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学管理--1-《老子》--“执大象,天下往”
在新的一年的职场规划中,一家图书公司的经营放在了重中之重,在这个寒冬如何经营好一家图书公司真的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公司名为大象,出自老子“执大象,天下往”,是以我开始看《老子》,它告诉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人是要有信仰的,所以基督徒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可以将心灵交给上帝,有所依靠,有所寄托;佛教徒也是幸福的,他们崇尚修行,企盼来世,在钟罄的余音里找到佛的永恒。
细细研读这本启迪人智慧的书,不明白《老子》后来怎么被那些道士引用,做为道家的法典,继而在行动上加入了那么多愚蠢的概念,让道教演变成为荒谬的仪式,虚假的表演,玷污了老子那颗智慧的心灵,曲解了老子闪烁着哲学灵光的真谛。
读《老子》,读的是老子平和的心态,谦恭的神情,仿佛老子在耳边喃喃低语:“孰能浊之静而徐清,孰能安以动而徐生?” 读老子,读的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是一位智者,此刻带领我走出迷雾,找到人生的方向,成为我做人处事的信仰。
忙忙碌碌过了这几年,蓦然回首,发现我又离老子的教诲远了,远到听不到心性的呼唤,听不到道法自然的声音。于是,我又拿起老子,细细地品读,忽然发现,老子也是一本讲管理的书。
老子说,治理国家有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再次侮之”。管理的最高等级是无为而治,一个国家的老百姓生活的安乐,富足,却并不知道国君是谁,在做什么,以为他们本应该就是这样生活的。国君推行不言的教化,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一个企业,一个公司里,老板从来不露面,公司却蒸蒸日上,有条不紊,有着崇高的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所有的一切最后都汇集到老板一个悠然的微笑中,这才是真正的管理。
第二个等级是 “亲而誉之”。国君用德教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这样的老板对待下属、员工是和蔼的,亲切的,关心他们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做一切事情,都是在为公司里的员工服务,套用一位老总的话说:“我的事情交给你来办,你们自己的事情交给我来处理”。对待员工是经常鼓励的,赞誉的,这样的老板,是一个仁君,所以管理可以久长。
第三个等级是 “畏之”,这样的国君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就像一个老板,管理公司靠的是严格的制度,靠的是严酷的惩罚,员工是因为害怕,去遵守制度和纪律,而不是从内心就认为怎样做是对的,是错的。这样的公司,也许可以有一时的良好秩序与业绩,但是并不能久远,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四个等级是“侮之”。国君用欺骗的手段来愚弄人民,这个就无需多言了,肯定是会自食其果的了。
其实,要做到第一个等级的管理是谈何容易的?能够做到“亲而誉之”就很不错了。常常想起三国里的刘备和诸葛亮,他们两个谁更有管理的才能呢?当然是刘备,想当年也是五虎上将,人才济济。别看刘备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哭来哭去,但是他就是 “亲而誉之”的典范了。能够三国鼎立,不只是皇叔的身份吧。
又想起一个台湾的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做管理,“用师者大,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能够把比自己强的人用好,才是真的老大,能够把朋友用好,才能够实现霸业,如果只用比自己差的人,那注定是要灭亡的。刘备能够用好比他强百倍的诸葛亮,能够用好和他肝胆相照的结义朋友,真的是不服不行。
至于诸葛亮,应该在人们心目中算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但是他老人家也是太鞠躬尽瘁了,事无巨细,总是亲历亲为,却不会培养人才,用葛优的话来说,不会带队伍啊!“蜀国无大将”岂不是他死后的遗憾?
说到这里,又想起老子的一句经典:“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好的管理者,是一定要”知其雄“的,对于市场,对于战略,对于资本的运作,对于管理等等,哪能不通晓,否则怎样服人?但是,却不可以面面俱到,亲历亲为的,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充其量也就能够管理6-7个人,关键是培养一直能干的队伍啊!
