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
今天去Fulham的台湾餐厅吃晚饭,平时只有寥寥几桌的小餐厅今天坐满了外国人。伙计跟我们说,要吃台湾菜的话要等很久很久,厨房忙不过来。
我们想着既然大老远跑来了,等就等吧。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小时。
而这一小时里,我就这样一直看着老板娘和两个伙计跑前跑后得上菜上酒,大冷天的热出一头汗,一边跟flatmate解说着为啥鬼佬菜和台湾菜在一个小中国餐厅的厨房里technically不能同时完成,一边就想起了自己在中国餐厅厨房里打工的那一年。
A-level第二年,除了放假之外的每个周六晚,都在那个小镇上最大的中国餐厅的厨房里度过的。只是打打下手,给外卖饭盒盖盖子,按order装袋,配酱,配餐具,五个小时下来,其实还真挺累。报酬是25磅工钱,还能带一盒菜回去,我说想吃啥,老板就现炒。
所以那时,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徐灏灏商量的最热烈的事情,就是我晚上该带什么菜回去,因为那是我们俩第二天中午的大餐。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老板炒错菜,多出来的那盒又没有别的客人恰好点到,最后就也归我带回去,我们就有加餐了。徐灏灏不在学校的时候,我就会叫一大盒house special fried rice,星期天能吃两顿,拌着老干妈的味道,我到现在还惦记。
有次看到客人点蒜蓉蒸扇贝,从小吃海鲜长大的我立马眼直了,问老板在哪儿买的。老板说得去Bristol进货。我问下星期进货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也带,老板问我要多少,我认真地想了想之后说,嗯,4个。老板乐死了,说好好没问题。到了第二个星期,我乐颠乐颠去上班,打鸡血般地干了一晚上活,临走前弱弱地问了句,老板,帮我带扇贝了吗。老板一边笑著一边拿出一袋扇贝,说4个怎么够吃,剩下的这8个都给你吧。我问他要怎么处理贝壳,他开始还打算给我解释,后来就直接帮我把扇贝也洗了,处理干净,告诉我回去铺上蒜蓉,隔水蒸15分钟,淋上一点酱油,就好了,末了还给我一瓣蒜。我开心坏了,乐呵呵地接过来这袋扇贝,问老板多少钱呀。老板看看后面老板娘不在,笑笑说,不用钱啦,阿黄,请你吃的。
老板是唯一一个叫我阿黄的人,为此我还被徐灏灏等人笑了很久很久。老板和老板娘是97年之前从香港来英国的,换了护照,从此就留下来了。老板是厨房里的主厨,另外两个帮手,1个炒饭的,1个炸东西的。老板娘一般都在外面,接order收钱,偶尔有eat-in的客人,老板娘就还客串服务员。
刚开始的时候,炒饭的是阿贵,炸东西的是阿芳,两个都是福建人,但是是在英国才认识的。阿芳已经跟着老板和老板娘7年了。记得有个half term碰上过年,我要回国,临走前那次上班,阿芳说,你要回家过年阿,真好。我竟然很弱智地问了句,那你呢,你什么时候回家。阿芳突然咽住了似的没说话。阿贵转过来,说了句,回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大概就不回了吧,苦笑。
晚上最后的那半个小时,一般都没什么order,老板娘有时候会叫我去洗碗。每次我开始洗没多久,阿芳就会走过来,把我拉开到旁边,她说,你要读书的手,不能给热水烫坏了,不能洗碗。
干活时,我经常要帮忙开罐头。有一种罐头,机器开不了,必须手用工具开,十次里面我有十次都开不了。阿贵每次都会放下手中在炒的饭,转过身来帮我开。
空闲的时候,我都会和阿芳聊聊天,阿贵则永远都是一个人蹲在门口,看着外面的黑夜吸烟,不说话。
直到有一天,阿贵要走了,他说要去伦敦打工。老板娘找人顶他炒饭的位置,找了在小镇上另一间中国餐馆里打下手的夫妻,他们俩都要一起来,于是阿芳也只能走了。
我到现在还很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那天晚上我什么都不知道地去上班,照旧干完活,领完工资准备走。阿芳走过来说,Amanda,我,我明天就走了。我一楞,大喊道,什么,你要走去哪,为什么要走,你去哪找工作阿,你怎么去阿。阿芳说,不知道呢,伦敦吧,去了再说吧,总会有工作的吧。我看到她眼里全是泪水,我的眼泪顿时就下来了。
