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操作化
这是今天上课的memo。
或许是因为本次课做报告的同学选取了一篇研究台湾流行歌曲中传达的爱情观的论文,勾起老师的点点凡心,抛出“爱”这个概念让大家操作化。
基于前两次课的内容,“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非真实绝对的存在,它只是一种“共识”。所以,此题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关于“什么是爱”是很难达成共识的——这个问题比“哈姆雷特”更普罗大众,超过好几个级别了。
绝对“共识”不易,局部“共识”大致还是有的。
老师自己就说了三条。第一是文学化的“看不见别人”——源自Shakespeare in Love ;第二是被通俗化运用的“智商变低”;第三是“小眼神”——这词在课堂上蹦出来太萌了。可是,这三个指标无法操作为可测量并且被他人检验的变量。
所以,对于“实证研究”来说,在这种关系着价值观的概念上,一般采用“具体行为”作为测量指标。比如,①天天打电话②生病时照顾你③经常见面;当然,“买名牌”也是被提供的变量之一。从可计算操作的层面上看,以上四个变量算是基本达标了:
——可以通过通话记录知晓联系频率:“每天1—5个电话,每天6—10电话”,以此类推,这是定距测量变量;
——生病了是否来照顾你:“是”or“否”,这是定性测量;
——见面的频率:“每周一天,每周两天,每周三天”,以此类推,可以是定距,也可以定比测量。
——买名牌可以做简单的定类测量“买过or没买”;也可以弄得复杂些,把名牌的档次分类,做定序测量,按名牌按价格,分为低档、中档、高档,做一个排列。
【区分四种测量层次是弱项,谢谢@左 老师的指点】
可是,问题还是存在。因为以上的这些测量指标,不能区别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还是他在包养二奶——我们假设的具有共识的这个“爱”的概念,似乎还具有“忠诚度”这个变量存在。
这样的话,接下来,又要对“爱的忠诚度”进行概念化,操作化。。。
这就是研究中,没玩没了无止尽的概念化和操作化。
在无止尽的操作化中,很多意会言传的东西是会被抛弃的,为了信度。可是如果只有信度,没了射在靶上的效度,那研究也是失败的。(脑补各种折腾了半天,得出平常人凭借观察就能得出答案的研究)所以这些实证主义研究者们的一生是活在信度和效度的张力中的。当然,非实证主义者也同样,他们那些“思想的小碎片”至死也会问“依据在哪里?”。
最后补充记录两个没有细致操作的,一般不操作化的自虐题目:
1、怎样通过可操作的指标,判定歌曲中展现的是“异性恋”的情感诉求?(记得范玮琪和张韶涵的《如果的事》被认为是女同的歌曲,而原作者却否认)
2、”数九“这种中国传统的农业时间表达方式,如何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精确化表达出来?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耕地,只待三五天,九九八十一,农民把田犁。”(临下课想出的自虐问题)
PS.对于一个从初一就开始补习数学的人来说,弄定量是一件忐忑和抓狂的事情。时常有“一颗真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之感。
还好现在对自己的标准越来越宽松,数据跑不动也玩不来,那些没有阿拉伯数字和函数的,概念化操作化还是得搞搞明白吧。并且,其实概念化和操作化的思维是蛮有趣的。(我这是在自我安稳呢)
或许是因为本次课做报告的同学选取了一篇研究台湾流行歌曲中传达的爱情观的论文,勾起老师的点点凡心,抛出“爱”这个概念让大家操作化。
基于前两次课的内容,“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非真实绝对的存在,它只是一种“共识”。所以,此题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关于“什么是爱”是很难达成共识的——这个问题比“哈姆雷特”更普罗大众,超过好几个级别了。
绝对“共识”不易,局部“共识”大致还是有的。
老师自己就说了三条。第一是文学化的“看不见别人”——源自Shakespeare in Love ;第二是被通俗化运用的“智商变低”;第三是“小眼神”——这词在课堂上蹦出来太萌了。可是,这三个指标无法操作为可测量并且被他人检验的变量。
所以,对于“实证研究”来说,在这种关系着价值观的概念上,一般采用“具体行为”作为测量指标。比如,①天天打电话②生病时照顾你③经常见面;当然,“买名牌”也是被提供的变量之一。从可计算操作的层面上看,以上四个变量算是基本达标了:
——可以通过通话记录知晓联系频率:“每天1—5个电话,每天6—10电话”,以此类推,这是定距测量变量;
——生病了是否来照顾你:“是”or“否”,这是定性测量;
——见面的频率:“每周一天,每周两天,每周三天”,以此类推,可以是定距,也可以定比测量。
——买名牌可以做简单的定类测量“买过or没买”;也可以弄得复杂些,把名牌的档次分类,做定序测量,按名牌按价格,分为低档、中档、高档,做一个排列。
【区分四种测量层次是弱项,谢谢@左 老师的指点】
可是,问题还是存在。因为以上的这些测量指标,不能区别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还是他在包养二奶——我们假设的具有共识的这个“爱”的概念,似乎还具有“忠诚度”这个变量存在。
这样的话,接下来,又要对“爱的忠诚度”进行概念化,操作化。。。
这就是研究中,没玩没了无止尽的概念化和操作化。
在无止尽的操作化中,很多意会言传的东西是会被抛弃的,为了信度。可是如果只有信度,没了射在靶上的效度,那研究也是失败的。(脑补各种折腾了半天,得出平常人凭借观察就能得出答案的研究)所以这些实证主义研究者们的一生是活在信度和效度的张力中的。当然,非实证主义者也同样,他们那些“思想的小碎片”至死也会问“依据在哪里?”。
最后补充记录两个没有细致操作的,一般不操作化的自虐题目:
1、怎样通过可操作的指标,判定歌曲中展现的是“异性恋”的情感诉求?(记得范玮琪和张韶涵的《如果的事》被认为是女同的歌曲,而原作者却否认)
2、”数九“这种中国传统的农业时间表达方式,如何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精确化表达出来?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耕地,只待三五天,九九八十一,农民把田犁。”(临下课想出的自虐问题)
PS.对于一个从初一就开始补习数学的人来说,弄定量是一件忐忑和抓狂的事情。时常有“一颗真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之感。
还好现在对自己的标准越来越宽松,数据跑不动也玩不来,那些没有阿拉伯数字和函数的,概念化操作化还是得搞搞明白吧。并且,其实概念化和操作化的思维是蛮有趣的。(我这是在自我安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