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の侍》:“非常6+1”——精神、矛盾与毁灭
如果你经常关注电影,就应该知道IMDb,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资料库,它以丰富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而深受全世界影迷喜爱,而由IMDb评分所产生的TOP250更是全球知名,这个由注册用户所评出的有史以来最佳的250部电影已经成为影迷淘碟观影的绝佳指南。虽然IMDb是全英文网站,用户多为西方人,但是TOP250中仍然有很多非英语、非西方的电影在其中,这次要说的《七武士》就位列其中。在全球83157名用户的评分中,由电影大师黑泽明于1954年执导的《七武士》最后得分8.8,排名TOP250的第14名,成为排名最高的东方电影,也是日本电影在IMDb中的最高评分。
《七武士》的故事主线很简单,日本战国时代,贫困不堪的农民为了保卫村庄,与雇来的七个武士共同联手对抗强盗,赢得胜利。据说,黑泽明本意是通过加入“西方趣味”将本片拍成彻底的娱乐电影,但纵观全片,《七武士》却充满了深刻的历史、人文、社会思考,这源自黑泽明对于武士精神的精确诠释,对于日本历史的准确把握,对于阶级矛盾的正确理解。影片在精心塑造日本武士形象的同时又着力刻画武士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冲突,在展现集体主义伟大的同时又适时彰显个人英雄主义,最终为我们呈现出史诗般的恢弘故事!
一、武士精神的经典诠释
本片名曰“七武士”,其实真正的武士也就6人,菊千代并非武士出身,所以这7个人是个“非常6+1”的组合,先说说这6吧,最后说那个特殊的1。
岛田堪兵卫作为7武士的首领,是最具有武士风范的。片中第一次出现他的镜头是一场偷窃绑架案,通过抓贼,堪兵卫的人物性格已经活灵活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戏中,黑泽明并没有直接给抓贼场景任何多余镜头,而是更多的把视角用到了观众身上,将暴力场面放在镜头之外,接着又是窃贼倒地的无声处理,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无比的气氛,也从侧面展现出堪兵卫的出手不凡,同时也说明了其乐于助人、拔刀相助的精神这样子使得后来他答应农民显得合情合理。再后来挑选武士和防御村庄中堪兵卫都体现出一种领导力才能,他诚实守信、精明干练、经验丰富、善于交际、深谙世道、武功高强,展现了优秀武士的所有优点。在片中,堪兵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动作是摸自己的后脑勺,这个动作出现了很多次。
片山五郎兵卫可以说是7武士的二把手,片中大部分镜头他都出现在堪兵卫的身边,替堪兵卫出谋划策,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实际上这从他第一次出场就展露无疑了,因为他还未进客栈门即已知道门后有诈,非凡的洞察力跃然纸上。他是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当堪兵卫对其发出邀请时,他说:“我也明白农民的痛苦,你帮农民的心情我了解,我答应你是欣赏你的为人,人生难得一知己啊!”最后在保卫村庄的战斗中,五郎兵卫是第二个战死的武士。
冈本胜四郎作为7武士中最年轻的武士,他勤奋好学,明辨是非,年纪轻轻但同样理解农民的痛苦,在客栈他与人争吵中曾大喊道:“你不体谅他们的痛苦么?”而当农民的大米被偷后,也是他出手相救。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胜四郎也有一种冒险探求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他执意要加入队伍而置生死于身外,展现出年轻人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特质,是未来武士的希望。只是,他的感情用事让他爱上了不该爱的女人而使自己痛苦难堪、进退两难。
久藏是7武士中武功最强大的,他的第一次出境即是一场比武,久藏毫不费力的就将对方制服,表现出高深莫测的武功修养。武功是武士最基本的素质,但是一名武士如果只为习武而活着自然没有什么价值,这或许是为什么久藏在首次拒绝后又加入队伍的原因吧。久藏沉着冷静、胆识过人,一击就重创对方、一人就可独闯敌窝立下大功,重要的是他从不好大喜功以此炫耀,在胜四郎真心敬佩下也只是淡然一笑,这应该是武士武功修养的最高境界了吧?可惜的是他在战斗中成为了第三个牺牲的武士。
