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论文的思考
一、小引
我一直以为能写点东西是因为平时有所积累,并对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感受,还得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只有以上都具备才会写出较好的东西。宪法论文亦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在《怎样写作》中提到:写文章难,也不难。难不难就在于动笔前准备功夫怎样?首先必须明白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写文章的准备工作。写作文依靠观察和认识,在平时要养成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其次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把握语言规律。习惯要一点一点培养,否则怎么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①一篇好的文章的写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好的论文。那么一篇好的论文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论文?怎样写一篇好的论文?接下来逐一论述。
二、 好的论文是什么样子?
我们说某东西好与不好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因此我们判断任何事物都有一定标准。只是有时候是量化的具体标准,有时候是凭主观感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首先看一下宁波大学法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标准:1.选题新颖,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或对现实有启发意义;2.有一定的独创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提高;3.资料丰富,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手的实地调研资料;4.论点明确,论述深刻,论证严谨;5.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行文规范;6.答辩中回答问题准确,重点突出。②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的理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提供指导。按照宁波大学法学院的标准我们知道论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当然这只是毕业生的标准,当然不能去衡量那些大家。但是我们不能离开那些基本的评判标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首先,我认为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建立在作者的兴趣和想要写的前提上。不管是做什么,若你不想做,一切是空谈。有兴趣才会有干劲,才会有努力做研究,才会不断的寻找真理。其次,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一些最新的理论了解,并善于思考那些存在的问题。没有基础就算有兴趣也是有心无力,没有基础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就不会去思考那些根本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另外也会造成自己不过是走了别人走过的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再次,将那些理论和现实的困境联系起来。人类主要是两种活动:一、认识世界,二、改造世界。对现实敏感度,平时善于观察,也是标准之一。最后,其他方面。诸如思维严谨、文字功底强等等
记得宪法老师上课曾经讲过论文写作。首先你要知道前人关于这方面研究程度并将其列举出来,并对其归纳总结分析其不足之处。其次,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分析自我观点。如周叶中先生主编的宪法(第三版)的绪论对宪法研究对象的阐述。首先作者先阐述了苏联宪法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宪法研究对象的的观点,并对其归纳,指出其中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宪法的研究对象有三:一、宪法,二、宪法现象,三、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③再来看一下湘潭大学法学院廖永安教授发表在《河北法学》的《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一文。作者首先立足于现今民事审判方式的现实情况提出问题,对重要审判原则“有错必纠”进行了论述。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错案?作者阐述了理论界的几种观点并指出其不足,提出自己的错案的构成条件:(1)司法人员主观上存在主观错误,这是构成错案的前提要件,(2)行为具有违法性,这里既包括对事实认定的违法,适用法律的违法,同时也包括诉讼程序的违法。(3)具有一定的危害后果,这种危害后果,既包括对实体裁判的错误,执行的错误,也包括对诉讼程序法制的破坏。④接下来作者就有错必纠以及由谁提出做出论述。从上我们可以对论文是什么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研究的问题可以很小,但必须提出不同见解以及对现实有指导作用。
凡事都有类似之处。宪法论文属于论文一种,论文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宪法论文也不能脱离。但是它又与其它论文有不同之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不同的叶子。这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那么宪法论文特殊性在哪呢?我认为首先从宪法本身的特殊性和它的内容来讲,它研究的都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权力运行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其次。从理论和应用层面上讲。小林直树在《宪法讲义》中将宪法分为两类:一、理论宪法学,二、实用宪法学。要确定好研究的范围。周叶中教授在《宪法》一书讲到本书的思路是:一、宪法的基本理论,二、宪法的基本制度,三、宪法的实施。③我认为这也提到了宪法研究的基本范围。我认为一篇好的宪法论文除了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满足宪法本身特殊性的要求。
三、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论文?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有的是为了传送新的知识,有的是抒发自己的感受,有的是为了表示我会思考、有感情――即向世界证明我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当然也有一些人纯粹为了功利的目的,取悦他人。我认为写东西要有所为。古代有些文章家主张“文非有益于世不做”。我们也知道那些经典永恒的文章永远流传下来,世世代代传诵。
为什么要写文章呢?不写行不行呢?当然可以,只不过人类文明的进程恐怕要变慢了,恐怕那些记载中华文明史书典籍也不会存在吧,恐怕我们要退回到打绳记事的时代了。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文章可以帮人记住很多东西,它正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中华文明怎样证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史书典籍就是重要的证据。
那么论文呢?首先我们写论文是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后分析得出来的东西。或是存在一些问题,或是觉得某些问题应该补充才写下等等。我们知道理论可以对实践提供指导作用,可以促进人类在某一方面的进步。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其次,写这样一篇论文是因为在这一方面有新的感受,觉得非写不可。至于其意义,除了让自己解惑外,说不定也能帮别人。再次,每一个学科进展到哪里,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也是写论文的目的。
那么宪法论文呢?我们都知道研究范围包括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制度、宪法的实施这几方面。当然宪法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周叶中教授在《法学评论》中的《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一文中举出四点:一、宪法至上:法治的最高体现,二、宪法至上的内在精神:以权利制约权力,三、宪法未能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根本症结,四、中国的宪法至上:怎样才能实现?⑤这是关于宪法至上的问题。我们写宪法论文从理论上看可以为立宪行宪提供指导,也促进了宪法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从实践意义上可以了解我国的基本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也可以解决宪法实然和应然的问题。
怎样写一篇好的论文?
