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一)
1、余为霍山神使谒唐皇帝曰:“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
【霍山神】
商汤建都于毫,盘庚迁都于殷,统治中心移往河南,故以嵩山为中岳,霍山改称中镇。 <<霍山神传>>载称:“霍山神者,苍帝之中子也,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奋若之岁封冀,总领海内名山。”
【五大镇山】
中国五大镇山即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
宋太祖赵匡胤最先钦封沂山,有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御碑为据。传说赵匡胤曾在沂山与后周大将韩通激战。幸有沂山之神相助,赵匡胤才得战胜韩通。缘于此,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天下建立大宋之后,便钦封沂山为东镇。并在沂山东麓之九龙口处建东镇庙以为纪念,还曾携文武百官亲临祭告。由于历代朝廷有望秩之典,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骚人墨客,慕名而至,观光览胜。自此,元、明、清各朝沿袭祭之,东镇沂山名闻天下。
中国古代,历代皇帝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活动。因此就把一些表示疆土或行政区划的名山封为“五岳”或“五镇”。元朝成宗大德二年,皇封今山东省临朐县内的沂山为“东镇”,今陕西省宝鸡县内的吴山为“西镇”,今浙江省绍兴市内的会稽山为“南镇”,今辽宁省北宁市内的医巫闾山为“北镇”,今山西省霍州市内的霍山为“中镇”。
(一)沂山
沂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旧名为“东泰山”,又称“东小泰山”。在山东省临朐与沂水县交界处,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之说。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周围有29座山峰,风景幽美。自汉武帝在此立祠祭祀以来,历代帝王在此建庙树碑,进行祭祀的不少。现存遗迹有东镇庙、法云寺、碧霞宫等,历代碑碣尚存98方。百丈崖瀑布汇诸泉之水倾泻而下,十分壮观。玉皇顶上有巨大的“探海石”是观东海日出最佳处。“沂山晚翠”风景极佳,现有环山公路可达山顶。
(二)吴山
吴山又称为“吴岳”,在陕西省宝鸡市于陇县交界处。共有17座山峰,其中尤以镇西峰、会仙峰等著称。另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凤凰石、元鹤巢等风光名胜,秀丽多姿。在吴山东侧不远处,有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596)的东乐庙建筑群,现存者多为明代所重建。
(三)霍山
霍山位于山西省中部,又称霍太山、太岳山,呈东北—东南走向,绵延二百多公里。因主峰在今山西霍州境内故名,又因其位于四镇之中央故被尊为“中镇”。宋人杜衍在《霍岳诗》中写到:“万古神山入盛谈,而今真得对晴岚。祥门邂逅能留客,茶泛磁瓯酒欲酣。”
霍山人文荟萃,古迹甚多。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下诏敕建霍山祠,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封霍山为应圣公,并遣使致祭。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给其加封为应灵王,金元累有封赠,明王朝时封为中镇霍山之神,清时封为中镇大帝,名甲天下。在今霍州市城东南25公里的霍山山麓建有“中镇庙”,据《霍州志》记载,此庙建于唐,宋元明清增修,为历代帝王遣使致祭之所。相传唐高祖李渊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从太原起兵直取关中时被隋军堵在霍山,因唐乃义军,故霍山神暗中指引,使唐军越过险隘,攻破霍州,最后占领霍州夺取天下。由于唐皇帝对霍山偏爱,故屡次封赠,关爱有加,达到极盛。在霍山的人文古迹还有赵城的娲皇圣母陵,绵山的介推抱木坡,以及韩信岭、韩候庙,使人们抚今追昔,感触万千,悟出不少人生哲理。
(四)会稽山
会稽山又名苗山,原名茅山。在浙江声绍兴城外。松竹交翠,繁花似锦。山麓著名的古迹禹陵、禹庙及南镇庙、禹穴寺遗址等向人们诉说着英雄大禹的佳话。相传禹王有死于此、葬于此,后人就立庙、建亭、树碑来纪念他。
禹庙开始建于梁代(公元545年),气势雄伟有殿宇五进。大门内有著名的《岣嵝山铭》石碑,原碑在湖南衡山(又称岣嵝山)。传说大禹在岣嵝山得金简玉书。原碑已失,禹庙石碑是摩刻的。
(五)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简称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境内,周围约120公里。主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这里最著名的风景区是观音阁一带的望海寺、老爷阁、旷观亭、古佛
大石棚、圣水盆、万年松等。北镇庙始建于金代,又经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有 五重大殿,内有元、明清历代碑碣。清代重建了不少辽进时代的殿宇,1979年又重建了山门、会仙亭,新建了圣水桥等。这里松柏常青,杂花生树,景物迷人,游人如织。
2、高祖曰:“此神不欺赵无恤,岂负我哉!”