林田平八是7武士中的乐天派,虽然他武功中下,但是为人直率有趣,五郎兵卫如是说:“有苦闷时可以用来解闷,日子艰苦时,他可是一宝。”平八在自我介绍中也搞笑的称自己“懂砍柴派剑法”,一个武士失意后甘心做一个老百姓,以砍柴为生,但他却并不自卑,仍旧开开心心的生活下去。五郎兵卫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平八的一句话说明了一切:“我生来就是这样。”再接下来五郎兵卫几番的调侃试探中,平八均能以乐观的的语气回应之,最终也被认可加入队伍。平八展现了一个优秀武士的另一面,那就是乐观精神,在逆境中没有乐观向上精神的武士是无法生存的。但是无奈的是平八这个“用来解闷”的人却是第一个倒下的。
七郎次算是7武士中露面比较少的了,但是他的形象依然生动鲜明令人信服。通过他和堪兵卫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以前两人人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可谓情同手足、出生入死。当堪兵卫问到其是否厌倦打仗时,七郎次笑而不语,但是当堪兵卫邀请他参加“毫无益处的仗”,并强调“这次可能会没命”时,他却毫不犹豫的立即答应,两人间忠诚的友谊足以看出,而这种忠诚的友谊正是武士精神所包含的。
如果说黑泽明在塑造以上6位武士的性格特点方面可以用成功来点评的话,那么在塑造菊千代这个人物上,就可以用神来之笔来表达了。为什么?因为菊千代的复杂身份,他是农民出身,却努力想成为一名武士,这使得他一方面具有农民阶级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武士阶级的精神,他总是疯疯癫癫、傻傻呼呼,做事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却又明白事理、深谙世道,这样的人物设置成了本片最出彩的一笔!当他看到堪兵卫在捉贼时的精彩表演时,他只有惊讶无比的面部表情,他跟随堪兵卫想努力学习一些武士东西却总是无法开口拜师,因为他怕被取笑自己是个农民。而为了加入武士团队,他竟然偷了别人的家谱冒充武士家族,却露了马脚被大家取笑,不由的喊出“武士去死”。虽然最后还是被拒绝但他仍然固执跟随,即便终于被默许加入但依旧不被看做武士,这从那面由平八造的棋子上6个圆圈、1个三角的图案中就可以看出。菊千代崇尚武士精神,鄙视小农的自私与软弱,却也批判武士的行为,认为武士是导致农民残酷现状的根源。这从他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好哇!你们把农民当做是什么?以为是菩萨么?简直是笑话!农民是最狡猾的!要米不给米,要麦也不给麦,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哈哈哈哈!到山间深谷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撒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撒谎!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最懦弱!最坏心!最低能!是杀人鬼!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吧!为打仗而烧毁村庄,蹂躏田地,乱征劳役,凌辱妇女,随意杀生,你们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该死!”后来当菊千代双手抱着失去双亲的孩子,悲伤的喊道:“这孩子像我!我当年也全家被杀!”我们终于明白他作为农民阶级的悲惨身世。而最后,作为一个有着自身缺陷的矛盾结合体,他最终在杀死山贼头领后倒在泥泞之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对武士精神的全部理解,成为真正的武士。这种反差,成就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人物,让观众信服,动容。如果要选出《七武士》中的第一主演,当然非菊千代莫属,而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三船敏郎第一次用演技打动观众,他之前在《罗生门》中的表演已经让人惊叹。
二、无处不在的阶级矛盾
