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的讨论
在阅读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对于普罗泰戈拉的讨论之后,我把他的相对主义理解为以下几点:
①人的想法总是真的
②以人为万物的尺度
③事物的真假因每个人的看法而各异
④热、干、甜的事物,或该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就是它对某人呈现的那个样子
⑤关于风俗习惯是好是坏、宗教事务是对是错,任何国家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只要国家认为 它们是合法的,那么它们就是合法的,在这个领域中,没有人或国家比其他人或国家更聪明。
(出自《泰阿泰德篇》692~695页)
有利于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的例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鱼之乐似乎只有鱼知道,但是人们总有自己对“鱼之乐”的看法。扩展来讲,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假说各抒己见,就在真相没确定之前,任何人的看法存在其合理性。正如“道德”一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我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是:人能够控制和调节自我,人的知识和感觉决定了人能够认识事物的层面。“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五版113页)从这句评价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的讨论来理解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不过俄罗斯的数学家证明了在球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这就说明真理不具有绝对性,是在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成立的。同时,对原有“真理”的批判,也促使了科学的萌芽:托勒密根据希腊化时代的天文学知识编辑而成的书,一直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前最有名的著作和权威的教科书,最有独到见解的是阿里斯塔克,他第一个了解到宇宙的宏大规模,认为居于宇宙之中心的是太阳而不是地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五版119页)当然,他能在那个“地心说”在统治地位的时代提出“日心说”,必然是建立在否定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所谓“真理”。
不利于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的例子:
当然,这种强调理论相对性的做法遭到了苏格拉底等保守派的严厉指责:在健康好坏与否的问题上,并非任何妇女、儿童或者动物,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的健康有益,或者能给自己治病。(《泰阿泰德篇》171E)苏格拉底举的事例主要是表达人们的认识具有层次性,如果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的看法,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是正确的。既然我们将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看做是相对主义的命题,那么如果把其中的“人”理解为“个人”,即我认为x正确,x就是正确的,这样的看法显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我认为一夜情是道德的,但这并不能使一夜情这种行为成为正确的行为。如果将“人”理解为一群人,那么就是有一个文化或者一个社会里绝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情便是正确的,这个也可以被辩驳。比如,印度有地方曾经实行过寡妇殉葬制度(suttee),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不是在“犯错”吗?如果我们让一个文化群落里的人们都认同杀害女婴是正确的,但这就可以让杀害女婴成为正确的事情了吗?显然不能,一件事情的对错显然不能以人们的意见作为判断依据。(部分来自百度资料)
我对相对主义的看法:
相对主义不啻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不过相对主义所包含着破除传统迷信,以人为本的萌芽,是难能可贵的。我不支持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观点。因为相对主义把“一”打碎为所有人判断中的“多”,这样必然会导致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模糊,不利于认识的发展。这里主要是说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让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 。
柏拉图的论证也给我们提供了相对主义在理论上的矛盾性:
既然人们的意见都是真的,那么以下两个命题都是真的:
(1)相对主义是正确的
(2)相对主义是不正确的
因为1和2是相互矛盾的,承认其中一个为真,则必然要承认另一个是假的。但两者同样有人认为是真的,那么相对主义的观点是不可信的。
柏拉图的论证在对“x对于y是正确的”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是不充分的。
总的评价: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主要是开创一种人本主义的先河,他看到了不同人的感觉有对立与差异,触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他强调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在当时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他把人作为重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把哲学家的视线从大自然拉回了人自身,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2.3.6于中北
①人的想法总是真的
②以人为万物的尺度
③事物的真假因每个人的看法而各异
④热、干、甜的事物,或该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就是它对某人呈现的那个样子
⑤关于风俗习惯是好是坏、宗教事务是对是错,任何国家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只要国家认为 它们是合法的,那么它们就是合法的,在这个领域中,没有人或国家比其他人或国家更聪明。
(出自《泰阿泰德篇》692~695页)
有利于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的例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
鱼之乐似乎只有鱼知道,但是人们总有自己对“鱼之乐”的看法。扩展来讲,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假说各抒己见,就在真相没确定之前,任何人的看法存在其合理性。正如“道德”一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我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是:人能够控制和调节自我,人的知识和感觉决定了人能够认识事物的层面。“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五版113页)从这句评价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的讨论来理解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不过俄罗斯的数学家证明了在球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这就说明真理不具有绝对性,是在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成立的。同时,对原有“真理”的批判,也促使了科学的萌芽:托勒密根据希腊化时代的天文学知识编辑而成的书,一直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前最有名的著作和权威的教科书,最有独到见解的是阿里斯塔克,他第一个了解到宇宙的宏大规模,认为居于宇宙之中心的是太阳而不是地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五版119页)当然,他能在那个“地心说”在统治地位的时代提出“日心说”,必然是建立在否定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所谓“真理”。
不利于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的例子:
当然,这种强调理论相对性的做法遭到了苏格拉底等保守派的严厉指责:在健康好坏与否的问题上,并非任何妇女、儿童或者动物,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的健康有益,或者能给自己治病。(《泰阿泰德篇》171E)苏格拉底举的事例主要是表达人们的认识具有层次性,如果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的看法,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是正确的。既然我们将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看做是相对主义的命题,那么如果把其中的“人”理解为“个人”,即我认为x正确,x就是正确的,这样的看法显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我认为一夜情是道德的,但这并不能使一夜情这种行为成为正确的行为。如果将“人”理解为一群人,那么就是有一个文化或者一个社会里绝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情便是正确的,这个也可以被辩驳。比如,印度有地方曾经实行过寡妇殉葬制度(suttee),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不是在“犯错”吗?如果我们让一个文化群落里的人们都认同杀害女婴是正确的,但这就可以让杀害女婴成为正确的事情了吗?显然不能,一件事情的对错显然不能以人们的意见作为判断依据。(部分来自百度资料)
我对相对主义的看法:
相对主义不啻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不过相对主义所包含着破除传统迷信,以人为本的萌芽,是难能可贵的。我不支持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观点。因为相对主义把“一”打碎为所有人判断中的“多”,这样必然会导致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模糊,不利于认识的发展。这里主要是说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让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 。
柏拉图的论证也给我们提供了相对主义在理论上的矛盾性:
既然人们的意见都是真的,那么以下两个命题都是真的:
(1)相对主义是正确的
(2)相对主义是不正确的
因为1和2是相互矛盾的,承认其中一个为真,则必然要承认另一个是假的。但两者同样有人认为是真的,那么相对主义的观点是不可信的。
柏拉图的论证在对“x对于y是正确的”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是不充分的。
总的评价: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主要是开创一种人本主义的先河,他看到了不同人的感觉有对立与差异,触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他强调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在当时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他把人作为重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把哲学家的视线从大自然拉回了人自身,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2.3.6于中北