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双城记
距离上一次到深圳有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但是距离上一次到广州,已经有十七年了。
2012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出演了空间穿梭的广深双城记。
深圳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也没有太多的历史可以述说。深圳的现代诗,只是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开始。甚至是它的名字,如果离开了“深圳”的语境,可能大部分人看着“圳”字还要思考上几秒钟。深圳的现代化不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和文字去描述。我们看得到的关于它的影像资料就是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全球经济繁荣时,可以感受到它的活力;全球经济萧条时,可以感觉到它的坚韧。这是深圳的城市精神,我一直对在深圳扎根的人们心怀崇敬,虽然每在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呀?”,他们从来都不会说:“我是深圳人。”深圳,春节里的一座空城。
地铁和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得在广深之间穿梭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最高速度达到310km/h广深高铁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从一座城市到达另外一座城市,坐着高铁去另外一座城市蹭饭的感觉和穿越时空差不多。就是路费不便宜,好在一年也就这么一次。
广州的声音很好听。从1993年开始听粤语歌、看原音的港产电影和TVB连续剧,我的舌头足够柔软到驾驭粤语所有的声母和韵母。广州的酒店和餐馆的服务生先用广味的普通话和我打招呼,当我用白话回应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的切换声道,然后完成所有的后续交流。公园里的民间粤剧高手把“醉打金枝”、“四郎探母”等等的名段演绎得不输名家大师。广州、深圳、香港的地铁每一次报站都会用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轮番播报……身处其间,我有一种进入了TVB电视剧扮演路人甲的错觉。
1995年的广州街头是不会有人说普通话的。即使是在再逼的上海“阿拉”,遇到一个讲地道白话的广州人,也会收起他身上对“乡下人”与生俱来的鄙夷表情。只是,时过境迁。现在的白云路、上下九、沙面、北京路……越来越多的商家都操着广味甚浓的“国语”招徕着生意。大概,这是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成效,抑或者,是市场经济推动着要素流动,改变了他们的习惯。我一直觉得每个地域的语言都有很多的故事。当地人告诉我,他们读小学时,全班五十个同学有两三个不会听也不会说白话,现在的小学里,一个班里会有一半的同学不会听也不会说白话,而他们都是本地人……难怪广州人会越来越担忧他们自己的方言被普通话取代,其实更深远的担心是害怕自己的文化断代,就像公园里唱粤剧的都是大叔大妈一样。如果有一天,呢座城市,冇人讲粤语,冇人唱粤剧,它还是广州吗?
广州的味道是甜的,点心是甜的,肉食是甜的,连当地的湘菜都被改良除了加糖的配方。但是它又没有沪杭那么甜得发腻。从越秀山吃到东山口,从白云路吃到上下九,从沙面吃到北京路。烧卖、虾饺、炒面、肠粉、奶茶、雪糕、芒果西米、牛三星、双皮奶、杨枝甘露、桂花绿豆糕……还有非常应景的广式莲蓉蛋黄月饼,不一而足,唯一的问题是,你有多大的肠胃去承载这些还算不上正餐的饮食。
这几年沾着SIG的光,大江南北差不多都到过了。我的体会是,在人口洪流滔天的今天,应该已经没有哪个菜系还能保持着地道的传统口味。粤菜也没能幸免。不过,就像成都最正宗的味道在苍蝇馆子里一样,广深的美味都在大排档里,荤素皆可,丰简由己,好吃不贵。
广州的颜色就是植物的颜色。“花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农历八月,正是三角梅盛开的时间。大大小小的人行天桥、高架桥、有些经年的建筑物的外墙和阳台,绽放着深紫红色的三角梅。映着阳光,鲜艳得绚烂。广州的街道没有把绿化带当成负累,公园和绿地中和了这座城市的喧嚣和烦躁。行走在这样的城市里,脚步会不自觉地慢些,再慢些……
广州是一座值得在中国历史上大书特书的城市,虽然它从来没有成为过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甚至地方割据政权也仅有西汉等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海运中心、商业中心,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中心。无数次的“广州起义”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民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广州,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仅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留下的历史遗迹就可以写出不计其数的专著,而这,仅仅是它浩瀚史料的冰山一角。越秀山上镇海楼前的炮台、碑林和无数的建筑遗迹静静地呆在那里,证明着这座城市的厚重。这份厚重不像北京、南京、西安这些十三朝古都一样充满着贵族气息;而是像一个家里的长者在讲述着自己平凡而又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往事。
