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老师最新著作:《让心属于你自己》http://url.cn/6QpLcB
![]() |
:雪漠老师最新著作:《让心属于你自己》http://url.cn/6QpLcB |
1. 雪漠的最新力 -----首次以佛学心灵随笔的形式解决当代人的现实人生问题 国学大师叶曼、北大教授陈晓明、藏学家纪天材等专家学者推荐 以传统佛教智慧观照当代生活,以佛教精神超越苦难,洞穿人性,拯救灵魂。 雪漠老师最新著作:《让心属于你自己》http://url.cn/6QpLcB
(国家一级作家,著名灵性作家、心灵导师、甘肃作协副主席)
2. 首次以佛学心灵随笔的形式解决当代人的现实人生问题
3. 国学大师叶曼、北大教授陈晓明、藏学家纪天材等专家学者推荐
以传统佛教智慧观照当代生活,以佛教精神超越苦难,洞穿人性,拯救灵魂。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灵性作家雪漠,专门针对现代人而写的心灵随笔集之二。雪漠根据自己二十年闭关修炼大手印的经验和体会,告诉我们如何拥有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心。
本书将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一份参照,带来一点启迪,展示另外一种觉悟的可能性。本书直指人心,具有简单、澄净、质朴等特点,是现代人生活修行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雪漠,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者,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他先后创作了“大漠三部曲”“灵魂三部曲” “光明大手印系列”等作品,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荣获“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等奖项。他的作品以传统佛教智慧观照当代生活,以佛教精神超越苦难,洞穿人性,拯救灵魂,回答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灵魂焦虑等问题,影响了一大批当代年轻人。雪漠曾在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机构进行文化演讲,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目录
前言1
第一辑 为心灵之旅收拾行囊1
出离红尘,追寻人生的意义3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8
命由心造,大善铸心12
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17
世界需要的,是你的附加值22
第二辑 跟焦躁的心说再见27
别害怕,这是黎明前的黑暗29
顺其自然,等待觉悟33
觉醒在于相应37
喜乐与安忍:智慧的超越41
明心见性前的最后一站46
第三辑 与灵性好好相处51
点亮心头的那盏明灯53
显示全部信息
出离红尘,追寻人生的意义
人生为了什么?我这辈子做什么来了?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死后,除了我的子孙,还会有人记得我吗?我这辈子做过的事情,值得他人所称道吗?我与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这世上会有我……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像羽毛一样,被业风吹来吹去,无着无落,没有任何依靠,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飘向何处。但年轻人们总是认为,漂泊不可怕,人生的大意义也太遥远、太模糊,他只怕找不到他爱的人,只怕不能刻骨铭心地爱一场。如果没有爱过,就算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只羡鸳鸯不羡仙。因为,他还没尝到红尘的苦,只期待红尘的甜。他正沉浸在对爱的美好的期待当中,只想找到那个自己深爱的女孩。
在他的苦苦寻觅中,这个女孩终于出现了,她的笑容就像秋天的湖水一样,清澈动人。女孩盈盈而笑时,他的心湖也像秋水一样,起着微微的波澜。他的心里升起若即若离的喜悦与悲伤……那就是爱情吧。爱情的美妙润泽着他的心灵,他不再满足于一种烟花般短暂的幸福,他想和女孩结为夫妇,生儿育女,化为交颈柏,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不分离。他不想再做那漂泊的蒲公英,因为他有了不想失去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爱情。
但是,他不知道,爱情也是无常的。对爱的执著,正是让他远离自由的原因之一。当他认知了世界那幻化无常的真相时,他就会明白一切都是执著不来的,包括爱情。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无常,这个发现影响了我的整个生命,它让我明白,我这辈子该做的就是写点对这个世界有益的东西。我的文章能让人们变得清凉、清醒、快乐一些,人们读了我的文章比没读要好,这就是我认为的“有益”。有的人看了一些时下流行的小说,变得更加消极、更加空虚,或者毫无收获,那么就不如不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去读这本书,这就是我认为的“无益”。我的文章对世界的这种益处,正是我说的“相对永恒的东西”,在无常中建立一些相对永恒的东西,就是我说的那些该做的事。
