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多久才算长
读到一个新鲜的说法:我们自身远比想象得不朽,甚至比周遭的自然、土地、空气和房屋。 比如你生活在一个街道,一幢楼房。你一直相信他们比你不朽,人一辈子才多少年啊,但最终你发现你远比他们耐活。最直接的,过上几年,新楼变旧,街道拆迁,你小时候总踢的树被砍掉,你上学必经的小书店变成了杂货铺。因为你觉得你的周围比你更长寿,于是儿时的你总是喜欢在墙上涂鸦,经意不经意地留下印记以证明自己的生命。但其实不如说你生活的地方更加惧怕自己的消失,而频频在你身上留下印记。就像我们想要在比自己时寿更长的东西上留下记号一样。你被蚊子叮一口留个包,是蚊子盖的到此一游戳;你哪里摔了个伤疤,是土地刻下的记号。如此看来,物是人非这个说法实在是不妥。 刘亮程《住多久才是家》。 有些文学感觉有着明显的年龄段划分。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之类的名著,鲁迅、巴金等人的文章,似乎是明显带有中学时代色彩的读物。而以后的以后的时间,却基本被休闲或者励志文章占据。这似乎能说明一部分原因,关于为什么离开学生时代的人往往离浪漫主义越来越远。刘亮程也有着一种中学色彩,可能因为他的文字很朴素并且浪漫。书比较难买,最终是在一个中学生推荐阅读散文系列找到一本《遥远的村庄》做怀旧用。 也许是一辈子住在自己的家乡、同一片土壤的缘故,书中有许多我看来匪夷但很有趣的想法。单说这篇《住多久才是家》,有一处提到:因为跟土地、自然、牲口都混得太熟,走路往往不走道路、穿过草木直来直往。 “所谓的道路不过是一种摆设...它从来都偏离真正的目的。不信去问问那些永远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们走到自己的归宿了吗?...” 他说一辈子住在一片土地上是幸运并且幸福的。于是我这种勇往直前闯天涯的有志青年成为了“满世界乱跑,让光阴满世界追他们”的人了,呵呵,并且如果被追到会被一下减去好多年,最终跑不会来死在外面。 无法想象,在一片土地上活一辈子是怎样的感受。我觉得我会烦闷致死,并且感觉在短暂有限的生命中异常吃亏。还没有和一片土地、一方空气、一幢房屋混熟,熟悉到感到自己的生命在延长,甚至走的比周遭和地球还慢,我就要到达了另一片新的地界儿。似乎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年岁越长,觉得自己时间过得越快。当然不是什么时间追上了自己一下子被减去好多年的理论。是因为新的环境换得太快,以至于生命成了适应,自然很快。 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很赞同的,想要你的周遭对你信任、依靠,需要远远长于你把对周遭产生家的情愫的年月。可能需要一生,可能需要半生。所以所有的周转、旅游都是一种徒劳,看到的感受到的最终不过是主观想象。夫妻相守几十年到头也不能说你就认识每日同床共枕的那个人,环境比人简单些,但也要数十年。 像恋爱一样,人会习惯把儿时成长的地方当为家乡,涉世之初,所以感情非同寻常。 许多人从走出家门一刻想,只给我几十年来游历花花世界就好,等到老了,就会回来终老。可是时间一晃一生,最后也没能回到家乡,空叹为何生命短到寿终前多一个回家路程的时间也没有。或者倒是真的回到了家乡,可是离开太久,已被故土抛弃,再无归宿之感,遂感到伤心空虚,感叹怎么生命这么长,长到自己被家乡忘记,不如就此做一个浮萍无牵无挂于是便重新踏上旅程..... 于是说,想在有限生命里感受更多不同是为了弥补生命的短暂其实很无用,因为会加速时间的流逝,从而加剧了生命短暂。是不是可以解释为,贪心而终不能得。不能得但又想得,最后发觉,活多久都活不够。不然为什么人人都极力避免死去呢。说牵挂也好,说责任也罢,我揣测一下,众生对生的渴望终究是因为想得。如果无子女、无父母赡养,人还是想多活,起码不认为自己活够可以开心离去。不提匆匆结束自己性命的人们,他们是不是认为自己活够,是因为厌生。 看过一篇报导,说一对艺术家夫妇,清贫,无后,最终拥有了一个无比浪漫和理想的离开方式:一齐服药合卧在卧室中离世。人很难选择自己的死亡,感到生命充实可以结束主动选择离去的更加少。羡慕不已。记得小时候也有类似的豪言,说活到六十岁就安乐死,可很怀疑到时能否真正没有贪婪的欲望。想多吃一些美食,还是多看一些风景,还是多陪陪家人,到时候就有了无数的理由。 随着年岁增长可能对人生、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小时候是毫无想法的生活,无忧虑无思考;再后来认为人生就是实现一系列目标,完成一些大家的愿望;然后有了人类一直探索的问题: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倘若明天世界就毁灭,我们一直奉为信条和目标的东西究竟有没有意义?问到意义的问题,就十分头痛了,因为万物的存在都想问问意义。宇宙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联系的意义,社交的意义......太多人为了探究这些意义穷极一生,最后临终前也得不断拷问自己更终极的问题:思考有没有意义。 这样看来想要充实过完一生其实太容易,任何一件事做好了就算不易,就是生命没有浪费,就该含笑九泉甘愿寿终。只是,人永远都不能允许自己一辈子只做好少数事情,于是生出许多事端并且索要更多的生命。于是最后一件事也做不好,只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了。 一些人希望自己不朽,把自己名字刻在历史上,但其实最终一切都会化成乌有,所有的文明、历史、社会都会消散,在世界毁灭的时刻。有可能保存下来的可能只有智慧,说不好,以什么形式也不能想象。政客等所有追逐名望的人,煽风点火营营役役,都是这类渴望不朽的人物。中国人大多数人的生存哲学是:平安是福。以弱者的形态生存,其实过得还算智慧。 需要思考自己应该活多长吗?是不是一切都会变得悲观?我感觉,还是必要的吧。想想什么条件满足,生命循环就可以跳出,可能是解决遗憾问题的最好办法。我揣摩,刘亮程大概会说,我与生活的土地互相熟识,就已经算足够。肯定不是活越长越好、事件起落越多越好。太多人活一辈子,辛苦奔波,也没有自己可以相互依靠的方寸土地。
-
Tard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6 21: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