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狗》读后——那个时代的我
我大概是由接生婆给接生的吧,我想是这样的,在当时那个穷困农村的土屋里,那是我最早的家。
我哥跑到很远的大队里给我爸打电话,说又生了个带把的。我妈几次提起。
我婴幼时所有关于那个家乡的记忆基本都是空白的,包括我的爷爷奶奶。我爸在我长大后的不同时期问我你不记得你爷爷吗,我抬起头半天能想到的就是癌症、打针这两个不知谁口中的字眼,所处的环境就是我出生的土屋,其他没有任何人事物留在我那时的记忆里。(我爷爷只有一条胳膊,另一条是作战时被日本人打掉的。)
有影像的最早的几个片段就是我随我妈各处去唱戏还有在我姥姥家度过的一两年。
在某个乡镇的什么土屋的土地上,我和我妈我姥姥还有我妈剧团的那些女同事睡在用高粱杆扎起的垫子上。被子很厚,夜很黑,我努力地往外爬,之后应该是我妈醒来把着我在门口尿了一泡。当时的我不到一岁,不会直立行走。(我姥姥算是最早的老漂一族吧,虽然只有那么几天。)
我站在用树枝划出的小小圆圈里哭吼,“别出来,出来就割了你的鸡鸡!”透过两行湍流的泪水是一圈模糊的笑抽了的脸还有晃动的钥匙串。这一幕持续到不知何时人圈闪开一条缝,穿着戏服没有卸妆的女人的脸尴尬地笑笑,我扑向了这个比圆圈安全舒服的怀抱。这是我妈所在剧团的后院,当时我不到两岁,不会说话。
我不知道那是哪年,多大,姥爷的床头边铺着厚厚的锅灰,那是我晚上撒尿拉屎的地方。
我总是哭,毫无缘由(现在知道是营养不良),姥爷便抱着我到处跑,他爱打麻将,却也只有抱着我在旁边看的份。偶尔还会骑着姥爷的脖子去邻村看电影,看戏,电影和戏都看不到结尾姥爷便抱着熟睡的我回家。(很多年以后我带着80高龄的姥爷转遍北京,天不亮起床做饭晚上陪他入睡的时候,姥爷打电话给家乡的舅舅:这孩子,值了!)------
再然后我能跑会说,推着铁环在姥姥家外的小径奔跑,骑大轮车的人经过,我一愣便跟着跑回姥姥家,车上驮着米面等过年才享有的美食。那是我妈,那么亲切却又显得陌生不敢靠近。
------
“娘---”
“以后不能叫娘,叫娘别人会笑话,要叫妈。”妈妈略显严肃地对我说。
大约三四岁的时候我来到县城跟我妈还有哥姐生活在了一起。剧团解体,妈妈换到一家工厂做工。我和我妈我哥两个姐姐住在工厂家属院的一间屋子里。不大的院子住着七八户人家,我们家的屋子只有一张床,爸爸陆续带来了大衣柜、写字台、沙发、茶几---(某些东西至今县城的一处房子仍在用)
这是我童年的开始,童年没什么美好的,但也并不苦逼。连续的记忆也都是片段的串联,例如我并不知道我妈的白班夜班怎么交替,记不起哥姐上学去后的我在哪,怎么混熟的小朋友---
当时院里人唯一的娱乐是晚饭后到院外某人家看电视,美剧**、日剧警犬卡尔、血疑到港片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再什么动画片花仙子,一休,鼹鼠的故事到唐老鸭米老鼠---这些电视剧也成了院子里做饭时大人们的谈资。
慢慢的家家都有了电视,我家在我舅舅大学毕业那年舅舅给买了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全家人欣喜若狂,这台电视也一直用到我初三哥哥结婚那年。
我五岁就开始上一年级了,从家带着自己的小桌椅被舅舅放到班里就开始了我的学涯,一切都极其简单。看到临院的漂亮小女孩,我们一个班,问我:“你知道回家的路吗?” “知道。” “我不知道。” “没事,我带你回家。” 从此我在这条知道的路上走了三年,印象里那条路挺远的,从县城的最东头到最西头,几乎经过了所有的繁华地段。也是到转学的那天,家人才第二次出现在学校里,无论下雨下雪,这个小孩都是自己来来往往。那个时候都那样吧。
我的同桌是个学习很好有点高傲不受我待见的女生,我们的课桌中间画着一条线。我跟我后面的女生关系最好,我们的蜡笔橡皮算盘甚至课本都要换着用,她同样成绩好家境好但不矫揉造作(当时的我肯定不知道这词),而我只有画画最好,我很喜欢她她也乐于跟我交往,我们相互包容互通有无,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值日,纯真自然应是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当然这一切只关乎小朋友的友谊。我给她起名二娃子并一直这么叫,她也是我最初上学唯一记得的一个名字:王爱华。
