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瑞:風格是必要的信仰
採訪完實踐大學時尚媒體研究所所長曲家瑞之後,我突然覺得,如果我到了四 十二歲,能像曲家瑞現在這樣,是一件很棒的事。
就外在而言,四十二歲的她真像個二十四歲的大學女生。及腰的長髮又細又直 ,還有令人羨慕的瘦瘦的手臂,穿一身粉紅色卻一點不讓人覺得噁心,這對四 十二歲的熟女可不容易。 但如果以為曲家瑞是飄逸夢幻型的人物,那就大錯特錯。她講話又快又急,嗓 門大,「聲如洪鐘」很少用來形容女性,但形容她卻很貼切。腳上永遠是 converse布鞋,走路也是又快又急,在學校還會被教官喝止:「這位同學 妳不要邊走邊吃!」
雖然形象不太柔美,但曲家瑞散發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讓她在這幾年很受矚目 ,畢竟現在是講究「風格」的年代。她把許多傳統中既定印象的事徹底顛覆, 灌注個人風格而呈現新的面貌。 學生絕大多數很喜歡她(除了上課遲到這件事很難被原諒),不只因為她有一 種可親的特質,講笑話讓人噴飯,也因為曲老師會帶他們做許多新鮮的事,譬 如彩繪故宮、環島旅行觀察檳榔西施、到lounge bar觀察人和影像,還有帶他們 實際參與一連串愈來愈有趣的藝文策展活動。
誠品書店「理想的書房」、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的多元色彩」,一直到剛落幕 的台灣國際動畫影展……,這幾年曲家瑞把策展做成一件時髦的事。她把傳統 中嚴肅的展覽,加入了流行的元素,讓非藝文份子也能發掘樂趣;她也把「大 學教師」這個「仰之彌高」的工作,做得貼近學生、時髦有趣。 她的「有趣」還包括蒐集公仔。 到曲家瑞的工作室採訪,長達四公尺的牆上佈滿上萬個娃娃,那種「幾萬隻眼 睛盯著妳看」的震撼力有點可怕。這兩年公仔熱突然發燒,這上萬個娃娃裝成 十八大箱,跟著曲家瑞遠渡重洋,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回來休息沒多久, 又要啟程往韓國釜山雙年展。曲家瑞從小在破爛堆、跳蚤市場收集的娃娃,又 讓她晉身為「公仔達人」,這點她自己也莫名其妙。
風格是一種競爭力
希望四十二歲時能像她這樣,說穿了,無非是「風格」二字。
當妳在腦海中浮現「曲家瑞」三個字時,不會是一個模糊、平庸的印象,鮮明 的特色會立刻蹦出來:有趣、走在潮流尖端、能量充沛----很明顯,她是一個風 格強烈的人。而當下的職場環境,「風格」重不重要?絕對太重要了。風格幾 乎變成一種競爭力了。
兩個功能、品質相仿的產品,顧客會買哪個?有設計風格的絕對會出線。兩個 能力、實力相仿的同儕,誰比較容易受到矚目?有個人風格的自然會吸引較多目光。
就像報導企業,有些企業寫完就忘了,因為沒特色,有的偏偏讓你忘也忘不了 ,願意投注更多心力觀察它們,這也是奇美(東方老莊哲學的管理風格)、華碩(永遠跟你強調品質堅若磐石)、鴻海(鐵血紀律的軍事化管理)報導不斷 的原因之一。通常是領導者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從上而下灌注企業,讓企業 非常與眾不同。而奇妙的是,具有強烈風格的企業,多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 請曲家瑞談風格,除了因為她的工作是教出台灣未來的設計師,風格是必要 的信仰,更因為她自己,有著形塑個人風格最基本的條件----「做自己」的強 烈慾望。 曲家瑞若是幫人家簽名,一定在旁邊寫上:做自己。課堂上,她最常提醒學 生的也是:做自己。「做自己」難道很困難嗎? 對有些人很容易,對有些人則很難。難在找不到自己,難在找到了又輕易地失 去自己。曲家瑞自己一直到三十三歲,才有機會「做自己」。
