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馆舍考察杂录
孤山馆舍考察杂录
此次史地所考察活动,让我受益颇丰,这种将纸上得来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取向,是求取学术正路的一个发端。我个人希望在此就对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考察的一点体验展开讨论,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个地方久抱向往,一方面是因为考察之后确有些想法心得,可资记录笔端。
孤山馆舍,目前占地9600平方米,主要由三幢建筑组成,分别是俗称红楼、白楼的二幢楼舍,与“青白山居”。红楼建于1906年(一些文献上说是1903年,恐不确),原为清廷预备作为德国皇太子来杭的下榻处 ,现为古籍编目室、修复室及未编书库;白楼始建于1911年,其时浙江图书馆已正式成立(在1909年清廷预备立宪的政治潮流中,浙江巡抚增韫奏准正式成立,定名“浙江图书馆”),因馆址不敷使用,馆长袁嘉谷在孤山圣因寺行宫 空地(也就是孤山南麓文澜阁西首,也就是红楼的旁边)建立新馆舍,1912年夏天落成,据称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建筑”,以“把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集中在同一建筑中”而引人注意 ,现为普通古籍书库和读者阅览室;在红楼与白楼之间,本有隔墙,由于当时民国肇建,欲雪国耻,又兼红楼本为一建造考究,修筑坚固之洋房,可堪藏书,遂破此间隔之墙,使二楼连成一体 (张宗祥先生作为亲历者,曾有一文附记此事 ,按其所云,红楼归属浙江图书馆一事有些小阻力,最后由时任浙江教育司司长沈钧儒,在浙江省政务会议上提出议案获得通过。另据《浙江省图书馆志》称,直到1916年8月,浙江图书馆才得以正式接收使用红楼 ),原圣因寺行宫的戏台、箭道等处亦归属于之 。
孤山山脚地气潮湿 ,易生白蚁,不利藏书,著名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即饱受此苦,1912年红、白二楼合并为浙江图书馆藏书楼(在1932年之前这里是浙江图书馆的总馆),引入现代的图书保管环境,故文澜阁所藏之四库转于二楼之中 ,“合阁与楼而为一” 。虽然二楼保存典籍方面卓有成效,毕竟随着浙江社会风气进一步开放,而不能满足需求,1931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道藩以“省立图书馆总馆偏处西湖,阅览不便” 为由将大学路馆舍 从浙江大学手中收回,合并于省立图书馆,1932年9月以其为总馆正式对外开放 ,孤山馆舍成为分馆,图书学者陈训慈先生 厘定章程,规定孤山馆舍专藏《四库全书》与其他善本书 。
“青白山居”(可参看图⑤、⑥),又称杨虎楼,为民国要人杨虎在1936年出资修筑的别墅,本名“博爱堂”,当时签署的《杭州湖边博爱堂住宅工程合同和章程》文件称:“本工程用意在宣传博爱二字, 故有纪念性质, 与平常之住宅工程不同, 承揽人建造此工程时须以坚固永久为要旨” ,该建筑式样颇类北京颐和园之佛香阁,包括楼房 18 间, 礼堂 1 间, 平房 3间, 还有地下室 5 间,在当时的门牌号码为“外西湖26号”。此工程竣工后,一直没有人入住,1953年杨虎之子由台湾来大陆活动,住在北京的杨虎让他来杭州料理这处房产,国家有关部门拿出了 7亿元资金收购为国有 。翌年3月,文澜阁四库搬入青白山居,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此事十分高兴,曾说:“(青白山居)房屋在山上,光线足,空气流通,材料是钢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书楼,现在就请它(文澜阁《四库全书》)住在里面。”后来还对来访的中央领导说:“个人意见,将来有可能在适当的地方修建一屋贮藏,自然是好。否则,就让《四库全书》长久住在此地(指青白山居)。” 不过,颇使人困惑的是,直到6年后的1960年青白山居方完全归属浙江图书馆使用 ,此六年间,仍有其他官办文化机构在山居中活动 。1960年后,除文革中接受备战指令,与1986-1989年山居大修,两次缘由迁出外,文澜阁四库一直保管于山居中。2005年的相关调查表明,该建筑现状保护指数为2(最低为4,最高为1),综合景观特质指数为1.75,属于较好的保护了原貌风物的景观 。杭州地方有学者认为青白山居“严格地按轴对称营造,粉墙绿瓦、富丽浓艳,俨然像皇家园林建筑,与西湖淡雅风貌极不相称” ,这可能是按照西泠印社的模子在套青白山居,因为孤山古来局促,西泠印社利用孤山起伏建成叠层式山景,从山麓到山顶,其建筑物高低有致,各抱地势,遂就此认为在孤山筑楼舍,必循此门径。然而青白山居同样是历史时期建筑,以此通例苛责,似乎并无说服力,况且山居作为藏书楼,多年来功绩卓著,不容小觑。至于浙大有教授声言要将青白山居停止藏书而改成大规模“白苏二公祠” ,更是莫名其妙,不知从何谈起。
