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
开篇之前,必须得对某人公开表白一下。为了不赚噱头,不煽情,不吊胃口,不卖萌,这人的名字叫刘瑜。
来美国之后没少哭,为了压力大而哭,为了没觉睡而哭,为了饿肚子而哭,为了deadline而哭,每一个想到的到的想不到的理由都能成为哭的对象。有时,就是随便那么一仰头,望着印第安纳湛蓝的天空,再随便那么一瞥,空中就有那么随便一片摇荡的叶子,就让我觉得心疼的要死。“谁说不能让我此生唯一自传,如同诗一般。” 心肝儿,碎了,好凄美。瞬间,全宇宙的灯都关了,只剩一个暗自神伤的我和一片被迫凄美的叶子。脑子里立刻闪现海量悲情画面,但整出剧目只有我,外加一个从路边抓来的临时演员,这是何其的王家卫。那片叶子也在不情愿中,被我臆想成化作枫树忧伤的头皮屑。
哭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觉得丢人。不就是悲天悯人,泪腺发达吗?其实的其实,只是因为太孤单。孤单到,只有用内心的发泄寻求对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但是让我沮丧的是,这货不是2.0啊,只能单向付出,不能双向互动啊。比如刚刚那片忧伤的头皮屑,全然不顾我45度泪眼婆娑的仰望,只是划着优雅的弧线落入树根,开始新一轮的腐烂和重生。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会哭的留学生却没圈子。朋友和圈子是两码子事,全然可以有数不清的朋友但没有一个圈子,也可以只有两个人的小圈子,没有别的朋友。区别在于,朋友是别人,圈子是自己人。留学生中,本科生不难有圈子,研究生不难有朋友,博士生不难有funding。相比之下,大多研究生有着好口碑却冷暖自知,没有本科生心灵上的伴侣,没有博士生物质上的伙伴,精神和物质的安全感都没了,只有孑然一身的惊恐和惨死后就地满血满魔复活的神奇。
之前看陈向明的《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就扼腕感叹,老天,这怎么可能。这不应该是世界各族留学生挥舞着各自心爱的小国旗,签署着友好双边关系,一副互通有无,文化交流,欣欣向荣的景象吗?怎么会让祖国的栋梁们深陷孤单和边缘化的悲惨境地呢?肯定是陈老师的研究方法不严谨,肯定是被访对象太内向,再或者就是统计员睡着了,反正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时过境迁,一年之后,当自己站在大洋彼岸的一个屯子里,举目无亲,语言不溜,连酸菜鱼都没有酸菜的情况下,才发现,这一切都印证了两个人的话,一个是被我深度怀疑过的陈老师,另一个就是有着相同留学经历的刘瑜。在《七年之后》中她说,“事实是,不但想象中的打劫始终没有发生,想象中的其他很多事情都没有发生。比如,结婚生子,比如热爱学术,比如超越种族、文化、语言的障碍与世界各国人民打成一片。”结婚生子尚不可知,但文化隔阂的摧毁力,我已亲自身体会到了。面对外国同学,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但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圈子。目前最好的一个印度朋友,也只是好朋友,可以一起喝咖啡,可以勾肩搭背,可以挠痒痒,但就是不能围成一个圈说别人坏话。国内把交情最浅的朋友叫,点头之交。我把同个级别的外国朋友叫HRY之交。外国人比较热情奔放,他们不爱点头,而是喜欢问你,“How are you?”问完之后,可能还没得到你的回答就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因此,他们不在意你是不是真的fine或者bad,只在意是不是问候过你了。所以,这样的朋友 都是how are you 之交,简称HRY。
除去天然的文化隔阂之外,语言障碍也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主要原因。对于标榜自己是国际主义的人,却因为不知对方blabala说些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要想结交五湖四海的国际朋友,不仅要有满腔的国际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此时此刻他正在给你讲笑话。
眼看理论上跟外国人成为圈子的可能性比在B屯遇见一家火锅店的几率还小的情况下,我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同胞的身上。于是,昨天我死乞白赖的作为一个江西人参加了室友的武汉同乡会。还在她前夜只睡了三个小时的情况下,再次死乞白赖的拖着她参加了一个game club 玩杀人到凌晨一点。天知道,我对她的感激和深情。相继今天只身一人等周末公交半小时,前去某学姐组织的中秋聚餐会。整个吃饭时间还不到出门打扮和等车的时间。但是,依旧满心欢喜,因为不是奔着饭去的而是是奔着找圈子和菜去的。
有人说,中国人就爱抱团。那是他有偏见,他只要眼睛没瞎就会发现,韩国人,印度人也爱抱团。同样,只要在美国的外国人都爱抱团,土耳其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肯尼亚人,你看到的和你没看到的都在抱。我的老师说,当她在北京交流的时候,也喜欢和美国学生hang out,因为她不会说中文。作为身处美国的外国人,或者说,生存在美国的少数族裔,抱团和圈子是生存的需要。因为绝对数量的少而缺乏安全感,因为安全感的缺乏而渴望帮助和依靠,因为抱团和圈子能解决上诉所有问题,所以,中国留学生爱和中国留学生玩,印度留学生爱和印度留学生玩,像我和Sudeshanna这样的中印友谊,已经是可歌可泣了。
如今,在IUB,我既没有找到可以抱我的团,也没有找到我的圈子。我对抱团的定义就是一群点头之交的朋友加上一个圈子的人。对圈子的定义是,几个掏心掏肺,互骂傻X的人。
时间不会亏待一个虔诚的祈祷者。