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
她成長在一個十分富裕的家庭,父親是經營水產漁業起家的殷實商人,但是非 常傳統,是那種會坐在客廳給兒女「等門」的權威父親。曲家瑞交了日本男朋 友,爸爸叫她跪在祖母遺照前,發誓永遠不再見男友。曲家瑞說完往事哈哈大笑,不過後來她真的沒見他。 富裕但傳統的家庭,給曲家瑞沈重的框框,她在這個框框下「自己」不見了。 父母希望兒女優秀聽話,功課很爛的曲家瑞沒辦法像公主般的姊姊討人喜歡。 和爸媽出去,爸爸希望她不要講話,「否則人家會覺得妳很笨。」她覺得自己 隱形起來最好。
曲家瑞念台北典型的貴族學校,但在學校裡,功課不好是不被列在名冊上的, 意思是「妳不算是個人」。雖然班上都知道她很會畫畫,但當她被選為美術股長時,老師說功課爛的人不能當幹部,讓她頓時又覺得自己消失了。
現在學生會「分析」她:曲老師講話、笑,都很大聲,是因為自信不夠;曲老 師蒐集娃娃,是因為她很孤單……。曲家瑞覺得學生的分析其實很正確,她滿 屋子的娃娃是一種潛意識的交換,想換回她的童年。
一直到「在台灣混不下去」、被送去美國唸書以後,曲家瑞才一步步找回自己 。她被幾個好老師從迷途中「撿」回來,肯定她的畫畫才能,心裡自卑的陰影 慢慢被擦去,一點一滴重拾信心。
她第一次被素描老師稱讚時,害羞地連頭都抬不起來,連說「no no no」,第二 次、第三次被稱讚,也是同樣反應,這下子連老師都生氣了。這時曲家瑞才知 道,老師是真心在肯定她。她覺得終於有人願意看看她。 這也是她現在做老師時,最常給自己的提醒: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心裡的 受傷、叛逆與沒有自信,或許就在這個過程中釋放了。特別是對於資質中等的 學生,推他們一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她的同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說,最喜歡偷偷看曲家瑞上課,甚至 感動到想拍下來。比如一般素描課是畫石膏像,曲家瑞卻打破傳統,讓學生練 習畫人體模特兒,學生突然要進入這種很具挑戰性的情境,需要靠老師有技巧 的引導。
曲家瑞整場遊走,到一個個學生畫前提醒,一圈又一圈地走,幾個小時下來, 一般老師早已筋疲力竭,但曲家瑞接著在教室前面坐下來,開始把一個一個同 學的畫帶上台,拍照、存檔、講解。「當過老師就知道,這要有多大的熱情才 能做到,那是投入了無比的能量,」安郁茜用「尊敬」來形容看曲家瑞上課的 感覺。
真正的風格,要經得起起起落落
回台灣教書後,曲家瑞觀察社會,發現大部分人都沒有自己的個性(因為家庭 、學校一不小心就讓人失去自己),沒有自己的品牌、品味,每個人都太在意 別人的想法,太受市場、潮流左右,而這是個人風格形成最大的障礙。 個人風格的形成很抽象,但若用繪畫風格的形成來比喻,就有清楚的脈絡可循。 曲家瑞舉例,她曾經畫了一幅自認畫風獨創的畫,但是老師要她去圖書館查,原來,一九六幾年就有人就畫出這種畫風了。她很受打擊,立刻想放棄這種風 格,但老師鼓勵她不要排斥,反而要再進入更深層,找出畫風形成的那個過程 ,後來,她真的從原來的畫風當中,再創造出自己的畫風。 個人風格的創造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妳覺得自己開始形成某種獨特氣質、價 值觀時,可能最原始是出自於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因為喜歡才會模仿), 模仿不見得是壞事,不必抗拒,但要再深入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經過時 間沈澱,這個個風格就可能形成。 風格形成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很容易受到潮流影響就改變。譬如開始有點A風 格的樣子,市場卻流行起B風格,自己就亂了方寸。 「所以真正的風格是要經得起起起落落,不盲從市場,不被流行擊敗信心,也 不是別人批評就改變,」曲家瑞說。投射在工作上也是相同原理,若一味的追 逐流行,違背心中真正的信仰(比如哪個工作看起來熱門就趕緊跳進去),到 頭來就是庸庸碌碌,什麼也不是。 到五十歲,都還有新的可能性 風格形成後,也不是永遠就不變了。畢卡索到晚年走向和年輕時代完全不同的