1989-1994年,孤山馆舍青白山居、白楼、红楼先后装置了消防报警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管理更趋现代化 。迄今,孤山馆舍和湖州刘承干之嘉业堂馆舍 一道,为浙江图书馆保存着古籍13万部,计80多万册,其中善本7000部,计14.5万册 。此外,在由红、白二楼通往青白山居的路上,现今建有“文澜石墨”碑廊,系1994年以馆中所藏诸石建碑廊展览庇护之。其中有宋代淳化阁帖之石,甚可宝贵,杭州美术学者方爱龙先生推测是南宋晚期贾似道门客所刻石,似符合其理 。惟其保存,似可更周到全面一些,以免珍宝受损。
此次史地所考察行经孤山,正好给了我一个对孤山馆舍考察的好机会。到孤山馆舍当天,按浙图运行日程,古籍部只有一个展览室对外开放,所以基本没人入内。我进入馆舍,首先自然看到左手方向的红楼,与右手方向的白楼。从外观看,红、白二楼维护得相当得体,虽年代久远,应仍适宜于现代图书馆典藏古籍之用。从白楼往东走,有中山公园 的围墙隔住,也就是说,不能从白楼不出孤山馆舍大门而直接走到文澜阁。从红楼往西走,就见“文澜石墨”碑廊,略作观摩,知其保护状况尚好,但对比西泠印社碑廊中刻石多以玻璃护匣覆盖之,这里的碑刻似仍有待更进一步优化保存配置。绕过碑廊,经由长阶而登山居(山居在红、白二楼的西北方位),随阶梯渐上,湖山胜景渐次入于眼中,待登临山居门前平台,回首西湖,虽不如在宝石山顶看西湖那样能“一览众山小”(可参考图②),也能将大半个西湖饱览无遗(可参考图④)。入得山居门来,发现这里正在举行第五届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可参考图①),学员济济一堂,培训器械俱为电子化,气氛颇佳。退出山居大厅,想找找有没有别的开放之门,尤其是可以登记入览文澜阁四库馆藏的门,并无发现,凡有门窗,皆已上锁,以情理并史料度之,文澜阁四库馆藏应保存于大厅之上的第二层楼(图片①、⑥)。
经历太平天国,文澜阁“阁虽幸存,栋宇半圮,难以尊藏”,光绪六年(1883),浙江巡抚谭钟麟邀浙中藏书名家丁丙商议重建文澜阁,并由丁氏主持其事。次年重修完成,重修的文澜阁在当时馆舍设施是全国一流,故所有阁书回迁文澜阁中 。但延至清末民初,白楼成立,红楼并入浙图,现代的藏书楼已明显胜于修复不足三十年的文澜阁。再延至1954年,文澜阁四库入藏青白山居,张宗祥深表欣慰,原因应在于青白山居比红、白二楼年纪更轻,地盘更大,条件更佳,同时红、白二楼建筑面积早已不够使用 。但1957年冬天,吴藕汀 曾提出“阁书归阁”的建议,张宗祥等人签名赞助,但不为文澜阁占用者同意,因而没有成功 。如果这条材料可信,就必须要解释为何张宗祥会在57年有此态度,我猜想这可能与1960年前有其他官办文化机构同时占用青白山居,或至少青白山居完全归属权至60年前仍未落定有一定关系,否则张宗祥应不会附和吴藕汀之提议(进一步说,吴氏提议或亦为无奈之举)。而文澜阁使用者又不同意阁书回迁,这就更进一步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在世变大格局里容身之困难。追索整个孤山馆舍史,似皆蕴含此种意味也。
注释:
各种蒋方震(百里)相关传记俱云,德皇太子1910年左右欲访问中国,清廷拟派文以施肇基,武以蒋方震为代表接待之。从清廷文献可知,当时在北京与杭州俱为此行备置了行馆,杭州行馆是修缮圣因寺行宫(太平天国时遭破坏)而来。民国陶菊隐所撰《蒋百里先生传》云: “那时候百里真够忙,行宫的电灯电话和一切设备都是他自来料理的”,此红楼可能是早几年已专为此行修好,亦算在圣因寺行宫行馆的一部分。不过,实际上,目前缺乏红楼修筑时具体的史料来做详细论证。
圣因寺行宫,原为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时在西湖中孤山南面临湖建造之行宫,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乾隆《御制诗集》,有《自绍兴一日渡江至圣因寺行宫》、《皇太后至圣因寺行宫驻蹕作》等,现已建为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在行政编制上现亦归属浙江省博物馆。
章臻颖硕士学位论文《杭州近代建筑史及其建筑风格初解》,后德仟教授指导,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6月。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人员则称白楼“是我国最早建造的专用图书馆馆舍之一”,见《浙江日报》2008年10月31日《她们用双手还原着“历史”》一文。