家属院里有好多小朋友发生过好多事,但都没怎么留下深刻印象。都说童年是最美好的,我并不觉得,没有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零花钱没有宠没有抱甚至没有糖;小朋友也只是偶尔打打玻璃球玩玩纸片,不会疯不会闹更不会嗨。不知道篮球足球各种球,没见过象棋围棋---记得十岁的时候在舅舅家看到小表弟的一本厚厚的安徒生童话后爱不释手,怯怯地问妗子:能让我带走看看吗。
我感觉自己不属于城里,同样我好像也不属于农村。进城后,各种节日假期、农种农收都会回到出生的地方或姥姥家里。跟着大人种地收割打扬,跟着小朋友背着粪筐割草吃各种野果草根,也会爬树翻墙掏鸟蛋,小河里洗澡摸鱼摔泥吧,春节放鞭炮初一摸黑起床磕头到天亮。一切好像跟我又没有关系,间断的田野放养并不能让我融入农村生活,他们都当我是城里人,于是没有那个环境下的辛劳艰苦当然也就少了朴实天真的土腥味以及农村孩子那种快乐美好的童年时光。之于城里,父母由于工作的两地分居及所承担的家族的生活重担,我更是没有城里小孩的各种宠溺看管---
于是童年便在城里与农村的交替中茫茫然走过。
《无尾狗》主人公所处背景尤其作者的写作手法会让我想起过往的点滴,本意是历数下我所经过的那个时代特点,写至此处看过来这“回忆录”却索然无味,还是打住吧。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比如性启蒙,比如红白事,比如游戏机,比如群架,比如雪中的大撒把,比如初恋的少年------
罢了,好多个那些时代的烙印风暴般远去了。
书中关于人性与社会的各种黑暗是淋漓尽致的,生殖器海绵体及无尾狗的类似比喻也是在其他作品常见到的,只是现代化媒体已经太直接每天让我们面对这些个黑暗,所以对作者的主旨竟淡淡然飘过。其中关于死亡和性的描写却是不想看又吸引我的东西。
书不错。
我哥跑到很远的大队里给我爸打电话,说又生了个带把的。我妈几次提起。
我婴幼时所有关于那个家乡的记忆基本都是空白的,包括我的爷爷奶奶。我爸在我长大后的不同时期问我你不记得你爷爷吗,我抬起头半天能想到的就是癌症、打针这两个不知谁口中的字眼,所处的环境就是我出生的土屋,其他没有任何人事物留在我那时的记忆里。(我爷爷只有一条胳膊,另一条是作战时被日本人打掉的。)
有影像的最早的几个片段就是我随我妈各处去唱戏还有在我姥姥家度过的一两年。
在某个乡镇的什么土屋的土地上,我和我妈我姥姥还有我妈剧团的那些女同事睡在用高粱杆扎起的垫子上。被子很厚,夜很黑,我努力地往外爬,之后应该是我妈醒来把着我在门口尿了一泡。当时的我不到一岁,不会直立行走。(我姥姥算是最早的老漂一族吧,虽然只有那么几天。)
我站在用树枝划出的小小圆圈里哭吼,“别出来,出来就割了你的鸡鸡!”透过两行湍流的泪水是一圈模糊的笑抽了的脸还有晃动的钥匙串。这一幕持续到不知何时人圈闪开一条缝,穿着戏服没有卸妆的女人的脸尴尬地笑笑,我扑向了这个比圆圈安全舒服的怀抱。这是我妈所在剧团的后院,当时我不到两岁,不会说话。
我不知道那是哪年,多大,姥爷的床头边铺着厚厚的锅灰,那是我晚上撒尿拉屎的地方。
我总是哭,毫无缘由(现在知道是营养不良),姥爷便抱着我到处跑,他爱打麻将,却也只有抱着我在旁边看的份。偶尔还会骑着姥爷的脖子去邻村看电影,看戏,电影和戏都看不到结尾姥爷便抱着熟睡的我回家。(很多年以后我带着80高龄的姥爷转遍北京,天不亮起床做饭晚上陪他入睡的时候,姥爷打电话给家乡的舅舅:这孩子,值了!)------
再然后我能跑会说,推着铁环在姥姥家外的小径奔跑,骑大轮车的人经过,我一愣便跟着跑回姥姥家,车上驮着米面等过年才享有的美食。那是我妈,那么亲切却又显得陌生不敢靠近。
------
“娘---”
“以后不能叫娘,叫娘别人会笑话,要叫妈。”妈妈略显严肃地对我说。