抽象畫風,因為發現寫實的畫法,再也不能滿足他內心的慾望。
曲家瑞也在繼續發現自己。
她最喜歡畫自畫像,各類型的自畫像:戴個書呆子大眼鏡的、穿上戲服的、假 扮成男人的…,甚至還有裸體自畫像。她說畫自畫像就是想不斷發現自己,畫 來畫去總有新的發現。「這樣每天活著才覺得興奮。都知道了還有什麼樂趣? 」曲家瑞說。 這點她受爸爸的影響很深,父親雖然傳統,卻是個樂觀的老人。曲爸爸今年八 十二歲了,認為自己是到五十歲才開始人生的高峰。六十歲時突然決定才戒煙 ,因為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有好的身體。曲家瑞也認為,即使自己 到了五十歲,都還有新的可能。 三十三歲時她回到台灣,「開始做自己」,把自己的風格發揮在教書、參與藝 文活動上。 很多事情找上她,她想,好啊,讓我試試吧,完全OPEN。因此每天很忙很忙 ,但成就感戰勝時間的壓迫感。很多事情其實不算在她的研究領域內,她跌跌 撞撞卻也想放膽一試。譬如她接下台灣國際動畫影展,除了策展,還要募款,
一下就要募五百萬。「我在學校是最大的所長,去外面變成最鱉的要錢的,」 曲家瑞依舊笑得很大聲。
策展不但要發揮創意,同時需要處理很多瑣碎的細節,但是給曲家瑞的報酬卻 很少。媽媽還笑她,妳怎麼不募一點錢給自己? 然而她卻逆向思考,「主辦單位偷笑說,『曲家瑞很便宜』,還以為自己賺到 了;我才在偷笑,一個一兩千萬資金的展給我玩,我才是賺到了!」 無厘頭的思考方式,讓曲家瑞活得像個年輕人。到了四十二歲,她還是覺得自 己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希望不斷讓自己的可能性爆發出來。
這位風格鮮明的老師,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好聰明、反應好快,但不知道為什麼,
似乎太早熟了,覺得自己看過很多東西,很多事情一下子就放棄了,沒興趣了。
「只有我,還在過青春期,」曲家瑞聲如洪鐘,說完又哈哈大笑。她上萬個公 仔大軍陪著她,剎時間還真有種青春無敵的氣勢。
原文刊於ELLE雜誌十月號
做自己,永遠是人生最大的真理。
部落客就是要做自己,活出自己的風格!
曲家瑞:只有1%好,就可以發揚到100%的好 (转)
身為一個大學的所長,曲家瑞散發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及腰的長髮又細又直,講話又快又急,喜歡哈哈大笑的她,其實有個起起伏伏的過去,成長階段就被送到陌生的美國,畢業後又被送回陌生的台灣,從有自信到沒自信,再找回自信,曲家瑞說,三十三歲的她回到台灣,才「開始做自己」,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從小最愛塗鴉畫畫
曲家瑞分享小時後的她,對於自己唯一有自信的是就「畫畫」,從幼稚園開始每天最喜歡的功課就是畫畫,小學最喜歡的課就是美勞課。最開心的一刻是在某次兒童樂園的繪畫比賽中得到了一整套五顏六色的蠟筆。
到了國中以後,愛畫畫的曲家瑞還是沒有變,但是國中功課壓力變大,在學校裡體育課、美術課都變成考試課,都不要想畫畫啊、彈鋼琴啊、跑步啊,但是曲家瑞還是喜歡畫,而且越畫越好、人緣也越來越好,連上課都在課本上畫畫,還讓老師還打電話回家跟爸媽說,曲家瑞上化學課都不聽,一直畫畫,我把她的課本沒收了!
