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香港风格》展览及座谈会记录
去年10月份《另.香港风格》展览,那是我第一次和独立漫画家对话。第一次和独立漫画家智海对话的感觉是新鲜的、却又带有某种熟悉感,他一如我向来喜欢的创作者那样,低调,不张扬,随和,淡然。从对话中完全感受不到他作品里的死灰死灰,黯淡和沉默。和智海的对话使得自己心中涌起了一股拿起画笔的冲动......到场的有香港艺术家智海、李智良、小高、夏力。廖伟棠因家中有事,此次未能出席。
以下是对展览中的几位创作家在座谈会中的内容整理总结,包含他们个人发言与现场问答。
1.智海
座谈会期间,智海时不时将双手放到耳朵旁,为了听清楚观展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智海的哥哥李智良则拿出带在身边的照相机,捕捉自己喜欢的瞬间。
问:如果不做画家的话,那你会选择做什么职业。
智海答:做木工
在为西西画插画时,智海是用左手画的,他说:“当时西西因为得了乳癌,右手不便写字,她用左手写字创作。所以,我也用左手为她画插画。”对于为香港作家画插画的过程中,智海觉得自己的创作时尽量去接近作家的文字风格和文字所想表达的内容的。
《花花世界》里面很大成分是对父亲的一种感觉,读起来是比较轻松的。对于我其他作品,这部是一部比较一般的作品。《花花世界》是一个长系列的创作,其中有些作品带有重复性,认为将作品集成书出版比在报纸上连载来得重要和慎重。
不同牌子的画笔的毛,纸都有区别,寻找最适合自己创作的材料。
希望别人来解读自己的作品,那就不用自己去解说了。
喜欢迪士尼初期的作品,很有感觉。
现实等于理想。
如何记录灵感:开始用笔记本,但觉得太慢,所以改用手机。
喜欢静的环境,不会在上下班高峰期去坐公车。
杨贤德的漫画最香港风格,智海把自己比喻成一头在一个角落安静吃草的牛。
对生死的看法:在创作《启示录》那时对死亡的看法和现在不同。
2.李智良
展览的那6幅关于海系列的照片,其实是从上千张的图片中寻找出来。
主流的范围其实没有自己想象中大,另类没想象中那么小。
风格无定性,如何回应现实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成为自我也由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需要常常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而不那样?
十多年前,在港大读书时很自由。只需要一个星期上十几个小时的课,学生不是一个在大学被人教的学生,而是需要自己主动去学,主动去接触。老师管理宽松,整天看电影和阅读,经常会看那些违背检验和禁查的作品。这段经历对智良的影响很大。
常常提醒自己从观念层面去改变,然后成为自己。
此次展览可以从香港与内地其他地区的关系对比中思考。
主流与独立之间的交流,而非冲突。
认真对待自己的创作,这是其他人无法从你身边拿走的。
不同文化体制下为何会发生此类情况,背后的体制是什么?敢于追问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
问:出版商如果将自己喜欢的作品恶俗的商业化,会做怎样的选择?
答:谈价钱。
3.小高
画纸:欲望的容器,填充生活。
作为一个香港的新移民,感觉香港能给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香港的多元化使得它很难被定性。
我想表达的是白纸,而不是图案。让白纸发光,创作的作品里不会出现具体的物品,无故事情节,无明显的边界界限,创作过程会听音乐。
智海:为什么会将自己的画分割成这么多个部分?