就是这样的道别,阿芳和阿贵走了,毫无意外的,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后来来的那对夫妻,一开始,女的自然是不会帮我洗碗的,男的自然是不会帮我开罐头的。直到有一天,聊起学习,老板说,我们阿黄学习可厉害了,她考4个A的,报的大学都是牛津剑桥。(我真不好意思我竟然忘了那对夫妻叫啥。)反正那男的当时听到,立马想发现宝一样转过来说,你学习那么好吗,你能帮我女儿补习吗,她现在读小学,你就教她做做作业什么的,一个小时5磅,怎么样。我很为难,因为A-level第二年的确课业重很多,于是婉转地回绝了。他急了,说,是不是钱太少,你觉得多少才够,8磅可以吗?我说,真不是钱的问题,课业真的多。他说,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和她妈英文都不灵光,根本教不来,她成绩又不好,拜托你帮帮忙,拜托。从来不懂如何say no的我哪里还接的住,只好答应了。后来,他每次都帮我开罐头了,他老婆也开始不让我洗碗了。
记得有个周六是bonfire festival,小镇里的人都去看烟花了。我们自然还是在厨房里度过了忙碌的一晚。收工后,老板说,阿黄先别走,我们放烟花。然后,看见老板娘进来,和老板去打开车的后尾箱,搬下来几个大烟花,放在停车场中央,老板兴奋地像个大小孩,一直喊着‘放烟花喽放烟花’。接着,我,那对夫妻和他们女儿,老板娘和老板还有他们儿子,我们就站在餐厅厨房的后门,看了一场DIY的小型烟花表演。
到我要毕业了,照传统帮老板在我的学妹里找了个接班人,带她去跟我上最后一天班。临走前,老板娘说,Amanda, 明天晚上过来吃饭吧,我们给你送别,想吃火锅吗?于是我第二天中午又乐颠颠地去了店里,还带了徐灏灏。老板和老板娘还真是很大方地准备了一桌料,有肉有海鲜,我记得自己那晚吃得充满幸福感。
我想象过无数次这样的画面,在我彻底离开英国之前,必须要回一次那个只有老人有狗,无聊到连鸟都不拉屎的小镇,看我呆了两年的学校,老师,最后再去那间中国餐厅吃一个house special fried rice。希望没记性如我这样,会有那么一天,希望那一天,他们都还在。
我们想着既然大老远跑来了,等就等吧。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小时。
而这一小时里,我就这样一直看着老板娘和两个伙计跑前跑后得上菜上酒,大冷天的热出一头汗,一边跟flatmate解说着为啥鬼佬菜和台湾菜在一个小中国餐厅的厨房里technically不能同时完成,一边就想起了自己在中国餐厅厨房里打工的那一年。
A-level第二年,除了放假之外的每个周六晚,都在那个小镇上最大的中国餐厅的厨房里度过的。只是打打下手,给外卖饭盒盖盖子,按order装袋,配酱,配餐具,五个小时下来,其实还真挺累。报酬是25磅工钱,还能带一盒菜回去,我说想吃啥,老板就现炒。
所以那时,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徐灏灏商量的最热烈的事情,就是我晚上该带什么菜回去,因为那是我们俩第二天中午的大餐。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老板炒错菜,多出来的那盒又没有别的客人恰好点到,最后就也归我带回去,我们就有加餐了。徐灏灏不在学校的时候,我就会叫一大盒house special fried rice,星期天能吃两顿,拌着老干妈的味道,我到现在还惦记。
有次看到客人点蒜蓉蒸扇贝,从小吃海鲜长大的我立马眼直了,问老板在哪儿买的。老板说得去Bristol进货。我问下星期进货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也带,老板问我要多少,我认真地想了想之后说,嗯,4个。老板乐死了,说好好没问题。到了第二个星期,我乐颠乐颠去上班,打鸡血般地干了一晚上活,临走前弱弱地问了句,老板,帮我带扇贝了吗。老板一边笑著一边拿出一袋扇贝,说4个怎么够吃,剩下的这8个都给你吧。我问他要怎么处理贝壳,他开始还打算给我解释,后来就直接帮我把扇贝也洗了,处理干净,告诉我回去铺上蒜蓉,隔水蒸15分钟,淋上一点酱油,就好了,末了还给我一瓣蒜。我开心坏了,乐呵呵地接过来这袋扇贝,问老板多少钱呀。老板看看后面老板娘不在,笑笑说,不用钱啦,阿黄,请你吃的。