张复合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一):1998中国近代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张宗祥《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史实》,收于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265-266页述此事甚详细。张宗祥先生喜欢管“红楼”叫“红洋房”。
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68-69页。
此据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童正伦所撰《文澜阁与藏书》,《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年第2期。
唐人张祐有诗句云孤山:“不雨山常(一作长)润,无云水自阴”。见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当是辑自《文苑英华》卷238。
文澜阁四库全书除抗战、文革二次迁出杭州外,直至今日,仍保存于孤山馆舍中。关于迁徙经历,可以参考童庆松《〈四库全书〉源流要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2期。文澜阁四库主要藏于白楼。
语出陈训慈《浙江图书馆之回顾与展望》(1933),收于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转引自张学继《风雨浙江图书馆》,《观察与思考》,1999年第6期。
大学路馆舍建立于1928-1930年,以汤寿潜之捐款建成,现与孤山馆舍同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81页。在抗战中,大学路总馆馆舍成为日军柳川部队军营,破坏严重于孤山馆舍,故抗战胜利后总馆一度定为孤山馆舍,见袁逸《抗战时期浙江省图书馆事业的损失》,《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5期。
陈训慈先生1932年1月担任馆长。
引自吴忠良等《陈训慈与浙江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1期。
引自张学勤《杨虎为何在孤山建宫殿式别墅》,《浙江档案》,2006年第4期。
不过,奇怪的是,从文献来看,青白山居这里在1949年建国后就有一些官办文化机构驻扎,尤其显著的是浙江话剧团的前身“浙江省文艺工作团”,据称当时青白山居“主屋的左边是话剧团的编导组,中间大厅被墙隔成三个房间,用来排演话剧。主屋的二楼给演员家属住”(杭州《青年时报》2007年4月8日报道),该工作团直到1952年12月正式更名浙江话剧团,方迁址于圣塘河桥下昭庆寺。这次迁址可能与杨虎希望收回山居财产一事有些关联。
转引自刘亮《张宗祥与文澜阁〈四库全书〉》,《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
见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84页。也有文献说是1962年青白山居进行大修后方归浙江图书馆使用,见《“青白山居”常年空关析疑》一文,收于王国平总主编《西湖之谜》,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杭州《青年时报》2007年4月8日报道即提到:1956年,浙江话剧团要演出老舍的《西望长安》,即在青白山居排演。又,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说:1954年3月,青白山居一楼拨归浙江图书馆。第69页说:1956年,青白山居全楼归浙江图书馆使用,善本库迁至青白山居二楼。故存在可能,1956年以前,浙江图书馆都只能使用青白山居的一楼,而1956年以后1960年以前,浙江图书馆虽能使用青白山居全楼,完全归属权仍未落定,直到1960年才正式敲定由浙江图书馆一家单位独自占有青白山居,今日所见之孤山馆舍格局基本奠定。
沈实现等《地域景观 城市记忆——杭州名人故居的景观特质与保护开发》,《城市保护与更新》,2005年第9期。目前,青白山居所在处成为杭州著名餐饮店楼外楼菜馆的后山(见图片③),不知楼外楼菜馆油烟会否对山居造成些微影响?