小高:我家打印机小,所以大印不了那么大的画。
4.夏力
问:自己的创作如何从零开始,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到从这种模仿的框框中跳出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答:无模仿,没有想过要形成自己固定的风格,风格是别人自己评论自己的,不是自己给自己的。
创作作品就像做早餐,做好就吃。
5.夏之然
艺术家在不断的创作中,作品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东西。
四位艺术家的共同想法:我们还年轻,创作风格是别人给定义的,我们的创作方向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不会把自己限制在某种风格里。
PS:五位参展人的背景资料介绍
1、小高
香港人,澳门长大,自小开始画画,在学时已在澳门市政厅展出绘画作品。其画作展现
了「由细节构成的暧昧之状,捕捉虚实之间的无形未知空隙,因瞬间流动而聚焦的重感
。」
出版作品:
(1)2003至2009年,在香港经济日报连载绘图专栏《秘密花园》。
(2)2006年出版了绘本书《红鼻子》(kubrick出版)。
(3)2006年至2010年,文学作品《爱琉璃》(潘国灵着)的插图,《孤鬼堡的双人舞》(夏芝然着)等系列小说封面内文插图。
(4)插画作品散见《北京时尚旅游》、《君子》等杂志。
(5)现时为天地出版社、丰宜年出版社做插画工作。
动画作品2010年,手绘短动画《飞的树叶》,做为香港艺术中心独立短片ifva的动画宣传展览
1.)1996年开始创作大型画作,1997年参与在北京举办的《身份》香港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览(利云西苑画廊主办)。
2.)2001年参与《70年代》展览。
3)2006年在apm商场展出《红鼻子》亲笔画。
4)2007年,在kubrick 书店展览《花事了》系列(作家潘国灵作品《爱琉璃》的插画作品)
5.)2010年参与由1a空间举办的《艺术出版物展览》。
2、李智良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硕士。其文字混杂不纯/驯、执于字句的声色触感,带有「按捺住又处于失衡边陲的感伤」(《信报》)。1999年自资出版中、英双语诗歌/小说集《白瓷》(Porcelain,Exist Random)。2008年出版散文集《房间》(郭诗咏编,Kubrick/ 廿九几),获「香港书奖2008」及第十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组)首奖,为精神科「治疗」的无效与不人道立下存照,亦藉个人的「病历书写」,观照城市住民、零余者的存在状态与情感结构,以「极清醒而又陷溺的文字样态」(《破报》)提出一种「病体」与后殖城市生活的辩证。部份散文及小说作品收入《走着瞧: 香港新锐作者六人合集》(字花,2010)。其摄影作品每每以空镜、无消失点的构图予人一种给现实掏空的疼痛感,借着对「支撑外部世界的物质瞬间」的凝视,着力呈现文字没法把握、无言语的心象。个人部落「处决1938!」,见: http://oblivion1938.com
3、廖伟棠
1975年12月出生于广东,1997年移居香港。现为诗人、摄影师、自由撰稿人。曾获香港文学奖双年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曾出版诗集《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将至》、《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等,散文集《衣锦夜行》,杂文及摄影集《我们从此撤离,只留下光》、《波希香港.嬉皮中国》,摄影集《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猫地方志》、《我属猫》等。在《时代周报》、《精品购物指南》、《艺术世界》、台湾《今艺术》等有文化评论专栏等。摄影作品及评论曾发表于《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映像》、《艺术世界》及《生活》、《号外》等杂志。
个展
(1)《巴黎无题剧照2004》(香港3box画廊2005)
(2)《巴黎无题剧照2009》(广州塞纳-马恩省河餐厅画廊2009)
(3)《摄魂记》(广州JUST SPACE画廊)。
曾参与多个摄影、艺术联展(北京、广州、香港等地)。
4、夏力
电影人,文字创作者。每年长假,骑单车上路游荡各国。短片《小高己贤》和《己贤小高》分别荣获第8和第9届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铜奬及优异奬。曾代表香港参加第54届柏林电影节的Berlinale Talent Campus。独立电影《恋人路上》摄影师、2011年日本电影《青菜的暑假》摄影师。夏芝然x夏力合着迷你小说《甜美黑洞》。(2011年,kubrick出版)
5、智海
1977年香港出生,自幼喜爱绘画。1996年起发表漫画及插画作品,见载香港多种报章杂志。漫画作品屡见海外漫画选集。着有漫画集《花花世界》系列、《大骑劫﹣﹣漫画香港文学》(江康泉合着)、《灰掐》(鸿鸿合着)、《默示录》等,另编有漫画著述《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欧阳应霁合编)。智海漫画已亦有法文及意大利文版。
网站:www.chihoi.net
展览(个展选录):
1. "Unknown Emotion", Fumetto Comix Festival, 1-9 May 2010, Luzern, Switzerl
and.