消失不見的曲家瑞
在某一次的班上選學藝股長,全班幾乎都投票選曲家瑞,因為她不但畫圖畫得好,還帶動了班上喜歡畫畫的風潮,當選的她實在是很開心,都已經站起來跟大家道謝了,老師卻說:「曲家瑞不能當選,因為她功課太爛了,她需要用功唸書,學藝股長給班上功課第二好的副班代來擔任。」當時的曲家瑞一時之間她好像消失了,什麼都沒有了,原本想說可以很快樂的佈置教室,卻因為成績不夠好,所以沒辦法做,她說:「那感覺就像是,畫畫是給功課好的人享受的。」
不會唸書的曲家瑞,頓時失去的自信,做什麼事情都很爛,幾乎連高中都沒辦法念了,爸媽就決定將她送到國外去,於是曲家瑞要開始要獨自一個人的求學,在住宿學校裡,因為語言、文化、穿著、飲食都不一樣,就算出國前爸媽幫她買了許多新衣服,但是還是看起來很俗。曲家瑞說:「那時候做什麼事都會被同學笑,幾乎每天都在哭,我覺得我為什麼要來這裡?為什麼要在陌生的地方?但是我打電話回家,爸媽卻說,不准回來,這是你最後一條路了。」
做好一件事 全部的事情都對了
沒有朋友的曲家瑞,走到了美術教室,就發現了這是一個最完美的教室,桌上擺滿了畫筆、畫紙給學生使用,牆上貼滿了學姐留下來的好作品,讓她好羨慕,她說:「那時候我每當下課,就跑去美術教室,一直坐在裡面,甚至連過了晚餐時間都沒發現……」漸漸的又從繪畫中找到自己。 「當我畫得好,老師會把作品拿起來跟全班說,這個同學畫得很好,我就開始覺得自己終於有做得好的事情了。」在一次的素描比賽,老師把全班的素描拿去參加,沒想到曲家瑞得到了第一名,「其實我完全嚇到,沒想到還有頒獎典禮、有記者來訪問,隔一天上學的時候,校長還在早自習的會議中,在全校面前表揚。」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視,突然就越來越有信心。話劇社、報社的插畫都來邀請曲家瑞幫忙,連功課也突飛猛進了。
看清楚自己想做的事
申請到全美國最棒的藝術大學,原本信心滿滿的曲家瑞,立刻發現她從最好的變成吊車尾,拿到「B、C」的成績單,同學卻都是「A+、B+」,來自各州前幾名的高中生齊聚在一個大學裡,曲家瑞不平的想:「我們都一樣努力,為什麼我變成中等生。」難過到不能自己的她,詢求輔導老師幫助。
老師說:「妳知道嗎?20年後,一個班上只有1%在藝術領域中努力,而這些都是成績拿B的學生。」老師解釋,「因為成績好的學生太聰明了,他們會想要做別的事情。」這時候,成績對曲家瑞來說似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夠留在藝術的世界,不斷的創作。
你連你為什麼好都不知道 就不要急著否認自己
曲家瑞回憶說,大一繪畫課時,老師會走來走去,看到不錯的作品,就會稱讚學生,我第一次被素描老師稱讚「very good」,我害羞地連頭都抬不起來,連說「no no no」,第二次老師又走過來說「good」我還是搖頭回答「no no no」、第三次被稱讚我又講「no」,這下子連老師都生氣了。老師說:我說你好,你為什麼還覺得不好?我說你好,是要你去看、去聽為什麼好,你連你為什麼好都不知道,就不要急著否認!
當時,曲家瑞才知道,老師是真心在肯定她。而且她不能說no,可以說謝謝。她覺得終於有人願意看看她。也感受到許多老師對她的刺激與用心教育。
只有1%好 就可以發揚到100%的好
台灣的學生給她的第一印象是,怎麼全部都長得一樣,她總是分不請楚,當她在課堂中說,這個同學畫得好,就全部的人都畫一樣。過了一兩年後,曲家瑞開始想要做些什麼,就像是當年那些老師幫她做的,他們讓她發現,只要有1%好,就可以發揚到100%的好。 這也是她現在做老師時,最常給自己的提醒: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心裡的受傷、叛逆與沒有自信,或許就在這個過程中釋放了。因為自己也是從沒有自信中走過來,她知道自卑的自己曾經只要一點點讚美,就願意發揮全部的力氣,舉一反十好多倍。
義無反顧 毫無保留的付出