陈谅闻《环西湖各类旅游建筑的合宜性讨论》,《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此观点见邱枫硕士学位论文《城市改造与更新中开放绿地的若干问题与设计探讨》,罗卿平教授指导,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2月。第37页,注释36转引。
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104页。
湖州刘承干之嘉业堂今亦为浙江图书馆一部分,与大学路总馆、孤山分馆三足鼎立。
张耀东《省域社科文献信息资源分布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为例》,《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方爱龙《宋•淳化阁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中山公园,门正对西湖,有牌坊一座,入公园门后首先可见山石上刻有“孤山”二大字。
兹事可参阅白君礼《抢救瑰宝 嘉惠后学——记丁丙对图书文化事业的贡献》,《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1期。
这从目前红、白二楼各自功用可知。如白楼继续执行典藏四库任务,则红楼就要一楼承担目前二楼之职责。
吴藕汀,1913年生,浙籍画家,版本学家。曾在建国后参与浙江图书馆接收湖州嘉业堂事宜。
吴藕汀《药窗诗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9页。
此次史地所考察活动,让我受益颇丰,这种将纸上得来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取向,是求取学术正路的一个发端。我个人希望在此就对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考察的一点体验展开讨论,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这个地方久抱向往,一方面是因为考察之后确有些想法心得,可资记录笔端。
孤山馆舍,目前占地9600平方米,主要由三幢建筑组成,分别是俗称红楼、白楼的二幢楼舍,与“青白山居”。红楼建于1906年(一些文献上说是1903年,恐不确),原为清廷预备作为德国皇太子来杭的下榻处 ,现为古籍编目室、修复室及未编书库;白楼始建于1911年,其时浙江图书馆已正式成立(在1909年清廷预备立宪的政治潮流中,浙江巡抚增韫奏准正式成立,定名“浙江图书馆”),因馆址不敷使用,馆长袁嘉谷在孤山圣因寺行宫 空地(也就是孤山南麓文澜阁西首,也就是红楼的旁边)建立新馆舍,1912年夏天落成,据称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建筑”,以“把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集中在同一建筑中”而引人注意 ,现为普通古籍书库和读者阅览室;在红楼与白楼之间,本有隔墙,由于当时民国肇建,欲雪国耻,又兼红楼本为一建造考究,修筑坚固之洋房,可堪藏书,遂破此间隔之墙,使二楼连成一体 (张宗祥先生作为亲历者,曾有一文附记此事 ,按其所云,红楼归属浙江图书馆一事有些小阻力,最后由时任浙江教育司司长沈钧儒,在浙江省政务会议上提出议案获得通过。另据《浙江省图书馆志》称,直到1916年8月,浙江图书馆才得以正式接收使用红楼 ),原圣因寺行宫的戏台、箭道等处亦归属于之 。
孤山山脚地气潮湿 ,易生白蚁,不利藏书,著名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即饱受此苦,1912年红、白二楼合并为浙江图书馆藏书楼(在1932年之前这里是浙江图书馆的总馆),引入现代的图书保管环境,故文澜阁所藏之四库转于二楼之中 ,“合阁与楼而为一” 。虽然二楼保存典籍方面卓有成效,毕竟随着浙江社会风气进一步开放,而不能满足需求,1931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道藩以“省立图书馆总馆偏处西湖,阅览不便” 为由将大学路馆舍 从浙江大学手中收回,合并于省立图书馆,1932年9月以其为总馆正式对外开放 ,孤山馆舍成为分馆,图书学者陈训慈先生 厘定章程,规定孤山馆舍专藏《四库全书》与其他善本书 。