2. "o的o的剁剁绘画碎片",蘑菇,台北,2008年7月4日-8月31日。
3. "喝叱!智海漫画十年展",香港艺术中心、Hulahoop、三联书店庄士敦店,香港,2007年12月
4. "Reminiscence of Solitude", Club 64, Hong Kong, July 2002.
以下是对展览中的几位创作家在座谈会中的内容整理总结,包含他们个人发言与现场问答。
![]() |
1.智海
座谈会期间,智海时不时将双手放到耳朵旁,为了听清楚观展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智海的哥哥李智良则拿出带在身边的照相机,捕捉自己喜欢的瞬间。
问:如果不做画家的话,那你会选择做什么职业。
智海答:做木工
在为西西画插画时,智海是用左手画的,他说:“当时西西因为得了乳癌,右手不便写字,她用左手写字创作。所以,我也用左手为她画插画。”对于为香港作家画插画的过程中,智海觉得自己的创作时尽量去接近作家的文字风格和文字所想表达的内容的。
《花花世界》里面很大成分是对父亲的一种感觉,读起来是比较轻松的。对于我其他作品,这部是一部比较一般的作品。《花花世界》是一个长系列的创作,其中有些作品带有重复性,认为将作品集成书出版比在报纸上连载来得重要和慎重。
不同牌子的画笔的毛,纸都有区别,寻找最适合自己创作的材料。
希望别人来解读自己的作品,那就不用自己去解说了。
喜欢迪士尼初期的作品,很有感觉。
现实等于理想。
如何记录灵感:开始用笔记本,但觉得太慢,所以改用手机。
喜欢静的环境,不会在上下班高峰期去坐公车。
杨贤德的漫画最香港风格,智海把自己比喻成一头在一个角落安静吃草的牛。
对生死的看法:在创作《启示录》那时对死亡的看法和现在不同。
![]() |
2.李智良
展览的那6幅关于海系列的照片,其实是从上千张的图片中寻找出来。
主流的范围其实没有自己想象中大,另类没想象中那么小。
风格无定性,如何回应现实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成为自我也由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需要常常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而不那样?
十多年前,在港大读书时很自由。只需要一个星期上十几个小时的课,学生不是一个在大学被人教的学生,而是需要自己主动去学,主动去接触。老师管理宽松,整天看电影和阅读,经常会看那些违背检验和禁查的作品。这段经历对智良的影响很大。
常常提醒自己从观念层面去改变,然后成为自己。
此次展览可以从香港与内地其他地区的关系对比中思考。
主流与独立之间的交流,而非冲突。
认真对待自己的创作,这是其他人无法从你身边拿走的。
不同文化体制下为何会发生此类情况,背后的体制是什么?敢于追问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
问:出版商如果将自己喜欢的作品恶俗的商业化,会做怎样的选择?
答:谈价钱。
![]() |
3.小高
画纸:欲望的容器,填充生活。
作为一个香港的新移民,感觉香港能给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香港的多元化使得它很难被定性。
我想表达的是白纸,而不是图案。让白纸发光,创作的作品里不会出现具体的物品,无故事情节,无明显的边界界限,创作过程会听音乐。
智海:为什么会将自己的画分割成这么多个部分?