两天的广州漫步,可以充足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规划者把现代和历史的各种因素结合得很好。高第街的牌坊、大新街的界碑、北京路的遗迹层迭、沙面的租界风情……通过建筑的存在保留了历史的味道,细细品味,会深深地感觉到一座城市文化沉淀的历史积年。那些由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经营而形成的专业售卖各类货物的街道依然生意兴隆,西关大屋的门坎上依然人进人出,这就是传承,人的传承,还有城市味道的传承。
广州的风水很好,仅仅是市区就有山有水——越秀山终年葱郁,珠江从未断流。越秀山上的五羊雕塑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更有“未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的镇海楼博物馆;蜿蜒在山腰上的明代古城墙,保存完好,坚固如初;山下就是南派足球圣地越秀山体育场;充满了负氧离子的山道上,清晨时分便人流如织……如果没有越秀山,广州人的生活也许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即使盛夏已过,横渡珠江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依水而生的人似乎都特别愿意亲近水,比如武汉,比如南京,比如广州。珠江夜景已经是广州人的骄傲,游船驶过之处无不流光溢彩。屹立在江边的“小蛮腰”是这里的新地标,璀璨之中,可以让仰视者有一种身在现代的美好感觉……
有时候,人和人的际遇是很奇怪的,专心求见,却屡屡求不得,而这次在1640公里以外,能够偶遇66和裴姑娘是一件神奇而又开心的事情。一段旅途,总是因为让你的原因而让回忆更有意思。期待下一次能够再次同行。
相册里的143张照片会告诉每一位这篇日志的读者一个事实:广州,来一次不够。
2012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出演了空间穿梭的广深双城记。
深圳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也没有太多的历史可以述说。深圳的现代诗,只是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开始。甚至是它的名字,如果离开了“深圳”的语境,可能大部分人看着“圳”字还要思考上几秒钟。深圳的现代化不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和文字去描述。我们看得到的关于它的影像资料就是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全球经济繁荣时,可以感受到它的活力;全球经济萧条时,可以感觉到它的坚韧。这是深圳的城市精神,我一直对在深圳扎根的人们心怀崇敬,虽然每在别人问起“你是哪里人呀?”,他们从来都不会说:“我是深圳人。”深圳,春节里的一座空城。
地铁和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得在广深之间穿梭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最高速度达到310km/h广深高铁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从一座城市到达另外一座城市,坐着高铁去另外一座城市蹭饭的感觉和穿越时空差不多。就是路费不便宜,好在一年也就这么一次。
广州的声音很好听。从1993年开始听粤语歌、看原音的港产电影和TVB连续剧,我的舌头足够柔软到驾驭粤语所有的声母和韵母。广州的酒店和餐馆的服务生先用广味的普通话和我打招呼,当我用白话回应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的切换声道,然后完成所有的后续交流。公园里的民间粤剧高手把“醉打金枝”、“四郎探母”等等的名段演绎得不输名家大师。广州、深圳、香港的地铁每一次报站都会用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轮番播报……身处其间,我有一种进入了TVB电视剧扮演路人甲的错觉。
1995年的广州街头是不会有人说普通话的。即使是在再逼的上海“阿拉”,遇到一个讲地道白话的广州人,也会收起他身上对“乡下人”与生俱来的鄙夷表情。只是,时过境迁。现在的白云路、上下九、沙面、北京路……越来越多的商家都操着广味甚浓的“国语”招徕着生意。大概,这是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成效,抑或者,是市场经济推动着要素流动,改变了他们的习惯。我一直觉得每个地域的语言都有很多的故事。当地人告诉我,他们读小学时,全班五十个同学有两三个不会听也不会说白话,现在的小学里,一个班里会有一半的同学不会听也不会说白话,而他们都是本地人……难怪广州人会越来越担忧他们自己的方言被普通话取代,其实更深远的担心是害怕自己的文化断代,就像公园里唱粤剧的都是大叔大妈一样。如果有一天,呢座城市,冇人讲粤语,冇人唱粤剧,它还是广州吗?