“青白山居”(可参看图⑤、⑥),又称杨虎楼,为民国要人杨虎在1936年出资修筑的别墅,本名“博爱堂”,当时签署的《杭州湖边博爱堂住宅工程合同和章程》文件称:“本工程用意在宣传博爱二字, 故有纪念性质, 与平常之住宅工程不同, 承揽人建造此工程时须以坚固永久为要旨” ,该建筑式样颇类北京颐和园之佛香阁,包括楼房 18 间, 礼堂 1 间, 平房 3间, 还有地下室 5 间,在当时的门牌号码为“外西湖26号”。此工程竣工后,一直没有人入住,1953年杨虎之子由台湾来大陆活动,住在北京的杨虎让他来杭州料理这处房产,国家有关部门拿出了 7亿元资金收购为国有 。翌年3月,文澜阁四库搬入青白山居,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为此事十分高兴,曾说:“(青白山居)房屋在山上,光线足,空气流通,材料是钢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书楼,现在就请它(文澜阁《四库全书》)住在里面。”后来还对来访的中央领导说:“个人意见,将来有可能在适当的地方修建一屋贮藏,自然是好。否则,就让《四库全书》长久住在此地(指青白山居)。” 不过,颇使人困惑的是,直到6年后的1960年青白山居方完全归属浙江图书馆使用 ,此六年间,仍有其他官办文化机构在山居中活动 。1960年后,除文革中接受备战指令,与1986-1989年山居大修,两次缘由迁出外,文澜阁四库一直保管于山居中。2005年的相关调查表明,该建筑现状保护指数为2(最低为4,最高为1),综合景观特质指数为1.75,属于较好的保护了原貌风物的景观 。杭州地方有学者认为青白山居“严格地按轴对称营造,粉墙绿瓦、富丽浓艳,俨然像皇家园林建筑,与西湖淡雅风貌极不相称” ,这可能是按照西泠印社的模子在套青白山居,因为孤山古来局促,西泠印社利用孤山起伏建成叠层式山景,从山麓到山顶,其建筑物高低有致,各抱地势,遂就此认为在孤山筑楼舍,必循此门径。然而青白山居同样是历史时期建筑,以此通例苛责,似乎并无说服力,况且山居作为藏书楼,多年来功绩卓著,不容小觑。至于浙大有教授声言要将青白山居停止藏书而改成大规模“白苏二公祠” ,更是莫名其妙,不知从何谈起。
1989-1994年,孤山馆舍青白山居、白楼、红楼先后装置了消防报警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管理更趋现代化 。迄今,孤山馆舍和湖州刘承干之嘉业堂馆舍 一道,为浙江图书馆保存着古籍13万部,计80多万册,其中善本7000部,计14.5万册 。此外,在由红、白二楼通往青白山居的路上,现今建有“文澜石墨”碑廊,系1994年以馆中所藏诸石建碑廊展览庇护之。其中有宋代淳化阁帖之石,甚可宝贵,杭州美术学者方爱龙先生推测是南宋晚期贾似道门客所刻石,似符合其理 。惟其保存,似可更周到全面一些,以免珍宝受损。
此次史地所考察行经孤山,正好给了我一个对孤山馆舍考察的好机会。到孤山馆舍当天,按浙图运行日程,古籍部只有一个展览室对外开放,所以基本没人入内。我进入馆舍,首先自然看到左手方向的红楼,与右手方向的白楼。从外观看,红、白二楼维护得相当得体,虽年代久远,应仍适宜于现代图书馆典藏古籍之用。从白楼往东走,有中山公园 的围墙隔住,也就是说,不能从白楼不出孤山馆舍大门而直接走到文澜阁。从红楼往西走,就见“文澜石墨”碑廊,略作观摩,知其保护状况尚好,但对比西泠印社碑廊中刻石多以玻璃护匣覆盖之,这里的碑刻似仍有待更进一步优化保存配置。绕过碑廊,经由长阶而登山居(山居在红、白二楼的西北方位),随阶梯渐上,湖山胜景渐次入于眼中,待登临山居门前平台,回首西湖,虽不如在宝石山顶看西湖那样能“一览众山小”(可参考图②),也能将大半个西湖饱览无遗(可参考图④)。入得山居门来,发现这里正在举行第五届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可参考图①),学员济济一堂,培训器械俱为电子化,气氛颇佳。退出山居大厅,想找找有没有别的开放之门,尤其是可以登记入览文澜阁四库馆藏的门,并无发现,凡有门窗,皆已上锁,以情理并史料度之,文澜阁四库馆藏应保存于大厅之上的第二层楼(图片①、⑥)。