給學生讚美,要告訴學生他哪裡好,而不是只有應付,所以,曲家瑞雖然鼓勵每一位學生,但是她知道「你的好跟他的好是不一樣的好,你們都是不一樣的。」而且他也講到:「當學生把作品交出來的時候,儘管再亂,我都可以看到好的一面,老實說,是看不到不好的。」 「我毫無保留的付出給學生,我會把所有想講的話講出來,當我覺得你很好,我一定會說出來,因為如果沒有講,下一秒也許又不一樣,失去的機會了。」曲家瑞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都有希望,陷入自卑時也沒有關係,等到找回自信時,才會知道在得到信心的一切是多麼的值得。
慢跑 與自己獨處的時間
面對煩惱與低潮時,除了畫畫,曲家瑞會去慢跑,她說:「慢跑是很棒的,完全是自己與自己獨處的時間,聽到自己的心跳聲與呼吸聲,把壓力釋放出來。」運動變成了她的信仰,遇到不能解決的事,她就想,再跑一圈吧!多跑一圈就會更好。
樂於分享的曲家瑞,還到處跟所有人講述跑步的好處,希望大家多出去跑跑,她說,「從教書之後,遇到很不錯的事,就會立刻分享,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家都知道。」
就外在而言,四十二歲的她真像個二十四歲的大學女生。及腰的長髮又細又直 ,還有令人羨慕的瘦瘦的手臂,穿一身粉紅色卻一點不讓人覺得噁心,這對四 十二歲的熟女可不容易。 但如果以為曲家瑞是飄逸夢幻型的人物,那就大錯特錯。她講話又快又急,嗓 門大,「聲如洪鐘」很少用來形容女性,但形容她卻很貼切。腳上永遠是 converse布鞋,走路也是又快又急,在學校還會被教官喝止:「這位同學 妳不要邊走邊吃!」
雖然形象不太柔美,但曲家瑞散發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讓她在這幾年很受矚目 ,畢竟現在是講究「風格」的年代。她把許多傳統中既定印象的事徹底顛覆, 灌注個人風格而呈現新的面貌。 學生絕大多數很喜歡她(除了上課遲到這件事很難被原諒),不只因為她有一 種可親的特質,講笑話讓人噴飯,也因為曲老師會帶他們做許多新鮮的事,譬 如彩繪故宮、環島旅行觀察檳榔西施、到lounge bar觀察人和影像,還有帶他們 實際參與一連串愈來愈有趣的藝文策展活動。
誠品書店「理想的書房」、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的多元色彩」,一直到剛落幕 的台灣國際動畫影展……,這幾年曲家瑞把策展做成一件時髦的事。她把傳統 中嚴肅的展覽,加入了流行的元素,讓非藝文份子也能發掘樂趣;她也把「大 學教師」這個「仰之彌高」的工作,做得貼近學生、時髦有趣。 她的「有趣」還包括蒐集公仔。 到曲家瑞的工作室採訪,長達四公尺的牆上佈滿上萬個娃娃,那種「幾萬隻眼 睛盯著妳看」的震撼力有點可怕。這兩年公仔熱突然發燒,這上萬個娃娃裝成 十八大箱,跟著曲家瑞遠渡重洋,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回來休息沒多久, 又要啟程往韓國釜山雙年展。曲家瑞從小在破爛堆、跳蚤市場收集的娃娃,又 讓她晉身為「公仔達人」,這點她自己也莫名其妙。
風格是一種競爭力
希望四十二歲時能像她這樣,說穿了,無非是「風格」二字。
當妳在腦海中浮現「曲家瑞」三個字時,不會是一個模糊、平庸的印象,鮮明 的特色會立刻蹦出來:有趣、走在潮流尖端、能量充沛----很明顯,她是一個風 格強烈的人。而當下的職場環境,「風格」重不重要?絕對太重要了。風格幾 乎變成一種競爭力了。
兩個功能、品質相仿的產品,顧客會買哪個?有設計風格的絕對會出線。兩個 能力、實力相仿的同儕,誰比較容易受到矚目?有個人風格的自然會吸引較多目光。
就像報導企業,有些企業寫完就忘了,因為沒特色,有的偏偏讓你忘也忘不了 ,願意投注更多心力觀察它們,這也是奇美(東方老莊哲學的管理風格)、華碩(永遠跟你強調品質堅若磐石)、鴻海(鐵血紀律的軍事化管理)報導不斷 的原因之一。通常是領導者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從上而下灌注企業,讓企業 非常與眾不同。而奇妙的是,具有強烈風格的企業,多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 請曲家瑞談風格,除了因為她的工作是教出台灣未來的設計師,風格是必要 的信仰,更因為她自己,有著形塑個人風格最基本的條件----「做自己」的強 烈慾望。 曲家瑞若是幫人家簽名,一定在旁邊寫上:做自己。課堂上,她最常提醒學 生的也是:做自己。「做自己」難道很困難嗎? 對有些人很容易,對有些人則很難。難在找不到自己,難在找到了又輕易地失 去自己。曲家瑞自己一直到三十三歲,才有機會「做自己」。
