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季的一些看法
这周我终于递交了UNC和GT的申请。虽然这只是EA,但自认为申请的过程中,不管是对自己,对学校,还是对美国,都有了些新的了解。写一篇流水账,结合到目前为止的申请和我的学校,简单说一下我对美国教育的感受。本文可能有些偏激,有些观点是很主观,很片面的。
作为一个从小就没出过国的人,我感觉申请过程中能看到美国人极为露骨的天赋观念,这种坦率的对天赋差异的承认让我十分惊讶。之前的十七年我一直被老师灌输“人和人没有什么智力差别”,“你觉得别人聪明,仅仅是因为人家更努力”之类的话。这些话的确能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而且因为高考的确是99%的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这些话似乎让应试教育变得尤为合理——你考不上北大,不是因为你笨,而是因为你没有玩儿命学。我没有经历过高考,也没在普高上过学,但这种对天赋的否认似乎是每个年级的每个老师必备的功课。拿中考而言,我曾经目睹过每天打魔兽考上省重点的,也目睹过每天学术15个小时考上省重点的。老师往往忽略了前者,而把后者当成了立志模范广为宣扬。
然而,在美国人看来,天赋差异似乎是可以被承认的。AO们甚至在大学官网上强调申请材料中所谓的“Intelligence Potential”之类的元素。很难想象,如果北大清华的官网上写上一句:“我们更愿意录取有“智力潜质”的学生”,媒体会如何炒作。那本公认的,最权威的申请书籍之一“A is for Admission”在推荐信那一章节甚至强调了老师们最好不要用deligent这样的单词形容学生,因为deligent只是说明一个学生客观上很刻苦,但是学校更愿意收取所谓“naturely bright ”的学生。
按这个思路想下去,有一些我原来想不明白的问题就相通了。一年前有一次我在饭堂等着打饭,一个美国交换生告诉我,他在美国的学校专门有特殊的打饭通道给那些“优秀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体育突出的学生,学生会的干部不用排很久就能打到饭。当时我也吃了一大惊,感觉原来这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这件事如果搁到中国,估计家长早就不干了,而美国人却习以为常。现在我算是想明白美国人是怎么想的了:天赋是存在的;天赋是值得嘉奖的;天赋是很多元的,不管你是学术搞得好还是体育玩的好,都算天赋。
这样看来,也许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不承认天赋的存在。因为如果不承认天赋,所谓教育这个问题就便得好处理多了:理科只要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总有一天能把该做的题型和知识点都掌握,各种考试就不在话下了;文科老师则不断总结,学生拿着知识点背就行了,真正提升人文素质的环节都可以省略。相反,如果承认了天赋,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第一,既然有人天生有搞学术的天赋,有人没有,那怎么能用考试衡量人才呢?第二,如果搞学术的天赋和搞体育的天赋是一样的,如果搞理科的天赋和搞文科的天赋是一样的,为什么社会资源往往都明显倾向于比较项的前者?这个问题也许全世界都有,但似乎中国尤为严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申请不能有AP,不能有Essay,不能有推荐信,不能有录取委员会,一切体现个性,一切personal voice都不能有。这些“不能用”,如果有了,就在道义上和“无天赋论”解释不通了。
作为一个从小就没出过国的人,我感觉申请过程中能看到美国人极为露骨的天赋观念,这种坦率的对天赋差异的承认让我十分惊讶。之前的十七年我一直被老师灌输“人和人没有什么智力差别”,“你觉得别人聪明,仅仅是因为人家更努力”之类的话。这些话的确能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而且因为高考的确是99%的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这些话似乎让应试教育变得尤为合理——你考不上北大,不是因为你笨,而是因为你没有玩儿命学。我没有经历过高考,也没在普高上过学,但这种对天赋的否认似乎是每个年级的每个老师必备的功课。拿中考而言,我曾经目睹过每天打魔兽考上省重点的,也目睹过每天学术15个小时考上省重点的。老师往往忽略了前者,而把后者当成了立志模范广为宣扬。
然而,在美国人看来,天赋差异似乎是可以被承认的。AO们甚至在大学官网上强调申请材料中所谓的“Intelligence Potential”之类的元素。很难想象,如果北大清华的官网上写上一句:“我们更愿意录取有“智力潜质”的学生”,媒体会如何炒作。那本公认的,最权威的申请书籍之一“A is for Admission”在推荐信那一章节甚至强调了老师们最好不要用deligent这样的单词形容学生,因为deligent只是说明一个学生客观上很刻苦,但是学校更愿意收取所谓“naturely bright ”的学生。
按这个思路想下去,有一些我原来想不明白的问题就相通了。一年前有一次我在饭堂等着打饭,一个美国交换生告诉我,他在美国的学校专门有特殊的打饭通道给那些“优秀学生”,学习好的学生,体育突出的学生,学生会的干部不用排很久就能打到饭。当时我也吃了一大惊,感觉原来这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这件事如果搁到中国,估计家长早就不干了,而美国人却习以为常。现在我算是想明白美国人是怎么想的了:天赋是存在的;天赋是值得嘉奖的;天赋是很多元的,不管你是学术搞得好还是体育玩的好,都算天赋。
这样看来,也许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不承认天赋的存在。因为如果不承认天赋,所谓教育这个问题就便得好处理多了:理科只要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总有一天能把该做的题型和知识点都掌握,各种考试就不在话下了;文科老师则不断总结,学生拿着知识点背就行了,真正提升人文素质的环节都可以省略。相反,如果承认了天赋,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第一,既然有人天生有搞学术的天赋,有人没有,那怎么能用考试衡量人才呢?第二,如果搞学术的天赋和搞体育的天赋是一样的,如果搞理科的天赋和搞文科的天赋是一样的,为什么社会资源往往都明显倾向于比较项的前者?这个问题也许全世界都有,但似乎中国尤为严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申请不能有AP,不能有Essay,不能有推荐信,不能有录取委员会,一切体现个性,一切personal voice都不能有。这些“不能用”,如果有了,就在道义上和“无天赋论”解释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