经历太平天国,文澜阁“阁虽幸存,栋宇半圮,难以尊藏”,光绪六年(1883),浙江巡抚谭钟麟邀浙中藏书名家丁丙商议重建文澜阁,并由丁氏主持其事。次年重修完成,重修的文澜阁在当时馆舍设施是全国一流,故所有阁书回迁文澜阁中 。但延至清末民初,白楼成立,红楼并入浙图,现代的藏书楼已明显胜于修复不足三十年的文澜阁。再延至1954年,文澜阁四库入藏青白山居,张宗祥深表欣慰,原因应在于青白山居比红、白二楼年纪更轻,地盘更大,条件更佳,同时红、白二楼建筑面积早已不够使用 。但1957年冬天,吴藕汀 曾提出“阁书归阁”的建议,张宗祥等人签名赞助,但不为文澜阁占用者同意,因而没有成功 。如果这条材料可信,就必须要解释为何张宗祥会在57年有此态度,我猜想这可能与1960年前有其他官办文化机构同时占用青白山居,或至少青白山居完全归属权至60年前仍未落定有一定关系,否则张宗祥应不会附和吴藕汀之提议(进一步说,吴氏提议或亦为无奈之举)。而文澜阁使用者又不同意阁书回迁,这就更进一步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在世变大格局里容身之困难。追索整个孤山馆舍史,似皆蕴含此种意味也。
注释:
各种蒋方震(百里)相关传记俱云,德皇太子1910年左右欲访问中国,清廷拟派文以施肇基,武以蒋方震为代表接待之。从清廷文献可知,当时在北京与杭州俱为此行备置了行馆,杭州行馆是修缮圣因寺行宫(太平天国时遭破坏)而来。民国陶菊隐所撰《蒋百里先生传》云: “那时候百里真够忙,行宫的电灯电话和一切设备都是他自来料理的”,此红楼可能是早几年已专为此行修好,亦算在圣因寺行宫行馆的一部分。不过,实际上,目前缺乏红楼修筑时具体的史料来做详细论证。
圣因寺行宫,原为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时在西湖中孤山南面临湖建造之行宫,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乾隆《御制诗集》,有《自绍兴一日渡江至圣因寺行宫》、《皇太后至圣因寺行宫驻蹕作》等,现已建为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在行政编制上现亦归属浙江省博物馆。
章臻颖硕士学位论文《杭州近代建筑史及其建筑风格初解》,后德仟教授指导,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6月。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人员则称白楼“是我国最早建造的专用图书馆馆舍之一”,见《浙江日报》2008年10月31日《她们用双手还原着“历史”》一文。
张复合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一):1998中国近代建筑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张宗祥《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史实》,收于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265-266页述此事甚详细。张宗祥先生喜欢管“红楼”叫“红洋房”。
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68-69页。
此据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童正伦所撰《文澜阁与藏书》,《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年第2期。
唐人张祐有诗句云孤山:“不雨山常(一作长)润,无云水自阴”。见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当是辑自《文苑英华》卷238。
文澜阁四库全书除抗战、文革二次迁出杭州外,直至今日,仍保存于孤山馆舍中。关于迁徙经历,可以参考童庆松《〈四库全书〉源流要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2期。文澜阁四库主要藏于白楼。
语出陈训慈《浙江图书馆之回顾与展望》(1933),收于浙江图书馆编《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转引自张学继《风雨浙江图书馆》,《观察与思考》,1999年第6期。