我在《狼祸》“谈作家的人格修炼”一文中说过,少年时代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曾让我陷入一种可怕的幻灭感当中,因为我发现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我不知道,既然终究都得死,这活着究竟有啥意义。这种幻灭感的改变,是在我接触佛家之后。当我看到佛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时,我忽然发现了意义。这意义,便是那精神。那虎、鹰和身肉,均已化为灰尘,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给千年间活过的人。这精神会照亮心灵,许多人因此离苦得乐了。这,便是意义。但是享受着红尘的甜而乐不思蜀的人们,是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的。只有在生活渐渐露出它的“真面目”时,他们才会开始思考人生。
毕竟,青春也罢,美好的事情也罢,爱情也罢,总会改变,它们都不可能永恒。人在时光的洪流中不断起着变化,年少时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但很快就长出了白发,平滑的皮肤也起了皱纹。人,一天天变老了,爱情也在绚烂之后渐渐归于平淡。人们不再满足于生活的平淡:结婚生子,过着平凡的日子,喜怒哀乐不过为了一套房子、一两个孩子,或者几部车子。人生是不是会沿着这死水般的轨迹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一些有智慧的人们,这时就开始追问人生的意义——
人生为了什么?我这辈子做什么来了?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死后,除了我的子孙,还会有人记得我吗?我这辈子做过的事情,值得他人所称道吗?我与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这世上会有我……
他还会发现,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即使有了爱情,他也想明白人生的大意义,明白自己对这个世界到底有什么价值,找到他的使命。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这追问比爱情更加重要。他还发现,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有着让人无可奈何的苦:物价不断上涨,想活得更好,收入就要比它冲得更快;公司里总有一些小人,有时还不免为小人做嫁衣;誓愿白头偕老的两人,结婚之后,尤其生子之后,总会因为小事而发生争执,甚至吵得不可开交……其他不愉快的事情,也随之不断发生着,这就是佛说的“有漏皆苦”。
香烟美酒无法稀释生活的苦,彻夜狂欢无法排解生活的苦,一时得意无法掩盖生活的苦,连爱的甜蜜都无法弥补生活的苦。无论能不能得到追求的东西,生活的苦都没完没了。苦,才是生活的本质。“多想从这无穷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啊!”一旦产生这样的念头,他们也就有了一点出离心,开始寻求解脱。
为什么生活会这么苦呢?因为人们的欲望在不断膨胀着。当人们还是孩子时,快乐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当人们发现自己能拥有更多东西的时候,就总想拥有更多,总想过得更好。这就是我们堕入那“罗网”的开始。所谓的“罗网”,实际上就是诸多的贪婪、仇恨、愚痴、傲慢、嫉妒,它们让我们受到迷惑,得不到清凉,得不到解脱,心中不自由,却又不知所措。
这时候,有的人祈求诸佛菩萨的救赎,有的人却开始反思人生,追寻生命的真谛。尤其在身边的人忽然死去时,他们会猛然感觉到一些什么,然后就有了一种使命感,开始寻找一种信仰。
因为,当他们看见那些昨天还有说有笑的亲人、朋友,今天突然死去了,就会发现生命的无常,这时,他们的心里会生起一种沧桑感,发现死亡离自己并不遥远。他们也许会想:他按揭买下的房子怎么办?他的妻儿怎么办?他的父母怎么办?几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他是一个多好的人吗?……他们还会发现,眼前这片草坪,曾是群雄决战的沙场,弥漫战火硝烟,染满了淋漓鲜血,但今天,却变成游人野餐的地方,充满了宜人野趣。当年群雄争得头破血流,却留不下任何痕迹。在生命的无常面前,诸多的纷争、纠斗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此外又有什么意义呢?当年,释迦牟尼佛正是因为数次目睹死亡而受到震撼,才生起了出离心,放弃王位,开始追寻真理。
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就会品出红尘的苦,你慢慢品那无常的苦,就会看破红尘,生起一种强烈的出离心,有的人就会开始修道,寻求一种真正的解脱。
用誓约之力坚定你的信心
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念。
刚开始修行的人,心性还没有完全成熟,信心还不够,他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阻碍。比如,他放弃了红尘的许多享乐,却见不到一点点解脱的可能,看不见希望,修行中也得不到任何快乐。这时,他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种萧条、冷寂、乏味、痛苦,但又没有人可以点拨他,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他好像双脚陷入黄沙中一样,难以快行。这是一个很苦的阶段,就像很渴的时候见不到水,也像追求了很久的女孩一直对他冷若冰霜,他几乎要绝望了。他在梦中都希望得到光明,得到觉悟,但却看不见一点点光明,看不见一点点暖色,他的心就像掉进了皑皑雪地。他不禁问自己,你全心追求所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寂苦,你后悔吗?