对于自己的人生,大多数人可能没怎么想过,就算想过,也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最后不了了之。我认为写一篇好的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写论文要讲平时功夫的养成
1.首先要先建构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你做学问、做研究的理论基础。季羡林先生曾经在讲到读书时,提到看书有两点:一、看对自己有用的书,二、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在大学我们要遵循“先博后专”的原则,当然这一切都应为你知识体系的建立而努力。庄子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正如我们学法学为什么要学哪些主干课程,后学分支,最后在研究生是专门研究。这是一样的,人的精力真的非常有限。唯一的方法就是苦读,熟悉各家的观点,了解最新进展,获得真正的理解和体会,并融化在自己心中,成为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分析能力。
2.掌握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及相关工具的利用。我们假如连格式都不知道,写出来只好叫它“四不像”。掌握基本格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建一座宫殿需要很多工具,那么论文写作亦是如此。
3.善用图书馆图书馆是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我们在本科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书,不要一年过了连图书馆的门都没进。我看到大多数的人的大学就这样,大一参加活动,大二组织实行活动,大三读点书加上策划活动,大四茫茫的拖着皮箱回家了。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多吸收点,不然好的论文是无法达成的。
4.向他人学习。我一直认为学习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没有人一开始就会。一开始我们走得很慢,我们经过努力,最后终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我们找到一个这样的人,向他学习,才会有进步。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之所以达到一个境界,虽然其主观努力很重要,但也离不开黛玉的指导。因此,我们要多向老师、他人讨教。
5.其他方面。如写作能力的锻炼、思维能力的锻炼,跨学科的能力等也应多多训练。
五、结语
朱苏力教授在《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的《美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对我们的启发》一文中提到了研究生的阅读量极大,每周阅读一二百页书籍和论文是常事。阅读的并非课本或一般的论文,而是本专业的经典原著或原著摘编和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或专著),非常专门化。对学生的要求并非记住全书,而是要求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论题、研究方法、理论预设、论证和结论,要求学生能对之提出学术的分析和评价。研究生一般每三两周就要写作一些小文章,5页到10页不等。有些课程期中有考试,期末有总考。每门课期末都要有论文。一般到期中,教授就得提出要写论文,论文题目自选,但有一个大概范围。论文一般在15页到35页之间,相当汉字8000-15000字之间,即相当于一篇论文。每篇论文的结构都大致相似,首先概括地提出文章的论题和观点,然后有文献回顾,从中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或命题,随后是研究方法、原始数据或材料的来源,接着开展分析论述,最后有结论。文章必须按照本学科的引文规则引文。作为文章绝对不能抄袭,不能东拼西凑,不能引证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版,如发现这类行为,无论怎样一律不及格。论文最后要有书目,引文一般要求是引观点,而不是引行文,因此读书时记住他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远比记原文重要。所引材料要求可靠,所引著述必须是有学术价值的除经典性教材外,引教材一般是不符合标准的。⑥
或许这才是论文写作的一条比较好的道路了。
注释
①《怎样写作》 叶圣陶 中华书局出版 2011年版
②宁波大学法学院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③宪法(第三版) 周叶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版
④《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在思考》 《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⑤《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 《法学评论》 1995年第6期
⑥《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之《美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中国政法大学 1997年 版
我一直以为能写点东西是因为平时有所积累,并对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感受,还得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只有以上都具备才会写出较好的东西。宪法论文亦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在《怎样写作》中提到:写文章难,也不难。难不难就在于动笔前准备功夫怎样?首先必须明白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写文章的准备工作。写作文依靠观察和认识,在平时要养成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其次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把握语言规律。习惯要一点一点培养,否则怎么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①一篇好的文章的写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好的论文。那么一篇好的论文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论文?怎样写一篇好的论文?接下来逐一论述。
二、 好的论文是什么样子?
