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一)火车上-郭洞村
在路上
——那一年我正年轻,我离开了家去远方流浪,我的心里面是希望和梦想我的脸上未经风霜……
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从被陈志华教授的那四本《乡土建筑》所吸引,那四个萦绕在脑海的郭洞、俞源、诸葛、新叶。很多存在于那鲜艳学究的四开专著里面,但是,那种渴望去看一看的冲动一直促成了我的这次行程。
火车上
出发的冲动由于我的身后种种悬而未决的事情而让我心情沉重,我担心失去未来的机会也担心失去旅行的机会。但是理想与现实,决断与踌躇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一张广州-武义的火车票的距离。买了火车票之后,交代了身后的事情(真的很感激几位好朋友的帮忙),我背着四本书,头也不回地走进候车大厅。
这是我第一次出门,那种对于未来茫然是不时泛上心头的,而且还是一个人举目无亲地去山沟里面。硬座票火车上那种秋愁是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硬座的不舒适会冲淡这种心理顾虑,有时候心理顾虑会冲淡硬座的不舒适感觉。在我旁边坐着一个黑龙江的汉子,是从事农业工作的,我们对中国农业的问题深入交流了意见。
郭洞村2012.10.12 .上午六点-当天下午一点
郭洞的建筑
火车到达武义站是早上将近六点,第一缕阳光和土地的平稳是最大的安慰,还有浙江入秋那种刺骨的冷,还有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站前广场上晨运的音乐。
感觉我踏上了浙江之后,反而感觉到自己逃离之后活过来的一种很自由,很精致的感觉。
我之前做了不少功课,都记在红色的一本“红宝书”便签本里面。就像Prison Break一样,我查到所有的东西,车次、班次、首发时间、价格、转车、甚至一个电话。坐上摩托车,我要去的是武义客运东站,武义那么小,很快就到了,感觉武义有些像汕头。初晨的冷风吹得我几乎快僵硬。摩托司机兴致勃勃地介绍武义的特色:温泉旅游。看来这里是杭州人、上海人旅游的大后方咯。可是,这些我都不感兴趣。
郭洞的车稀稀落落地坐着两三个人,六点半发车。初秋总是晴朗的,山路阳光穿过树林就是一个无法用相机表达的景致。离书里面、想象中的那个地方越来越近了,这种冲动、紧张越来越强烈,到底那里是和我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和二十来年前陈志华团队走访的时候变化了多少呢?
车一直把我送到了郭上村,而后来知道主要开发旅游的是郭下村。但是我认为这两个部分属于同个郭洞范畴,并没有优劣之分,郭上在水源龙溪的上游,夯土墙、素砖房和下面个性十足骄傲滴伫立着的马头墙形成强烈对比。感觉郭上应该是相对欠开发,相对落后了。一路沿大路、龙溪走下郭下,有新修的文昌阁,有珍贵的南方红豆杉,有在国庆两节后打烊的客栈,有对游客毫不在意的大狗小狗,经过文昌阁旁边那道拱门就是到了郭下了。
龙溪是郭下村的生活命脉,淘洗、取水、文化娱乐、交通要道、生产都是和龙溪有着直接关系。但是龙溪现如今不仅水很少了,同时垃圾不少,水质混浊。据村民介绍上游正在挖桥基,所以导致龙溪浑浊不堪。这需要一次大的山洪来冲洗啦。总之,龙溪的涓涓细流和我想象中的那种大溪流很不一样。可能很久的旱季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郭洞本身这种非常独特的地形有关:三面环山,紧紧包围,一面水口,狭长河道。村民在龙溪边淘洗、聊天、买菜,还有在河岸边晾晒。
一位老汉在清晨,我刚到的时候腰上插着一把镰刀就下地去了,那种感觉一直贯穿着我走完四个村庄。就是空巢农村的悲凉。
