:37:04
-
Payphone1992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1 21: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