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培养的几点补充
一
在英语中,culture(文化)的字面意思是cultivation,有“耕种”、“培养”的意思。人类学有个名词叫enculturation,字面意思就是“(使人)进入某种文化”。比如说,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日本人,人是“变成”日本人的。日本父母对自己的婴儿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适应日本文化的过程就是enculturation。在中文当中,“文化”由两个字组成,其中“文”是名词,“化”是动词。根据荀子的意思,“文”是伪,也就是人为,是精神的创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一个蒙古人性格强悍,一个泰国的和尚性格温和,并不见得生而如此,而是受到了文化的很大影响。如果把一个泰国的婴儿送到蒙古,大概他也会发展出强悍的人格。由此可见,文化对一个人的行为、性格、欲望、心理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心理学好像有一种理论,就是人并不是按照“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行为的,更多的时候倒是按照“社会规范”(social norms)而行为。比如说,中国结婚流行给红包,外国不流行,一个人生在中国,即使心里不愿给,也只好“入乡随俗”。给多少钱也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多则几千,少则几百,给400是不吉利的,等等。
二
黑格尔谈到过“爱的耶稣”(Jesus of love)时,对康德伦理学进行过批判。康德认为,人应该服从“理性”。比如说,一个人在“感情”上希望待在家里看电视,但是他的“理性”告诉他,去医院看望生病的祖父是正确的事,因此他即使在“感情”上不愿意,仍然遵照“理性”的指示,去医院看望祖父,这样的人就是道德的,等等。黑格尔认为,康德伦理学会造成自我的分裂,好像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在作用于人似的。对自我进行弥合的事物,黑格尔认为是“爱”。爱不仅能消除自我的分裂,更能消除自己与他人的分别,等等。
如果要孔子说的话,孔子大概会说,弥合自我的事物是道德培养。在康德看来。“一个人想要做的事”与“一个人应该做的事(道德义务)”是两回事。一个人有意识地做应该做的事时,他才是道德的。但是如果“想要做的事”与“应该做的事”强烈冲突时,人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密尔好像在青年时有过这种经历:他遵从家长的意愿去做各种应该做的事,做得也很好,但是同时他感觉自己是一具空的驱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孔子的意见是,通过道德培养,“应该做的事”会变成“想要做的事”。如果真的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人就成为了“圣人”。他就会“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因此获得了自由。
三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呢?即使是最聪明的哲学家,对于“应该做什么”也意见不一致。这个问题我在此不想做出解答,但是我想提供一种思路,那就是:自由不仅取决于是否存在客观的标准,而且更多地取决于主体的态度。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未必要求人们的一致。孔子和孟子在对人这个主体的要求上谈得很多,而不大制定任何客观的标准,尤其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命令,这可能是儒家与康德伦理学的一个很大区别。儒家更像是一种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一个人只要具备了美德,就能在不论什么样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2年10月3日
在英语中,culture(文化)的字面意思是cultivation,有“耕种”、“培养”的意思。人类学有个名词叫enculturation,字面意思就是“(使人)进入某种文化”。比如说,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日本人,人是“变成”日本人的。日本父母对自己的婴儿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适应日本文化的过程就是enculturation。在中文当中,“文化”由两个字组成,其中“文”是名词,“化”是动词。根据荀子的意思,“文”是伪,也就是人为,是精神的创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一个蒙古人性格强悍,一个泰国的和尚性格温和,并不见得生而如此,而是受到了文化的很大影响。如果把一个泰国的婴儿送到蒙古,大概他也会发展出强悍的人格。由此可见,文化对一个人的行为、性格、欲望、心理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心理学好像有一种理论,就是人并不是按照“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行为的,更多的时候倒是按照“社会规范”(social norms)而行为。比如说,中国结婚流行给红包,外国不流行,一个人生在中国,即使心里不愿给,也只好“入乡随俗”。给多少钱也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多则几千,少则几百,给400是不吉利的,等等。
二
黑格尔谈到过“爱的耶稣”(Jesus of love)时,对康德伦理学进行过批判。康德认为,人应该服从“理性”。比如说,一个人在“感情”上希望待在家里看电视,但是他的“理性”告诉他,去医院看望生病的祖父是正确的事,因此他即使在“感情”上不愿意,仍然遵照“理性”的指示,去医院看望祖父,这样的人就是道德的,等等。黑格尔认为,康德伦理学会造成自我的分裂,好像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在作用于人似的。对自我进行弥合的事物,黑格尔认为是“爱”。爱不仅能消除自我的分裂,更能消除自己与他人的分别,等等。
如果要孔子说的话,孔子大概会说,弥合自我的事物是道德培养。在康德看来。“一个人想要做的事”与“一个人应该做的事(道德义务)”是两回事。一个人有意识地做应该做的事时,他才是道德的。但是如果“想要做的事”与“应该做的事”强烈冲突时,人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密尔好像在青年时有过这种经历:他遵从家长的意愿去做各种应该做的事,做得也很好,但是同时他感觉自己是一具空的驱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孔子的意见是,通过道德培养,“应该做的事”会变成“想要做的事”。如果真的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人就成为了“圣人”。他就会“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因此获得了自由。
三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呢?即使是最聪明的哲学家,对于“应该做什么”也意见不一致。这个问题我在此不想做出解答,但是我想提供一种思路,那就是:自由不仅取决于是否存在客观的标准,而且更多地取决于主体的态度。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未必要求人们的一致。孔子和孟子在对人这个主体的要求上谈得很多,而不大制定任何客观的标准,尤其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命令,这可能是儒家与康德伦理学的一个很大区别。儒家更像是一种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一个人只要具备了美德,就能在不论什么样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2年10月3日
-
切小西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1-05 22: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