这是我第一个踏进去的村庄,带着城镇人进来的羞涩和懵懂,还有口音不通的尴尬,尴尬地走进去一户人家,门上的过梁、还有雀替、牛腿的雕花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马上就想在这里借宿一晚。可惜他们的民宅不提供住宿,更可悲的是那里基本就是没人住的空屋。年轻人去了城里务工,带走了很多东西,只剩下老人和上幼儿园的小孩留在空空荡荡,懒洋洋的阳光下。慢节奏中,不时奏出悲凉的音符。
中国的农村可能都是这样的,即使在国家重点保护的古村落,旅游业作为一定支撑的村庄也是难以避免。
沿着龙溪往水口方向走。郭洞水口一定是我见过的四个村落最具特色的,十分显著的。小时候我们家乡也有“水关亭”,作为村庄江口的镇锁。以前只知道这个地名,但是这个地名背后丰富多彩的人文、阴阳学问实在是丰富。古代认为水是一个村落发展的根源,必须非常重视水流入和流出村庄的“水口”。他们忌讳水从村子里直入直出,认为“留不住财(水就是财)”,因此,除了把江水做成弯曲的河道,同时在江口设置水口建筑,形式上、信仰上将水留住。典型的做法就是建庙、建桥、建亭。郭洞村是三者皆有。海麟庙、回龙桥、义乡亭。
这种水关的布置使得水口画面充满和谐并且丰富多彩。回龙桥犹如戒指一样戴在龙溪之上,而义乡亭就像戒指上的钻石。一方宝印镇压着涓涓龙溪。本来已经和缓的溪流更加显得被驯服。回龙桥下面是村民填出来的石提,目的据说是为了引水灌溉。两岸密林,偶尔还有小松鼠从林中窜出来。
文昌阁和海麟庙在历史中毁掉了,但是也已经重建,还有水口的水碓,也为了旅游而重新建起。这些建筑分散在回龙桥两边,共轭溪水。白墙灰瓦,倒印水中。
而何氏祠堂和凡豫堂可以说是整个村落最为典型的建筑。何氏祠堂里面,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见识了徽派建筑那种肥梁瘦柱的特殊构造。据说一品框架就是可以意会成一个“商人”的“商”字。这一点我也特别感到有趣。对于做工精致的宗族政治性建筑,宗祠往往三进两明堂,何家祠里面还有一个戏台,而郭洞村现如今为了村民大众都能听戏,戏台都设在外面大棚,古代祠堂并不是可以随便出入的,并且古代的人丁也并不多。
凡豫堂是非常大方的三合式房屋,第一反应就是这里的房屋远远地比书里面诸葛、新叶来的阔气。但是往往族人聚族而居,没有什么隐私。
郭洞的人
在郭洞村里面的经历深刻地改变了我整个旅行的基调。本来是带着阴郁的心情去那边,但是那里的人那种热情、亲切,让我忘了自己在旅途上。
一开始我去买票口,遇上了两位花甲老人,其中一位明朗地记得,1997年陈志华教授到郭洞村调研的情景。他说陈教授很会爬山,他当时就是带路人,带着很多人爬山去找古迹,那块“双泉古里”的石碑。陈教授团队在村里面住了有一年,主要是楼庆西教授主持,还带了一批批的清华生。他们的话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十五年前,跟随着好几位教授一起踏勘,一起拍摄的情景,仿佛我也是清华学子的一员,兴致勃勃地和老乡聊起了当地的民俗和木雕。
他们也感慨着这里的开发和保护瓶颈。我从破落的民宅已经猜出一二。由于政府命令古建筑不允许拆毁,但是修葺保护并不得力,同时村里青年人大都去武义县城打工、买房,这么多老房子就空了,只剩下稀稀落落的老年人。年轻人赚了钱也没办法回家乡置地建房,由于郭洞本来就是一个小山村,并且农田不允许占用,这不得不使得农田荒耕,村庄零落。甚至陈教授一行当年提到的在村口那座郭洞小学现如今已经废弃了,改造成了环保公厕和医疗服务点。郭洞小学的消失让我对这个充满劝学传统的古村落充满唏嘘,乃至于后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留意有没有带着红领巾的孩子。
至于开发旅游,老人家一直说,这一直没有深度开发过,有过一些农家乐,但是都是非常小型,也是开发非常有限的,因为这保护为主的原则下,还有保守、凄凉的环境下,政府投资非常有限,并且只大头在于修缮。村民们对于这种保护出乎我的意料的很支持,即使面临着自己的宅基地无法自己做主的困窘,也认为这是必要的。我觉得他们已经把他们的乡土建筑当成自己的骄傲了。村民们保持着原有的安宁、清贫。可能这更现实地体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了。这一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农村的面貌。我们的城市离最真实的中国太遥远了。
