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磅的救赎
“七天,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七秒,我却毁了她!”
影片开头的这种启示录般的语句,和神秘数字“七”的反复出现,暗示了本片强烈的宗教意象表达,无疑,后来又反复出现了关于“七”的象征,七个死者,七份献祭,让人不禁联想起Brad Pitt的成名作《七宗罪》中的符号化的宗教象征。
幸好没有相信“豆瓣”上的影片简介,否则就差点错过这部好片,虽然,你会说它情节老调,毫无深刻哲理,也无时尚的搞笑元素,但就是这样一部“非主流”的小制作,却足以温暖人心,能够触动自己的,就是好片。
其实我们一直对“宗教”有相当大的偏见,当然,这得益于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在这样一个国度,宗教和哲学,这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个组成单元,毫无疑问被无情的政治化了。所以,关于宗教,我们遗漏了它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解答和人性的关怀,记住的是制造恐怖气氛的中世纪和等同于巫术的迷信信仰方式;“英雄产生于适合英雄的土壤”,这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港台地区除外)没有一流的导演和温暖人心的电影作品。
西方社会总是隔段时间就会有救赎题材的电影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深厚的“弃民”情节,自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承受劳作和生育之苦后,我们生下即背负原罪,于是救赎就成为获得上帝怜悯的唯一之路,也是逃脱末日审判的唯一法门。自杀是无法获得上帝原谅的,因此导演为Tim的死加入了宗教意义上的牺牲。虽然,尼采们把上帝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但人类渴望救赎的情结仍然没有变,无论是刺瞎双眼的俄狄浦斯,还是推动巨石的西绪福斯,只不过救赎的方式借由上帝之手变为自我之悟;“God can help those who can help themselves”虽然我觉得这句话很假,但反过来理解就很真。
这就是这部片子致力于讲述的主题,赎罪与救赎、好人有好报,虽然以爱情作为铺底,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宗教命题,不过这丝毫不会损害我们欣赏这部片子的热情,不仅因为Will Smith对小人物的演绎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的境地,更重要的是它宣扬了“善良”这一人性之光和经历苦难终于得来的“希望”之翼。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曾说过“我是一个折翅的天使”,男主角回应了她一个“摔断了腿的小男孩的飞天之梦”的故事。其实,我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之中,问题是,你怎样去面对这样一种人生困境,就如同那个只有7年寿命的“公爵”。
是不是只有自知生命即将终结之时,才能更看清生命的意义及本质。无论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毕马威CEO的临终遗言,还是小人物Tim的自杀行为,都将一个永恒性的终极命题扔到了我们面前:人,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真是一个愚蠢而又绝望的问题,愚蠢到每个人都在给出不一样的答案,绝望到甚至连上帝都无法统一这些答案而给出解。或许,这就是生命迷人而无奈之处。
片尾让人感动,虽然导演一味追求宗教意义上的献祭,而不让影片得到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但,这也就是这一类影片的意义所在,伟大的献祭者在悲剧中走向永生,留下的不朽让旁观者感动,并为自己置身于悲剧之外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即将到手的爱情之果,加剧了悲剧的色彩,“美丽的事物被撕裂开来呈现于观众之前,这就是悲剧。”当然,尽管这样的结局未免主观意愿过于强烈,甚至有点阿Q精神,但正是这样一种带有自欺欺人的憧憬,才不至于让人类的潘多拉魔盒永远关闭,就像画家留给我们的那艘“美杜莎之伐”,尽管弥漫着让人绝望的气息,但船头挥舞的红色布带仍昭示着彼岸的到来。
人之初,性本善,不是说人性本是善良的,而是说人皆有不忍之仁,从而让我们具有一种向善的力量,我想,这就是东方对“救赎”的回应。
影片开头的这种启示录般的语句,和神秘数字“七”的反复出现,暗示了本片强烈的宗教意象表达,无疑,后来又反复出现了关于“七”的象征,七个死者,七份献祭,让人不禁联想起Brad Pitt的成名作《七宗罪》中的符号化的宗教象征。
幸好没有相信“豆瓣”上的影片简介,否则就差点错过这部好片,虽然,你会说它情节老调,毫无深刻哲理,也无时尚的搞笑元素,但就是这样一部“非主流”的小制作,却足以温暖人心,能够触动自己的,就是好片。
其实我们一直对“宗教”有相当大的偏见,当然,这得益于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在这样一个国度,宗教和哲学,这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个组成单元,毫无疑问被无情的政治化了。所以,关于宗教,我们遗漏了它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解答和人性的关怀,记住的是制造恐怖气氛的中世纪和等同于巫术的迷信信仰方式;“英雄产生于适合英雄的土壤”,这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港台地区除外)没有一流的导演和温暖人心的电影作品。
西方社会总是隔段时间就会有救赎题材的电影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深厚的“弃民”情节,自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承受劳作和生育之苦后,我们生下即背负原罪,于是救赎就成为获得上帝怜悯的唯一之路,也是逃脱末日审判的唯一法门。自杀是无法获得上帝原谅的,因此导演为Tim的死加入了宗教意义上的牺牲。虽然,尼采们把上帝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但人类渴望救赎的情结仍然没有变,无论是刺瞎双眼的俄狄浦斯,还是推动巨石的西绪福斯,只不过救赎的方式借由上帝之手变为自我之悟;“God can help those who can help themselves”虽然我觉得这句话很假,但反过来理解就很真。
这就是这部片子致力于讲述的主题,赎罪与救赎、好人有好报,虽然以爱情作为铺底,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宗教命题,不过这丝毫不会损害我们欣赏这部片子的热情,不仅因为Will Smith对小人物的演绎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的境地,更重要的是它宣扬了“善良”这一人性之光和经历苦难终于得来的“希望”之翼。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曾说过“我是一个折翅的天使”,男主角回应了她一个“摔断了腿的小男孩的飞天之梦”的故事。其实,我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之中,问题是,你怎样去面对这样一种人生困境,就如同那个只有7年寿命的“公爵”。
是不是只有自知生命即将终结之时,才能更看清生命的意义及本质。无论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毕马威CEO的临终遗言,还是小人物Tim的自杀行为,都将一个永恒性的终极命题扔到了我们面前:人,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真是一个愚蠢而又绝望的问题,愚蠢到每个人都在给出不一样的答案,绝望到甚至连上帝都无法统一这些答案而给出解。或许,这就是生命迷人而无奈之处。
片尾让人感动,虽然导演一味追求宗教意义上的献祭,而不让影片得到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但,这也就是这一类影片的意义所在,伟大的献祭者在悲剧中走向永生,留下的不朽让旁观者感动,并为自己置身于悲剧之外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即将到手的爱情之果,加剧了悲剧的色彩,“美丽的事物被撕裂开来呈现于观众之前,这就是悲剧。”当然,尽管这样的结局未免主观意愿过于强烈,甚至有点阿Q精神,但正是这样一种带有自欺欺人的憧憬,才不至于让人类的潘多拉魔盒永远关闭,就像画家留给我们的那艘“美杜莎之伐”,尽管弥漫着让人绝望的气息,但船头挥舞的红色布带仍昭示着彼岸的到来。
人之初,性本善,不是说人性本是善良的,而是说人皆有不忍之仁,从而让我们具有一种向善的力量,我想,这就是东方对“救赎”的回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