如果这个时候他感到后悔的话,修行就没法继续下去了,所以我们把后悔叫做退转心,它是修行的大敌。比如,你一心一意追求某个女孩,但久久得不到对方的接纳,你继续追求下去的话,有一天她可能就会爱上你,可是如果你中途放弃了的话,你也就失去了与她结合的可能。修行也是这样。
所以,你必须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发愿,发誓达到某个目标。然后,你要像热恋中那样,把正法、真理当成你一辈子的热恋对象,发誓跟着她走,天涯海角都追随她去。无论你睡着还是醒来,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拥有这样一种热情、这样一种专注、这样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目标、专注与激情的时候,你就不会轻易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会轻易地生起退转心。
你要明白,世界是无常的,生命也是个巨大的幻象,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修行的信念。哪怕穷困潦倒沦为乞丐,你也不会舍弃正信,永不退转。就算生命快要消失,你还是要修行,绝不贪图富贵享受。即使死后像动物一样被弃尸荒野,得不到风光大葬,你也不会对信念产生任何怀疑。
这就是一种无伪的信心,它是解脱的源头,所以说,“信为功德母”,没有信,就没有解脱。这信,当然也包括自信。假如你没有自信,就算哪天真的开悟了,你也会不敢相信。没有自信的修道,随时都会产生退转心。正如,有的人明明很喜欢写作,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他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一定不会成功,就没有坚持下去,于是他就失去了成为作家的可能。
所以说,为了得到一种极致的信念,你就一定要发愿,而且最好发一个大愿。因为,有大心,发大愿,才有大力。大的发愿也是“野心”的一种。
什么叫野心?野心是超越了本有位置和身份的某种心性或胸怀。当我们不再满足于现状,有了更高追求的时候,就有了野心。比如,当一个农民不甘心做农民的时候,他就有了“野心”。
野心有两种,一种是利己的野心,一种是利众的野心。利己的野心,就是世俗所说的野心,如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等等;利众的野心叫雄心,比如托尔斯泰想通过文学等方式改变世界,孔子想传播“仁”来救世,这就是一种雄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我认为,所有的利众都是最究竟的利己,是最大的利己。因为在利众的过程中,我们完善的是自己的人格,升华的是自己的心灵。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从普通的俗世中的人成长为一代大德,从凡人成为佛陀。
“野心”最大的就是地藏王菩萨,他发的大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瞧,这个愿真够大了。当然,你也可以发“四无量心”:愿诸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愿诸众生远离分别心住平等舍。
不过,许多时候,单纯发愿而不行动,或者发一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愿,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发愿,必须是能利益众生的发愿,并且要有相应的行动,这才有意义。
所有出世间法的发愿,要是不体现在世间法的利众行为中,就不能产生任何功德和福报。因为,福报也罢,功德也罢,还是由你的行为构成的,你的行为造了福才有福报,不造福哪有福报?你光空想、睡觉是不可能有福报的。
所以,要发大愿,种善因,才能得善果,这才是良性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放下,不放下是没有用的,要放下名利,放下享受。如果你始终把“你的”、“我的”分得清清楚楚,那么就很难真心行善。实际上,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有始无终,历史上也不存在有生无死的人。即使你现在不放下,肉体消失时,你也得放下,并不是说你不愿意放下就能一直拥有。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们应有尽有,荣耀、黄金、珠宝、美人、疆土,但肉体一逝,这一切都会换了主人。一切外物都在时刻变化,你的心也时刻发生着变化,你不放下,想执著,就无法得到解脱。执著是轮回的母亲。
为什么许多人修了很长时间,心性却没有大的改变?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自然无法明心见性。这是很根本的问题。
我还见过不少的修行人,闭关多年,念诵了数以千万计的咒子,却老在关房里打架。还有很多要发愿利益众生父母的人,甚至连亲人也不能容忍,徒耗黄金般的生命,去折磨和算计自己的亲人。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修行,他们只是在自己骗自己。
太虚法师曾写诗云:“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是对的。没有人格的修炼,所有出世间法的修行都没有意义。要知道,修行修行,修的是行为。没有行为的体现,所有的修行都没有意义。所以,在生活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作家。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出世间法的修炼。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