小高:我家打印机小,所以大印不了那么大的画。
![]() |
4.夏力
问:自己的创作如何从零开始,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到从这种模仿的框框中跳出来,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答:无模仿,没有想过要形成自己固定的风格,风格是别人自己评论自己的,不是自己给自己的。
创作作品就像做早餐,做好就吃。
![]() |
5.夏之然
艺术家在不断的创作中,作品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东西。
四位艺术家的共同想法:我们还年轻,创作风格是别人给定义的,我们的创作方向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不会把自己限制在某种风格里。
PS:五位参展人的背景资料介绍
![]() |
1、小高
香港人,澳门长大,自小开始画画,在学时已在澳门市政厅展出绘画作品。其画作展现
了「由细节构成的暧昧之状,捕捉虚实之间的无形未知空隙,因瞬间流动而聚焦的重感
。」
出版作品:
(1)2003至2009年,在香港经济日报连载绘图专栏《秘密花园》。
(2)2006年出版了绘本书《红鼻子》(kubrick出版)。
(3)2006年至2010年,文学作品《爱琉璃》(潘国灵着)的插图,《孤鬼堡的双人舞》(夏芝然着)等系列小说封面内文插图。
(4)插画作品散见《北京时尚旅游》、《君子》等杂志。
(5)现时为天地出版社、丰宜年出版社做插画工作。
动画作品2010年,手绘短动画《飞的树叶》,做为香港艺术中心独立短片ifva的动画宣传展览
1.)1996年开始创作大型画作,1997年参与在北京举办的《身份》香港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览(利云西苑画廊主办)。
2.)2001年参与《70年代》展览。
3)2006年在apm商场展出《红鼻子》亲笔画。
4)2007年,在kubrick 书店展览《花事了》系列(作家潘国灵作品《爱琉璃》的插画作品)
5.)2010年参与由1a空间举办的《艺术出版物展览》。
2、李智良
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硕士。其文字混杂不纯/驯、执于字句的声色触感,带有「按捺住又处于失衡边陲的感伤」(《信报》)。1999年自资出版中、英双语诗歌/小说集《白瓷》(Porcelain,Exist Random)。2008年出版散文集《房间》(郭诗咏编,Kubrick/ 廿九几),获「香港书奖2008」及第十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组)首奖,为精神科「治疗」的无效与不人道立下存照,亦藉个人的「病历书写」,观照城市住民、零余者的存在状态与情感结构,以「极清醒而又陷溺的文字样态」(《破报》)提出一种「病体」与后殖城市生活的辩证。部份散文及小说作品收入《走着瞧: 香港新锐作者六人合集》(字花,2010)。其摄影作品每每以空镜、无消失点的构图予人一种给现实掏空的疼痛感,借着对「支撑外部世界的物质瞬间」的凝视,着力呈现文字没法把握、无言语的心象。个人部落「处决1938!」,见: http://oblivion1938.com
3、廖伟棠
1975年12月出生于广东,1997年移居香港。现为诗人、摄影师、自由撰稿人。曾获香港文学奖双年奖,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曾出版诗集《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将至》、《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等,散文集《衣锦夜行》,杂文及摄影集《我们从此撤离,只留下光》、《波希香港.嬉皮中国》,摄影集《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猫地方志》、《我属猫》等。在《时代周报》、《精品购物指南》、《艺术世界》、台湾《今艺术》等有文化评论专栏等。摄影作品及评论曾发表于《中国摄影》、《摄影之友》、《映像》、《艺术世界》及《生活》、《号外》等杂志。
个展
(1)《巴黎无题剧照2004》(香港3box画廊2005)
(2)《巴黎无题剧照2009》(广州塞纳-马恩省河餐厅画廊2009)
(3)《摄魂记》(广州JUST SPACE画廊)。
曾参与多个摄影、艺术联展(北京、广州、香港等地)。
4、夏力
电影人,文字创作者。每年长假,骑单车上路游荡各国。短片《小高己贤》和《己贤小高》分别荣获第8和第9届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铜奬及优异奬。曾代表香港参加第54届柏林电影节的Berlinale Talent Campus。独立电影《恋人路上》摄影师、2011年日本电影《青菜的暑假》摄影师。夏芝然x夏力合着迷你小说《甜美黑洞》。(2011年,kubrick出版)
5、智海
1977年香港出生,自幼喜爱绘画。1996年起发表漫画及插画作品,见载香港多种报章杂志。漫画作品屡见海外漫画选集。着有漫画集《花花世界》系列、《大骑劫﹣﹣漫画香港文学》(江康泉合着)、《灰掐》(鸿鸿合着)、《默示录》等,另编有漫画著述《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欧阳应霁合编)。智海漫画已亦有法文及意大利文版。
网站:www.chihoi.net
展览(个展选录):
1. "Unknown Emotion", Fumetto Comix Festival, 1-9 May 2010, Luzern, Switzerl
and.
2. "o的o的剁剁绘画碎片",蘑菇,台北,2008年7月4日-8月31日。
3. "喝叱!智海漫画十年展",香港艺术中心、Hulahoop、三联书店庄士敦店,香港,2007年12月
4. "Reminiscence of Solitude", Club 64, Hong Kong, Jul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