我们说某东西好与不好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因此我们判断任何事物都有一定标准。只是有时候是量化的具体标准,有时候是凭主观感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首先看一下宁波大学法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标准:1.选题新颖,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或对现实有启发意义;2.有一定的独创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提高;3.资料丰富,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手的实地调研资料;4.论点明确,论述深刻,论证严谨;5.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行文规范;6.答辩中回答问题准确,重点突出。②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的理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提供指导。按照宁波大学法学院的标准我们知道论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当然这只是毕业生的标准,当然不能去衡量那些大家。但是我们不能离开那些基本的评判标准,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首先,我认为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建立在作者的兴趣和想要写的前提上。不管是做什么,若你不想做,一切是空谈。有兴趣才会有干劲,才会有努力做研究,才会不断的寻找真理。其次,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一些最新的理论了解,并善于思考那些存在的问题。没有基础就算有兴趣也是有心无力,没有基础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就不会去思考那些根本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另外也会造成自己不过是走了别人走过的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再次,将那些理论和现实的困境联系起来。人类主要是两种活动:一、认识世界,二、改造世界。对现实敏感度,平时善于观察,也是标准之一。最后,其他方面。诸如思维严谨、文字功底强等等
记得宪法老师上课曾经讲过论文写作。首先你要知道前人关于这方面研究程度并将其列举出来,并对其归纳总结分析其不足之处。其次,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分析自我观点。如周叶中先生主编的宪法(第三版)的绪论对宪法研究对象的阐述。首先作者先阐述了苏联宪法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宪法研究对象的的观点,并对其归纳,指出其中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宪法的研究对象有三:一、宪法,二、宪法现象,三、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③再来看一下湘潭大学法学院廖永安教授发表在《河北法学》的《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一文。作者首先立足于现今民事审判方式的现实情况提出问题,对重要审判原则“有错必纠”进行了论述。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错案?作者阐述了理论界的几种观点并指出其不足,提出自己的错案的构成条件:(1)司法人员主观上存在主观错误,这是构成错案的前提要件,(2)行为具有违法性,这里既包括对事实认定的违法,适用法律的违法,同时也包括诉讼程序的违法。(3)具有一定的危害后果,这种危害后果,既包括对实体裁判的错误,执行的错误,也包括对诉讼程序法制的破坏。④接下来作者就有错必纠以及由谁提出做出论述。从上我们可以对论文是什么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研究的问题可以很小,但必须提出不同见解以及对现实有指导作用。
凡事都有类似之处。宪法论文属于论文一种,论文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宪法论文也不能脱离。但是它又与其它论文有不同之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不同的叶子。这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那么宪法论文特殊性在哪呢?我认为首先从宪法本身的特殊性和它的内容来讲,它研究的都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权力运行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其次。从理论和应用层面上讲。小林直树在《宪法讲义》中将宪法分为两类:一、理论宪法学,二、实用宪法学。要确定好研究的范围。周叶中教授在《宪法》一书讲到本书的思路是:一、宪法的基本理论,二、宪法的基本制度,三、宪法的实施。③我认为这也提到了宪法研究的基本范围。我认为一篇好的宪法论文除了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满足宪法本身特殊性的要求。
三、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论文?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有的是为了传送新的知识,有的是抒发自己的感受,有的是为了表示我会思考、有感情――即向世界证明我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当然也有一些人纯粹为了功利的目的,取悦他人。我认为写东西要有所为。古代有些文章家主张“文非有益于世不做”。我们也知道那些经典永恒的文章永远流传下来,世世代代传诵。
为什么要写文章呢?不写行不行呢?当然可以,只不过人类文明的进程恐怕要变慢了,恐怕那些记载中华文明史书典籍也不会存在吧,恐怕我们要退回到打绳记事的时代了。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文章可以帮人记住很多东西,它正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中华文明怎样证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史书典籍就是重要的证据。
那么论文呢?首先我们写论文是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后分析得出来的东西。或是存在一些问题,或是觉得某些问题应该补充才写下等等。我们知道理论可以对实践提供指导作用,可以促进人类在某一方面的进步。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其次,写这样一篇论文是因为在这一方面有新的感受,觉得非写不可。至于其意义,除了让自己解惑外,说不定也能帮别人。再次,每一个学科进展到哪里,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也是写论文的目的。
那么宪法论文呢?我们都知道研究范围包括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制度、宪法的实施这几方面。当然宪法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周叶中教授在《法学评论》中的《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一文中举出四点:一、宪法至上:法治的最高体现,二、宪法至上的内在精神:以权利制约权力,三、宪法未能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根本症结,四、中国的宪法至上:怎样才能实现?⑤这是关于宪法至上的问题。我们写宪法论文从理论上看可以为立宪行宪提供指导,也促进了宪法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从实践意义上可以了解我国的基本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也可以解决宪法实然和应然的问题。
怎样写一篇好的论文?