大约三四岁的时候我来到县城跟我妈还有哥姐生活在了一起。剧团解体,妈妈换到一家工厂做工。我和我妈我哥两个姐姐住在工厂家属院的一间屋子里。不大的院子住着七八户人家,我们家的屋子只有一张床,爸爸陆续带来了大衣柜、写字台、沙发、茶几---(某些东西至今县城的一处房子仍在用)
这是我童年的开始,童年没什么美好的,但也并不苦逼。连续的记忆也都是片段的串联,例如我并不知道我妈的白班夜班怎么交替,记不起哥姐上学去后的我在哪,怎么混熟的小朋友---
当时院里人唯一的娱乐是晚饭后到院外某人家看电视,美剧**、日剧警犬卡尔、血疑到港片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再什么动画片花仙子,一休,鼹鼠的故事到唐老鸭米老鼠---这些电视剧也成了院子里做饭时大人们的谈资。
慢慢的家家都有了电视,我家在我舅舅大学毕业那年舅舅给买了一个14寸的黑白电视,全家人欣喜若狂,这台电视也一直用到我初三哥哥结婚那年。
我五岁就开始上一年级了,从家带着自己的小桌椅被舅舅放到班里就开始了我的学涯,一切都极其简单。看到临院的漂亮小女孩,我们一个班,问我:“你知道回家的路吗?” “知道。” “我不知道。” “没事,我带你回家。” 从此我在这条知道的路上走了三年,印象里那条路挺远的,从县城的最东头到最西头,几乎经过了所有的繁华地段。也是到转学的那天,家人才第二次出现在学校里,无论下雨下雪,这个小孩都是自己来来往往。那个时候都那样吧。
我的同桌是个学习很好有点高傲不受我待见的女生,我们的课桌中间画着一条线。我跟我后面的女生关系最好,我们的蜡笔橡皮算盘甚至课本都要换着用,她同样成绩好家境好但不矫揉造作(当时的我肯定不知道这词),而我只有画画最好,我很喜欢她她也乐于跟我交往,我们相互包容互通有无,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值日,纯真自然应是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当然这一切只关乎小朋友的友谊。我给她起名二娃子并一直这么叫,她也是我最初上学唯一记得的一个名字:王爱华。
家属院里有好多小朋友发生过好多事,但都没怎么留下深刻印象。都说童年是最美好的,我并不觉得,没有幼儿园没有玩具没有零花钱没有宠没有抱甚至没有糖;小朋友也只是偶尔打打玻璃球玩玩纸片,不会疯不会闹更不会嗨。不知道篮球足球各种球,没见过象棋围棋---记得十岁的时候在舅舅家看到小表弟的一本厚厚的安徒生童话后爱不释手,怯怯地问妗子:能让我带走看看吗。
我感觉自己不属于城里,同样我好像也不属于农村。进城后,各种节日假期、农种农收都会回到出生的地方或姥姥家里。跟着大人种地收割打扬,跟着小朋友背着粪筐割草吃各种野果草根,也会爬树翻墙掏鸟蛋,小河里洗澡摸鱼摔泥吧,春节放鞭炮初一摸黑起床磕头到天亮。一切好像跟我又没有关系,间断的田野放养并不能让我融入农村生活,他们都当我是城里人,于是没有那个环境下的辛劳艰苦当然也就少了朴实天真的土腥味以及农村孩子那种快乐美好的童年时光。之于城里,父母由于工作的两地分居及所承担的家族的生活重担,我更是没有城里小孩的各种宠溺看管---
于是童年便在城里与农村的交替中茫茫然走过。
《无尾狗》主人公所处背景尤其作者的写作手法会让我想起过往的点滴,本意是历数下我所经过的那个时代特点,写至此处看过来这“回忆录”却索然无味,还是打住吧。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比如性启蒙,比如红白事,比如游戏机,比如群架,比如雪中的大撒把,比如初恋的少年------
罢了,好多个那些时代的烙印风暴般远去了。
书中关于人性与社会的各种黑暗是淋漓尽致的,生殖器海绵体及无尾狗的类似比喻也是在其他作品常见到的,只是现代化媒体已经太直接每天让我们面对这些个黑暗,所以对作者的主旨竟淡淡然飘过。其中关于死亡和性的描写却是不想看又吸引我的东西。
书不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