【赵无恤】
赵无恤(?-前425) 一作赵毋卹,赵鞅之子,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
赵无恤是晋定公时专擅晋国大权的赵简子(赵鞅)与侍妾所生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而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简子钟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无恤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无恤为太子。当时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无恤有非议,赵简子认为,赵无恤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无恤继承他的事业。
赵无恤在赵简子死后继位,很短时间内即显示出他的政治风格。他的姐姐是代国国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他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即来赴会。在酒宴上,赵无恤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用斟酒用的铜勺乘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然后,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其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其后,赵无恤协同智氏、韩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中行氏的领地,驱逐晋出公,立晋懿(或作哀)公。四卿把持晋国的朝政,争权夺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狂妄骄横,要求韩、赵、魏三家都割给他一块土地。韩、魏二家答允,唯有赵无恤不答应,因而智伯大怒,联结韩、魏两家,向赵氏进攻。
赵无恤寡不敌众,听从张孟谈的谋划,退保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因为晋阳是赵简子时的干练之臣董安于苦心经营过的,简子失利时就曾固守晋阳,历任守臣都做到了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死守据点。赵无恤退据晋阳,巡视一遍,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张孟谈又告诉他,董安于当年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拆来作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干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
智伯率韩、魏两家围攻晋阳,一年多没有攻下。后来引汾河水灌城,“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岌岌可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赵无恤与张孟谈策划,由张孟谈暗中与韩、魏二氏联络,说动二君,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韩、魏之兵在夜里杀死智氏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汾河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韩、魏二家从旁夹击,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领地,形成韩、魏、赵三家把持晋国的局面,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赵无恤在困守孤城的境地中,始终坚持,而且临危不乱,在破城的前夕,能够做出正确抉择,反败为胜,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赵无恤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无恤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无恤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无恤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无恤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君,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无恤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因而,那样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政治手段。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无恤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赵无恤善于用人,与其父被后人并称为“简襄之烈”。(http://www.i6188.com/6ebaike/92175.html)
【霍山神】
商汤建都于毫,盘庚迁都于殷,统治中心移往河南,故以嵩山为中岳,霍山改称中镇。 <<霍山神传>>载称:“霍山神者,苍帝之中子也,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奋若之岁封冀,总领海内名山。”
【五大镇山】
中国五大镇山即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
宋太祖赵匡胤最先钦封沂山,有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御碑为据。传说赵匡胤曾在沂山与后周大将韩通激战。幸有沂山之神相助,赵匡胤才得战胜韩通。缘于此,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天下建立大宋之后,便钦封沂山为东镇。并在沂山东麓之九龙口处建东镇庙以为纪念,还曾携文武百官亲临祭告。由于历代朝廷有望秩之典,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骚人墨客,慕名而至,观光览胜。自此,元、明、清各朝沿袭祭之,东镇沂山名闻天下。
中国古代,历代皇帝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活动。因此就把一些表示疆土或行政区划的名山封为“五岳”或“五镇”。元朝成宗大德二年,皇封今山东省临朐县内的沂山为“东镇”,今陕西省宝鸡县内的吴山为“西镇”,今浙江省绍兴市内的会稽山为“南镇”,今辽宁省北宁市内的医巫闾山为“北镇”,今山西省霍州市内的霍山为“中镇”。
(一)沂山
沂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旧名为“东泰山”,又称“东小泰山”。在山东省临朐与沂水县交界处,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之说。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周围有29座山峰,风景幽美。自汉武帝在此立祠祭祀以来,历代帝王在此建庙树碑,进行祭祀的不少。现存遗迹有东镇庙、法云寺、碧霞宫等,历代碑碣尚存98方。百丈崖瀑布汇诸泉之水倾泻而下,十分壮观。玉皇顶上有巨大的“探海石”是观东海日出最佳处。“沂山晚翠”风景极佳,现有环山公路可达山顶。
(二)吴山
吴山又称为“吴岳”,在陕西省宝鸡市于陇县交界处。共有17座山峰,其中尤以镇西峰、会仙峰等著称。另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凤凰石、元鹤巢等风光名胜,秀丽多姿。在吴山东侧不远处,有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596)的东乐庙建筑群,现存者多为明代所重建。
(三)霍山
霍山位于山西省中部,又称霍太山、太岳山,呈东北—东南走向,绵延二百多公里。因主峰在今山西霍州境内故名,又因其位于四镇之中央故被尊为“中镇”。宋人杜衍在《霍岳诗》中写到:“万古神山入盛谈,而今真得对晴岚。祥门邂逅能留客,茶泛磁瓯酒欲酣。”