对于自己的人生,大多数人可能没怎么想过,就算想过,也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最后不了了之。我认为写一篇好的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写论文要讲平时功夫的养成
1.首先要先建构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你做学问、做研究的理论基础。季羡林先生曾经在讲到读书时,提到看书有两点:一、看对自己有用的书,二、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在大学我们要遵循“先博后专”的原则,当然这一切都应为你知识体系的建立而努力。庄子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正如我们学法学为什么要学哪些主干课程,后学分支,最后在研究生是专门研究。这是一样的,人的精力真的非常有限。唯一的方法就是苦读,熟悉各家的观点,了解最新进展,获得真正的理解和体会,并融化在自己心中,成为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分析能力。
2.掌握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及相关工具的利用。我们假如连格式都不知道,写出来只好叫它“四不像”。掌握基本格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建一座宫殿需要很多工具,那么论文写作亦是如此。
3.善用图书馆图书馆是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我们在本科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书,不要一年过了连图书馆的门都没进。我看到大多数的人的大学就这样,大一参加活动,大二组织实行活动,大三读点书加上策划活动,大四茫茫的拖着皮箱回家了。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该多吸收点,不然好的论文是无法达成的。
4.向他人学习。我一直认为学习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没有人一开始就会。一开始我们走得很慢,我们经过努力,最后终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我们找到一个这样的人,向他学习,才会有进步。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之所以达到一个境界,虽然其主观努力很重要,但也离不开黛玉的指导。因此,我们要多向老师、他人讨教。
5.其他方面。如写作能力的锻炼、思维能力的锻炼,跨学科的能力等也应多多训练。
五、结语
朱苏力教授在《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的《美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对我们的启发》一文中提到了研究生的阅读量极大,每周阅读一二百页书籍和论文是常事。阅读的并非课本或一般的论文,而是本专业的经典原著或原著摘编和新近出版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或专著),非常专门化。对学生的要求并非记住全书,而是要求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论题、研究方法、理论预设、论证和结论,要求学生能对之提出学术的分析和评价。研究生一般每三两周就要写作一些小文章,5页到10页不等。有些课程期中有考试,期末有总考。每门课期末都要有论文。一般到期中,教授就得提出要写论文,论文题目自选,但有一个大概范围。论文一般在15页到35页之间,相当汉字8000-15000字之间,即相当于一篇论文。每篇论文的结构都大致相似,首先概括地提出文章的论题和观点,然后有文献回顾,从中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或命题,随后是研究方法、原始数据或材料的来源,接着开展分析论述,最后有结论。文章必须按照本学科的引文规则引文。作为文章绝对不能抄袭,不能东拼西凑,不能引证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版,如发现这类行为,无论怎样一律不及格。论文最后要有书目,引文一般要求是引观点,而不是引行文,因此读书时记住他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远比记原文重要。所引材料要求可靠,所引著述必须是有学术价值的除经典性教材外,引教材一般是不符合标准的。⑥
或许这才是论文写作的一条比较好的道路了。
注释
①《怎样写作》 叶圣陶 中华书局出版 2011年版
②宁波大学法学院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③宪法(第三版) 周叶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版
④《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在思考》 《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⑤《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 《法学评论》 1995年第6期
⑥《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之《美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中国政法大学 1997年 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