广州的味道是甜的,点心是甜的,肉食是甜的,连当地的湘菜都被改良除了加糖的配方。但是它又没有沪杭那么甜得发腻。从越秀山吃到东山口,从白云路吃到上下九,从沙面吃到北京路。烧卖、虾饺、炒面、肠粉、奶茶、雪糕、芒果西米、牛三星、双皮奶、杨枝甘露、桂花绿豆糕……还有非常应景的广式莲蓉蛋黄月饼,不一而足,唯一的问题是,你有多大的肠胃去承载这些还算不上正餐的饮食。
这几年沾着SIG的光,大江南北差不多都到过了。我的体会是,在人口洪流滔天的今天,应该已经没有哪个菜系还能保持着地道的传统口味。粤菜也没能幸免。不过,就像成都最正宗的味道在苍蝇馆子里一样,广深的美味都在大排档里,荤素皆可,丰简由己,好吃不贵。
广州的颜色就是植物的颜色。“花城”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农历八月,正是三角梅盛开的时间。大大小小的人行天桥、高架桥、有些经年的建筑物的外墙和阳台,绽放着深紫红色的三角梅。映着阳光,鲜艳得绚烂。广州的街道没有把绿化带当成负累,公园和绿地中和了这座城市的喧嚣和烦躁。行走在这样的城市里,脚步会不自觉地慢些,再慢些……
广州是一座值得在中国历史上大书特书的城市,虽然它从来没有成为过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甚至地方割据政权也仅有西汉等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海运中心、商业中心,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中心。无数次的“广州起义”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民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广州,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仅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留下的历史遗迹就可以写出不计其数的专著,而这,仅仅是它浩瀚史料的冰山一角。越秀山上镇海楼前的炮台、碑林和无数的建筑遗迹静静地呆在那里,证明着这座城市的厚重。这份厚重不像北京、南京、西安这些十三朝古都一样充满着贵族气息;而是像一个家里的长者在讲述着自己平凡而又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往事。
两天的广州漫步,可以充足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规划者把现代和历史的各种因素结合得很好。高第街的牌坊、大新街的界碑、北京路的遗迹层迭、沙面的租界风情……通过建筑的存在保留了历史的味道,细细品味,会深深地感觉到一座城市文化沉淀的历史积年。那些由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经营而形成的专业售卖各类货物的街道依然生意兴隆,西关大屋的门坎上依然人进人出,这就是传承,人的传承,还有城市味道的传承。
广州的风水很好,仅仅是市区就有山有水——越秀山终年葱郁,珠江从未断流。越秀山上的五羊雕塑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更有“未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的镇海楼博物馆;蜿蜒在山腰上的明代古城墙,保存完好,坚固如初;山下就是南派足球圣地越秀山体育场;充满了负氧离子的山道上,清晨时分便人流如织……如果没有越秀山,广州人的生活也许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即使盛夏已过,横渡珠江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依水而生的人似乎都特别愿意亲近水,比如武汉,比如南京,比如广州。珠江夜景已经是广州人的骄傲,游船驶过之处无不流光溢彩。屹立在江边的“小蛮腰”是这里的新地标,璀璨之中,可以让仰视者有一种身在现代的美好感觉……
有时候,人和人的际遇是很奇怪的,专心求见,却屡屡求不得,而这次在1640公里以外,能够偶遇66和裴姑娘是一件神奇而又开心的事情。一段旅途,总是因为让你的原因而让回忆更有意思。期待下一次能够再次同行。
相册里的143张照片会告诉每一位这篇日志的读者一个事实:广州,来一次不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