霍山人文荟萃,古迹甚多。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下诏敕建霍山祠,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封霍山为应圣公,并遣使致祭。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给其加封为应灵王,金元累有封赠,明王朝时封为中镇霍山之神,清时封为中镇大帝,名甲天下。在今霍州市城东南25公里的霍山山麓建有“中镇庙”,据《霍州志》记载,此庙建于唐,宋元明清增修,为历代帝王遣使致祭之所。相传唐高祖李渊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从太原起兵直取关中时被隋军堵在霍山,因唐乃义军,故霍山神暗中指引,使唐军越过险隘,攻破霍州,最后占领霍州夺取天下。由于唐皇帝对霍山偏爱,故屡次封赠,关爱有加,达到极盛。在霍山的人文古迹还有赵城的娲皇圣母陵,绵山的介推抱木坡,以及韩信岭、韩候庙,使人们抚今追昔,感触万千,悟出不少人生哲理。
(四)会稽山
会稽山又名苗山,原名茅山。在浙江声绍兴城外。松竹交翠,繁花似锦。山麓著名的古迹禹陵、禹庙及南镇庙、禹穴寺遗址等向人们诉说着英雄大禹的佳话。相传禹王有死于此、葬于此,后人就立庙、建亭、树碑来纪念他。
禹庙开始建于梁代(公元545年),气势雄伟有殿宇五进。大门内有著名的《岣嵝山铭》石碑,原碑在湖南衡山(又称岣嵝山)。传说大禹在岣嵝山得金简玉书。原碑已失,禹庙石碑是摩刻的。
(五)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简称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境内,周围约120公里。主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这里最著名的风景区是观音阁一带的望海寺、老爷阁、旷观亭、古佛
大石棚、圣水盆、万年松等。北镇庙始建于金代,又经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有 五重大殿,内有元、明清历代碑碣。清代重建了不少辽进时代的殿宇,1979年又重建了山门、会仙亭,新建了圣水桥等。这里松柏常青,杂花生树,景物迷人,游人如织。
2、高祖曰:“此神不欺赵无恤,岂负我哉!”
【赵无恤】
赵无恤(?-前425) 一作赵毋卹,赵鞅之子,春秋战国之际晋国赵氏的封君。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
赵无恤是晋定公时专擅晋国大权的赵简子(赵鞅)与侍妾所生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而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简子钟爱。一次,简子对几个儿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无恤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无恤为太子。当时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无恤有非议,赵简子认为,赵无恤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无恤继承他的事业。
赵无恤在赵简子死后继位,很短时间内即显示出他的政治风格。他的姐姐是代国国王的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他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即来赴会。在酒宴上,赵无恤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用斟酒用的铜勺乘机击杀代王及其从官。然后,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其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其后,赵无恤协同智氏、韩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中行氏的领地,驱逐晋出公,立晋懿(或作哀)公。四卿把持晋国的朝政,争权夺利的矛盾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智氏最强,智伯狂妄骄横,要求韩、赵、魏三家都割给他一块土地。韩、魏二家答允,唯有赵无恤不答应,因而智伯大怒,联结韩、魏两家,向赵氏进攻。
赵无恤寡不敌众,听从张孟谈的谋划,退保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因为晋阳是赵简子时的干练之臣董安于苦心经营过的,简子失利时就曾固守晋阳,历任守臣都做到了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死守据点。赵无恤退据晋阳,巡视一遍,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仓廪丰盈,只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张孟谈又告诉他,董安于当年深谋远虑,建筑宫室墙垣的材料都可以拆来作箭杆,铜铸的柱础可以用来造箭镞。干是一切齐备,严阵以待三家来犯。
智伯率韩、魏两家围攻晋阳,一年多没有攻下。后来引汾河水灌城,“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岌岌可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赵无恤与张孟谈策划,由张孟谈暗中与韩、魏二氏联络,说动二君,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韩、魏之兵在夜里杀死智氏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汾河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韩、魏二家从旁夹击,活捉了智伯。三家瓜分智氏领地,形成韩、魏、赵三家把持晋国的局面,为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赵无恤在困守孤城的境地中,始终坚持,而且临危不乱,在破城的前夕,能够做出正确抉择,反败为胜,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
赵无恤还十分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晋阳被围时期,群臣惶恐不安,都想寻找个人的出路,对赵无恤不怎么恭敬,只有高共一个人不敢失礼。胜利以后,赵无恤论功行赏,以高共为首。其实高共并没有什么功劳,对此有人提出异议。赵无恤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宗法观念在赵无恤的头上,比同时代的人表现得格外突出。他自己是赵简子的庶子,被立为太子,继位为君,从宗法习惯上来说是不正常的。他的被立与太子伯鲁的被废,属于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与宗法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相悖。他一直对此事感到不安,想方设法加以补救。在他即位不久,攻灭了代国,即把太子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伯鲁之孙立为太子,他死以后,即继承大权,是为赵献侯。赵无恤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固然反映着他思想中的观念信条,而在实际上也能起到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赢得当时人们的敬重。因而,那样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政治手段。
在晋国六卿攫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无恤注意团结内部,向外扩张,又能把握时机,转化矛盾,败中取胜,终于使赵氏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成为瓜分晋国的三家之一。赵国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赵无恤善于用人,与其父被后人并称为“简襄之烈”。(http://www.i6188.com/6ebaike/92175.htm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