所以更要“守其雌,为天下溪”。知道的,并不一定要亲自作,还是应该象溪水一样,放低自己,让万涓河水都汇流在自己的臂弯,让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围绕在自己身旁,就像当年的曹操,谋士如云,战将如虎,何等的气势!只可惜曹操也不是称职的管理者,少了些仁义,多了些狐疑,最后让司马氏篡了天下。
很喜欢老子的那句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乐”。“大象”就是老子常说的“大道”,一个管理者,有着舵手般坚定的目标和信念,有着掌控乾坤的气度和能力,天下的能人志士自然如万涓江河汇入大海,在汇集的同时,相互不会破坏,自然就得以 “安平乐”。
老子还讲到 “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在管理的时候,也许经常会把制度,条例,规则改来改去。当然对于适应市场的变化而更改和创新是对的,但是,就像在烹饪小鱼一样,总是翻来翻去,就会把小鱼翻烂了。有很多的公司都是因为上面的政策变来变去,而让自己的员工充满了疑惑,迷失了方向,此乃管理之大忌。
老子智慧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些至理名言比起哈佛商学院的MBA教程来讲,也许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理解力,更能够让我们找到管理的法门,最终能够实现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细细研读这本启迪人智慧的书,不明白《老子》后来怎么被那些道士引用,做为道家的法典,继而在行动上加入了那么多愚蠢的概念,让道教演变成为荒谬的仪式,虚假的表演,玷污了老子那颗智慧的心灵,曲解了老子闪烁着哲学灵光的真谛。
读《老子》,读的是老子平和的心态,谦恭的神情,仿佛老子在耳边喃喃低语:“孰能浊之静而徐清,孰能安以动而徐生?” 读老子,读的是“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是一位智者,此刻带领我走出迷雾,找到人生的方向,成为我做人处事的信仰。
忙忙碌碌过了这几年,蓦然回首,发现我又离老子的教诲远了,远到听不到心性的呼唤,听不到道法自然的声音。于是,我又拿起老子,细细地品读,忽然发现,老子也是一本讲管理的书。
老子说,治理国家有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再次侮之”。管理的最高等级是无为而治,一个国家的老百姓生活的安乐,富足,却并不知道国君是谁,在做什么,以为他们本应该就是这样生活的。国君推行不言的教化,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一个企业,一个公司里,老板从来不露面,公司却蒸蒸日上,有条不紊,有着崇高的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所有的一切最后都汇集到老板一个悠然的微笑中,这才是真正的管理。
第二个等级是 “亲而誉之”。国君用德教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人民。这样的老板对待下属、员工是和蔼的,亲切的,关心他们就像关心自己的家人,做一切事情,都是在为公司里的员工服务,套用一位老总的话说:“我的事情交给你来办,你们自己的事情交给我来处理”。对待员工是经常鼓励的,赞誉的,这样的老板,是一个仁君,所以管理可以久长。
第三个等级是 “畏之”,这样的国君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就像一个老板,管理公司靠的是严格的制度,靠的是严酷的惩罚,员工是因为害怕,去遵守制度和纪律,而不是从内心就认为怎样做是对的,是错的。这样的公司,也许可以有一时的良好秩序与业绩,但是并不能久远,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四个等级是“侮之”。国君用欺骗的手段来愚弄人民,这个就无需多言了,肯定是会自食其果的了。
其实,要做到第一个等级的管理是谈何容易的?能够做到“亲而誉之”就很不错了。常常想起三国里的刘备和诸葛亮,他们两个谁更有管理的才能呢?当然是刘备,想当年也是五虎上将,人才济济。别看刘备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哭来哭去,但是他就是 “亲而誉之”的典范了。能够三国鼎立,不只是皇叔的身份吧。
又想起一个台湾的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做管理,“用师者大,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能够把比自己强的人用好,才是真的老大,能够把朋友用好,才能够实现霸业,如果只用比自己差的人,那注定是要灭亡的。刘备能够用好比他强百倍的诸葛亮,能够用好和他肝胆相照的结义朋友,真的是不服不行。
至于诸葛亮,应该在人们心目中算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但是他老人家也是太鞠躬尽瘁了,事无巨细,总是亲历亲为,却不会培养人才,用葛优的话来说,不会带队伍啊!“蜀国无大将”岂不是他死后的遗憾?
说到这里,又想起老子的一句经典:“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好的管理者,是一定要”知其雄“的,对于市场,对于战略,对于资本的运作,对于管理等等,哪能不通晓,否则怎样服人?但是,却不可以面面俱到,亲历亲为的,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充其量也就能够管理6-7个人,关键是培养一直能干的队伍啊!
所以更要“守其雌,为天下溪”。知道的,并不一定要亲自作,还是应该象溪水一样,放低自己,让万涓河水都汇流在自己的臂弯,让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围绕在自己身旁,就像当年的曹操,谋士如云,战将如虎,何等的气势!只可惜曹操也不是称职的管理者,少了些仁义,多了些狐疑,最后让司马氏篡了天下。
很喜欢老子的那句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乐”。“大象”就是老子常说的“大道”,一个管理者,有着舵手般坚定的目标和信念,有着掌控乾坤的气度和能力,天下的能人志士自然如万涓江河汇入大海,在汇集的同时,相互不会破坏,自然就得以 “安平乐”。
老子还讲到 “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在管理的时候,也许经常会把制度,条例,规则改来改去。当然对于适应市场的变化而更改和创新是对的,但是,就像在烹饪小鱼一样,总是翻来翻去,就会把小鱼翻烂了。有很多的公司都是因为上面的政策变来变去,而让自己的员工充满了疑惑,迷失了方向,此乃管理之大忌。
老子智慧的语言还有很多,这些至理名言比起哈佛商学院的MBA教程来讲,也许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理解力,更能够让我们找到管理的法门,最终能够实现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