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
她成長在一個十分富裕的家庭,父親是經營水產漁業起家的殷實商人,但是非 常傳統,是那種會坐在客廳給兒女「等門」的權威父親。曲家瑞交了日本男朋 友,爸爸叫她跪在祖母遺照前,發誓永遠不再見男友。曲家瑞說完往事哈哈大笑,不過後來她真的沒見他。 富裕但傳統的家庭,給曲家瑞沈重的框框,她在這個框框下「自己」不見了。 父母希望兒女優秀聽話,功課很爛的曲家瑞沒辦法像公主般的姊姊討人喜歡。 和爸媽出去,爸爸希望她不要講話,「否則人家會覺得妳很笨。」她覺得自己 隱形起來最好。
曲家瑞念台北典型的貴族學校,但在學校裡,功課不好是不被列在名冊上的, 意思是「妳不算是個人」。雖然班上都知道她很會畫畫,但當她被選為美術股長時,老師說功課爛的人不能當幹部,讓她頓時又覺得自己消失了。
現在學生會「分析」她:曲老師講話、笑,都很大聲,是因為自信不夠;曲老 師蒐集娃娃,是因為她很孤單……。曲家瑞覺得學生的分析其實很正確,她滿 屋子的娃娃是一種潛意識的交換,想換回她的童年。
一直到「在台灣混不下去」、被送去美國唸書以後,曲家瑞才一步步找回自己 。她被幾個好老師從迷途中「撿」回來,肯定她的畫畫才能,心裡自卑的陰影 慢慢被擦去,一點一滴重拾信心。
她第一次被素描老師稱讚時,害羞地連頭都抬不起來,連說「no no no」,第二 次、第三次被稱讚,也是同樣反應,這下子連老師都生氣了。這時曲家瑞才知 道,老師是真心在肯定她。她覺得終於有人願意看看她。 這也是她現在做老師時,最常給自己的提醒: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心裡的 受傷、叛逆與沒有自信,或許就在這個過程中釋放了。特別是對於資質中等的 學生,推他們一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她的同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說,最喜歡偷偷看曲家瑞上課,甚至 感動到想拍下來。比如一般素描課是畫石膏像,曲家瑞卻打破傳統,讓學生練 習畫人體模特兒,學生突然要進入這種很具挑戰性的情境,需要靠老師有技巧 的引導。
曲家瑞整場遊走,到一個個學生畫前提醒,一圈又一圈地走,幾個小時下來, 一般老師早已筋疲力竭,但曲家瑞接著在教室前面坐下來,開始把一個一個同 學的畫帶上台,拍照、存檔、講解。「當過老師就知道,這要有多大的熱情才 能做到,那是投入了無比的能量,」安郁茜用「尊敬」來形容看曲家瑞上課的 感覺。
真正的風格,要經得起起起落落
回台灣教書後,曲家瑞觀察社會,發現大部分人都沒有自己的個性(因為家庭 、學校一不小心就讓人失去自己),沒有自己的品牌、品味,每個人都太在意 別人的想法,太受市場、潮流左右,而這是個人風格形成最大的障礙。 個人風格的形成很抽象,但若用繪畫風格的形成來比喻,就有清楚的脈絡可循。 曲家瑞舉例,她曾經畫了一幅自認畫風獨創的畫,但是老師要她去圖書館查,原來,一九六幾年就有人就畫出這種畫風了。她很受打擊,立刻想放棄這種風 格,但老師鼓勵她不要排斥,反而要再進入更深層,找出畫風形成的那個過程 ,後來,她真的從原來的畫風當中,再創造出自己的畫風。 個人風格的創造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妳覺得自己開始形成某種獨特氣質、價 值觀時,可能最原始是出自於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因為喜歡才會模仿), 模仿不見得是壞事,不必抗拒,但要再深入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經過時 間沈澱,這個個風格就可能形成。 