老板是唯一一个叫我阿黄的人,为此我还被徐灏灏等人笑了很久很久。老板和老板娘是97年之前从香港来英国的,换了护照,从此就留下来了。老板是厨房里的主厨,另外两个帮手,1个炒饭的,1个炸东西的。老板娘一般都在外面,接order收钱,偶尔有eat-in的客人,老板娘就还客串服务员。
刚开始的时候,炒饭的是阿贵,炸东西的是阿芳,两个都是福建人,但是是在英国才认识的。阿芳已经跟着老板和老板娘7年了。记得有个half term碰上过年,我要回国,临走前那次上班,阿芳说,你要回家过年阿,真好。我竟然很弱智地问了句,那你呢,你什么时候回家。阿芳突然咽住了似的没说话。阿贵转过来,说了句,回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大概就不回了吧,苦笑。
晚上最后的那半个小时,一般都没什么order,老板娘有时候会叫我去洗碗。每次我开始洗没多久,阿芳就会走过来,把我拉开到旁边,她说,你要读书的手,不能给热水烫坏了,不能洗碗。
干活时,我经常要帮忙开罐头。有一种罐头,机器开不了,必须手用工具开,十次里面我有十次都开不了。阿贵每次都会放下手中在炒的饭,转过身来帮我开。
空闲的时候,我都会和阿芳聊聊天,阿贵则永远都是一个人蹲在门口,看着外面的黑夜吸烟,不说话。
直到有一天,阿贵要走了,他说要去伦敦打工。老板娘找人顶他炒饭的位置,找了在小镇上另一间中国餐馆里打下手的夫妻,他们俩都要一起来,于是阿芳也只能走了。
我到现在还很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那天晚上我什么都不知道地去上班,照旧干完活,领完工资准备走。阿芳走过来说,Amanda,我,我明天就走了。我一楞,大喊道,什么,你要走去哪,为什么要走,你去哪找工作阿,你怎么去阿。阿芳说,不知道呢,伦敦吧,去了再说吧,总会有工作的吧。我看到她眼里全是泪水,我的眼泪顿时就下来了。
就是这样的道别,阿芳和阿贵走了,毫无意外的,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后来来的那对夫妻,一开始,女的自然是不会帮我洗碗的,男的自然是不会帮我开罐头的。直到有一天,聊起学习,老板说,我们阿黄学习可厉害了,她考4个A的,报的大学都是牛津剑桥。(我真不好意思我竟然忘了那对夫妻叫啥。)反正那男的当时听到,立马想发现宝一样转过来说,你学习那么好吗,你能帮我女儿补习吗,她现在读小学,你就教她做做作业什么的,一个小时5磅,怎么样。我很为难,因为A-level第二年的确课业重很多,于是婉转地回绝了。他急了,说,是不是钱太少,你觉得多少才够,8磅可以吗?我说,真不是钱的问题,课业真的多。他说,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和她妈英文都不灵光,根本教不来,她成绩又不好,拜托你帮帮忙,拜托。从来不懂如何say no的我哪里还接的住,只好答应了。后来,他每次都帮我开罐头了,他老婆也开始不让我洗碗了。
记得有个周六是bonfire festival,小镇里的人都去看烟花了。我们自然还是在厨房里度过了忙碌的一晚。收工后,老板说,阿黄先别走,我们放烟花。然后,看见老板娘进来,和老板去打开车的后尾箱,搬下来几个大烟花,放在停车场中央,老板兴奋地像个大小孩,一直喊着‘放烟花喽放烟花’。接着,我,那对夫妻和他们女儿,老板娘和老板还有他们儿子,我们就站在餐厅厨房的后门,看了一场DIY的小型烟花表演。
到我要毕业了,照传统帮老板在我的学妹里找了个接班人,带她去跟我上最后一天班。临走前,老板娘说,Amanda, 明天晚上过来吃饭吧,我们给你送别,想吃火锅吗?于是我第二天中午又乐颠颠地去了店里,还带了徐灏灏。老板和老板娘还真是很大方地准备了一桌料,有肉有海鲜,我记得自己那晚吃得充满幸福感。
我想象过无数次这样的画面,在我彻底离开英国之前,必须要回一次那个只有老人有狗,无聊到连鸟都不拉屎的小镇,看我呆了两年的学校,老师,最后再去那间中国餐厅吃一个house special fried rice。希望没记性如我这样,会有那么一天,希望那一天,他们都还在。
-
告白 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1-09 23: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