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症候群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流行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在社会上不成熟的成年人。这个词汇来自丹•凯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的书《彼得潘症候群:不曾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没有列入“彼得•潘综合症”这个疾病,而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也没有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该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寻求辅导的个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觉。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专家(又见专家 — —!)指出,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
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爱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其他: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迷恋卡通、漫画、电玩、玩偶;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患有该综合症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彷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以上材料来自维基百科
该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寻求辅导的个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觉。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专家(又见专家 — —!)指出,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
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爱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其他: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迷恋卡通、漫画、电玩、玩偶;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患有该综合症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彷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以上材料来自维基百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