我拿着那本《俞源村》往何家祠走的时候,被一位年轻人叫住了,原来他就是村里面的导游之一。非常庆幸遇见周导游,因为在他专业的讲解下,我认识到不少很奇特的东西:祠堂里面的棺木和丧礼,领导人曾经空降郭洞,郭洞的民俗……不过我感觉到,周导游应该也很庆幸在这个旅游的淡季会遇见这么一位志同道合,对郭洞村这么兴致勃勃,口若悬河的客人吧。我当时用陈志华教授的书,讲解好多徽派建筑的特征,还有我的家乡,还有岭南派和徽派建筑的对比和各种原因。简直把自己武装成一个乡土建筑的研究学者。他愉快而骄傲地带领我领略了何家祠和凡豫堂,我们讨论得忘记了饭点。他愉快地邀请我去导游站吃工作餐。虽然我们去的时候只剩下剩饭菜,但是对于舟车劳顿,一夜未眠的我来说已经是最好的享受了。跟周导游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不仅是郭洞的建筑,还有他的导游经历,他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他应该留在郭洞,继续用自己的年轻的心催化这个古老安静的村落,而这里的恬静的田园生活,也很适合他,丰富多彩的就业史,他需要安定了。
离开郭洞确实比较可惜,本来可以在这里多住上一个晚上,像后来的三个村庄一样。郭洞之行确实流于走马观花了。好想深入地去了解这个村庄。但是就随着公车离开了,趁着下午奔往武义县城,开往下一站。
——那一年我正年轻,我离开了家去远方流浪,我的心里面是希望和梦想我的脸上未经风霜……
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从被陈志华教授的那四本《乡土建筑》所吸引,那四个萦绕在脑海的郭洞、俞源、诸葛、新叶。很多存在于那鲜艳学究的四开专著里面,但是,那种渴望去看一看的冲动一直促成了我的这次行程。
火车上
出发的冲动由于我的身后种种悬而未决的事情而让我心情沉重,我担心失去未来的机会也担心失去旅行的机会。但是理想与现实,决断与踌躇之间的距离仅仅是一张广州-武义的火车票的距离。买了火车票之后,交代了身后的事情(真的很感激几位好朋友的帮忙),我背着四本书,头也不回地走进候车大厅。
这是我第一次出门,那种对于未来茫然是不时泛上心头的,而且还是一个人举目无亲地去山沟里面。硬座票火车上那种秋愁是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硬座的不舒适会冲淡这种心理顾虑,有时候心理顾虑会冲淡硬座的不舒适感觉。在我旁边坐着一个黑龙江的汉子,是从事农业工作的,我们对中国农业的问题深入交流了意见。
郭洞村2012.10.12 .上午六点-当天下午一点
郭洞的建筑
火车到达武义站是早上将近六点,第一缕阳光和土地的平稳是最大的安慰,还有浙江入秋那种刺骨的冷,还有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是站前广场上晨运的音乐。
感觉我踏上了浙江之后,反而感觉到自己逃离之后活过来的一种很自由,很精致的感觉。
我之前做了不少功课,都记在红色的一本“红宝书”便签本里面。就像Prison Break一样,我查到所有的东西,车次、班次、首发时间、价格、转车、甚至一个电话。坐上摩托车,我要去的是武义客运东站,武义那么小,很快就到了,感觉武义有些像汕头。初晨的冷风吹得我几乎快僵硬。摩托司机兴致勃勃地介绍武义的特色:温泉旅游。看来这里是杭州人、上海人旅游的大后方咯。可是,这些我都不感兴趣。
郭洞的车稀稀落落地坐着两三个人,六点半发车。初秋总是晴朗的,山路阳光穿过树林就是一个无法用相机表达的景致。离书里面、想象中的那个地方越来越近了,这种冲动、紧张越来越强烈,到底那里是和我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和二十来年前陈志华团队走访的时候变化了多少呢?
