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蓝公武、李大钊:主义与问题之辩
胡适、蓝公武、李大钊:主义与问题之辩
在民国初年,有一场问题与主义之辩,针对的是当时的舆论界,是多研究些问题,还是多谈些主义?
现在,我把双方的主要观点罗列一下。
胡适先生在1919年第31号的《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主义只是工具,必须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要具体分析。
第二,将某种具体主张上升为主义后,会变成一股潮流,人皆从众,空谈此主义,而忘记了主义的本意;而且会将其标签化,成为空洞概念,甚至变成攻击的舆论工具。
第三,针对根本解决的问题,胡适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而且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胡适先生在此文中主要谈过度推崇主义的危害,不要讲主义和“根本解决”当初救命稻草,而是将主义当初一种工具,多研究些实际问题。
接下来,蓝公武在《国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问题与主义》的文章与之商榷,从哲学的角度对问题与主义作了一番梳理,具体如下:
首先,蓝公武分析问题的实质:1,问题即存在困难,有理想与现实的区别;问题多样甚至冲突,问题有地域性、时代性;问题需要主观的反省,主动揭示出来。2,高谈主义,是为了主动揭示问题,吸引舆论注意这个问题,以便更好的解决该问题,解决热点与重点问题。3,解决问题分为抽象与具体,要两步走。要先提取抽象性,知道其不平等、不自由,其抽象性的认识,然后再来具体解决。4,普遍性问题的抽象性质更为重要,一是具体主张没有主义、口号那么明确有力且充满渲染力,二是抽象的主义本身具有普遍适用性,三是人身在其中反而不得知,需要主义先声来发聋振聩。
其次,谈了主义的性质:1,主义不仅是以往具体措施的抽象化,也是对来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主义的最主要部分;2,主义与施行方法无必然联系,好比同一党内也有不同流派;3,主义如同信仰,宣扬主义,则跟随的人就越多,将异见先暂时摒弃一边,先共同解决根本问题;4,主义永远都是好的,危险的只是施行方法,好比目的地都是好的,但是走错了只能怪自己。
再者,继续谈了主义、问题与方法的联系,如下:1,方法有多样性,主义是方法的尺度、标准与核心;2,问题有多样性,甚至矛盾,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3,问题与主义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是相似的;4,进步社会,主义由问题产生;不进步社会,问题由主义发现;5,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文化也会渐渐固定而发生停滞,终究需要主义来改革的。
最后,则针对性的提出了三点:1,需要主义的标准来指导具体方法;2,问题具有共通性,主义具有普遍性,可取长补短;3,主义被利用,正需要宣扬正统以正视听,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李大钊也在第35号的《每周评论》上发文《再论问题与主义》提了一些意见。
第一,主义与问题紧密联系,倡导主义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高谈主义,是为了主动揭示问题,唤起群众参与,并且高举主义旗帜解决问题。
第二,主义有理想和实用两面,理想的成分大抵相同,实用的成分会因时因地作用于不同事物而不同。
第三,主义存在被利用的可能,但是不可因噎废食,反而更应该主动宣扬真正的主义
第四,论根本解决的问题。根本解决的确会让人闲却了不努力,但是应该承认遇着时机,因着情形,或须取一个根本解决的方法。
针对李、蓝二位的主张,胡适先生又撰文《三论问题与主义》应辩,在这篇文中,胡适先生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双方的误会在具体与抽象的主义之间。蓝、李两君所辩护的主义,其实乃是些抽象名词所代表的种种具体的主张,而胡适先生所攻击的,则是抽象化、标签化、空荡荡、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不是主义本身,更不是反对理想。
第二,反对将问题抽象化。用一两个标签对问题进行概括不行,而是越具体越好。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抽象性,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往往必须经过一番理想的作用,这一层理想的作用,不可错认作问题本身的抽象性,研究的核心还是在这个理想这个标签词汇下的各种具体主张。
第三,李、蓝二位认为主义与理想等同,胡适先生则认为主义都是一些具体的主张,反对迷信抽象性名词。
最后,胡适先生认为: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
