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电影,陀螺,乒乓球和亚里士多德
1.本来想先说电影的,但是还是先说陀螺吧。
打陀螺,比分:18:5
儿子买了一堆的陀螺,他把它们分成“一块钱的”“两块钱的”“五块钱的”“加重环的”和“攻击波的”。我把它们分成“先买的”“后买的”“大的”“小的”“铁的”和“塑料的”。
由于昨天他在放学的时候,把红领巾和外衣脱下来在地上拖着走,外衣到是回家了,但是红领巾却不知去向。我就打屁股把他打哭了。结果只好自己去哄,然后他却对我不依不饶了,非得要我晚上和我比赛陀螺,没办法。
第一局我输了,我的陀螺是“两块钱”,他用的是“一块钱”。由于“两块钱”的有一个大的铁片,所以很快就耗光了我抽拉发条给它的能量,所以早早就败下阵来。我拉得到是很猛。
第二局,他又赢了,我很沮丧(装装样子),于是他怕我生气不玩了。执意与我交换。
第三局,我赢了,其实仍然是“一块钱”胜了“两块钱”。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第四局,他又输了。
第五局也一样,他不干了。但是我要给他换回来他又不同意。他就自己去找“加重环”,把床铺也弄了个翻天覆地的,他老是把玩具弄到被窝里.......
趁这中场休息,我抽了一支烟,他终于找到了“加重环”。
第六局,现在他换了个“加重环”,我这个“一块钱”没换,不过名字却改了,现在它不叫一块钱了,叫“冲击波”。
“加重环”的确很强,转得又稳,又快,而我的“冲击波”总是跌到地板缝里面,于是我就用那个拉条把它从那里拨拉出来,顺便按它转的方向给它加点力.......呵呵,我又赢了,不过他被我的办法逗得哈哈大笑。但是他却始终学不会,我也发现我无法使他弄明白我是怎么干的,他根本分不清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他能分得清左右手的时间还不太长呢,为了把他从左撇子变成右撇子,我都花了好多力气,这次我懒得了。因为不会弄,“右撇子”又输了好几局。不过还不错,他没有不高兴,没有耍赖,他还知道让我赢,而我也知道“让他让我赢”。只要高兴就好,可以得到几千克的快乐了。
还不错,欠他的总算还是还了一点儿,但愿将来他能把这里字都学会读,读到以后能在某些事上原谅我........
完了,他去玩电视,我去看电脑,在开机的那个时间翻了翻总是走到哪里拿到哪里的《雨果散文》,无果。
2.看电影
晚上看电影《卡萨诺瓦》,知道一件事,就是卡萨诺瓦虽是个花花公子,但是他懂得一个总是有活力充沛,朝气勃发的坏人也会比面容忠诚但是却总是愁眉不展的好人更有吸引力。今天上午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看到类似的这样一段话:
“充满青春活力的人”要比“直率的人”更让人喜爱。
差不多是一个道理,虽然直率的人,忠诚的人也不错,不过还是没有富有生气的男人更有魅力............
电影挺不错的,总是跑动的人,追与被追,总是移动的镜头配上节奏轻快的音乐,整个影片一直在流动之中,很好看。
3.亚里斯多德A
上午收到几条短信,有一个未接电话。其中一个是信息:“冬天种土豆要覆盖地膜.....”这个应该是凡高那个时代没有的。
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用他的又薄又密的梳子把我的思想也梳理了一下。
亚里士多德是个分析家,他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再分类,大量的使用二分法,三分法和N分法,把知识弄成一个系统,把知识弄得就象从一个大树干上逐渐的长出枝条和树叶一样繁盛。这个概念系统最终才会成为他的“形式逻辑的大斧”大肆杀伐的森林。
本来,他的分析方法是我最喜欢的,所以看得非常过瘾,只是由于枝叶太密,也可能是因为我读的时间比他写的时间短许多,所以我的脑力终被榨干,再也穿不透那最后两页了,起身......
4.打乒乓球
一个人对着墙壁打了二十多分钟,终于把球打到音箱后面了,我只好两脚站好把音箱挪开,把乒乓球拿出来,然后再把音箱放好把乒乓球踩扁,笨东西,它竟然跑到了我的脚下........嗐!
打点冷水热开把它烫一烫,两回了,我能不能不干这事?(——斯塔夫罗金)懒得去买......不过我相信,儿子是不会看到那个烫起来以后还存在的那个褶痕的,因为上回那个他知道囧囧.......
5.亚里士多德B
回来,继续亚里士多德。
发现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逻辑根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形式逻辑学概念系统的本质是从一推到多,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本源,就象是从树干发展出来的枝叶,而辩证法逻辑学概念系统的本质是从多推到一,用辩证法逻辑就象是从多须的树根生长出一个树干,其目的在于找一个本质,找一个本原,找到绝对的真理。当人们想找绝对的时候一般会想到用辩证法逻辑,而形式逻辑已经有本原了,所以他常被用来寻找新的分类,新事物,所以辩证法很难应用于精确科学方面。
不管是何种逻辑,你要使用它们,其前提都是,先把概念弄得象秋天水塘里的石子一样清晰可辨,也就是说把所有的概念都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另外如果你不能把我所学的知识全都转化为敏锐的直觉,一切都是白费.亚里士多德真是个聪明的老头,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自己死后弄个石头的头像摆到这个人那个人的客厅里去..........
