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希特勒
为了写论文,重看了海德格尔论赫拉克利特的两篇文章。“海德格尔”这个名字太熟悉了,我甚至为自己重读时的感动感到陌生和惊讶。一直都在思考“海德格尔丑闻”中的哲学与政治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好好地倾听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在此谨摘抄两段让我感慨的话,载于《演讲与论文集》页247-248:
“惟当我们投身于存在之雷雨风暴中,我们才能够看到这种闪光。但在今天,一切都表明, 人们只是在煞费苦心地驱除这种雷雨风暴。人们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驱风逐雨,以获得雷雨风暴之前的安宁。但这种安宁并非真安宁。它只不过是一种麻醉,首先是麻醉了对思想的敬畏。
思想当然是一件本己的事情。思想者的词语并没有什么权威可言。思想者的词语并不理会作家意义上的作者。思想之词语疏于形象,没有什么吸引力。思想之词语安于对它所道说的东西的清醒冷静之态。可是,思想改变着世界。思想把世界改变如一个谜的总是越来越幽黯的源泉深处,这个源泉深处将变得愈加幽黯,才呈现对一种更高光亮的允诺。”
这篇名为《逻各斯》的文章发表并演讲于1951年,细致的讨论早于1944年夏季讲座已经完成。这段话不难让人想起其臭名昭著的大学校长就职演讲《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结尾,海德格尔引用并翻译了柏拉图的一句话:
“所有伟大的事物都矗立在暴风雨中……”(《理想国》497d)
也许后期海德格尔的转变并非我们简单以为的那些方面。就算在此粗暴地翻译柏拉图的只言片语,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上的鼓吹暴力。我宁肯相信海德格尔说的,思想没什么权威、吸引力可言,甚至在他接受《明镜》采访时说他的思想跟政治无关。
可是,海德格尔相信或承认:思想改变着世界。只是这种总是被误解忽视乃至背叛处死的思想,似乎推动着并被推动着走向更幽暗的幽暗。在这个意义上说,海德格尔骨子里有着某种真正悲观的情调,只是这种情调不是流俗所说的虚无主义。
这两天也看了本回忆希特勒的小书,作者是陪伴希特勒12年的第二女秘书。我首先假定她的回忆和陈述是真实的。她笔下的希特勒是个能力极强但又让人讨厌和怜悯的人。特别是到了晚年,过分消耗劳累导致他过早的衰老,为了继续战争不得不靠药物来维持。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成了杀人机器,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可是,错误不一定全在希特勒本人。人类从来不怕找不到借口和替罪羔羊。今天,希特勒只是成为一个符号,关于他本人,我们总是缺乏相应的理解力。就像海德格尔,我们老早就听说他的名气,从他跟阿伦特的情史到政治上的丑闻,可是有谁真的认真读他的文章,体验他对暴风雨的呼唤?
我们从来就没有呼唤暴风雨的意识。就像赫拉克利特说的,我们在梦中生,在醒时死。赫拉克利特被后人称为“晦涩的哲人”和“哭泣的哲人”,那就让这个传言继续流传下去罢了。
“惟当我们投身于存在之雷雨风暴中,我们才能够看到这种闪光。但在今天,一切都表明, 人们只是在煞费苦心地驱除这种雷雨风暴。人们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驱风逐雨,以获得雷雨风暴之前的安宁。但这种安宁并非真安宁。它只不过是一种麻醉,首先是麻醉了对思想的敬畏。
思想当然是一件本己的事情。思想者的词语并没有什么权威可言。思想者的词语并不理会作家意义上的作者。思想之词语疏于形象,没有什么吸引力。思想之词语安于对它所道说的东西的清醒冷静之态。可是,思想改变着世界。思想把世界改变如一个谜的总是越来越幽黯的源泉深处,这个源泉深处将变得愈加幽黯,才呈现对一种更高光亮的允诺。”
这篇名为《逻各斯》的文章发表并演讲于1951年,细致的讨论早于1944年夏季讲座已经完成。这段话不难让人想起其臭名昭著的大学校长就职演讲《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结尾,海德格尔引用并翻译了柏拉图的一句话:
“所有伟大的事物都矗立在暴风雨中……”(《理想国》497d)
也许后期海德格尔的转变并非我们简单以为的那些方面。就算在此粗暴地翻译柏拉图的只言片语,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治上的鼓吹暴力。我宁肯相信海德格尔说的,思想没什么权威、吸引力可言,甚至在他接受《明镜》采访时说他的思想跟政治无关。
可是,海德格尔相信或承认:思想改变着世界。只是这种总是被误解忽视乃至背叛处死的思想,似乎推动着并被推动着走向更幽暗的幽暗。在这个意义上说,海德格尔骨子里有着某种真正悲观的情调,只是这种情调不是流俗所说的虚无主义。
这两天也看了本回忆希特勒的小书,作者是陪伴希特勒12年的第二女秘书。我首先假定她的回忆和陈述是真实的。她笔下的希特勒是个能力极强但又让人讨厌和怜悯的人。特别是到了晚年,过分消耗劳累导致他过早的衰老,为了继续战争不得不靠药物来维持。希特勒治下的纳粹德国成了杀人机器,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可是,错误不一定全在希特勒本人。人类从来不怕找不到借口和替罪羔羊。今天,希特勒只是成为一个符号,关于他本人,我们总是缺乏相应的理解力。就像海德格尔,我们老早就听说他的名气,从他跟阿伦特的情史到政治上的丑闻,可是有谁真的认真读他的文章,体验他对暴风雨的呼唤?
我们从来就没有呼唤暴风雨的意识。就像赫拉克利特说的,我们在梦中生,在醒时死。赫拉克利特被后人称为“晦涩的哲人”和“哭泣的哲人”,那就让这个传言继续流传下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