風格形成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很容易受到潮流影響就改變。譬如開始有點A風 格的樣子,市場卻流行起B風格,自己就亂了方寸。 「所以真正的風格是要經得起起起落落,不盲從市場,不被流行擊敗信心,也 不是別人批評就改變,」曲家瑞說。投射在工作上也是相同原理,若一味的追 逐流行,違背心中真正的信仰(比如哪個工作看起來熱門就趕緊跳進去),到 頭來就是庸庸碌碌,什麼也不是。 到五十歲,都還有新的可能性 風格形成後,也不是永遠就不變了。畢卡索到晚年走向和年輕時代完全不同的
抽象畫風,因為發現寫實的畫法,再也不能滿足他內心的慾望。
曲家瑞也在繼續發現自己。
她最喜歡畫自畫像,各類型的自畫像:戴個書呆子大眼鏡的、穿上戲服的、假 扮成男人的…,甚至還有裸體自畫像。她說畫自畫像就是想不斷發現自己,畫 來畫去總有新的發現。「這樣每天活著才覺得興奮。都知道了還有什麼樂趣? 」曲家瑞說。 這點她受爸爸的影響很深,父親雖然傳統,卻是個樂觀的老人。曲爸爸今年八 十二歲了,認為自己是到五十歲才開始人生的高峰。六十歲時突然決定才戒煙 ,因為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有好的身體。曲家瑞也認為,即使自己 到了五十歲,都還有新的可能。 三十三歲時她回到台灣,「開始做自己」,把自己的風格發揮在教書、參與藝 文活動上。 很多事情找上她,她想,好啊,讓我試試吧,完全OPEN。因此每天很忙很忙 ,但成就感戰勝時間的壓迫感。很多事情其實不算在她的研究領域內,她跌跌 撞撞卻也想放膽一試。譬如她接下台灣國際動畫影展,除了策展,還要募款,
一下就要募五百萬。「我在學校是最大的所長,去外面變成最鱉的要錢的,」 曲家瑞依舊笑得很大聲。
策展不但要發揮創意,同時需要處理很多瑣碎的細節,但是給曲家瑞的報酬卻 很少。媽媽還笑她,妳怎麼不募一點錢給自己? 然而她卻逆向思考,「主辦單位偷笑說,『曲家瑞很便宜』,還以為自己賺到 了;我才在偷笑,一個一兩千萬資金的展給我玩,我才是賺到了!」 無厘頭的思考方式,讓曲家瑞活得像個年輕人。到了四十二歲,她還是覺得自 己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希望不斷讓自己的可能性爆發出來。
這位風格鮮明的老師,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好聰明、反應好快,但不知道為什麼,
似乎太早熟了,覺得自己看過很多東西,很多事情一下子就放棄了,沒興趣了。
「只有我,還在過青春期,」曲家瑞聲如洪鐘,說完又哈哈大笑。她上萬個公 仔大軍陪著她,剎時間還真有種青春無敵的氣勢。
原文刊於ELLE雜誌十月號
做自己,永遠是人生最大的真理。
部落客就是要做自己,活出自己的風格!
曲家瑞:只有1%好,就可以發揚到100%的好 (转)
身為一個大學的所長,曲家瑞散發出強烈的個人風格,及腰的長髮又細又直,講話又快又急,喜歡哈哈大笑的她,其實有個起起伏伏的過去,成長階段就被送到陌生的美國,畢業後又被送回陌生的台灣,從有自信到沒自信,再找回自信,曲家瑞說,三十三歲的她回到台灣,才「開始做自己」,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從小最愛塗鴉畫畫
曲家瑞分享小時後的她,對於自己唯一有自信的是就「畫畫」,從幼稚園開始每天最喜歡的功課就是畫畫,小學最喜歡的課就是美勞課。最開心的一刻是在某次兒童樂園的繪畫比賽中得到了一整套五顏六色的蠟筆。
到了國中以後,愛畫畫的曲家瑞還是沒有變,但是國中功課壓力變大,在學校裡體育課、美術課都變成考試課,都不要想畫畫啊、彈鋼琴啊、跑步啊,但是曲家瑞還是喜歡畫,而且越畫越好、人緣也越來越好,連上課都在課本上畫畫,還讓老師還打電話回家跟爸媽說,曲家瑞上化學課都不聽,一直畫畫,我把她的課本沒收了!