后来,胡适先生还写了《四论问题与主义》,不过未能发表,谈的是如何输入学理与思潮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这次争辩,看主义与具体之争,实际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解决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时,是学习外国成功的经验,以此作为标版,向着这个理想模型重新塑造中国,还是细细考究中国的实际问题,逐步进行改良?两种方法,不便说哪个更好,各有特征。
前者是革命派,很激烈,也彻底,但是会抛弃了原有的一些东西,塑造盲目和崇拜,而且我们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尤其涉及社会这种辅助东西,实际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与蓝图相吻合?很难很难。
后者是改良派,会避免革命后的那种整个社会的虚浮,那种重塑的困难,但是改良会很慢,而且有些事的确是积重难返。
他们各有自己的坚持,我觉得胡与李蓝二人的在政治上的差异,与他们在对社会的认识不同有关,譬如理想。或许,他们是这样想的:
“李、蓝认为,人类的理想普遍都是一致的,真理也是绝对的,我们应该向着这个理想奋进,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去实现这个理想;胡适则认为,理想是好的,可是不应太夸大理想的重要性,尤其不能夸大社会集体之理想而忽视人的个体之理想,应求同存异,我们应该有理想这个目标,但是不能让理想这个目标限定了我们的行动,应该要尊重过去、现在和未来,将理想与现实结合,以现实为主。
李、蓝认为,理想是先天性的,它指引我们向着那个理想的社会前进,无论你承不承认,它都在那里;胡适认为,理想只是人们生活不断实践总结的一种设计,不是先天的,而是各种经验积累的结果与升华。
李、蓝是自上而下,很诱惑,好像根本问题解决了,什么都问题都解决了;胡适则是自下而上,慢慢积累,慢慢蜕变,结果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解决好现在的问题。”
根本解决,这是一种懒惰,大懒惰。
或许,在生活中,相比李、蓝两位,胡适先生更享受的,应该是过程。世间哪有什么确定的事,不变的,唯有变。做好自己的,做好现在的,做好具体的,结果怎么样?管他呢。
人类永恒的追求,就是真善美。自然学科,解决的是求真的问题,人文学科,解决的是求善的,艺术,解决的是求美的。科学,也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在民国初年,有一场问题与主义之辩,针对的是当时的舆论界,是多研究些问题,还是多谈些主义?
现在,我把双方的主要观点罗列一下。
胡适先生在1919年第31号的《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主义只是工具,必须因时因地因事而不同,要具体分析。
第二,将某种具体主张上升为主义后,会变成一股潮流,人皆从众,空谈此主义,而忘记了主义的本意;而且会将其标签化,成为空洞概念,甚至变成攻击的舆论工具。
第三,针对根本解决的问题,胡适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而且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胡适先生在此文中主要谈过度推崇主义的危害,不要讲主义和“根本解决”当初救命稻草,而是将主义当初一种工具,多研究些实际问题。
接下来,蓝公武在《国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问题与主义》的文章与之商榷,从哲学的角度对问题与主义作了一番梳理,具体如下:
首先,蓝公武分析问题的实质:1,问题即存在困难,有理想与现实的区别;问题多样甚至冲突,问题有地域性、时代性;问题需要主观的反省,主动揭示出来。2,高谈主义,是为了主动揭示问题,吸引舆论注意这个问题,以便更好的解决该问题,解决热点与重点问题。3,解决问题分为抽象与具体,要两步走。要先提取抽象性,知道其不平等、不自由,其抽象性的认识,然后再来具体解决。4,普遍性问题的抽象性质更为重要,一是具体主张没有主义、口号那么明确有力且充满渲染力,二是抽象的主义本身具有普遍适用性,三是人身在其中反而不得知,需要主义先声来发聋振聩。
其次,谈了主义的性质:1,主义不仅是以往具体措施的抽象化,也是对来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主义的最主要部分;2,主义与施行方法无必然联系,好比同一党内也有不同流派;3,主义如同信仰,宣扬主义,则跟随的人就越多,将异见先暂时摒弃一边,先共同解决根本问题;4,主义永远都是好的,危险的只是施行方法,好比目的地都是好的,但是走错了只能怪自己。