车一直把我送到了郭上村,而后来知道主要开发旅游的是郭下村。但是我认为这两个部分属于同个郭洞范畴,并没有优劣之分,郭上在水源龙溪的上游,夯土墙、素砖房和下面个性十足骄傲滴伫立着的马头墙形成强烈对比。感觉郭上应该是相对欠开发,相对落后了。一路沿大路、龙溪走下郭下,有新修的文昌阁,有珍贵的南方红豆杉,有在国庆两节后打烊的客栈,有对游客毫不在意的大狗小狗,经过文昌阁旁边那道拱门就是到了郭下了。
龙溪是郭下村的生活命脉,淘洗、取水、文化娱乐、交通要道、生产都是和龙溪有着直接关系。但是龙溪现如今不仅水很少了,同时垃圾不少,水质混浊。据村民介绍上游正在挖桥基,所以导致龙溪浑浊不堪。这需要一次大的山洪来冲洗啦。总之,龙溪的涓涓细流和我想象中的那种大溪流很不一样。可能很久的旱季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郭洞本身这种非常独特的地形有关:三面环山,紧紧包围,一面水口,狭长河道。村民在龙溪边淘洗、聊天、买菜,还有在河岸边晾晒。
一位老汉在清晨,我刚到的时候腰上插着一把镰刀就下地去了,那种感觉一直贯穿着我走完四个村庄。就是空巢农村的悲凉。
这是我第一个踏进去的村庄,带着城镇人进来的羞涩和懵懂,还有口音不通的尴尬,尴尬地走进去一户人家,门上的过梁、还有雀替、牛腿的雕花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马上就想在这里借宿一晚。可惜他们的民宅不提供住宿,更可悲的是那里基本就是没人住的空屋。年轻人去了城里务工,带走了很多东西,只剩下老人和上幼儿园的小孩留在空空荡荡,懒洋洋的阳光下。慢节奏中,不时奏出悲凉的音符。
中国的农村可能都是这样的,即使在国家重点保护的古村落,旅游业作为一定支撑的村庄也是难以避免。
沿着龙溪往水口方向走。郭洞水口一定是我见过的四个村落最具特色的,十分显著的。小时候我们家乡也有“水关亭”,作为村庄江口的镇锁。以前只知道这个地名,但是这个地名背后丰富多彩的人文、阴阳学问实在是丰富。古代认为水是一个村落发展的根源,必须非常重视水流入和流出村庄的“水口”。他们忌讳水从村子里直入直出,认为“留不住财(水就是财)”,因此,除了把江水做成弯曲的河道,同时在江口设置水口建筑,形式上、信仰上将水留住。典型的做法就是建庙、建桥、建亭。郭洞村是三者皆有。海麟庙、回龙桥、义乡亭。
这种水关的布置使得水口画面充满和谐并且丰富多彩。回龙桥犹如戒指一样戴在龙溪之上,而义乡亭就像戒指上的钻石。一方宝印镇压着涓涓龙溪。本来已经和缓的溪流更加显得被驯服。回龙桥下面是村民填出来的石提,目的据说是为了引水灌溉。两岸密林,偶尔还有小松鼠从林中窜出来。
文昌阁和海麟庙在历史中毁掉了,但是也已经重建,还有水口的水碓,也为了旅游而重新建起。这些建筑分散在回龙桥两边,共轭溪水。白墙灰瓦,倒印水中。
而何氏祠堂和凡豫堂可以说是整个村落最为典型的建筑。何氏祠堂里面,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见识了徽派建筑那种肥梁瘦柱的特殊构造。据说一品框架就是可以意会成一个“商人”的“商”字。这一点我也特别感到有趣。对于做工精致的宗族政治性建筑,宗祠往往三进两明堂,何家祠里面还有一个戏台,而郭洞村现如今为了村民大众都能听戏,戏台都设在外面大棚,古代祠堂并不是可以随便出入的,并且古代的人丁也并不多。
凡豫堂是非常大方的三合式房屋,第一反应就是这里的房屋远远地比书里面诸葛、新叶来的阔气。但是往往族人聚族而居,没有什么隐私。
郭洞的人
在郭洞村里面的经历深刻地改变了我整个旅行的基调。本来是带着阴郁的心情去那边,但是那里的人那种热情、亲切,让我忘了自己在旅途上。