消失不見的曲家瑞
在某一次的班上選學藝股長,全班幾乎都投票選曲家瑞,因為她不但畫圖畫得好,還帶動了班上喜歡畫畫的風潮,當選的她實在是很開心,都已經站起來跟大家道謝了,老師卻說:「曲家瑞不能當選,因為她功課太爛了,她需要用功唸書,學藝股長給班上功課第二好的副班代來擔任。」當時的曲家瑞一時之間她好像消失了,什麼都沒有了,原本想說可以很快樂的佈置教室,卻因為成績不夠好,所以沒辦法做,她說:「那感覺就像是,畫畫是給功課好的人享受的。」
不會唸書的曲家瑞,頓時失去的自信,做什麼事情都很爛,幾乎連高中都沒辦法念了,爸媽就決定將她送到國外去,於是曲家瑞要開始要獨自一個人的求學,在住宿學校裡,因為語言、文化、穿著、飲食都不一樣,就算出國前爸媽幫她買了許多新衣服,但是還是看起來很俗。曲家瑞說:「那時候做什麼事都會被同學笑,幾乎每天都在哭,我覺得我為什麼要來這裡?為什麼要在陌生的地方?但是我打電話回家,爸媽卻說,不准回來,這是你最後一條路了。」
做好一件事 全部的事情都對了
沒有朋友的曲家瑞,走到了美術教室,就發現了這是一個最完美的教室,桌上擺滿了畫筆、畫紙給學生使用,牆上貼滿了學姐留下來的好作品,讓她好羨慕,她說:「那時候我每當下課,就跑去美術教室,一直坐在裡面,甚至連過了晚餐時間都沒發現……」漸漸的又從繪畫中找到自己。 「當我畫得好,老師會把作品拿起來跟全班說,這個同學畫得很好,我就開始覺得自己終於有做得好的事情了。」在一次的素描比賽,老師把全班的素描拿去參加,沒想到曲家瑞得到了第一名,「其實我完全嚇到,沒想到還有頒獎典禮、有記者來訪問,隔一天上學的時候,校長還在早自習的會議中,在全校面前表揚。」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視,突然就越來越有信心。話劇社、報社的插畫都來邀請曲家瑞幫忙,連功課也突飛猛進了。
看清楚自己想做的事
申請到全美國最棒的藝術大學,原本信心滿滿的曲家瑞,立刻發現她從最好的變成吊車尾,拿到「B、C」的成績單,同學卻都是「A+、B+」,來自各州前幾名的高中生齊聚在一個大學裡,曲家瑞不平的想:「我們都一樣努力,為什麼我變成中等生。」難過到不能自己的她,詢求輔導老師幫助。
老師說:「妳知道嗎?20年後,一個班上只有1%在藝術領域中努力,而這些都是成績拿B的學生。」老師解釋,「因為成績好的學生太聰明了,他們會想要做別的事情。」這時候,成績對曲家瑞來說似乎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夠留在藝術的世界,不斷的創作。
你連你為什麼好都不知道 就不要急著否認自己
曲家瑞回憶說,大一繪畫課時,老師會走來走去,看到不錯的作品,就會稱讚學生,我第一次被素描老師稱讚「very good」,我害羞地連頭都抬不起來,連說「no no no」,第二次老師又走過來說「good」我還是搖頭回答「no no no」、第三次被稱讚我又講「no」,這下子連老師都生氣了。老師說:我說你好,你為什麼還覺得不好?我說你好,是要你去看、去聽為什麼好,你連你為什麼好都不知道,就不要急著否認!
當時,曲家瑞才知道,老師是真心在肯定她。而且她不能說no,可以說謝謝。她覺得終於有人願意看看她。也感受到許多老師對她的刺激與用心教育。
只有1%好 就可以發揚到100%的好
台灣的學生給她的第一印象是,怎麼全部都長得一樣,她總是分不請楚,當她在課堂中說,這個同學畫得好,就全部的人都畫一樣。過了一兩年後,曲家瑞開始想要做些什麼,就像是當年那些老師幫她做的,他們讓她發現,只要有1%好,就可以發揚到100%的好。 這也是她現在做老師時,最常給自己的提醒: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心裡的受傷、叛逆與沒有自信,或許就在這個過程中釋放了。因為自己也是從沒有自信中走過來,她知道自卑的自己曾經只要一點點讚美,就願意發揮全部的力氣,舉一反十好多倍。
義無反顧 毫無保留的付出
給學生讚美,要告訴學生他哪裡好,而不是只有應付,所以,曲家瑞雖然鼓勵每一位學生,但是她知道「你的好跟他的好是不一樣的好,你們都是不一樣的。」而且他也講到:「當學生把作品交出來的時候,儘管再亂,我都可以看到好的一面,老實說,是看不到不好的。」 「我毫無保留的付出給學生,我會把所有想講的話講出來,當我覺得你很好,我一定會說出來,因為如果沒有講,下一秒也許又不一樣,失去的機會了。」曲家瑞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都有希望,陷入自卑時也沒有關係,等到找回自信時,才會知道在得到信心的一切是多麼的值得。
慢跑 與自己獨處的時間
面對煩惱與低潮時,除了畫畫,曲家瑞會去慢跑,她說:「慢跑是很棒的,完全是自己與自己獨處的時間,聽到自己的心跳聲與呼吸聲,把壓力釋放出來。」運動變成了她的信仰,遇到不能解決的事,她就想,再跑一圈吧!多跑一圈就會更好。
樂於分享的曲家瑞,還到處跟所有人講述跑步的好處,希望大家多出去跑跑,她說,「從教書之後,遇到很不錯的事,就會立刻分享,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家都知道。」
-
yukin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24 23: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