再者,继续谈了主义、问题与方法的联系,如下:1,方法有多样性,主义是方法的尺度、标准与核心;2,问题有多样性,甚至矛盾,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3,问题与主义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是相似的;4,进步社会,主义由问题产生;不进步社会,问题由主义发现;5,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文化也会渐渐固定而发生停滞,终究需要主义来改革的。
最后,则针对性的提出了三点:1,需要主义的标准来指导具体方法;2,问题具有共通性,主义具有普遍性,可取长补短;3,主义被利用,正需要宣扬正统以正视听,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李大钊也在第35号的《每周评论》上发文《再论问题与主义》提了一些意见。
第一,主义与问题紧密联系,倡导主义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高谈主义,是为了主动揭示问题,唤起群众参与,并且高举主义旗帜解决问题。
第二,主义有理想和实用两面,理想的成分大抵相同,实用的成分会因时因地作用于不同事物而不同。
第三,主义存在被利用的可能,但是不可因噎废食,反而更应该主动宣扬真正的主义
第四,论根本解决的问题。根本解决的确会让人闲却了不努力,但是应该承认遇着时机,因着情形,或须取一个根本解决的方法。
针对李、蓝二位的主张,胡适先生又撰文《三论问题与主义》应辩,在这篇文中,胡适先生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双方的误会在具体与抽象的主义之间。蓝、李两君所辩护的主义,其实乃是些抽象名词所代表的种种具体的主张,而胡适先生所攻击的,则是抽象化、标签化、空荡荡、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不是主义本身,更不是反对理想。
第二,反对将问题抽象化。用一两个标签对问题进行概括不行,而是越具体越好。问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抽象性,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往往必须经过一番理想的作用,这一层理想的作用,不可错认作问题本身的抽象性,研究的核心还是在这个理想这个标签词汇下的各种具体主张。
第三,李、蓝二位认为主义与理想等同,胡适先生则认为主义都是一些具体的主张,反对迷信抽象性名词。
最后,胡适先生认为: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
后来,胡适先生还写了《四论问题与主义》,不过未能发表,谈的是如何输入学理与思潮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纵观这次争辩,看主义与具体之争,实际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解决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时,是学习外国成功的经验,以此作为标版,向着这个理想模型重新塑造中国,还是细细考究中国的实际问题,逐步进行改良?两种方法,不便说哪个更好,各有特征。
前者是革命派,很激烈,也彻底,但是会抛弃了原有的一些东西,塑造盲目和崇拜,而且我们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尤其涉及社会这种辅助东西,实际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与蓝图相吻合?很难很难。
后者是改良派,会避免革命后的那种整个社会的虚浮,那种重塑的困难,但是改良会很慢,而且有些事的确是积重难返。
他们各有自己的坚持,我觉得胡与李蓝二人的在政治上的差异,与他们在对社会的认识不同有关,譬如理想。或许,他们是这样想的:
“李、蓝认为,人类的理想普遍都是一致的,真理也是绝对的,我们应该向着这个理想奋进,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去实现这个理想;胡适则认为,理想是好的,可是不应太夸大理想的重要性,尤其不能夸大社会集体之理想而忽视人的个体之理想,应求同存异,我们应该有理想这个目标,但是不能让理想这个目标限定了我们的行动,应该要尊重过去、现在和未来,将理想与现实结合,以现实为主。
李、蓝认为,理想是先天性的,它指引我们向着那个理想的社会前进,无论你承不承认,它都在那里;胡适认为,理想只是人们生活不断实践总结的一种设计,不是先天的,而是各种经验积累的结果与升华。
李、蓝是自上而下,很诱惑,好像根本问题解决了,什么都问题都解决了;胡适则是自下而上,慢慢积累,慢慢蜕变,结果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解决好现在的问题。”
根本解决,这是一种懒惰,大懒惰。
或许,在生活中,相比李、蓝两位,胡适先生更享受的,应该是过程。世间哪有什么确定的事,不变的,唯有变。做好自己的,做好现在的,做好具体的,结果怎么样?管他呢。
人类永恒的追求,就是真善美。自然学科,解决的是求真的问题,人文学科,解决的是求善的,艺术,解决的是求美的。科学,也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