——完——
打陀螺,比分:18:5
儿子买了一堆的陀螺,他把它们分成“一块钱的”“两块钱的”“五块钱的”“加重环的”和“攻击波的”。我把它们分成“先买的”“后买的”“大的”“小的”“铁的”和“塑料的”。
由于昨天他在放学的时候,把红领巾和外衣脱下来在地上拖着走,外衣到是回家了,但是红领巾却不知去向。我就打屁股把他打哭了。结果只好自己去哄,然后他却对我不依不饶了,非得要我晚上和我比赛陀螺,没办法。
第一局我输了,我的陀螺是“两块钱”,他用的是“一块钱”。由于“两块钱”的有一个大的铁片,所以很快就耗光了我抽拉发条给它的能量,所以早早就败下阵来。我拉得到是很猛。
第二局,他又赢了,我很沮丧(装装样子),于是他怕我生气不玩了。执意与我交换。
第三局,我赢了,其实仍然是“一块钱”胜了“两块钱”。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第四局,他又输了。
第五局也一样,他不干了。但是我要给他换回来他又不同意。他就自己去找“加重环”,把床铺也弄了个翻天覆地的,他老是把玩具弄到被窝里.......
趁这中场休息,我抽了一支烟,他终于找到了“加重环”。
第六局,现在他换了个“加重环”,我这个“一块钱”没换,不过名字却改了,现在它不叫一块钱了,叫“冲击波”。
“加重环”的确很强,转得又稳,又快,而我的“冲击波”总是跌到地板缝里面,于是我就用那个拉条把它从那里拨拉出来,顺便按它转的方向给它加点力.......呵呵,我又赢了,不过他被我的办法逗得哈哈大笑。但是他却始终学不会,我也发现我无法使他弄明白我是怎么干的,他根本分不清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他能分得清左右手的时间还不太长呢,为了把他从左撇子变成右撇子,我都花了好多力气,这次我懒得了。因为不会弄,“右撇子”又输了好几局。不过还不错,他没有不高兴,没有耍赖,他还知道让我赢,而我也知道“让他让我赢”。只要高兴就好,可以得到几千克的快乐了。
还不错,欠他的总算还是还了一点儿,但愿将来他能把这里字都学会读,读到以后能在某些事上原谅我........
完了,他去玩电视,我去看电脑,在开机的那个时间翻了翻总是走到哪里拿到哪里的《雨果散文》,无果。
2.看电影
晚上看电影《卡萨诺瓦》,知道一件事,就是卡萨诺瓦虽是个花花公子,但是他懂得一个总是有活力充沛,朝气勃发的坏人也会比面容忠诚但是却总是愁眉不展的好人更有吸引力。今天上午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中看到类似的这样一段话:
“充满青春活力的人”要比“直率的人”更让人喜爱。
差不多是一个道理,虽然直率的人,忠诚的人也不错,不过还是没有富有生气的男人更有魅力............
电影挺不错的,总是跑动的人,追与被追,总是移动的镜头配上节奏轻快的音乐,整个影片一直在流动之中,很好看。
3.亚里斯多德A
上午收到几条短信,有一个未接电话。其中一个是信息:“冬天种土豆要覆盖地膜.....”这个应该是凡高那个时代没有的。
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用他的又薄又密的梳子把我的思想也梳理了一下。
亚里士多德是个分析家,他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再分类,大量的使用二分法,三分法和N分法,把知识弄成一个系统,把知识弄得就象从一个大树干上逐渐的长出枝条和树叶一样繁盛。这个概念系统最终才会成为他的“形式逻辑的大斧”大肆杀伐的森林。
本来,他的分析方法是我最喜欢的,所以看得非常过瘾,只是由于枝叶太密,也可能是因为我读的时间比他写的时间短许多,所以我的脑力终被榨干,再也穿不透那最后两页了,起身......
4.打乒乓球
一个人对着墙壁打了二十多分钟,终于把球打到音箱后面了,我只好两脚站好把音箱挪开,把乒乓球拿出来,然后再把音箱放好把乒乓球踩扁,笨东西,它竟然跑到了我的脚下........嗐!
打点冷水热开把它烫一烫,两回了,我能不能不干这事?(——斯塔夫罗金)懒得去买......不过我相信,儿子是不会看到那个烫起来以后还存在的那个褶痕的,因为上回那个他知道囧囧.......
5.亚里士多德B
回来,继续亚里士多德。
发现形式逻辑与辩证法逻辑根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形式逻辑学概念系统的本质是从一推到多,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本源,就象是从树干发展出来的枝叶,而辩证法逻辑学概念系统的本质是从多推到一,用辩证法逻辑就象是从多须的树根生长出一个树干,其目的在于找一个本质,找一个本原,找到绝对的真理。当人们想找绝对的时候一般会想到用辩证法逻辑,而形式逻辑已经有本原了,所以他常被用来寻找新的分类,新事物,所以辩证法很难应用于精确科学方面。
不管是何种逻辑,你要使用它们,其前提都是,先把概念弄得象秋天水塘里的石子一样清晰可辨,也就是说把所有的概念都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另外如果你不能把我所学的知识全都转化为敏锐的直觉,一切都是白费.亚里士多德真是个聪明的老头,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自己死后弄个石头的头像摆到这个人那个人的客厅里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