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乌合之众
![]() |
读完《乌合之众》 ,我只觉得后背发凉。
我是一个豆瓣重度用户,每天至少要登陆3次以上。
朋友问我豆瓣到底好在哪里时,我跟他说:因为豆瓣是一个待挖掘的宝藏。你总能不断遇到一些很出色又很有能量的人,他们在传递知识,洞察给你的同时也带给你积极的力量。
虽然我知道豆瓣也有无聊庸俗的东西,但就如阿北的豆瓣签名所说:文者见文,二者见二。大家各取所需。
然后我读到了这本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书。它的核心论点是:无论群体的组成是怎么样的一群人,但当他们形成一个群体时,群体中的每个人就开始抛弃原有的理性与判断力,变得极度容易受暗示与感召,变得容易被煽动从而做出极端行为。
这个观点让我开始反思我在豆瓣上的表现和平时的我到底有什么不同。
而我对于豆瓣的信任与狂热源头到底从哪儿来。
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注意并重视以下两个事实:
我在豆瓣写的文章会倾向于美化现实。我会刻意挑选生活或故事中美好的那些细节加以渲染,使它的主旨与结论最后符合我美好爱与积极的“鸡血”人生观。
我和朋友喜欢的豆瓣文章其实都有非常明确和一再重复的标签那就是:
“美好”“梦想”“能量”“爱”“感动”。
而豆瓣首页最热的东西也从来都是这些关于爱的感悟、关于梦想的狂热、关于美好的沉醉。
看看这些超过2000人喜爱的标题就知道:《梦想爱好者》、《新郎看到新娘的那个瞬间》、《10000小时梦想实践法》等等。其它与此不符或者大相径庭的,倒不至于被打压,但是确实关注者少,传播就更少。所以豆瓣很少讨论时事,很少讨论外界。来来回回,反反复复,都是每个人或每个人周围发生的各种“美好化”“贵族化”的生活故事(本质上,和《青年文摘》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发生在深圳一个发生在巴黎)。
但正是因为对现实的回避,正因为对无懈可击幻觉(如梦想)的追求,豆瓣才得以凝聚,豆瓣的重度用户才能实现如此高的粘性。正如《乌合之众》里面所说,如何将一种意念植入群体,只要选择一种断言(比如我们必须追求梦想),通过豆瓣红人(名望对群体施加压力,破解群体仅存的可怜的逻辑判断)不断重复(通过各种文章、照片反复强调),不断示范 《10000小时梦想实践法》将实现梦想的步骤写下来,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而深深地将这种意念植入豆瓣用户的脑中,坚不可摧,狂热无比。
这时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豆瓣上并非都是这种爱好梦想的鸡血用户。没错,基于豆瓣提供的独特价值:书评、影评、乐评,豆瓣还是吸引到了一些更加理性和有独立人格的用户。但只要看看豆瓣首页在流行什么,只要看看豆瓣上什么样的文章容易被传播出去你就会发现,豆瓣真正凝聚和影响的还是内心相对脆弱,比较容易被影响的“梦想爱好者”。
写到这里我的心又往下沉了一大截。
不仅因为我所喜爱的豆瓣被扯下了美好面纱,我亲眼看到它是如何影响我及其它用户从而形成了粘性如此高的社区。更重要的,勒庞的观点是,任何一种群体的聚合都逃离不了这种非理性煽动与操控。非理性意味着什么?盲从、极端、重复。所以这是不是意味着互联网社区的建立和发展最终都无法逃脱这种局面?在这种非理性情绪下形成的社区会有高价值产出吗?豆瓣剥离了书评影评乐评外,它到底提供了什么价值?
如果像以前,我在豆瓣写日记时通常都会来个世界又美好光明了的结尾。
但是今天我没法结尾。
因为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也许我需要再去研究一些样本(比如知乎),也许我需要再多找不同的人聊聊。
我的疑问如下:
1)群体如果真如勒庞所说的非理性易煽动(听起来真糟糕)那么如何演进?它和KK对群体的演进方式的判断的关系是什么?
2)知乎似乎是一个有高质量UGC产出的社区。它的形成方式会不会像勒庞举例的,XXX 抛弃了宗教转而投奔了哲学,但对待哲学的方式仍然是宗教式崇拜?就是树立了一个更高级的断言煽动了一批更高级的群体?
下一页 =)
http://www.douban.com/note/242338180/?start=100#comments
阿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酒桌上的自恋劫持
- 心理咨询服务说明(2025年)
- 获得忘记自己的那个瞬间 (1人喜欢)
- 如何捕获平凡日常的小小奇迹 (1人喜欢)
- 镜映和夸夸的距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