本片在塑造7武士的人物性格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武士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合作与对抗。在片头寻找武士的过程中,四位农民被骗,其中一个就感慨道:“世上竟有这等蠢事,免费供吃供喝,还要挨巴掌,算了,回去吧!不如早日回村子算了!我们只会分辩种子的好坏,不会分辩武士的好坏,好的不会理我们,理我们的武功又差。”因为不会分辩武士,所以农民阶级从来都是惧怕武士的,只有落荒武士他们才敢面对。年轻姑娘志乃的父亲逼迫其剪发女扮男装躲避武士骚扰也说明了农民阶级对于武士阶级的惧怕。后来当7武士进入村庄后,全村人竟然无人迎接欢迎,掌管事务的老人说:“说起来真可笑,农民总是担心,他们下雨怕雨刮风怕风,总之,他们什么都怕。今天的事,其实也一样。”但是既然是来帮助农民的,大家为什么还要这么怕呢?因为大部分农民没见过真正的武士,不了解武士阶级,而武士和山贼都是靠武功吃饭,有些山贼以前更是武士出身,武士一样也压迫过农民,农民免不了要将两者先入为主的混为一谈。如果不是农民出身的菊千代耍小聪明将大家召集起来解决了尴尬,打破了无语,或许另外6位武士就要卷铺盖走人了。不过事情总算往好的方向发展,两个阶层慢慢的了解起来,共同团结起来对付山贼,表面上算是和谐共存吧。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说明了两个阶级是根本不相容的,那就是胜四郎与志乃的爱情。在决战前那次两人的相遇中,四目相对之外是周围熊熊燃烧的烈火,正象征着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就像火焰一样在内心燃烧,不得不佩服黑泽明的这个抽象化视觉镜头。可是家长的反对和阶级的差别使得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片尾,当两人再次四目相对的时候,他们彼此心里会做何感想呢?两颗纯真炙热的心或许早已经被决战前的大雨扑灭,他们超越阶级的真挚感情换来的只是两颗冰冷的心。
三、自我毁灭的武士阶级
片子前面曾有一段堪兵卫与胜四郎的对话,胜四郎要拜他为师,堪兵卫说:“拿你没办法,你高估我了,听着,我这人没什么特别,只是打过不少仗,但都是败仗,我就是这样的人,别跟我这种倒霉汉,没好处,我没资格收徒弟。”片尾,当看着4座坟墓,看着农民们在农田里唱歌务农,堪兵卫感慨道:“这次也算是打败仗吧。赢的是那些农民,不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评价呢?
这就要考虑到武士阶级的特性,武士阶级不像地主阶级那样拥有权力,也不像农民阶级那样拥有土地,没有权力就不能命令别人服务自己,没有土地就不能生产粮食养活自己,即便身怀绝技也无发挥之地。所以武士阶级要生存就必须要依附于某个阶级,要被某个阶级所雇用。同时,武士的存在是以消灭敌方为主要目的的,这在战乱时期更加明显,然而一旦敌人被消灭,进入和平时期,武士作为一种临时雇用的武力当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失去自身价值却是由武士阶级自己造成的,因为敌人是被自己消灭掉的。可见,没有了阶级依附,没有了敌对目标,武士阶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绝大部分价值。
电影中,7位武士受雇于农民,他们帮助农民击退了山贼,在失去战友的同时也失去工作。因为和平了,没有山贼再来捣乱,自然不再需要武士了,武士反而没有事情可以做了,赢得胜利却更加失意,只能无奈的看着忙碌和高兴的农民们。这就是堪兵卫所意指的败仗,然而这也正是武士阶级存在的悖论:他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然而消灭敌人也是在消灭自己,没有了敌人,武士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堪兵卫在一开始就反对胜四郎加入武士团队,他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也想过凭本事作战立功,然后当一城之王,但想着想着,已白发斑斑。而那时父母早已离去,只有孑然一身。”可见其早已看透了世道。而片中,人物命运的发展也在暗示着武士阶级的没落,乐天派的平八第一个死去不仅仅是渲染剧情的需要,更是象征着武士阶级命运的不容乐观,之后的五郎兵卫、久藏、菊千代,他们都是热衷于武士生存之道的人们,而存活下来的堪兵卫、七郎次、胜四郎,一个早就看透了武士阶级的命运,一个早已转行为小贩,一个因为年轻也算不得真正的武士,不能不说他们的幸存所蕴含的寓意。而对于片尾志乃走进庄稼地与胜四郎擦肩而过,有评论称她的选择不是爱与不爱的选择,而正是权衡两种不同阶级最终命运的选择,阶级的生存需要显然要超过对浪漫主义爱情的需要。
