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实习生拒绝订盒饭说起
事情缘自新浪网友“易小术”的一条微博: 前几天和央视某主任聊天,他说一周前来了几个实习生,青春洋溢让他有种想培养成才的冲动。前天开策划会,他对其中一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该实习生认真的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主任瞠目结舌。他问我,到底怎么了,现在的实习生都这样吗?
这条微博原本就具有话题性,再经由《新周刊》一转发,估计很快就会登上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可是我很奇怪,这次《新周刊》的态度非常玩味,因为其随后发的两条微博私以为表明了其态度:“实习生不愿帮忙订盒饭,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我看我们就只能饿死了。”、“我要一份大杯的没奶泡的低脂拿铁。”“对不起,我是来进军时尚圈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我不觉得这两句话只是简单调侃,或者所谓的高级黑,《新周刊》用电影《prada女魔头》来做讽刺性对比,这一步未免太过失礼与无知,也妄承了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
安妮海瑟薇在电影里饰演的角色是助理,这是她的工作。央视实习生则是在实习,而非就业。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涉及职场生存。诚然央视实习生订不订盒饭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认为订盒饭是实习生理所当然就要去做的事情,这种观点里的诸如等级观念的意识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不管怎么样,《新周刊》都会是赢家,我在这里所说的这些,到时候任何人也只要一句“你解读过度”就可以推得远远的。这对我来说并无所谓,大家都在解读而已。但是纵容一个错误的引导,这却是我不能容忍的。
观点都来自每个人各自的三观,但基于事情的根源在那条微博,分析自然也先围绕着它开始。至于到时候是不是会有人又说我是在故意挑文字的毛病什么的自然也顾不上了,因为大家不都在挑。
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意见。
首先,“青春洋溢让他有种想培养成才的冲动”。话说“青春洋溢”和“培养成才”这二者之间没半毛钱关系吧?
其次,有了冲动之后就是让其订盒饭。(当然这句话纯属说笑)主任在对实习生说的话里还算有礼貌的,用了“麻烦”一词,而不是什么“那谁谁,你去给大家订盒饭”。这里我以为,主任在说那话的时候,并没有居高临下。但是由于实习生的那句回答,事情就变得好玩了。
主任为什么会瞠目结舌?我想,理解成“因为他认为那么麻烦之后实习生肯定会去帮大家订盒饭”没太多异议吧?但是这个实习生没答应。你说他个性也好,原则也好,不圆滑也好,反正他就是不答应。央视那样一个让人眼红的单位,领导有心栽培你,你一点都不识趣,他能不瞠目结舌吗?
实习这个事情大概随处可见,所以以央视这个为典型倒也可以,虽然这次的实习生其实属于个案。有人贴上“现在的实习生”什么什么的,继而毫不意外地又开始讨论什么年轻人眼高手低之类,未免才是真的上纲上线,小题大做。
有个网友说什么订盒饭的N个好处,还说实习就是学这些,专业技能什么的在学校就够了。我当他是在说笑,否则估计他应该是快餐店负责订餐的,不然就知道太多了。
另外一个网友认为实习生心里充满“警惕与敌意”,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他强加给实习生,但是现在自己认真细想,认为这种猜测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前面就说了,实习生是不是去订盒饭都没问题,再说到央视实习,态度之类谦逊点、勤快点什么的,也都可以理解,毕竟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你表现好一点,别人教你也会痛快一点。但这个实习生太“硬了”。
我们不去讨论该实习生本身的性格,以及平时其他环境与他人的相处什么的,估计主任不走运,正好叫到了一个有那么点不太合群又稍显偏激的。实习生做的不好,但没有不对。可是在这里,有那么多人要去抨击他的拒绝,并分析了那么多理由,这件事我觉得很不能理解。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当过新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许也曾带过新人。一个乖巧的实习生,其学习能力及以后在职场、社会的生存能力,相信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别人教他东西也会痛快。一个桀骜的个性的实习生,除非是像莫愁遇到哈林,否则估计没人会乐意教他。教不教是道义,不是必然的义务。订不订也是道义,不是必然的义务。我们不能去批评别人藏私、小肚鸡肠,自然也不能去批评实习生情商太低。
网友“咖喱-猴子“说的很对:“不是所有的实习生都这样,这样的实习生,最后要么被淘汰,要么被磨平棱角,不是每个人从大学出来都能够懂,还是慢慢来的,不过谦逊总是要的。不要为孩子们操心,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活法。人都是慢慢社会化的,只不过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接受快改变快。”
本来其实就不是多大的事,假如主任没叫实习生订盒饭,假如实习生不是那么个性的回答,而是说“不好意思主任,我现在在忙什么事,你看能不能叫XX”之类,假如没有《新周刊》的转发以及后面那两条让人冷笑的微博,这件事情的争论也不至于这么大。
订个饭实习生当然不会死,但是因为不订饭却要被骂死,扪心自问,那些人心里是不是有种居高临下的理所当然?我们是都不会乐意见到自己身边有那么“硬”的新人,但是不表示我们见了这样的新人就应该集体打压。倘若每个人心里少一点“新人就该如何如何”之类的想法,给新人多一点宽容的空间,即使不待见,也能用你们的成熟老练去指导他们,而不是穷追猛打,至于会有这样现实的局面吗?