大学路馆舍建立于1928-1930年,以汤寿潜之捐款建成,现与孤山馆舍同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81页。在抗战中,大学路总馆馆舍成为日军柳川部队军营,破坏严重于孤山馆舍,故抗战胜利后总馆一度定为孤山馆舍,见袁逸《抗战时期浙江省图书馆事业的损失》,《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5期。
陈训慈先生1932年1月担任馆长。
引自吴忠良等《陈训慈与浙江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1期。
引自张学勤《杨虎为何在孤山建宫殿式别墅》,《浙江档案》,2006年第4期。
不过,奇怪的是,从文献来看,青白山居这里在1949年建国后就有一些官办文化机构驻扎,尤其显著的是浙江话剧团的前身“浙江省文艺工作团”,据称当时青白山居“主屋的左边是话剧团的编导组,中间大厅被墙隔成三个房间,用来排演话剧。主屋的二楼给演员家属住”(杭州《青年时报》2007年4月8日报道),该工作团直到1952年12月正式更名浙江话剧团,方迁址于圣塘河桥下昭庆寺。这次迁址可能与杨虎希望收回山居财产一事有些关联。
转引自刘亮《张宗祥与文澜阁〈四库全书〉》,《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
见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84页。也有文献说是1962年青白山居进行大修后方归浙江图书馆使用,见《“青白山居”常年空关析疑》一文,收于王国平总主编《西湖之谜》,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杭州《青年时报》2007年4月8日报道即提到:1956年,浙江话剧团要演出老舍的《西望长安》,即在青白山居排演。又,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说:1954年3月,青白山居一楼拨归浙江图书馆。第69页说:1956年,青白山居全楼归浙江图书馆使用,善本库迁至青白山居二楼。故存在可能,1956年以前,浙江图书馆都只能使用青白山居的一楼,而1956年以后1960年以前,浙江图书馆虽能使用青白山居全楼,完全归属权仍未落定,直到1960年才正式敲定由浙江图书馆一家单位独自占有青白山居,今日所见之孤山馆舍格局基本奠定。
沈实现等《地域景观 城市记忆——杭州名人故居的景观特质与保护开发》,《城市保护与更新》,2005年第9期。目前,青白山居所在处成为杭州著名餐饮店楼外楼菜馆的后山(见图片③),不知楼外楼菜馆油烟会否对山居造成些微影响?
陈谅闻《环西湖各类旅游建筑的合宜性讨论》,《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此观点见邱枫硕士学位论文《城市改造与更新中开放绿地的若干问题与设计探讨》,罗卿平教授指导,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2月。第37页,注释36转引。
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图书馆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第104页。
湖州刘承干之嘉业堂今亦为浙江图书馆一部分,与大学路总馆、孤山分馆三足鼎立。
张耀东《省域社科文献信息资源分布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为例》,《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方爱龙《宋•淳化阁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中山公园,门正对西湖,有牌坊一座,入公园门后首先可见山石上刻有“孤山”二大字。
兹事可参阅白君礼《抢救瑰宝 嘉惠后学——记丁丙对图书文化事业的贡献》,《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1期。
这从目前红、白二楼各自功用可知。如白楼继续执行典藏四库任务,则红楼就要一楼承担目前二楼之职责。
吴藕汀,1913年生,浙籍画家,版本学家。曾在建国后参与浙江图书馆接收湖州嘉业堂事宜。
吴藕汀《药窗诗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