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08年12月27日秋遊
今日下午得暇,出去秋遊,地點還是大學路一帶。
走過萬安橋,來到橫河下。早就知道此地為錢塘許積厚軒老屋原址,不過此人是何方神聖實在不知?
高陽与杭州
讀了壁后的文字才恍然大悟的明白一點綫索。
高陽
先前看過高陽的書多次提到他是杭州人,卻少有遺蹟可以辨識,今日一見明白了一大半。這才難怪老先生有如此多的作品寫的是杭州-錢塘本地人物。《胡雪巖》(胡雪巖、红顶商人、灯火楼台) 、《小白菜》 、《丁香花》 這些都是。我挺喜歡看高陽的歷史小說的,他對清代的歷史有研究,能寫小說。做報刊也有一套,一位高手啊!后來一查,高陽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慚愧啊,今日才能將他和杭州對應起來。
走過一些街巷,找到了馬坡巷,想來龔自珍紀念館就在不遠。GOOGLE地圖上表明就在我前方很近的地方。但是現實告訴我太樂觀了。大學路一塊馬坡巷很小、很窄,全部是臨街小店。問了附近的幾位老人、保安,都不知道此處在何方?
我也隻有找,由于此地小時候常來,我也沒有髮現過這紀念館,說實話我也很懷疑,是否還存在。我知道附近有一個敬老院,去這裏問問,他們也許知道。
果不出我所料,有位老人告訴我,在街的另一邊,要找小米園。我雙手閤十,謝過之后告退。
在前往的路上,我在想GOOGLE地圖和本地地圖哪個好呢?GOOGLE地圖上完全標錯。還是老人好,他們能應付週圍的小環境,畢竟我能走動的地方也很小。要在自己週圍好好活。
順着老人的指点,自然很快地来到了目的地。
龔自珍紀念館和小米園
白牆黑瓦,這個是對江南民居毫無例外的描述。
此地原為清桐鄉人汪維所建的“小米山房”,又稱“小米園”。由于龔自珍出生在馬坡巷才將此地改為紀念館。
現在房間也沒有幾間了,在院子中的一角的房間是一個人的畫室,很享受的在做一些事情。
走進正房,僅一位阿婆在看屋子。裏麵如同太多的紀念館一樣,鮮有人味。她孤苦伶仃地坐在一角看報紙,蕭索的冬天很是淒涼。
內部就是一般老式廳堂的擺放,八仙桌、太師椅很規矩的放在。
對于龔自珍的了解也不多,也就是一首詩。我沒有讀過高陽寫龔自珍的《丁香花》。
郁達夫故居 風雨茅廬
離開小米園,沿着老路囬到大學路,來到郁達夫故居。
我找到了正門,不過就是“小扣鐵門久不開”。週到週圍的居民樓下,問一位大伯。他說這個地方沒有開過幾次。看來我希望看看的願望要落空。
突然我想到了週圍的居民樓可以借來一用,三步並作兩步地走到了樓頂。看到了大概。
我是第一次俯看我希望參觀的建築物,自然感覺不一樣。將房屋的佈侷看了個明明白白,很是過癮。
不過由于太近也沒有多看到什么,就是黑瓦一片。
走過萬安橋,來到橫河下。早就知道此地為錢塘許積厚軒老屋原址,不過此人是何方神聖實在不知?
高陽与杭州
![]() |
錢塘許積厚軒老屋原址 |
讀了壁后的文字才恍然大悟的明白一點綫索。
高陽
![]() |
第十五世孫儒鴻高陽謹撰 |
先前看過高陽的書多次提到他是杭州人,卻少有遺蹟可以辨識,今日一見明白了一大半。這才難怪老先生有如此多的作品寫的是杭州-錢塘本地人物。《胡雪巖》(胡雪巖、红顶商人、灯火楼台) 、《小白菜》 、《丁香花》 這些都是。我挺喜歡看高陽的歷史小說的,他對清代的歷史有研究,能寫小說。做報刊也有一套,一位高手啊!后來一查,高陽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慚愧啊,今日才能將他和杭州對應起來。
走過一些街巷,找到了馬坡巷,想來龔自珍紀念館就在不遠。GOOGLE地圖上表明就在我前方很近的地方。但是現實告訴我太樂觀了。大學路一塊馬坡巷很小、很窄,全部是臨街小店。問了附近的幾位老人、保安,都不知道此處在何方?
我也隻有找,由于此地小時候常來,我也沒有髮現過這紀念館,說實話我也很懷疑,是否還存在。我知道附近有一個敬老院,去這裏問問,他們也許知道。
果不出我所料,有位老人告訴我,在街的另一邊,要找小米園。我雙手閤十,謝過之后告退。
在前往的路上,我在想GOOGLE地圖和本地地圖哪個好呢?GOOGLE地圖上完全標錯。還是老人好,他們能應付週圍的小環境,畢竟我能走動的地方也很小。要在自己週圍好好活。
順着老人的指点,自然很快地来到了目的地。
龔自珍紀念館和小米園
![]() |
龔自珍紀念館外墙,又稱小米園 |
白牆黑瓦,這個是對江南民居毫無例外的描述。
此地原為清桐鄉人汪維所建的“小米山房”,又稱“小米園”。由于龔自珍出生在馬坡巷才將此地改為紀念館。
![]() |
庭院和正房 |
現在房間也沒有幾間了,在院子中的一角的房間是一個人的畫室,很享受的在做一些事情。
走進正房,僅一位阿婆在看屋子。裏麵如同太多的紀念館一樣,鮮有人味。她孤苦伶仃地坐在一角看報紙,蕭索的冬天很是淒涼。
![]() |
內飾 |
內部就是一般老式廳堂的擺放,八仙桌、太師椅很規矩的放在。
對于龔自珍的了解也不多,也就是一首詩。我沒有讀過高陽寫龔自珍的《丁香花》。
郁達夫故居 風雨茅廬
離開小米園,沿着老路囬到大學路,來到郁達夫故居。
我找到了正門,不過就是“小扣鐵門久不開”。週到週圍的居民樓下,問一位大伯。他說這個地方沒有開過幾次。看來我希望看看的願望要落空。
突然我想到了週圍的居民樓可以借來一用,三步並作兩步地走到了樓頂。看到了大概。
![]() |
郁達夫故居 風雨茅廬 |
我是第一次俯看我希望參觀的建築物,自然感覺不一樣。將房屋的佈侷看了個明明白白,很是過癮。
不過由于太近也沒有多看到什么,就是黑瓦一片。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