最后用另外一位网友“wangshuqi”的话作结吧:“如果是普通同事要求帮个忙,或许很正常,可是领导将这种行为视作提拔培养之前的条件和考察,就使得这件事情的性质变味了,给领导跑腿的就被被培养给机会,拒绝跑腿的就另眼相看。是博主的态度导致了我的反对。”
2012-10-17
这条微博原本就具有话题性,再经由《新周刊》一转发,估计很快就会登上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可是我很奇怪,这次《新周刊》的态度非常玩味,因为其随后发的两条微博私以为表明了其态度:“实习生不愿帮忙订盒饭,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我看我们就只能饿死了。”、“我要一份大杯的没奶泡的低脂拿铁。”“对不起,我是来进军时尚圈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我不觉得这两句话只是简单调侃,或者所谓的高级黑,《新周刊》用电影《prada女魔头》来做讽刺性对比,这一步未免太过失礼与无知,也妄承了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
安妮海瑟薇在电影里饰演的角色是助理,这是她的工作。央视实习生则是在实习,而非就业。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涉及职场生存。诚然央视实习生订不订盒饭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认为订盒饭是实习生理所当然就要去做的事情,这种观点里的诸如等级观念的意识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不管怎么样,《新周刊》都会是赢家,我在这里所说的这些,到时候任何人也只要一句“你解读过度”就可以推得远远的。这对我来说并无所谓,大家都在解读而已。但是纵容一个错误的引导,这却是我不能容忍的。
观点都来自每个人各自的三观,但基于事情的根源在那条微博,分析自然也先围绕着它开始。至于到时候是不是会有人又说我是在故意挑文字的毛病什么的自然也顾不上了,因为大家不都在挑。
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意见。
首先,“青春洋溢让他有种想培养成才的冲动”。话说“青春洋溢”和“培养成才”这二者之间没半毛钱关系吧?
其次,有了冲动之后就是让其订盒饭。(当然这句话纯属说笑)主任在对实习生说的话里还算有礼貌的,用了“麻烦”一词,而不是什么“那谁谁,你去给大家订盒饭”。这里我以为,主任在说那话的时候,并没有居高临下。但是由于实习生的那句回答,事情就变得好玩了。
主任为什么会瞠目结舌?我想,理解成“因为他认为那么麻烦之后实习生肯定会去帮大家订盒饭”没太多异议吧?但是这个实习生没答应。你说他个性也好,原则也好,不圆滑也好,反正他就是不答应。央视那样一个让人眼红的单位,领导有心栽培你,你一点都不识趣,他能不瞠目结舌吗?
实习这个事情大概随处可见,所以以央视这个为典型倒也可以,虽然这次的实习生其实属于个案。有人贴上“现在的实习生”什么什么的,继而毫不意外地又开始讨论什么年轻人眼高手低之类,未免才是真的上纲上线,小题大做。
有个网友说什么订盒饭的N个好处,还说实习就是学这些,专业技能什么的在学校就够了。我当他是在说笑,否则估计他应该是快餐店负责订餐的,不然就知道太多了。
另外一个网友认为实习生心里充满“警惕与敌意”,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他强加给实习生,但是现在自己认真细想,认为这种猜测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前面就说了,实习生是不是去订盒饭都没问题,再说到央视实习,态度之类谦逊点、勤快点什么的,也都可以理解,毕竟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你表现好一点,别人教你也会痛快一点。但这个实习生太“硬了”。
我们不去讨论该实习生本身的性格,以及平时其他环境与他人的相处什么的,估计主任不走运,正好叫到了一个有那么点不太合群又稍显偏激的。实习生做的不好,但没有不对。可是在这里,有那么多人要去抨击他的拒绝,并分析了那么多理由,这件事我觉得很不能理解。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当过新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许也曾带过新人。一个乖巧的实习生,其学习能力及以后在职场、社会的生存能力,相信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别人教他东西也会痛快。一个桀骜的个性的实习生,除非是像莫愁遇到哈林,否则估计没人会乐意教他。教不教是道义,不是必然的义务。订不订也是道义,不是必然的义务。我们不能去批评别人藏私、小肚鸡肠,自然也不能去批评实习生情商太低。
网友“咖喱-猴子“说的很对:“不是所有的实习生都这样,这样的实习生,最后要么被淘汰,要么被磨平棱角,不是每个人从大学出来都能够懂,还是慢慢来的,不过谦逊总是要的。不要为孩子们操心,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活法。人都是慢慢社会化的,只不过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接受快改变快。”
本来其实就不是多大的事,假如主任没叫实习生订盒饭,假如实习生不是那么个性的回答,而是说“不好意思主任,我现在在忙什么事,你看能不能叫XX”之类,假如没有《新周刊》的转发以及后面那两条让人冷笑的微博,这件事情的争论也不至于这么大。
订个饭实习生当然不会死,但是因为不订饭却要被骂死,扪心自问,那些人心里是不是有种居高临下的理所当然?我们是都不会乐意见到自己身边有那么“硬”的新人,但是不表示我们见了这样的新人就应该集体打压。倘若每个人心里少一点“新人就该如何如何”之类的想法,给新人多一点宽容的空间,即使不待见,也能用你们的成熟老练去指导他们,而不是穷追猛打,至于会有这样现实的局面吗?
最后用另外一位网友“wangshuqi”的话作结吧:“如果是普通同事要求帮个忙,或许很正常,可是领导将这种行为视作提拔培养之前的条件和考察,就使得这件事情的性质变味了,给领导跑腿的就被被培养给机会,拒绝跑腿的就另眼相看。是博主的态度导致了我的反对。”
2012-10-17
-
豆友136925466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17 13: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