黑泽明真不愧为电影大师!通过一部200多分钟的电影,就构造了一个包含着深刻隐喻的寓言,揭示了日本武士阶级的特殊生存状态与必然消亡的历史趋势。武士阶级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也开启了自我毁灭的大门,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战死沙场的恐惧,更是一步步走向没落的无奈与宿命。没有人可以拯救武士阶级,也没有人打垮武士阶级,击败武士阶级的也只会是武士自身,然而谁又可以理解武士的无奈、痛苦、悲壮呢?虽然武士阶级必将消亡,但是武士精神却不会被遗忘,它依旧是日本民族精神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或许是黑泽明在当时日本战败后缺少精神支持这种大背景下通过影片所宣扬的一种价值追求吧。一部电影可以这样将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结合的如此完美,不得不佩服黑泽明的非凡创造力!本片上映后不仅在日本影响巨大,日后成为《电影旬报》评出的日本最佳电影第一名,当年更是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银狮奖,此后又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服装设计两项提名,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七武士》仍被历代的电影评论家公认为“世界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成为永恒的经典。
题外无聊话:
说起来挺可笑的,长这么大了,这是我第一次写出超过5000字的文章。首先,我原本很讨厌写作的,因为自己从小就不喜欢语文课,讨厌写文章,也讨厌写日记,可能是口才不好吧,也可能是文学修养不够吧,所以总觉得没什么能让我写出来的。上大学前虽然也写过像样的东西,但大多都是被逼着写出来的,我高考语文满分150只得了大概100分,就知道我的水平怎么样了。其次,就算是我真正写自己的文字,在字数上还从未突破过5000。上了大学,时间够用了,没事了总爱写点什么,即便写的不好以至于没人看也无所谓,但却没写出过大规模的字数。所以对于这次的写作,我还真挺佩服自己的,虽然这次写作的起始动因不是自发的,而是要交期末作业,但是为了完成写作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却都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不论是看电影,还是搜资料,都是自愿完成的,没有人逼我去做,毕竟如果我想应付了事,我没必要写这么多字,甚至电影我也可以不用看,文字我也可以直接复制然后稍作改动,照样可以蒙混过关。如果不是因为对电影的喜爱,对电影有着特别的爱好,我自然无法写出这么多文字。个人始终认为,兴趣爱好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兴趣去学习,因为是自己愿意做的,反而不会感到枯燥无聊,相反却在满足自己爱好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正所谓一箭双雕。如果你不喜欢足球,当然无法理解别人熬夜看球的快乐;如果你喜欢数学,显然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比一个知名的文学大师更适合你。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兴趣,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个兴趣、快乐可以和其他人无关,但同样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
作于2009年6月17日
《七武士》的故事主线很简单,日本战国时代,贫困不堪的农民为了保卫村庄,与雇来的七个武士共同联手对抗强盗,赢得胜利。据说,黑泽明本意是通过加入“西方趣味”将本片拍成彻底的娱乐电影,但纵观全片,《七武士》却充满了深刻的历史、人文、社会思考,这源自黑泽明对于武士精神的精确诠释,对于日本历史的准确把握,对于阶级矛盾的正确理解。影片在精心塑造日本武士形象的同时又着力刻画武士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冲突,在展现集体主义伟大的同时又适时彰显个人英雄主义,最终为我们呈现出史诗般的恢弘故事!