感谢已经拥有的文雅和赫南哥。来美国做的最正确的两件事情,就是带一把精致的磁刀和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
来美国之后没少哭,为了压力大而哭,为了没觉睡而哭,为了饿肚子而哭,为了deadline而哭,每一个想到的到的想不到的理由都能成为哭的对象。有时,就是随便那么一仰头,望着印第安纳湛蓝的天空,再随便那么一瞥,空中就有那么随便一片摇荡的叶子,就让我觉得心疼的要死。“谁说不能让我此生唯一自传,如同诗一般。” 心肝儿,碎了,好凄美。瞬间,全宇宙的灯都关了,只剩一个暗自神伤的我和一片被迫凄美的叶子。脑子里立刻闪现海量悲情画面,但整出剧目只有我,外加一个从路边抓来的临时演员,这是何其的王家卫。那片叶子也在不情愿中,被我臆想成化作枫树忧伤的头皮屑。
哭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觉得丢人。不就是悲天悯人,泪腺发达吗?其实的其实,只是因为太孤单。孤单到,只有用内心的发泄寻求对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但是让我沮丧的是,这货不是2.0啊,只能单向付出,不能双向互动啊。比如刚刚那片忧伤的头皮屑,全然不顾我45度泪眼婆娑的仰望,只是划着优雅的弧线落入树根,开始新一轮的腐烂和重生。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会哭的留学生却没圈子。朋友和圈子是两码子事,全然可以有数不清的朋友但没有一个圈子,也可以只有两个人的小圈子,没有别的朋友。区别在于,朋友是别人,圈子是自己人。留学生中,本科生不难有圈子,研究生不难有朋友,博士生不难有funding。相比之下,大多研究生有着好口碑却冷暖自知,没有本科生心灵上的伴侣,没有博士生物质上的伙伴,精神和物质的安全感都没了,只有孑然一身的惊恐和惨死后就地满血满魔复活的神奇。
之前看陈向明的《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就扼腕感叹,老天,这怎么可能。这不应该是世界各族留学生挥舞着各自心爱的小国旗,签署着友好双边关系,一副互通有无,文化交流,欣欣向荣的景象吗?怎么会让祖国的栋梁们深陷孤单和边缘化的悲惨境地呢?肯定是陈老师的研究方法不严谨,肯定是被访对象太内向,再或者就是统计员睡着了,反正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时过境迁,一年之后,当自己站在大洋彼岸的一个屯子里,举目无亲,语言不溜,连酸菜鱼都没有酸菜的情况下,才发现,这一切都印证了两个人的话,一个是被我深度怀疑过的陈老师,另一个就是有着相同留学经历的刘瑜。在《七年之后》中她说,“事实是,不但想象中的打劫始终没有发生,想象中的其他很多事情都没有发生。比如,结婚生子,比如热爱学术,比如超越种族、文化、语言的障碍与世界各国人民打成一片。”结婚生子尚不可知,但文化隔阂的摧毁力,我已亲自身体会到了。面对外国同学,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但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圈子。目前最好的一个印度朋友,也只是好朋友,可以一起喝咖啡,可以勾肩搭背,可以挠痒痒,但就是不能围成一个圈说别人坏话。国内把交情最浅的朋友叫,点头之交。我把同个级别的外国朋友叫HRY之交。外国人比较热情奔放,他们不爱点头,而是喜欢问你,“How are you?”问完之后,可能还没得到你的回答就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因此,他们不在意你是不是真的fine或者bad,只在意是不是问候过你了。所以,这样的朋友 都是how are you 之交,简称HRY。
除去天然的文化隔阂之外,语言障碍也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主要原因。对于标榜自己是国际主义的人,却因为不知对方blabala说些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要想结交五湖四海的国际朋友,不仅要有满腔的国际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此时此刻他正在给你讲笑话。
眼看理论上跟外国人成为圈子的可能性比在B屯遇见一家火锅店的几率还小的情况下,我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同胞的身上。于是,昨天我死乞白赖的作为一个江西人参加了室友的武汉同乡会。还在她前夜只睡了三个小时的情况下,再次死乞白赖的拖着她参加了一个game club 玩杀人到凌晨一点。天知道,我对她的感激和深情。相继今天只身一人等周末公交半小时,前去某学姐组织的中秋聚餐会。整个吃饭时间还不到出门打扮和等车的时间。但是,依旧满心欢喜,因为不是奔着饭去的而是是奔着找圈子和菜去的。
有人说,中国人就爱抱团。那是他有偏见,他只要眼睛没瞎就会发现,韩国人,印度人也爱抱团。同样,只要在美国的外国人都爱抱团,土耳其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肯尼亚人,你看到的和你没看到的都在抱。我的老师说,当她在北京交流的时候,也喜欢和美国学生hang out,因为她不会说中文。作为身处美国的外国人,或者说,生存在美国的少数族裔,抱团和圈子是生存的需要。因为绝对数量的少而缺乏安全感,因为安全感的缺乏而渴望帮助和依靠,因为抱团和圈子能解决上诉所有问题,所以,中国留学生爱和中国留学生玩,印度留学生爱和印度留学生玩,像我和Sudeshanna这样的中印友谊,已经是可歌可泣了。
如今,在IUB,我既没有找到可以抱我的团,也没有找到我的圈子。我对抱团的定义就是一群点头之交的朋友加上一个圈子的人。对圈子的定义是,几个掏心掏肺,互骂傻X的人。
时间不会亏待一个虔诚的祈祷者。
感谢已经拥有的文雅和赫南哥。来美国做的最正确的两件事情,就是带一把精致的磁刀和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