一开始我去买票口,遇上了两位花甲老人,其中一位明朗地记得,1997年陈志华教授到郭洞村调研的情景。他说陈教授很会爬山,他当时就是带路人,带着很多人爬山去找古迹,那块“双泉古里”的石碑。陈教授团队在村里面住了有一年,主要是楼庆西教授主持,还带了一批批的清华生。他们的话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十五年前,跟随着好几位教授一起踏勘,一起拍摄的情景,仿佛我也是清华学子的一员,兴致勃勃地和老乡聊起了当地的民俗和木雕。
他们也感慨着这里的开发和保护瓶颈。我从破落的民宅已经猜出一二。由于政府命令古建筑不允许拆毁,但是修葺保护并不得力,同时村里青年人大都去武义县城打工、买房,这么多老房子就空了,只剩下稀稀落落的老年人。年轻人赚了钱也没办法回家乡置地建房,由于郭洞本来就是一个小山村,并且农田不允许占用,这不得不使得农田荒耕,村庄零落。甚至陈教授一行当年提到的在村口那座郭洞小学现如今已经废弃了,改造成了环保公厕和医疗服务点。郭洞小学的消失让我对这个充满劝学传统的古村落充满唏嘘,乃至于后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留意有没有带着红领巾的孩子。
至于开发旅游,老人家一直说,这一直没有深度开发过,有过一些农家乐,但是都是非常小型,也是开发非常有限的,因为这保护为主的原则下,还有保守、凄凉的环境下,政府投资非常有限,并且只大头在于修缮。村民们对于这种保护出乎我的意料的很支持,即使面临着自己的宅基地无法自己做主的困窘,也认为这是必要的。我觉得他们已经把他们的乡土建筑当成自己的骄傲了。村民们保持着原有的安宁、清贫。可能这更现实地体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了。这一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农村的面貌。我们的城市离最真实的中国太遥远了。
我拿着那本《俞源村》往何家祠走的时候,被一位年轻人叫住了,原来他就是村里面的导游之一。非常庆幸遇见周导游,因为在他专业的讲解下,我认识到不少很奇特的东西:祠堂里面的棺木和丧礼,领导人曾经空降郭洞,郭洞的民俗……不过我感觉到,周导游应该也很庆幸在这个旅游的淡季会遇见这么一位志同道合,对郭洞村这么兴致勃勃,口若悬河的客人吧。我当时用陈志华教授的书,讲解好多徽派建筑的特征,还有我的家乡,还有岭南派和徽派建筑的对比和各种原因。简直把自己武装成一个乡土建筑的研究学者。他愉快而骄傲地带领我领略了何家祠和凡豫堂,我们讨论得忘记了饭点。他愉快地邀请我去导游站吃工作餐。虽然我们去的时候只剩下剩饭菜,但是对于舟车劳顿,一夜未眠的我来说已经是最好的享受了。跟周导游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不仅是郭洞的建筑,还有他的导游经历,他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他应该留在郭洞,继续用自己的年轻的心催化这个古老安静的村落,而这里的恬静的田园生活,也很适合他,丰富多彩的就业史,他需要安定了。
离开郭洞确实比较可惜,本来可以在这里多住上一个晚上,像后来的三个村庄一样。郭洞之行确实流于走马观花了。好想深入地去了解这个村庄。但是就随着公车离开了,趁着下午奔往武义县城,开往下一站。
![]() |
老人的背影,村庄严重的老龄化让人唏嘘 |
![]() |
老人在巷口 |
![]() |
何家祠,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徽派 |
![]() |
水口遇见的两位老人家,他们曾经为陈志华团队引路 |
![]() |
水口回龙桥 |
![]() |
山上往下来,空荡荡的灰瓦白墙 |
![]() |
一榀梁架,很典型的肥梁瘦柱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