一、武士精神的经典诠释
本片名曰“七武士”,其实真正的武士也就6人,菊千代并非武士出身,所以这7个人是个“非常6+1”的组合,先说说这6吧,最后说那个特殊的1。
岛田堪兵卫作为7武士的首领,是最具有武士风范的。片中第一次出现他的镜头是一场偷窃绑架案,通过抓贼,堪兵卫的人物性格已经活灵活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戏中,黑泽明并没有直接给抓贼场景任何多余镜头,而是更多的把视角用到了观众身上,将暴力场面放在镜头之外,接着又是窃贼倒地的无声处理,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无比的气氛,也从侧面展现出堪兵卫的出手不凡,同时也说明了其乐于助人、拔刀相助的精神这样子使得后来他答应农民显得合情合理。再后来挑选武士和防御村庄中堪兵卫都体现出一种领导力才能,他诚实守信、精明干练、经验丰富、善于交际、深谙世道、武功高强,展现了优秀武士的所有优点。在片中,堪兵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动作是摸自己的后脑勺,这个动作出现了很多次。
片山五郎兵卫可以说是7武士的二把手,片中大部分镜头他都出现在堪兵卫的身边,替堪兵卫出谋划策,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实际上这从他第一次出场就展露无疑了,因为他还未进客栈门即已知道门后有诈,非凡的洞察力跃然纸上。他是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当堪兵卫对其发出邀请时,他说:“我也明白农民的痛苦,你帮农民的心情我了解,我答应你是欣赏你的为人,人生难得一知己啊!”最后在保卫村庄的战斗中,五郎兵卫是第二个战死的武士。
冈本胜四郎作为7武士中最年轻的武士,他勤奋好学,明辨是非,年纪轻轻但同样理解农民的痛苦,在客栈他与人争吵中曾大喊道:“你不体谅他们的痛苦么?”而当农民的大米被偷后,也是他出手相救。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胜四郎也有一种冒险探求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他执意要加入队伍而置生死于身外,展现出年轻人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特质,是未来武士的希望。只是,他的感情用事让他爱上了不该爱的女人而使自己痛苦难堪、进退两难。
久藏是7武士中武功最强大的,他的第一次出境即是一场比武,久藏毫不费力的就将对方制服,表现出高深莫测的武功修养。武功是武士最基本的素质,但是一名武士如果只为习武而活着自然没有什么价值,这或许是为什么久藏在首次拒绝后又加入队伍的原因吧。久藏沉着冷静、胆识过人,一击就重创对方、一人就可独闯敌窝立下大功,重要的是他从不好大喜功以此炫耀,在胜四郎真心敬佩下也只是淡然一笑,这应该是武士武功修养的最高境界了吧?可惜的是他在战斗中成为了第三个牺牲的武士。
林田平八是7武士中的乐天派,虽然他武功中下,但是为人直率有趣,五郎兵卫如是说:“有苦闷时可以用来解闷,日子艰苦时,他可是一宝。”平八在自我介绍中也搞笑的称自己“懂砍柴派剑法”,一个武士失意后甘心做一个老百姓,以砍柴为生,但他却并不自卑,仍旧开开心心的生活下去。五郎兵卫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平八的一句话说明了一切:“我生来就是这样。”再接下来五郎兵卫几番的调侃试探中,平八均能以乐观的的语气回应之,最终也被认可加入队伍。平八展现了一个优秀武士的另一面,那就是乐观精神,在逆境中没有乐观向上精神的武士是无法生存的。但是无奈的是平八这个“用来解闷”的人却是第一个倒下的。
七郎次算是7武士中露面比较少的了,但是他的形象依然生动鲜明令人信服。通过他和堪兵卫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以前两人人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可谓情同手足、出生入死。当堪兵卫问到其是否厌倦打仗时,七郎次笑而不语,但是当堪兵卫邀请他参加“毫无益处的仗”,并强调“这次可能会没命”时,他却毫不犹豫的立即答应,两人间忠诚的友谊足以看出,而这种忠诚的友谊正是武士精神所包含的。
如果说黑泽明在塑造以上6位武士的性格特点方面可以用成功来点评的话,那么在塑造菊千代这个人物上,就可以用神来之笔来表达了。为什么?因为菊千代的复杂身份,他是农民出身,却努力想成为一名武士,这使得他一方面具有农民阶级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武士阶级的精神,他总是疯疯癫癫、傻傻呼呼,做事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却又明白事理、深谙世道,这样的人物设置成了本片最出彩的一笔!当他看到堪兵卫在捉贼时的精彩表演时,他只有惊讶无比的面部表情,他跟随堪兵卫想努力学习一些武士东西却总是无法开口拜师,因为他怕被取笑自己是个农民。而为了加入武士团队,他竟然偷了别人的家谱冒充武士家族,却露了马脚被大家取笑,不由的喊出“武士去死”。虽然最后还是被拒绝但他仍然固执跟随,即便终于被默许加入但依旧不被看做武士,这从那面由平八造的棋子上6个圆圈、1个三角的图案中就可以看出。菊千代崇尚武士精神,鄙视小农的自私与软弱,却也批判武士的行为,认为武士是导致农民残酷现状的根源。这从他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好哇!你们把农民当做是什么?以为是菩萨么?简直是笑话!农民是最狡猾的!要米不给米,要麦也不给麦,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哈哈哈哈!到山间深谷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撒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撒谎!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最懦弱!最坏心!最低能!是杀人鬼!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吧!为打仗而烧毁村庄,蹂躏田地,乱征劳役,凌辱妇女,随意杀生,你们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该死!”后来当菊千代双手抱着失去双亲的孩子,悲伤的喊道:“这孩子像我!我当年也全家被杀!”我们终于明白他作为农民阶级的悲惨身世。而最后,作为一个有着自身缺陷的矛盾结合体,他最终在杀死山贼头领后倒在泥泞之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对武士精神的全部理解,成为真正的武士。这种反差,成就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人物,让观众信服,动容。如果要选出《七武士》中的第一主演,当然非菊千代莫属,而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三船敏郎第一次用演技打动观众,他之前在《罗生门》中的表演已经让人惊叹。
二、无处不在的阶级矛盾
本片在塑造7武士的人物性格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武士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合作与对抗。在片头寻找武士的过程中,四位农民被骗,其中一个就感慨道:“世上竟有这等蠢事,免费供吃供喝,还要挨巴掌,算了,回去吧!不如早日回村子算了!我们只会分辩种子的好坏,不会分辩武士的好坏,好的不会理我们,理我们的武功又差。”因为不会分辩武士,所以农民阶级从来都是惧怕武士的,只有落荒武士他们才敢面对。年轻姑娘志乃的父亲逼迫其剪发女扮男装躲避武士骚扰也说明了农民阶级对于武士阶级的惧怕。后来当7武士进入村庄后,全村人竟然无人迎接欢迎,掌管事务的老人说:“说起来真可笑,农民总是担心,他们下雨怕雨刮风怕风,总之,他们什么都怕。今天的事,其实也一样。”但是既然是来帮助农民的,大家为什么还要这么怕呢?因为大部分农民没见过真正的武士,不了解武士阶级,而武士和山贼都是靠武功吃饭,有些山贼以前更是武士出身,武士一样也压迫过农民,农民免不了要将两者先入为主的混为一谈。如果不是农民出身的菊千代耍小聪明将大家召集起来解决了尴尬,打破了无语,或许另外6位武士就要卷铺盖走人了。不过事情总算往好的方向发展,两个阶层慢慢的了解起来,共同团结起来对付山贼,表面上算是和谐共存吧。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说明了两个阶级是根本不相容的,那就是胜四郎与志乃的爱情。在决战前那次两人的相遇中,四目相对之外是周围熊熊燃烧的烈火,正象征着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就像火焰一样在内心燃烧,不得不佩服黑泽明的这个抽象化视觉镜头。可是家长的反对和阶级的差别使得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片尾,当两人再次四目相对的时候,他们彼此心里会做何感想呢?两颗纯真炙热的心或许早已经被决战前的大雨扑灭,他们超越阶级的真挚感情换来的只是两颗冰冷的心。
三、自我毁灭的武士阶级
片子前面曾有一段堪兵卫与胜四郎的对话,胜四郎要拜他为师,堪兵卫说:“拿你没办法,你高估我了,听着,我这人没什么特别,只是打过不少仗,但都是败仗,我就是这样的人,别跟我这种倒霉汉,没好处,我没资格收徒弟。”片尾,当看着4座坟墓,看着农民们在农田里唱歌务农,堪兵卫感慨道:“这次也算是打败仗吧。赢的是那些农民,不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评价呢?
这就要考虑到武士阶级的特性,武士阶级不像地主阶级那样拥有权力,也不像农民阶级那样拥有土地,没有权力就不能命令别人服务自己,没有土地就不能生产粮食养活自己,即便身怀绝技也无发挥之地。所以武士阶级要生存就必须要依附于某个阶级,要被某个阶级所雇用。同时,武士的存在是以消灭敌方为主要目的的,这在战乱时期更加明显,然而一旦敌人被消灭,进入和平时期,武士作为一种临时雇用的武力当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失去自身价值却是由武士阶级自己造成的,因为敌人是被自己消灭掉的。可见,没有了阶级依附,没有了敌对目标,武士阶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绝大部分价值。
电影中,7位武士受雇于农民,他们帮助农民击退了山贼,在失去战友的同时也失去工作。因为和平了,没有山贼再来捣乱,自然不再需要武士了,武士反而没有事情可以做了,赢得胜利却更加失意,只能无奈的看着忙碌和高兴的农民们。这就是堪兵卫所意指的败仗,然而这也正是武士阶级存在的悖论:他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然而消灭敌人也是在消灭自己,没有了敌人,武士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堪兵卫在一开始就反对胜四郎加入武士团队,他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也想过凭本事作战立功,然后当一城之王,但想着想着,已白发斑斑。而那时父母早已离去,只有孑然一身。”可见其早已看透了世道。而片中,人物命运的发展也在暗示着武士阶级的没落,乐天派的平八第一个死去不仅仅是渲染剧情的需要,更是象征着武士阶级命运的不容乐观,之后的五郎兵卫、久藏、菊千代,他们都是热衷于武士生存之道的人们,而存活下来的堪兵卫、七郎次、胜四郎,一个早就看透了武士阶级的命运,一个早已转行为小贩,一个因为年轻也算不得真正的武士,不能不说他们的幸存所蕴含的寓意。而对于片尾志乃走进庄稼地与胜四郎擦肩而过,有评论称她的选择不是爱与不爱的选择,而正是权衡两种不同阶级最终命运的选择,阶级的生存需要显然要超过对浪漫主义爱情的需要。
黑泽明真不愧为电影大师!通过一部200多分钟的电影,就构造了一个包含着深刻隐喻的寓言,揭示了日本武士阶级的特殊生存状态与必然消亡的历史趋势。武士阶级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也开启了自我毁灭的大门,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战死沙场的恐惧,更是一步步走向没落的无奈与宿命。没有人可以拯救武士阶级,也没有人打垮武士阶级,击败武士阶级的也只会是武士自身,然而谁又可以理解武士的无奈、痛苦、悲壮呢?虽然武士阶级必将消亡,但是武士精神却不会被遗忘,它依旧是日本民族精神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或许是黑泽明在当时日本战败后缺少精神支持这种大背景下通过影片所宣扬的一种价值追求吧。一部电影可以这样将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结合的如此完美,不得不佩服黑泽明的非凡创造力!本片上映后不仅在日本影响巨大,日后成为《电影旬报》评出的日本最佳电影第一名,当年更是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银狮奖,此后又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服装设计两项提名,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七武士》仍被历代的电影评论家公认为“世界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成为永恒的经典。
题外无聊话:
说起来挺可笑的,长这么大了,这是我第一次写出超过5000字的文章。首先,我原本很讨厌写作的,因为自己从小就不喜欢语文课,讨厌写文章,也讨厌写日记,可能是口才不好吧,也可能是文学修养不够吧,所以总觉得没什么能让我写出来的。上大学前虽然也写过像样的东西,但大多都是被逼着写出来的,我高考语文满分150只得了大概100分,就知道我的水平怎么样了。其次,就算是我真正写自己的文字,在字数上还从未突破过5000。上了大学,时间够用了,没事了总爱写点什么,即便写的不好以至于没人看也无所谓,但却没写出过大规模的字数。所以对于这次的写作,我还真挺佩服自己的,虽然这次写作的起始动因不是自发的,而是要交期末作业,但是为了完成写作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却都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不论是看电影,还是搜资料,都是自愿完成的,没有人逼我去做,毕竟如果我想应付了事,我没必要写这么多字,甚至电影我也可以不用看,文字我也可以直接复制然后稍作改动,照样可以蒙混过关。如果不是因为对电影的喜爱,对电影有着特别的爱好,我自然无法写出这么多文字。个人始终认为,兴趣爱好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兴趣去学习,因为是自己愿意做的,反而不会感到枯燥无聊,相反却在满足自己爱好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正所谓一箭双雕。如果你不喜欢足球,当然无法理解别人熬夜看球的快乐;如果你喜欢数学,显然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比一个知名的文学大师更适合你。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兴趣,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个兴趣、快乐可以和其他人无关,但同样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
作于2009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